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魏蜀吴三国,每个国家各选出最强的五个将才和谋臣,该怎么选择?

丨沉寞丨


这个很好选择。

曹魏

将才:曹仁、夏侯渊、曹彰、张辽、乐进。

也许有人认为曹彰和乐进不该上榜,其实不然,都知道曹仁、夏侯渊、张辽是曹魏的南、西、东区的最高指挥官,身经百战,那北方呢?常年抵御少数民族入侵曹魏的的人正是曹彰,因为曹彰是曹操的儿子,为避嫌,曹操并没有封曹彰为征北将军,但曹彰确有帅才。而乐进是被演义严重低估的将领,熟悉三国志的人,从乐进传中可以得知乐进十分强悍,刘备曾言,非关羽不能敌乐进。

谋臣: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

这个基本不会有争议。有人说司马懿很强,我认为司马懿水分很大,诸葛亮六出祁山,前四次是曹真的功劳,2胜1败1平,第五次曹真病重,司马懿总督,上来就折了大将张颌,最后龟缩不出,耗死了诸葛亮,不算本事,反而还有死孔明吓跑活仲达的故事,要论权谋,那司马懿定榜上有名。

蜀汉

将才: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魏延

这基本上也不会有争议,为什么没有赵云,有魏延。因此历史当中没有五虎上将,赵云基本没有统兵经验,唯一一次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统兵,还战败了。而魏延确确实实是个帅才。

谋臣: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董允

蜀汉谋臣真是屈指可数,除了诸葛亮、庞统、法正,真没有什么有实力的谋士。

东吴

将才:吕蒙、太史慈、甘宁、凌统、徐盛

东吴将领很多,东吴十二虎臣就有十二个大将,其中甘宁、凌统、徐盛比较出类拔萃,另外加上吕蒙和太史慈。

谋臣:周瑜、鲁肃、陆逊、诸葛瑾、虞翻

东吴的谋臣也是比较少了,大部分都是将军兼谋臣,周瑜、鲁肃、陆逊算是三个顶级谋臣,诸葛瑾和虞翻勉强凑数。


曹老师xixi


魏蜀吴三国各选出最强的五个将才和谋臣

既然是三国时期,那肯定得从东汉灭亡算起,东汉时期去世的自然不能算数,那我会这样选(作者自身的理解,不代表权威)

魏国(220-265):魏国是三国里的第一大国,国力昌盛,各方面能力最强,谋臣武将如云。但后期政治斗争剧烈,且黑暗,司马家为了排除异己滥杀无辜,牵连较广。好清谈之风,缺乏实干,曹魏时期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也遗害无穷,为晋朝门阀形成提供了渠道。

谋臣(排名不分前后):

1.贾诩:不用多说,都懂

2. 蒋济:曹魏重臣,曾劝谏曹操不要迁移淮南百姓,曹操不听,导致数十万百姓南逃东吴。关羽北伐时,劝阻曹操不要迁都。后来又随曹丕伐吴,献策曹仁,曹仁不听,导致失败。后蒋济官致太尉,侍奉数朝,但又在高平陵之变中承诺曹爽,间接导致曹爽败亡,同年羞愧而死。

3.刘晔:曹操灭亡张鲁后,向曹操劝谏攻蜀,曹操不听,导致蜀汉政权形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一定会为他报仇。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公元221年)进攻孙权,发动夷陵之战。

4.司马懿:都懂。

5.董昭:向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建议迁移天子许昌。

武将:1.张辽:逍遥津一战扬名,进入武庙祭祀。

2.于禁:水淹七军前的五子良将之首,但由于晚节不保而被严重低估,严重黑。以官职论,我谨以建安二十年为例。这年,张辽威震逍遥津,拜征东将军。张郃迁荡寇将军。乐进在建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拜右将军。徐晃升平寇将军。于禁二十一年前后升左将军,假节钺。张辽立下逍遥津大功也才不过是征东将军,而于禁就是左将军而且还假节钺了。

在当时,凡假节的武将可以代表君主和国家行使相应的权力。最常见的就是假节武将在战时不必请示君主而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官。

而假节钺比假节更高一级,除了拥有假节的权力外,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和斩杀假节将。可见于禁的地位。

3.张郃:曹魏为数不多的活跃在三国时期的元老级大将,多次阻挡诸葛亮北伐,更是在第一次北伐在街亭大破马谡,逼退诸葛亮。

4.曹真:曹魏宗室名将,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是曹魏的关西柱石,多次抵挡诸葛亮北伐。

5.邓艾:曹魏后期名将,多次阻挡姜维北伐,互有胜负,其后更是偷渡阴平,直接导致蜀汉灭亡,立下不世之功。也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能进入武庙祭祀的武将。

蜀汉(221-263)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家,也称季汉,犹言汉之季世。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 ,参伊周之巨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东汉的延续。蜀汉国力虽弱,但也不乏谋臣武将,被小说严重低估。且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姜维时期除外),政治斗争少,且较为宽容。

谋臣(排名不分先后,诸葛亮除外):

1.诸葛亮(丞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国时期唯一的武庙十哲,也是三国志里除陆逊外唯一单独列传的人物。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2.李恢:正史里比较厉害的谋臣,但小说里存在感低。刘备攻蜀时,就是李恢劝降的马超。刘备死后南蛮叛乱,诸葛亮平定南蛮时分三路军南下,李恢为中路军统领。李恢孤军深入,建宁郡各县叛军相互集合成大队人马,在滇池县包围了李恢军。当时叛军的人数是汉军的几倍,而且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消息,形势非常严峻。李恢于是施计骗南夷道:“官军粮草已尽,已准备撤军回去了。我们中间有的人久离家乡,而今得到机会回来,如果不能回到北方的话,就打算与你们共同谋划大事,所以在此坦诚相告。”南夷叛军相信了李恢的话,因而对包围的防守有所懈怠。李恢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大败南夷叛军,并追逐败敌的残部,南至盘江,东到牂牁,与诸葛亮军声势相连。与此同时,汉军其余两路进军也都取得了胜利。同年秋,南中叛乱悉数平定,李恢立功最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并加拜安汉将军。

后来南中多次叛乱,都由李恢平定,他坐阵南中,稳定了南中秩序,促进了南中开发。

3.马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刘备东征时,马良受命前往武陵郡召集五溪蛮,和东吴步鸷大战,骚扰东吴后方,但由于后来刘备兵败被害。

4.黄权:向刘璋进言刘备的野心,刘璋不听,还外放黄权,后来黄权投降刘备。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举兵南征张鲁,张鲁败逃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以黄权为,率领诸将进入巴中。但张鲁已经回到,投降曹操。其后,刘备击破巴郡賨人首领、巴郡七姓夷王,发动,攻杀曹操帐下名将,占领汉中。人们只知道攻取汉中主要依靠的谋略,却不知道这些计谋都是黄权首先替刘备想出来的。

刘备东征时,率军在江北抵挡魏国,刘备东征失败,黄权无法回国,被迫降魏,后来又多次在魏文帝面前称赞刘备、诸葛亮。儿子黄崇在蜀汉仍然为官,后黄崇与诸葛瞻皆在绵竹之战为国而死。

5.李严:刘备的托孤大臣,但由于作死被废为平民,但儿子依然官运亨通,没有被波及。他曾参与制定《蜀科》,参与建立蜀汉法律体系。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能文能武。后来他坐镇永安,诸葛亮称他“能挡陆逊”,只是他人缘较差,与同僚不和,被称为“李鳞甲”。

武将:

1.张飞:不用多说,入武庙。

2.黄忠:不用多说

3.马超:不用多说

4.赵云:不用多说

5.姜维:不用多说。

吴国(229-280)是三国里面存在感最低的一个国家,也是综合实力第二强的国家。政治斗争激烈,宫变政变此起彼伏,政治较为黑暗。且国君多为守成之主,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目光。但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讨平山越,为东晋衣冠南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谋臣:

1.张昭:不用多说。

2.步鸷:为吴国平定交州,斩杀当地豪族,使得交州真正被东吴实际控制。刘备东征时,零陵,桂阳等郡叛乱,被他平定。陆逊死后,代替其为丞相。

3.诸葛恪:三国时期吴臣,蜀丞相诸葛亮之侄,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从小就以神童着称,深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为东宫幕僚领袖。曾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陆逊病故,诸葛恪领其兵,为大将军,主管上游军事。孙权临终前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吴国军政大权,初期革新政治,并率军抗魏取得东兴大捷,颇孚众望。此后诸葛恪开始轻敌,大举兴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军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后被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4.吕岱: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遂仕于孙氏政权。建安十六年(211年),以督军校尉之职,与蒋钦等领兵平定吕合、秦狼等叛乱,获授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击降安成等四县,成功平定三郡。后讨平吴砀、袁龙叛乱,升为庐陵太守。

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间的王金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乱,控制岭南,晋封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时,吕岱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国纷纷遣使至吴朝贡。赤乌二年(239年),接替潘濬处理荆州文书公务,与陆逊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陆逊去世后,武昌分为二部,吕岱督领右部,升任大将军。废帝孙亮登基后,吕岱升任大司马

5.顾雍:东吴名相,顾雍时常访察民间疾苦,提出了不少适当而有效的办法,功绩不小,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仗势凌人。他与孙权相处注意君臣礼节,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同事和部下,则态度和蔼,十分谦虚。他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辅助下,吴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人称他为“东吴名相”。

武将(不分前后)

1.陆逊:东吴柱石,也是《三国志》里除诸葛亮外唯一单独立传的人物,入武庙祭祀,可见其地位。可惜后来卷入吴国二宫之争,被孙权逼死。

2.陆抗:东吴后期柱石,中流砥柱,三国最后的名将。曾多次阻挡西晋羊牯进攻,为吴国续命数十年,后随父亲陆逊一起入武庙,合称“逊抗”。

3.丁奉:三国时期为数不多能活到后期的老将,雪中奉短兵大破魏军。忠心耿耿,诛杀权臣孙諃。

4.全琮: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其父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江南,依附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因功迁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上表献策擒关羽、破襄樊功,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222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

5.朱然: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江陵之战,魏大兵压境,将朱然团团围住,当时朱然士兵许多浮肿生病,能战者只有5000人,眼看弹尽粮绝,朱然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江陵县令姚泰以为朱然非败不可,暗地与魏军勾结,充当内应,进行谋反。朱然发觉后将姚泰斩首。魏军久攻江陵六个月不克,只好退走。“朱然于是“名震敌国”。


百胜军节度使


首先我的观点,是从每个国家总共选五个人,我会这样选

魏,军师,郭奉孝,保镖,许褚,元帅,曹仁,将军夏侯惇,张辽

原因有,郭奉孝,一直深得曹操之心,而且对曹操,很忠诚,才华也就不必多说

保镖许褚,对于保镖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忠诚,而且武功高强

元帅,曹仁,我要强调的还是忠诚,曹仁是本家兄弟,自然放心,而且有元帅之风

攻城拔寨的兄弟,有夏侯惇,张辽,原因夏侯惇本家兄弟作战勇猛,最主要的还是忠诚,张辽在曹操攻打吕布史,战斗值爆表,大家有所耳闻,还有一点就是张辽不怕死,对主公很忠诚,最终曹操收为,麾下

对于曹魏这边,因为大家了解曹操是比较多疑的人,所以非常重要,就是,忠心于自己

蜀国这边,军师,我选庞涓,凤雏的外号就不多说,庞涓,最主要的功绩是蜀汉奠定了国土根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庞涓善于进攻,保镖,我选赵云,我认为所有的皇帝都会对保镖有严格的要求,一是必须忠诚,二是武功高强,赵云不必多说,和刘备相识已早,更是忠心耿耿,元帅,我会选老黄忠,老黄忠身怀绝技,且不骄傲自大,为人老练稳重,不会出现张飞,关羽那种特别重感情,所以肆意妄为,最终败坏了蜀汉的大好局面,将军,我会选马超,魏延,首先,马超和魏延武力值爆表,而且听从指挥,马超不必多说,号称武力值堪比吕布,魏延也很勇猛,但就因为反骨一直不被重用

东吴这边,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方,就,简单说说,吴国这边,大多统帅都是文武全才,周瑜,鲁肃陆逊都是元帅型人物,这也是孙权的幸运之处,当然,元帅才能必然高于,将军,所以能用元帅,我当然会多选全能之才,所以答案是周瑜,鲁肃陆逊,将军,我会选黄盖,黄盖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的将军,愿意为国家为大局奉献自己,所以就有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保镖,我会选太史慈,太史慈,如果看过三国,应该大家会明白刘备错过了太史慈,而太史慈是因为恩情趣解,徐州之困,算是,忠义之士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谢谢



脆甜大柿子


何为将才,治兵有方,克敌制胜,率军伐国。

何为谋士,智计百出,能谋善断,治国安民。

曹魏,

将才:张辽,阵斩蹋顿,大破乌桓;合肥之战,威震江东。

徐晃,大败韩猛;献计平关中;击破关羽,解樊城之围。

曹真, 大败羌胡联军,平定河西;破吴退蜀。

张郃,江陵破吴,街亭败蜀。

邓艾,治理魏国西方,与姜维多次对峙;率兵偷渡阴平,攻灭蜀汉。

谋士:荀彧,王佐之才,曹操首席谋臣,曹魏战略规划者。

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定辽东。

贾诩,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唯一做到谋人谋己谋国。

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灭公孙平定辽东。

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稳定了曹魏政权。

孙吴,

将才:周瑜,辅佐孙策平定江东,赤壁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陆逊,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夷陵之战破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

吕蒙,攻占皖城;智取三郡;濡须之战;袭取荆州。

甘宁,夜袭曹营,有锦帆贼之称,善水战。

程普,讨黄巾、破董卓;救孙策,定江东。

谋士:张昭,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

鲁肃,为孙权策划天下大计;联刘抗曹。

诸葛瑾,为人正直处事公平。

步骘,平定交州,击破叛乱。

陆抗,西陵之战大破晋军;维护吴国稳定。

蜀汉,

将才:关羽,斩颜良擒于禁、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张飞。黄忠。赵云。马超。

谋士:诸葛亮,隆中献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庞统,断案如神,献计取蜀。

法正,善于奇谋,辅助刘备夺取益州、汉中。

蒋琬,治理政事,负责粮草。

姜维,文武双全。


谈史论今10086


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魏蜀吴都有忠于自己的谋臣武将,说一下我认为的各个集团最强五个谋臣和武将。

曹魏:

谋臣:曹操不算的话,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武将:曹操内姓武将除外,许褚、典韦、文聘、张辽、徐晃

蜀汉

谋臣:诸葛亮、庞统、法正、李严、黄权

武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东吴

谋臣:张昭、鲁肃、顾雍、诸葛瑾、步骘

武将:周瑜、吕蒙、陆逊、黄盖、甘宁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比较了解的,能力比较突出的,还有许多谋臣武将与他们相差不多,题主要求的人数有限,就不列举了。


老家伊滨的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漫长的分裂时期,诞生的谋士、武将,星光璀璨,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难有出其右者,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五大谋士。作为谋士,不仅要有战略思想、战术意识、也要能够谋己、谋人、谋时、谋天下。

1、贾诩:号称“毒士”, 在张绣手下时,曾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谋时的本事无人能及)。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都被贾诩看透了)。曹操与马超对峙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助曹丕成为世子。以上每一件事,都是三国里重要的大事,最后贾诩谨言慎行,安度晚年。

2、荀彧:曹操的“张良”,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每次曹操出征,荀彧经常替曹操把守后方,可见,曹操多么信任荀彧,侧面上也说明荀彧有本事。

3、司马懿:他的本事其实应该无需赘述,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胜负各半,虽然有“死诸葛走活仲达”这样的笑谈,有人可能还说诸葛亮空城计也是司马懿输了,事实并非如此。

司马懿应该识得空城计,但是他心里明白,一旦捉了诸葛亮,那对于曹魏来说,自己就再也没有用处了,只有诸葛亮活着,他才能执掌曹魏兵权,司马懿排在诸葛亮前面最大原因就是他的隐忍及谋天下的本事,他隐忍几十年就为了夺取曹魏兵权的那一刻,在这一点,无人出其右。

4、郭嘉:自郭嘉归入曹操帐下,每逢打仗,郭嘉形影不离,曹操称其为“奇佐”,在战术上,能与之争锋的不多。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临死前还留下了“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故事。

5、诸葛亮:人称“卧龙”,后人称为“智圣”,蜀国第一谋士,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可以说,诸葛既是伟大的战略家也是伟大的战术家,之所以位列第五,因为他的谋人、谋时本事差些,如错用马谡(识人不明),蜀国贫弱却坚持北伐(逆天意而伐魏,正确做法应该休养生息),这些错误都是相当致命的。


木子卿53662013796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尤以魏国势力最大,人才也最多。武将有:典韦,许褚,张辽,庞德,张颌等。谋士有:郭嘉,荀彧,贾诩,许攸,荀攸等。

蜀国武将当然是被后来称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谋士有:诸葛亮,法正,庞统,费祎,刘巴等。

吴国的武将有周瑜,太史慈,甘宁,程普,韩当等等。谋士有鲁肃,张昭,张弘,诸葛瑾,阚泽等。


路遥lgy


谋士的本意是学而优,但不能士者,但三国里大部分谋士都有官位,只能叫谋臣,而吴国更是文武兼备者中多,以下的谋士大部分都是没有做过“将军”职务的,其中魏国太尉贾诩因此不入谋士列


魏国

武将:曹仁 曹休 张辽 徐晃 邓艾

谋士:郭嘉 程昱 董昭 刘晔 荀彧

另外司马懿钟会可谓统帅

蜀汉

武将: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王平

谋士 庞统 法正 周群 马良 马谡

统帅 诸葛亮蒋琬

吴国

武将 太史慈 甘宁 丁奉 凌统 贺齐

谋士 吴范 张昭 张纮 陆绩 虞翻

统帅 陆逊陆抗


子梦奇谈


魏国:

谋臣:贾诩、郭嘉、荀彧、许攸、荀攸、程昱

将帅:典韦、许褚、张辽、徐晃、曹仁、张郃、曹真、司马懿

蜀国:

谋臣: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

将帅: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马超、黄忠、姜维

吴国:

谋臣:张昭、诸葛瑾

将帅: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程普、甘宁、黄盖、韩当


宋成贵


魏国谋臣:曹操、郭嘉、司马懿、邓艾,钟惠

魏国将才:许褚、典韦、夏侯惇、张辽、张郃

吴国谋臣: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吴国将才:太史慈、甘宁、凌统、程普、韩当

蜀国谋臣:诸葛亮、庞统、姜维、李严、法政

蜀国将才:关、张、赵、马、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