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自秦漢以來,廣東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扮演著“商都門戶”的重要角色。隨著嶺南三大民系文化的形成,作為廣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府文化逐漸構築起珠三角文化核心區。上千年的歷史沉澱下廣東人民智慧的結晶,使廣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改革開放時期,廣東省利用地理區位和重商文化的優勢,成功地扮演了國際交流窗口的角色,與此同時,西方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老廣”們的生活。與眾不同的歷史軌跡,鑄就了廣東不同於中原的文化特質,同時也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份獨特的文化瑰寶。《老廣的味道》自2016年播出以來,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到廣東美食腹地追根溯源,為觀眾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廣東佳餚,在第五季中,它將繼續以美食為載體,為觀眾展示廣東兼容幷包的文化氛圍以及廣東人民的智慧和堅守。

用聲色展示粵菜魅力

作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粵菜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口味清淡,清中求鮮,淡中求美為主要特點,由廣府菜,潮汕菜,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構成。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華僑中,具有廣東籍貫的佔據了六成,粵菜也因此成為了世界各國人民熟悉的中國味道。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片中不僅展示了大部分觀眾所“不熟悉的”,還通過延時攝影和微距攝影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美食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部分。為了表現鮮魚從發酵到分解,從濃稠的魚肉醬到清澈鮮香的魚露的質變過程,拍攝團隊別出心裁地通過微距攝影記錄了魚肉產生的化學變化;微生物在魚露中漂浮翻滾,發酵產生的氣泡在緩慢上升,在所有食客熟悉的美味中,竟然存在著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小世界。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使用這種拍攝方法的意義不僅在於揭示被隱蔽起來的空間,更在於展示空間內部的複雜性,更加充分地展示了美食“形”“色”方面的魅力,麵點在烤箱中迅速膨脹飽滿,海鮮在油鍋中捲曲變色,一道道美食表面閃耀的晶瑩的光澤。快速切換的鏡頭,配上烹飪過程中令人垂涎的自然音效,產生出靈動的敘事效果,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人們肚子裡的“饞蟲”。

此外,《老廣的味道》第五季沒有僅僅侷限於廣東這一個地區,甚至沒有侷限於傳統的粵菜菜式。在點題“老廣”的同時,也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在社會變革中勇於對傳統手藝進行改造和創新的年輕人,不論是傳統烹飪秘方的傳人,還是漂泊海外,給全球華僑華人帶來熟悉味道的創業者。都正如洪希楠導演所說,“守候美食的人,都透著十二分的可愛。”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老廣的味道》第五季的敘事沒有在傳統和創新問題上厚此薄彼,從堅持手工製作蛋撻和菠蘿包的周基礎老師傅,到利用現代科技更新蓮蓉生產方式的“小圓餅”傳人鍾思業;從堅持從原始森林中採集酒麴菌種的梁思宇,到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海洋資源開採的葉志成。作為廣東味道忠誠的守護者和創造者,他們在本片中都平等地擁有著姓名。《老廣的味道》第五季摒棄了無謂的評價與說教,只是將鏡頭對準這些“可愛的人”,客觀地表達著他們對美食的理解,展示著這個地區兼容幷包的文化和“老廣”們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

用習俗烘托年節氣氛

在傳統節日影響力有所下降的今天,《老廣的味道》第五季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們對於傳統節日的想象。節日,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就是特定時間的味覺記憶。“吃”在以農耕文明為根基的民族的心目中與其說是一種維繫生命的活動,不如說是一場與土地,與自然交流和連結的儀式。節慶的氣息只有融進了那些熱氣騰騰的美食中,踏踏實實地進入胃裡,才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受到這一天的非同尋常。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節慶》以足夠長的篇幅闡釋了在廣東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食物與節日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節日氛圍的烘托下,“老廣”們懷著千百年來一如既往的熱情捕泉水魚,搶鳥餅,相牛。捕魚節、營老爺、桃花節、分龍節、開漁節、牛墟風情節……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方節日,不僅是當地獨特風俗與淳樸民情的集中展示,更是“老廣”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紀錄片沒有拘泥於“美食”這個單一的主題,而是將“吃”這一文化背後的故事延展開來。通過講述普通人身上在節慶期間所發生的故事,使個人情感與節日意涵合流,不僅喚起了“老廣”們內心深處對於故鄉的回憶,也讓無數觀眾被這年節的氣氛所感染,在他人的節日中看到了歡欣鼓舞的自己。在公認“年味兒”越來越淡的今天,春節期間播出這樣一檔紀錄片,可以說是十分“應景”“下飯”的了。

用鄉音講述風土人情

《老廣的味道》第五季在播出的同時,還定期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佈“導演手記”,為正片“打廣告”,向觀眾展示紀錄片拍攝的幕後花絮:隨漁民坐上漁船出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不透明的陶罐中如何拍攝“青梅入酒”的鏡頭?在“導演手記”中,這些美好瞬間都被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使觀眾能夠通過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感受到紀錄片拍攝的不易和這些影視工作者崇高的敬業精神。

不僅規避了解說詞枯燥、信息量過於密集的問題,《老廣的味道》第五季還在營銷方面下足了工夫,通過跨媒體營銷戰略,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屬於它的觀眾。而抖音、西瓜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和微博的傳播則更能適應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擴大了信息的傳播面,對電視、網絡平臺節目的播出起到引流作用。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作為最早改革開放的城市之一,廣東省從上個世紀末就開始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勞動者和創業者。外來人口的湧入帶來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也加劇了本土居民的文化焦慮。《老廣的味道》第五季採用普通話解說與粵語結合的方式,具有很強的地域屬性,在幫助觀眾更好理解紀錄片的同時,也在語言方面營造出了廣東所特有的文化氛圍,使觀眾產生了天然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貼合了大眾對“老廣”的認知,也喚起了廣東人心中那份鄉愁。

“老廣”新風味,看《老廣的味道》如何對廣東文化予以全新表達

正如“老廣”們“喜歡說幹就幹”“吃東西快,走路快,做事情快”所表現出來的果斷,利落的作風。《老廣的味道》第五季的解說詞追求簡練,儘可能地減少抒情和評論的比重,充分發揮了影像表情達意的作用。比如在廣東,一個“靚”字足以概括全部:製作野雞卷的肉片厚兩毫米才“靚”;在自然環境下生長一年以上的將軍帽才“靚”;醃製生長了60天的小蘿蔔才“靚”;“靚”可以指食材的鮮美,味道的鮮香,色澤的誘人,總而言之,是廣東人對美食的執著和務實性格的語言標誌。

可以說,《老廣的味道》不僅是一檔美食類紀錄片,更是廣東人民生活智慧的集中體現,學習兼容幷包,改革創新精神的影像藍本。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完工,珠三角一帶迎來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發展契機,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怎樣做到不忘根本,在進行城市化的同時如何保存鄉愁,從“老廣”那裡,我們都能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