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最近微博一個小視頻引起大家的熱議。

一位媽媽給孩子餵飯,孩子搖頭拒絕。

媽媽隨手拿起身邊的玩具娃娃,給娃娃餵飯,玩具娃娃也“搖頭”不吃,隨後媽媽兇狠狠地把玩具娃娃揍了一頓,孩子一臉懵懂,但似乎明白了什麼。

待媽媽再餵飯給他,孩子乖乖張嘴吃飯了。

評論區一片呼聲,紛紛表示這是一個好辦法,甚至有人現學現用。

有人感慨,世界上最遠的路,就是父母給孩子餵飯的套路。

為了讓孩子吃飯,父母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蒐集各種套路“對付”孩子。哪怕是孩子比上一頓多吃了一口飯,也覺得欣慰至極。

讓孩子吃飯,於很多家長而言,確實是一件難事。甚至有人說,上刀山下火海都比不過讓孩子吃飯。話雖帶些許誇張,但無奈之情溢於言表,顯而易見。

但也有一些父母,孩子吃飯對他們來說,稱不上事兒。大嫂就是其中之一。


侄子一歲十個月,從五個月添加輔食到現在,吃飯一直很順利。

八個月開始自己拿勺搗鼓模仿大人吃飯,

一歲開始自己獨立用勺吃飯,

現在勺子筷子叉子,都能正常使用,還能左右開弓。

很多鄰居覺得大嫂命好,生了一個乖孩子,其實這背後,離不開大嫂用心的教育。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當我們陷入想方設法讓孩子吃飯的死衚衕裡,這一場較量,我們已經輸了。

在應對孩子吃飯這個問題時,有一些細節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我們注意這些細節,那麼孩子吃飯將不再是問題,我們也就不用為孩子吃飯而操碎了心。

下面,我們來聊一聊這些細節吧。

一、 越早給孩子添加食鹽,孩子長大後越有可能挑食。

中國兒科專家崔玉濤建議:不要給1歲以內的嬰兒食物中加鹽。對於1歲以上的幼兒,只要孩子能接受無食鹽食物,也不必刻意添加鹽。

孩子味蕾敏感度是成人的十倍以上,過早添加食鹽,會讓孩子對食物本身的味覺感知發生偏差,使他們更容易接受鹹的、重口味的東西。

以後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對調料、添加劑的口味產生依賴,原味的輔食就容易被“拋棄”,包括清淡的食物,也會被嫌棄。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越早給孩子添加食鹽,孩子長大後越有可能挑食。最好是:1歲內無鹽,1-3歲無鹽或少鹽。

這實踐起來並不容易,身邊的育兒大環境總是會帶些干擾。

“不放鹽沒有味道,孩子不會吃!”

“不吃鹽,孩子四肢無力、走路不穩。”

“百味鹽為主,不吃哪行。”

…………

鄰居若琳從五個月開始給兒子添加輔食,自己堅持不放鹽。

身邊的大多數人都持反對態度,甚至有時候公婆還會悄悄地在孫子的輔食中加鹽,被她發現阻止了。她積極地和公婆溝通,說明加鹽的危害,公婆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做法。

直至現在,若琳依然堅持給2歲的兒子不放鹽。她的兒子不僅沒有四肢無力、走路不穩,反而更加健康活潑,胃口好不挑食。

事實證明,若琳的堅持是對的。

堅持的效果也許不能立竿見影,但時間會讓我們看到堅持的意義。

二、保護孩子自己動手的熱情和慾望,併為之創造條件。

憑著《甄嬛傳》裡“槿汐姑姑”一角大火的孫茜,是娛樂圈裡有名的育兒專家,經常在微博上分享兒子小老虎的日常和自己的育兒心得。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在小老虎很小的時候,孫茜就開始注重他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同齡人還在被家長追著餵飯,1歲多小老虎已經自己動手吃飯了,從孫茜的微博內容可以看出:吃飯現場一片狼藉,但小老虎卻樂在其中,極其享受。

孩子生下來,一雙深邃的眼眸總是好奇地張望,對這個世界充滿著想象和思考。

待他們自己能爬能走的時候,所到之處,一雙小手盡情的觸碰、感受。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動手,面對這個多彩的世界,他都想自己來。

吃飯亦是如此。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孩子在7個月左右會有搶勺動作,喜歡碗筷碰撞在一起發出的砰砰聲。十個月左右會自己拿勺並模仿大人吃飯,或是用手抓飯。這時我們要做的,僅僅只是小手洗乾淨,然後給他相應的吃飯工具。

或許孩子會弄得滿地狼藉,我們收拾殘局比給他餵飯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我們會生氣或是責罵孩子,然後決定,下次還是給孩子餵飯算了。

而孩子,發現自己動手吃飯這一行為得不到我們的肯定和認可,也不能從中獲得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也就失去自己動手的熱情和慾望。吃飯對他而言,也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

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不堪表現就全盤否定或是不再給予嘗試和學習的機會,我們應該相信孩子,他能,他可以。相信在他一次次的練習中,自己動手吃飯不再困難,同時還能從中收穫信心與成就感。

我們要做的——就是帶著耐心與愛心,保護好孩子自己動手的熱情和慾望,併為之創造條件。

比如:

給孩子準備兒童餐椅和圍兜,讓孩子自由發揮的同時又不會弄髒衣服;

備好色彩鮮豔的卡通碗和勺,提高孩子吃飯興趣;

根據孩子口味做菜,經常更換菜式,讓孩子天天吃不膩;

注意菜色搭配,鮮豔可愛,這樣比較容易吸引孩子;

孩子食物煮的軟爛細碎,方便孩子吞嚥。

…………

三、吃飯要有儀式感,全家同桌進餐很有必要。

黃磊大家都很熟悉。

多重身份的他,依然把家人放在第一位,觥籌交錯的應酬通通推掉,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用心享受和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每一頓飯菜。

因為他心裡覺得:全家呢,最重要的是整整齊齊開開心心一起吃飯。

這就是吃飯的儀式感。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在我們看來,小孩吃飯是一件麻煩事,特別是3歲以下的幼兒。

所以,我們在吃飯前,就會先把這個麻煩事解決掉。或是喂孩子吃或是讓孩子自己先吃,卻發現孩子的食慾不怎麼好,只能讓他邊玩邊吃,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導致吃飯問題層出不窮。

要知道,一家人圍在一張桌上愉快共餐,對孩子多有吸引力。

每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用著自己的餐具,有說有笑,這就是家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溫暖在場的每一個人,包括孩子。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的內心世界可是足夠敏感,我們的一顰一笑,都能讓他如沐春風,心情愉悅。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能夠讓孩子更有食慾,也能夠給他帶來情感的滋養。

育兒專家曾提出“太空時間”的理念,這是利用心理學中的一種抽離法,讓父母和孩子在這段時間裡把不愉快的記憶或情緒拋開,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可以毫無拘束地說出心裡的話。

餐桌時光就是這樣的太空時間。

一頓飯,不僅僅是一頓飯,是全家人感情深處的交流,也是給孩子有溫度的陪伴。

四、尊重孩子,從他吃飯開始。

孩子不好好吃飯,擔心孩子捱餓,一家人滿屋子追著喂。吃飯本是一件快樂的事,帶著逼迫或引誘,只會讓孩子更加不喜歡吃飯。

Get這4招,輕鬆解決孩子吃飯“老大難”問題

孩子不吃飯?尊重他的選擇。同時,學會正確使用自然結果。

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提出了自然結果教育法,這個方法經常被用來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而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也在他的《孩子:挑戰》一書中說過:“利用自然結果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我們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真實和誠實的學習機會。”

飯點到了,孩子如果不吃飯,無須威逼利誘,無須氣急敗壞,心平氣和地告訴他:

你現在不餓不想吃飯可以,

不過要提醒你,

今天下午(或晚上)我們都沒有水果零食吃,

只能等到晚飯(或第二天早餐)才有東西吃。

(注意:不要雙標,我們也不要吃水果零食)

結果顯而易見,孩子肯定會餓。也許會向我們求助,這時請你堅定立場,但也無須刺激孩子說什麼:不吃飯,現在餓了吧……

只需溫柔的安慰他:知道寶寶餓了,可是我們都沒辦法,只能等下一頓飯哦。

最終,孩子會明白:

不吃飯的自然結果是飢餓和不舒服,而吃飽飯的自然結果是滿足和舒服。下一次,孩子就會自己主動吃飯。

整個過程下來我們的態度十分關鍵:不帶責罵,不帶威脅,只需平靜溫柔說清楚就好。否則孩子會感覺:我們是為了懲罰他而讓他餓肚子。結果只會比之前更糟。

讓孩子吃飯,本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要把它複雜化了才好。

把孩子當作獨立平等的個體,不把我們個人意願強加於其身,尊重他們的同時,也彌補被我們忽略的細節,科學餵養。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一切和孩子吃飯相關的瑣碎,都不是問題。

同時,我們每天也給自己一個溫暖的太空時間,

與孩子一起分享美食,把時光鐫刻進一餐一飯裡。

無論走多遠,最終也只是為了回家,回到餐桌前,回到孩子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