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国古代军队,兵和卒怎么区别运用?和象棋中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骑蜗牛走高速


有区别,而且还挺大的。

以清朝为例,这里的“兵”、“卒”特为国家服役的人。

起码字不同,代表这个士兵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同的,标志为“兵”的属于朝廷正规军,俗称“官军”,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当时的兵分为两种: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都是朝廷正规军队,直接由朝廷供养,旱涝保收,八旗军开始自顾自地享福,偷起了懒,战斗力直线下降。

绿营兵是由汉人组成的,建立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辅佐八旗兵战斗。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后来绿营兵越来越强,甚至成了主力。比如乾隆时期大小金川之战,打硬仗的全是绿营。八旗兵和绿营兵一样他们的身上都印着兵字,可以说衣服上带兵字的是清朝的正规军队。

而绿营是清军入关后,招降的明朝降军以及汉族的散兵游勇,组成的以汉人为主的军队,绿营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绿营的数量是八旗的数倍,虽然都吃国家粮饷,但地位比八旗低,驻扎在全国各地,负责全国各地的治安和作战。因为绿营兵数量巨大,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出镜率也很高,我们在影视剧上看到的胸前后背贴着“兵”的士兵,大部分都是绿营兵。

“卒”,原指步兵,卒,就是在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兵勇,他们不受中央军事机关的移动驻防安排,相当于城防军。也有狱卒的说法。但是在清朝的编制上面,卒,主要是在衙门上班的公务人员,他们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政府发的工资,主要负责维持治安和打架,也可以理解成今天的保安。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

象棋中的兵和卒是一样。级别相同。步伐相同。待遇相同。死法相同。


王松林


“兵”的本义是兵器,《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后来才引申为“兵士”;说到“兵”字,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字“斤”,“斤”字甲骨文上半部为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形;本义为斧子一类的工具。而“兵”字的上半部为“斤”字,就是一把斧状的武器,下部分是两只握武器的手。因此兵的甲骨文是两只手握着一把斧头。

古代士兵就是用来打仗的,衣服上印“兵”字很好理解,但为什么有的印着“卒”字呢?我们再来看“卒”的甲骨文:

“卒”甲骨文由“衣”和“㐅”组成,那么“㐅”这个符号表示的是什么呢?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衣服的标识或文饰,因为“㐅”这个符号在"文"字的甲骨文中也是有体现的,“文”是“纹”的本字,中间部分的“㐅”表示的就是人身上的纹饰。“卒”大概是用加了“㐅”的“衣”来表示士卒穿的制服。

金文的卒是在“衣”的下襟上加一斜笔,以区别于一般的衣。小篆继承延续了金文字形,由“衣”跟“一”组成,而隶书的变化就比较大了,衣的两只袖子与左右襟被写成了两个人字,而向左掩覆的下襟与区别符号“一”则组成了“十”,楷书进一步规整,就成了今天的字形。

《吕氏春秋•简选》曰:“在车曰士,步曰卒。”也就是说,古代驾车作战的称为士,跟着车跑的称为卒。

《说文解字》:“卒,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认为卒是役隶们穿的有标记的衣服。《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时期,这说明汉代的时候,下层差役们穿的衣服上就已经有标识了。

前面我们说到,兵是双手拿着武器打仗的,兵在古代是属于正规部队的;卒,类似于现在的民兵,不属于正规军队,而是由军事需要临时招募的军队,以补正式军队的不足。


但象棋里面的“兵”和“卒”呢,其实就没有多大差别啦,都是一样的,纯为了娱乐,可以区分开罢啦。切勿混淆


智力体育竞技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博弈项目,中国象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的象棋被叫做“象戏”,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改变形成今天的象棋。

对于象棋起源的说法也有很多,

其中最早的说法是象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屈原的《招魂》一诗中:“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已经有象棋的有关起源或是雏形。

到了汉代,中国象棋又经历了重大的改进,在行棋的方法和象棋的规则上做了很大的改进,而且传说,“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因此便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在如今的象棋中依然有着楚河汉界的划分。

当今象棋的最早雏形其实是在宋代时期,在这个时代,象棋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演进,由易学的“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的“四象之搏”,完全演进到楚河汉界象棋,即在棋盘的中部加一条横线,是双方隔着河界对弈,象棋新演进的态势完全沿袭楚、汉的对峙。并且在原来的名目上加了一个“炮”棋子,“炮”的出现,与宋代时期火药的发明与不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象棋与战争的关系,象棋与古代战争的排兵布阵有着很深的渊源,有学者推测,象棋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便于排兵布阵,而后来也发挥的娱乐作用。古代的兵书《武经》说:“象棋之阵,象士卒为正,车马炮为奇”,明朝军事著作《阵纪》中记载:“战国巧士以象棋三十二倍子倍之,或方或圆,内外四层为象棋之阵也。”这些记载说明,在历史上,象棋的发明与军事战争的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象棋的兵种和战争方法,也随着战争工具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创新。

阵,本义是战车和步兵的队形排列,是古代车战时期的专用军事术语,后泛指军队战斗队形。《六韬·均兵篇》介绍,车,骑,步三个兵种,在平坦的地形上独自作战,战斗力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在古代战争中战阵的必要性。象棋的发明,一开始便是两军对垒,便是两个阵的排列,《司马法》中说,“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囚,是谓战参。”说的是,攻守兼备,进退有度,要有排列和秩序,有谋略和战术。这些战法和战术,与象棋中的战法较为相似,也体现了象棋与军事斗争的密切关系。

如此推想,如果这种推想成立,我们便可以清楚象棋的真正含义是战争棋盘,所以象棋中的各个棋子,都是按照其战法而安排的,因此棋子的布阵,与现实的战争是一定有密切关系的。

而在古代中,有关象棋的诗词歌赋也是数不胜数,如北宋大学问家程颢的《象戏》:“中权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赠棋者》:“入险汉钭危,奇兵翻背水。势应不可隳,关河常表里。”,明代的状元曾启在《棋》中写道:“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僵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有关象棋的诗文数不胜数,这也正说明了象棋对我国古代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军事上,还是艺术上,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青山故垒


有区别的,常规来说兵的规格要比卒高一些!

兵:主要指参与战争战斗的主要参战人员,装备相对比较精良。

卒:用途比较广泛,军队里也有,但非主要战斗人员,一般负责辅助工作。在地方上也有卒,比如看守监牢的,押送犯人的,保卫府衙的,装备比兵配备要略差!

历史演变:战国时候的兵种主要有:

车兵,弓弩兵、骑兵,都属于军队的主战人员。

步卒:就是步兵,武器装备不是很精良。

到后来,兵主要指打仗的,卒指在州县里驻扎保卫治安的。

到清朝,兵和卒都是正式编制的武装力量。除此之外还有勇!



皇家天使王晗


古代军队的底层构成主要分为3种,士、兵卒、勇。其中兵、卒的差别并不大。兵和卒基本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和非作战任务的部队士兵 ,都称之为兵或卒。

一般士兵为兵,执行更危险九死一生任务的为卒。简单点讲,国家政府征召的基层战斗人员叫兵,地方政府征召的叫卒。

正所谓卒者兵也 ,两者是一回事。在中国象棋中为了区别最小的战斗棋子,一方为卒,一方为兵。其本质是一样的。

拓展:

兵:指军人,士兵;卒:指军队中最低级的战斗人员,在大多数场合与兵相同。但是,在古代作战过程中总有“用己谋,择道而攻其兵卒”之说,稍微看出兵在前、卒在后,兵的地位比卒稍高一点。


朗基努斯


兵就好比正式编制的体制内人员,卒就好比临时工。国初立,兵有制度,如何补充如何奖罚,如何抚恤,都有规矩。但是到了一个王朝的末期,往往兵制崩坏,奖惩不明,兵源难以补充,也没有战斗力。这时候朝廷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放权,让地方豪强或者封疆大吏有私募之权,这些人由招募者供养,不在兵的体制内。


拧巴主教


一模一样,

小兵小卒就是亦步亦趋,行动迟缓而有进无退;

骑兵(马)就是斜线攻击,包抄侧翼;

炮(砲)其实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威力巨大的投石机;

车只能走在道路上;

文官(相)和参谋(仕)以最高指挥员(帅)为核心,构建成了大本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