02.28 《中国青年》专访韩毓海(下):青年人应从抗疫大战中读懂什么?

《中国青年》专访韩毓海(下):青年人应从抗疫大战中读懂什么?

《中国青年》专访韩毓海(下):青年人应从抗疫大战中读懂什么?

@ 选题策划:蔺玉红

采访/本刊记者 徐吉鹏

为何说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中国制度的优势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是如何体现的?

经此一役,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应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青年人应从这次抗疫中读懂什么?

《中国青年》杂志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特分三次发表。

《中国青年》专访韩毓海(下):青年人应从抗疫大战中读懂什么?

“国虽大,忘战必危”

《中国青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前社会治理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漏洞,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韩毓海:总体来说,我们的应对是非常好的,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长期和平发展,我们缺乏进入战时状态的准备和经验,加上疫情猝不及防,我们有些部门没有打阻击战的经验,这就出现了等待、观望、犹疑,乃至矛盾上交的问题。这表明:太平官是要不得的,有些同志有文化、懂经济,但是,如果没有阻击战的经验,一脑门子和平发展,脑袋里依旧还是把经济数字的增长视为一切,以经济专家自居,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旦遇到重大问题,往往就会手足无措、贻误战机,使整个战役陷入被动。

我们的治理机制,总体来说是在和平发展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如果用一个和平发展的机制来应对突发危机,就会出现问题。“国虽大,忘战必危”,这次建立了战时机制,把我们的干部放在战时去考验,这是一次演习。

在医疗卫生体系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作用,看到了公立医院的作用。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到:不能一概用市场机制去改革我们的医疗体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不是物质刺激就能产生的,却会被逐利的导向所摧毁。因此,我们应该对市场导向、逐利导向的医改道路进行反思,如果不反思,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

我们看到了防疫体系是一个重大薄弱环节,认识到应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建立防疫队伍,培养防疫人才,深感要重视中医药的作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屠呦呦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引用毛主席的那句话的意义——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中国青年》: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从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从国内到海外,以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始终冲锋在前、无私奉献。这类重大突发事件,对青年成长的意义是什么?

韩毓海:总体来说,今天的90后、00后,在面对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已经充分证明: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不能用所谓个人叙事、小叙事去解构宏大叙事

《中国青年》:在对这次疫情的报道中,我们如何讲好中国英雄的故事?

韩毓海:“故事”是由时间、地点和人物构成的。我们讲的是中国故事,不是中国概念,离开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离开了对具体人物内心的深刻呈现与挖掘,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甚至沦为标语口号,这当然不是讲好中国故事。

但是,我不赞成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看作宏大叙事,更不赞成用所谓个人叙事、小叙事去解构宏大叙事这种做法。

有人说,国家和集体都是宏大的叙事,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有些皮毛知识的人那里很流行,也有一点欺骗性。但是,它在逻辑上是混乱的。最简单地说,一切语言都不是个人的,当今世界上的一切语言都是民族国家的产物,语言是公共的,你用现代汉语在发议论,这本身就是在运用民族的、国家的东西,民族和国家无处不在,起码它就存在在语言里。因此,你怎么能说——国家、民族是个虚构的宏大叙事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公意”这种东西不存在,因此,建立在“公意”基础上的“人民”也是一个虚构,是宏大叙事;具体存在的只有个人,没有“人民”。这也是一种逻辑上的似是而非。比如,今天你不戴口罩四处乱跑,扎堆聚集,这是不允许的。当然也可能有人说,你强制我戴口罩,不允许我扎堆聚集,是危害了我的人身自由。但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我代表人民、代表公意强制你,这恰恰是为了保护你的自由。这就好比,现在要剥夺你在疫情期间不戴口罩的自由,恰恰是为了保护你的自由。而这就叫人民民主,这就是“公意”的体现,这就是人民的意志的体现。

这次疫情,可以促使我们反思一些流行的思想谬误,有助于廓清思想上的混乱。所以,我最近总是劝我的学生,在疫情期间,要结合现实,把一些过去没读懂的经典好好读读,如果读书不结合现实,不开动脑筋去深入地独立思考,就很容易在思想上被人忽悠。

《中国青年》: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出现了不少谣言,一些自媒体以流量为导向,甚至有些主流媒体也发布了不实报道,让一些群众对疫情披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此外,还有的说,主流媒体对疫情的报道不如一些自媒体上发的好看。对这些现象,应如何看待?

韩毓海:对于谣言,一是说明国内外都有坏人、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对这些少数人,我们要精准鉴别、精准打击、敢于斗争。

另一方面,要对谣言与不同意见做出区别。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过,人生点病,有利于提高免疫力。什么是香花,什么是毒草,放出来才知道,要相信我们的人民群众是好的,是有鉴别力的。

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曾经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总书记强调,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暴露出来,是好事,不是坏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些不同的意见,让它发表出来,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促使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重要文献里说过,对于谣言和各种小道消息,一个是要打击,另一个也要反思,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禁区、禁忌太多了,条条框框太多了。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这样伟大的人民,是谁也不能撼动的,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而不能听取不同意见,这是虚弱的表现。反过来说,我们这个国家要很好地发展,就一定要使人民开动脑筋,勇于思考、勇于建言建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反复讲过的。小平同志还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我认为,小平同志的话,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龙兴》等。作品曾获2018年“中国出版政府奖”,2014年和2018年“中国好书奖”,第八届、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8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文学奖等。著作已被翻译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

系列报道

《中国青年》专访韩毓海(上):青年人应从这次抗疫中读懂什么?

《中国青年》专访韩毓海(中):青年人应从这次抗疫中读懂什么?

责任编辑:申西审校:彭姝疑、

陈敏、刘晓终审:蔺玉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