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古代軍隊,兵和卒怎麼區別運用?和象棋中的原理是一樣的嗎?

騎蝸牛走高速


有區別,而且還挺大的。

以清朝為例,這裡的“兵”、“卒”特為國家服役的人。

起碼字不同,代表這個士兵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同的,標誌為“兵”的屬於朝廷正規軍,俗稱“官軍”,是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當時的兵分為兩種: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軍同綠營兵都是朝廷正規軍隊,直接由朝廷供養,旱澇保收,八旗軍開始自顧自地享福,偷起了懶,戰鬥力直線下降。

綠營兵是由漢人組成的,建立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輔佐八旗兵戰鬥。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後來綠營兵越來越強,甚至成了主力。比如乾隆時期大小金川之戰,打硬仗的全是綠營。八旗兵和綠營兵一樣他們的身上都印著兵字,可以說衣服上帶兵字的是清朝的正規軍隊。

而綠營是清軍入關後,招降的明朝降軍以及漢族的散兵遊勇,組成的以漢人為主的軍隊,綠營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綠營的數量是八旗的數倍,雖然都吃國家糧餉,但地位比八旗低,駐紮在全國各地,負責全國各地的治安和作戰。因為綠營兵數量巨大,分佈在全國各地,因此出鏡率也很高,我們在影視劇上看到的胸前後背貼著“兵”的士兵,大部分都是綠營兵。

“卒”,原指步兵,卒,就是在在州縣裡長期固定駐紮的兵勇,他們不受中央軍事機關的移動駐防安排,相當於城防軍。也有獄卒的說法。但是在清朝的編制上面,卒,主要是在衙門上班的公務人員,他們有著穩定的工作和政府發的工資,主要負責維持治安和打架,也可以理解成今天的保安。

現在,回答第二個問題。

象棋中的兵和卒是一樣。級別相同。步伐相同。待遇相同。死法相同。


王松林


“兵”的本義是兵器,《荀子·議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後來才引申為“兵士”;說到“兵”字,我們不得不提另外一個字“斤”,“斤”字甲骨文上半部為橫刃,下為曲柄,象斧斤形;本義為斧子一類的工具。而“兵”字的上半部為“斤”字,就是一把斧狀的武器,下部分是兩隻握武器的手。因此兵的甲骨文是兩隻手握著一把斧頭。

古代士兵就是用來打仗的,衣服上印“兵”字很好理解,但為什麼有的印著“卒”字呢?我們再來看“卒”的甲骨文:

“卒”甲骨文由“衣”和“㐅”組成,那麼“㐅”這個符號表示的是什麼呢?大多數學者認為是衣服的標識或文飾,因為“㐅”這個符號在"文"字的甲骨文中也是有體現的,“文”是“紋”的本字,中間部分的“㐅”表示的就是人身上的紋飾。“卒”大概是用加了“㐅”的“衣”來表示士卒穿的制服。

金文的卒是在“衣”的下襟上加一斜筆,以區別於一般的衣。小篆繼承延續了金文字形,由“衣”跟“一”組成,而隸書的變化就比較大了,衣的兩隻袖子與左右襟被寫成了兩個人字,而向左掩覆的下襟與區別符號“一”則組成了“十”,楷書進一步規整,就成了今天的字形。

《呂氏春秋•簡選》曰:“在車曰士,步曰卒。”也就是說,古代駕車作戰的稱為士,跟著車跑的稱為卒。

《說文解字》:“卒,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認為卒是役隸們穿的有標記的衣服。《說文解字》成書於東漢時期,這說明漢代的時候,下層差役們穿的衣服上就已經有標識了。

前面我們說到,兵是雙手拿著武器打仗的,兵在古代是屬於正規部隊的;卒,類似於現在的民兵,不屬於正規軍隊,而是由軍事需要臨時招募的軍隊,以補正式軍隊的不足。


但象棋裡面的“兵”和“卒”呢,其實就沒有多大差別啦,都是一樣的,純為了娛樂,可以區分開罷啦。切勿混淆


智力體育競技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博弈項目,中國象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的象棋被叫做“象戲”,也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改變形成今天的象棋。

對於象棋起源的說法也有很多,

其中最早的說法是象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屈原的《招魂》一詩中:“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這說明在戰國時期已經有象棋的有關起源或是雛形。

到了漢代,中國象棋又經歷了重大的改進,在行棋的方法和象棋的規則上做了很大的改進,而且傳說,“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因此便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在如今的象棋中依然有著楚河漢界的劃分。

當今象棋的最早雛形其實是在宋代時期,在這個時代,象棋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演進,由易學的“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的“四象之搏”,完全演進到楚河漢界象棋,即在棋盤的中部加一條橫線,是雙方隔著河界對弈,象棋新演進的態勢完全沿襲楚、漢的對峙。並且在原來的名目上加了一個“炮”棋子,“炮”的出現,與宋代時期火藥的發明與不斷髮展有著緊密的聯繫。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象棋與戰爭的關係,象棋與古代戰爭的排兵佈陣有著很深的淵源,有學者推測,象棋一開始的目的就是便於排兵佈陣,而後來也發揮的娛樂作用。古代的兵書《武經》說:“象棋之陣,象士卒為正,車馬炮為奇”,明朝軍事著作《陣紀》中記載:“戰國巧士以象棋三十二倍子倍之,或方或圓,內外四層為象棋之陣也。”這些記載說明,在歷史上,象棋的發明與軍事戰爭的進行有著緊密的聯繫,而象棋的兵種和戰爭方法,也隨著戰爭工具的不斷改進而不斷創新。

陣,本義是戰車和步兵的隊形排列,是古代車戰時期的專用軍事術語,後泛指軍隊戰鬥隊形。《六韜·均兵篇》介紹,車,騎,步三個兵種,在平坦的地形上獨自作戰,戰鬥力會大大減少,由此可見,在古代戰爭中戰陣的必要性。象棋的發明,一開始便是兩軍對壘,便是兩個陣的排列,《司馬法》中說,“攻戰守,進退止,前後序,車徒囚,是謂戰參。”說的是,攻守兼備,進退有度,要有排列和秩序,有謀略和戰術。這些戰法和戰術,與象棋中的戰法較為相似,也體現了象棋與軍事鬥爭的密切關係。

如此推想,如果這種推想成立,我們便可以清楚象棋的真正含義是戰爭棋盤,所以象棋中的各個棋子,都是按照其戰法而安排的,因此棋子的佈陣,與現實的戰爭是一定有密切關係的。

而在古代中,有關象棋的詩詞歌賦也是數不勝數,如北宋大學問家程顥的《象戲》:“中權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閒爭。”,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贈棋者》:“入險漢鈄危,奇兵翻背水。勢應不可隳,關河常表裡。”,明代的狀元曾啟在《棋》中寫道:“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千里封僵馳鐵馬,一川波浪動金兵。”有關象棋的詩文數不勝數,這也正說明了象棋對我國古代無論是文化上,還是軍事上,還是藝術上,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青山故壘


有區別的,常規來說兵的規格要比卒高一些!

兵:主要指參與戰爭戰鬥的主要參戰人員,裝備相對比較精良。

卒:用途比較廣泛,軍隊裡也有,但非主要戰鬥人員,一般負責輔助工作。在地方上也有卒,比如看守監牢的,押送犯人的,保衛府衙的,裝備比兵配備要略差!

歷史演變:戰國時候的兵種主要有:

車兵,弓弩兵、騎兵,都屬於軍隊的主戰人員。

步卒:就是步兵,武器裝備不是很精良。

到後來,兵主要指打仗的,卒指在州縣裡駐紮保衛治安的。

到清朝,兵和卒都是正式編制的武裝力量。除此之外還有勇!



皇家天使王晗


古代軍隊的底層構成主要分為3種,士、兵卒、勇。其中兵、卒的差別並不大。兵和卒基本上擔負主要作戰任務和非作戰任務的部隊士兵 ,都稱之為兵或卒。

一般士兵為兵,執行更危險九死一生任務的為卒。簡單點講,國家政府徵召的基層戰鬥人員叫兵,地方政府徵召的叫卒。

正所謂卒者兵也 ,兩者是一回事。在中國象棋中為了區別最小的戰鬥棋子,一方為卒,一方為兵。其本質是一樣的。

拓展:

兵:指軍人,士兵;卒:指軍隊中最低級的戰鬥人員,在大多數場合與兵相同。但是,在古代作戰過程中總有“用己謀,擇道而攻其兵卒”之說,稍微看出兵在前、卒在後,兵的地位比卒稍高一點。


朗基努斯


兵就好比正式編制的體制內人員,卒就好比臨時工。國初立,兵有制度,如何補充如何獎罰,如何撫卹,都有規矩。但是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期,往往兵制崩壞,獎懲不明,兵源難以補充,也沒有戰鬥力。這時候朝廷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放權,讓地方豪強或者封疆大吏有私募之權,這些人由招募者供養,不在兵的體制內。


擰巴主教


一模一樣,

小兵小卒就是亦步亦趨,行動遲緩而有進無退;

騎兵(馬)就是斜線攻擊,包抄側翼;

炮(砲)其實是利用拋物線原理,威力巨大的投石機;

車只能走在道路上;

文官(相)和參謀(仕)以最高指揮員(帥)為核心,構建成了大本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