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小时候常吃的“打虫药”,如今却为何难觅踪迹了?

恒少Jacky


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以及卫生环境都变好了,同时,人们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完善,对刚出生的孩子就特别关注卫生这块,在农村也不例外,所以现在的孩子几乎很少有每年都吃打虫药的。



记得以前,我弟弟差不多六岁多的样子,也是吃了三角形的蛔虫药,当时我们称为三角糖。当时晚上睡觉,睡着睡着就从嘴里冒出来一根蛔虫,由于是晚上灯也是关了的,听到弟弟说他从嘴里拿出来一根橡皮筋,妈妈赶忙打开灯去看,结果拿出来的是一根蛔虫。

我的妈呀!是蛔虫啊!蛔虫居然从嘴里跑出来,现在我说起这个事都觉得有点恐怖。


以前,农村确实有很多小朋友都出现长蛔虫的情况,而且每年都会吃三角糖打蛔虫。

小儿长蛔虫的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洁的饮食而致。

不过,现在的家长都特别注重小儿卫生,并且我们生活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感染的情况,即使孩子出现有长蛔虫的情况也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也不会自行吃药。


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吃打虫药的情况。


二胎宝妈谈育儿


为什么以前农村小孩每年要吃打虫药,现在却少有人吃了?

其实,并不是只有以前农村的小孩子每年要吃打虫药,城里的孩子那时候也是要吃打虫药的。那时候我们小孩子称打虫药为“尖儿糖”,口感甜甜的,没有药味儿,所以小孩子们吃的时候也不抵触。其实,现在的人还是隔三差五的吃打虫药的,只不过不是每年一次,而且药品品种也不是过去的那份“尖儿糖”了。

建行渐远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我们每年都要打一次蛔虫。记得那时候的打虫药是一种类似于圆锥体的,有着螺旋花纹的“糖”,小孩子们称为“尖儿糖”。一般来说,小孩子对吃药很抗拒的,但打虫药除外。那时候,农村条件不好,平日里就连块糖块都捞不着吃。所以,就将这种甜甜的尖儿糖当做糖块,甜兮兮地吃了下去。

一般来说,吃了尖儿糖后,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虫子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那时候,甚至可以看到排出体外的虫子还会蠕动呢。也有的排到半截,啷当在半空,大人如果在一旁,便会帮忙拽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恶心和可笑。然而在那时候,这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为什么那时候,大部分小孩子们体内有虫子呢?

相对于现在来说,过去农村卫生条件很差,人们对于孩子拿的也不是那么娇贵。一个家庭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孩子,大人们基本上到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对于孩子,都是粗放式“放养”。那时候,玩儿渴了回到家,抓起锅台上的水瓢,掀开水缸上的破锅盖,舀半瓢水,咕撴咕撴喝下去完事儿,甚至是冬天也是这样。

有时候,冬天渴了,哪里还用得着回家喝水啊,顺手从路旁的雪地里,伸手从下层掏一把积雪,按到嘴里。还有的时候,从河沿儿砸下一块冰溜,嘎嘣嘎嘣咬着就吃,那香甜劲儿比现如今吃块冰糕都带劲儿。也有时候,从房檐儿上,用棍子打下一根根的冰溜尖子,握在手里吃的津津有味,完全不考虑卫生问题。大人们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殊不知,这虫卵,就是从平日里这些地方进入体内的。

所以,那时候,村里卫生室每年都免费给孩子分发孩子们叫“尖儿糖”的宝塔糖驱虫药。孩子们吃了尖儿糖以后,尖儿糖中所含的药物成分能够麻痹虫体,使肠道内的寄生虫无法附着在人体的肠道壁上,然后就随着粪便一起被排出了体外,所以有的时候那寄生虫还是活着的,因此能够在大便中看到寄生虫。

现如今还是有人吃打虫药的,不过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来用药

如今,还有一部分人吃打虫药的。有时候,因为卫生原因,人们也会摄入带有虫卵的食物,造成体内寄生虫作怪,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医生会开肠虫清给患者服用。肠虫清药片和过去的打虫药尖儿糖的药虫原理是不一样的。

我们称作肠虫清的药片,还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名字叫做阿苯达唑片。人们服用肠虫清药片以后,它在肠道内会被体内的寄生虫吃下,同时它还能够破坏寄生虫的肠壁细胞,造成细胞胞浆内的微管系统被抑制,这样寄生虫就无法从人体肠道内摄入葡萄糖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就会被饿死。而且,现在的打虫药肠虫清可以破坏和分解寄生虫,这样一来,那些摄入药物的寄生虫就会被消解、破坏,人在排泄的时候,这些虫体残片混杂在大便中排出,用肉眼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所以如今吃打虫药的人也较以前少了。但是,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我们日常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以防病从口入。


建行渐远


您好,题主,乡辣梅子为您回答。

为什么以前农村小孩每年要吃打虫药

看到题主提的问题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小的时候我们这里称大虫药为“宝塔糖”,因为它是一层层的像塔一样。这种打虫药吃进肚子里后过不了多久就有便便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一发小吃了这种糖忍不住就地解决便便,裤子刚脱开就噼哩叭啦的,更可怕的是有很多像蚯蚓的虫跑出来,主要的是这些虫还会动,有的虫挂一半他妈妈就伸手把它拉出来,看到这里有些人感觉很恶心,但是在那个时候大家都见怪不怪了,很多小孩都有这种经历。

宝塔糖它的外表是黄色的,微甜,因此当父母买回来后家里的小孩都争着吃。那时的我想吃又怕拉虫出来,只能吃下去后跟着妈妈,妈妈走到哪就跟哪,要上厕所时赶紧拉着妈妈找个没人的地方解决,找没人的地方是怕其他小朋友取笑,哈哈,不知朋友们有没有这种经历呢?

以前农村的小朋友每年都要吃打虫药是因为以前的条件没有这么好,以前很多家庭都有好几个小孩,那时大人都忙着干活赚公分,哪里有时间去管小孩,所以在以前小孩都是放养式的。一般的小孩早上起床随便吃几口饭就成群结队的去耍了,比如去田里玩泥巴过家家,渴了就喝井水,手也不洗,看到山上的野果摘了就吃。

尤其是冬天,冬天霜降的时候路边的叶子上都会覆盖一层冰,屋檐下通常也会挂着冰条,当小孩看到这些都会把冰拔下来往嘴巴里送。可想而知这些都是多么的不卫生,在日积月累下虫卵也就产生了,所以农村的小孩每年都要吃打虫药。

为什么现在的人很少吃打虫药

现在的人很少吃打虫药的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卫生意识也逐渐在提高,同时现在的家庭没有那么多小孩,照顾也更周全,吃东西之前都会洗手,这样就减少了虫卵的产生。其次现在的打虫药不再是宝塔糖了,而是粉状的或是一粒粒的,这种药一般只要在春天吃就行了,同时这种药吃进肚子里后虫会被分解,最后随着粪便排出,不再是活生生的虫,看着没有那么吓人。

农村有句老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我不太赞同这句说法,因为不是还有句话“病从口入”吗,所以个人觉得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还是要干净的,身体是自己的,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

有多少朋友们吃过这种“宝塔糖”呢?吃下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欢迎大家来分享哦!


乡辣梅子


为什么以前农村孩子每年要吃打虫药,现在却少有人吃了。我是从哪个年代过来的人,当年也是一个经历者,我来给大家回答。



大家知道,80年代向前的农村孩子,小时候都会经常发生肚子疼,有一种叫“蛔虫导胆"的肚子疼要把你疼死。病因就是肚子里的蛔虫钻到胆道里去了,以前小孩子在大便时,肛门里经常会有条长长的蛔虫钻出来,都是大人帮着把它拉出来,还有的孩子在呕吐时,嘴里也会有长长的蛔虫钻出来,就象一条大蚯蚓一样。


哪么这些蛔虫到底是从哪是来的呢?大家知道,那个时期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还都处在缺吃少穿的状况,由于整天的处于饥饿状态,大人一般都是采取忍,而孩子就不一样了,肚子饿了就要去找食物充饥。许多瓜果蔬菜就成了孩子们的食物,象生山芋,生萝卜等等,在加之条件有限,渴了都是喝生水,有的人家水缸里的水中都有小虫子在游动。

以前没有化肥,瓜果蔬菜都用人粪肥,人粪肥中带有大量的蛔虫卵,生的瓜果蔬菜又不清洗,手搓搓就吃了,这样就有大量的蛔虫卵被吃进肚子,时间一长就会长出蛔虫成虫,成虫蛔虫在人的肚里再产卵随粪便排出,就这样反复的交差感染,这就是以前农村小孩肚里多蛔虫的根本原因。



大家还记得以前给小孩打虫吃的虫药“宝塔糖"了吗,圆锥形的五颜绿色,跟现在的酥糖一个样,小孩子都爱吃,一岁一颗。先一天吃下去,第二天拉大便时,会有成堆的蛔虫拉出来,有的蛔虫还在动呢。


那么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须要吃虫药了呢?现在的孩子肚里没虫了,现在谁还吃地里的生蔬菜瓜果,现在谁还喝生水,谁还吃生的食物。没有了传染源,也就没有了蛔虫病,没有蛔虫还须要吃虫药吗?不知我的回答大家是否认同,请发表不同看法。


百花争春我为先


为什么以前农村小孩每年要吃打虫药,现在却少有人吃了?

还记得在小时候有一种叫做“宝塔糖”的零食吗?对于在农村里长大的朋友们来说,这种糖果一定印象深刻。说起宝塔糖,估计不少人都曾经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农夫在小时候第一次是很喜欢吃宝塔糖的,但是吃了一次之后,就不敢吃了,后来每年再吃宝塔糖都是被父母逼着吃下去的。而且在吃宝塔糖那几天,所吃的饭菜还不能太过于油腻,也不能吃肥肉,大人说这样会影响到打虫的效果。当时不爱吃宝塔糖,并不是因为宝塔糖难吃、不好吃,而是吃完了以后所排出来的粪便中,真的会有白色的虫子,最主要的一点是这些虫子居然还是活的,非常的吓人,估计不少人都曾被吓哭过吧!

在过去的农村,孩子们几乎每年都要驱虫,主要还是和当时的生活环境相关。在农村里的小孩子因为父母要干的是钱比较多,孩子基本上都是放养的。而这些孩子因为普遍都没有注意个人卫生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患上寄生虫的可能性比较高。而随着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及健康意识也得到了不断改善,大大降低了小孩子患寄生虫病的几率。所以,小孩子也不再续约像过去那样每年都服用打虫药了。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宝塔糖已经被淘汰掉了,宝塔糖是一种打虫药,其作用的原理是让寄生在肠道里的蛔虫无法粘附在我们人体的肠道内壁上,然后会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了。所以排出来了的蛔虫,不仅是看得到,而且还是活的。但是现在所服用的驱虫药,作用原理和宝塔糖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在被我们服用之后,不仅可以在体内就杀死了蛔虫,而且还完全可以在肠道内就完成了消化、分解,然后在随着大便排出,这样是肉眼根本看不到。打虫药更加先进,让驱虫变得更加“私密”了,就算是给小孩子吃掉了,他们也未必知道,这也是有些人感觉没有服用打虫药的一个原因。

你吃过打虫药吗?是宝塔糖的那种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农夫也疯狂


问题描述:为什么以前农村小孩每年都要吃打虫药,现在却少有人吃了。“拉蛔虫”的经历

蛔虫这东西,看起来长长滑滑的,非常恶心,看到它就浑身起鸡皮疙瘩。所以说,拉蛔虫绝对是很多以前农村小孩子的噩梦……你想象一下,你正在蹲在以前农村地区的那种土厕所的木板上,屁股悬空,拉着拉着突然掉出一大截扭动的蛔虫,尤其是剩下的半截蛔虫你拉不出来……这个时候,你就只能哭着跑出厕所,屁股夹着半截蛔虫,让家里人帮忙把蛔虫“揪出来”……多么恶心的一副画面……甚至更恶心的是,有些农村朋友还有呕吐出“蛔虫”的经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吃“打虫药”了

现在的孩子很少吃“打虫药”是因为人们对于小孩的卫生要求高了,不像以前的农村父母对于孩子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想想,以前的农村孩子,渴了就拿起葫芦瓢舀一瓢生水喝,饿了就随便用手抓东西吃,或者去农田随便找点西红柿、黄瓜之类的生蔬,由于吃了这些带有病菌细菌的不干净食物,所以体内生了虫。哪像现在的小孩子,渴了喝凉白开,饿了洗手在吃。

以前的农村孩子为了打虫,常吃一种叫“宝塔糖”的打虫药。这是因为,一旦不及时打虫,蛔虫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严重,比如腹痛、发烧、厌食、磨牙、流口水、营养不良等。村郎记得,小时候体内有虫的时候,脸上甚至长出了“蛔虫斑”,类似于白斑。


一只电影人


记得小时候每年都会吃打虫药,用来杀灭体内的蛔虫,我们称呼为“宝塔糖”,现在都不记得什么味道了。但现在的孩子很少吃打虫药了。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以前蛔虫数量多,感染机率大。小时候种菜主要使用农家肥,腐熟不彻底里面容易含有蛔虫卵,容易污染蔬菜。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也不讲卫生,饭前不洗手,去地里摘了黄瓜、番茄、拔了萝卜等蔬菜不洗就直接生吃了,夏天口渴了直接喝生水,因此容易感染蛔虫,需要每年都要打虫,否则容易造成多种病症。

经过这么多年的防治,蛔虫数量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种菜打药特别多,间接也会杀灭蛔虫。同时,现在孩子普遍讲卫生,能够做到饭前洗手,不喝生水,蔬菜水果洗净后吃等。因此,接触蛔虫卵的机率少了,现在农村孩子也很少需要打虫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都农业人


我相信,70后60后都吃宝塔糖打过虫。

宝塔糖

宝塔糖是甜的,所以孩子们爱吃,也能打下来肚子里的蛔虫。蛔虫样子很恐怖,长有十来公分以上,白色,两头尖尖的,有筷子粗细,刚打下来时会动。

蛔虫

有的孩子能打下来几条,有的孩子能打下来一疙瘩。这样可怕的虫子在肚里,孩子能好受吗?这也是那个时代孩子偏瘦的原因。

我们小时候为什么肚子里为什么有虫,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虫从口入。

那个时候食物匮乏,孩子们饥不择食,只要抓到能吃的东西都吃了,比如吃水果不洗,有伤的也吃……这样很容易把带虫卵的食物吃进肚子里。

第二。吃的环保

那年代的农作物很少打农药,就拿枣树来说,我的老家出产红枣,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打过农药,所以三分之一的枣子有虫,不但把虫卵吃了而且把虫子也吃了,等等。

总之生活条件有限,没有你挑吃挑喝的余地。

现在孩子不打虫,吃的卫生是主要的,不过农作物上的虫子虫卵让农药收拾的干干净净,农药不但杀死农作物的虫,也杀死我们肚子里的虫。


大漠甘露5


小时候真是每年都要吃那个叫宝塔糖的打虫药,到上初中学校还给发打虫药呢,但是换成片片的了,有的小孩很喜欢,有的也非常讨厌。但并不是只有农村小孩吃,城里也一样,都要吃。因为那时候真的会拉出来虫,见过的不想回忆那画面。。。

前些天表妹带孩子回来,玩累了就在我家睡午觉,然后就突然磨了几下牙,我姨就说孩子不是肚子里有虫子吧,用不用吃点打虫子药,我妹说也不是天天磨,再说现在都啥时代了,谁还给孩子吃那个。

确实,很多年也没看到那种药了,因为现在不用吃了,原因如下:

  • 现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都有提高,卫生情况也比以前好很多,所以寄生虫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少了
  • 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个人卫生,不像我们小时候,基本都是一群小孩子在外面自己玩泥巴,到处钻,大人也没空管,每天都脏兮兮,接触到各种粪便以及脏东西的机率非常大,从而会接触到虫卵导致肚子里长虫。

  • 再有现在各种药物都用到农作物上,虫害的生存机会也是很小了,一般也不太可能有机会让孩子吃到肚子里去。

所以,现在的人肚子里有虫的机率真是小之又小,当然就不用吃什么打虫药了。像老人们经常会说孩子磨牙啊、不爱吃饭啊、总喊肚子疼啊就是肚子里有虫,这不是绝对的,很多原因都会产生以上症状,提醒大家不要盲目的就给孩子吃什么打虫药,自己判断不清的要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帅帅育儿


作为资深的儿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以前,我们小时候都有吃过一种糖叫宝塔糖,这个是70后或者是80后特别有印象的。

那个时候,我们大概每年都要打一次蛔虫,打虫药是一种类似于圆锥体的,有着螺旋花纹的糖。一般来说,小孩子对吃药很抗拒的,但打虫药除外。

但那时候,很多人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孩子们平日里就连块糖块都没,所以看到这种糖都特别喜欢,有的甚至吵着吃。

一般来说,吃完之后,就听到有小朋友说就会有虫子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那时候,我看到排出体外的虫子还会蠕动呢,大人便会帮忙从屁眼拽下来。你别觉得恶心啊,在那个年代,这种事情是非常的稀松平常的。

过去农村卫生条件差,很多人一生一大群,当然白天忙,孩子都是属于粗放式的教养,孩子们白天没事儿就到河里面去捞鱼,渴了回到家,抓起锅台上的水瓢,舀半瓢水,咕撴咕撴喝下去完事儿。看到好吃的东西就直接往嘴巴里头塞,没这么多讲究的,完全不考虑卫生问题。就这样,虫卵就从这日常当中跑到孩子们的肚子里面了。

当孩子们吃了宝塔糖之后,里面含有的药物成分能够麻痹虫体,肠道内的寄生虫无法附着在人体的肠道壁上,然后就随着粪便一起被排出了体外,所以可以看到鲜活的寄生虫。

现如今生活条件水平提高了,已经很多孩子不吃打虫药的,我们通常在门诊当中也不建议吃,但是碰到家长有强烈要求的,我们还是会开驱虫药一阿苯达唑片,也是外面人家说的肠虫清片。

说到这儿我再说说关于蛔虫的一些误区,很多人看到,脸上有白斑,就说是虫斑,实际上是白色糠疹。孩子不愿意吃饭、淌口水,夜里磨牙,营养不良,就说是有蛔虫,实际上现在有蛔虫的孩子特别少了。最好还是找医生明确一下病因,对症处理比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