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三毛自殺前在成都街頭,眼神中充滿哀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1990年9月,攝影師肖全在成都街頭為三毛拍攝了一組照片。這組照片裡的三毛是怎樣的?她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獨坐抽菸眼神空洞充滿哀傷;在路邊與人力車伕交談;在包店裡買了揹包送給攝影師肖全;在熙熙攘攘的茶館裡聽老人聊天……

三毛對這組照片非常滿意,認為拍出了她的倔強、灑脫、純真, 還有寂寞。四個月後,1991年1月4日,三毛的遺體在臺灣醫院的浴室被發現,用尼龍絲襪吊頸。去世時,時年48歲,身著紅花睡衣,沒有留下遺書。

三毛自殺前在成都街頭,眼神中充滿哀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這一年,是荷西去世後的第12年。三毛曾對好友說過,她一生最恨“六”這個數字。等待六年、相戀六年、結婚六年,直至荷西去世,又過了兩個六年,她的生命也結束了。

她這一生“不求深刻,只求簡單”的女子,卻活成了人們眼中的傳奇。她只想尋求一個歲月靜好的歸宿,想和自己愛的人結婚再生一堆孩子。於普通人,是再尋常不過的願望,於她,卻成了畢生都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讀三毛的作品,始終有這樣的疑惑:一個樂觀灑脫熱愛生活的女子,一個頑強的猶如沙漠之花的女子,最後怎麼會選擇自殺。

三毛本名陳懋平,1943年出生於重慶,父親希望女兒遠離亂世,於是取了一個“平”字。三歲的時候,因“懋”字難寫,年幼的她自作主張改名“陳平”

長大後給自己取了“三毛”這個筆名,源於酷愛的漫畫《三毛流浪記》,並認了漫畫的作者張樂平先生做乾爹。三毛棄世後,張樂平先生一直都沒能從打擊中恢復過來。

三毛的祖籍在浙江舟山,祖父年少時就到滬闖蕩,後經商創業,發家致富,晚年功成身退,回到家鄉,為鄉親們建醫院、辦學校、修公路,沒把財產留給子孫而是做善事,並在寺院讀過了餘生。祖父的品性與人生,一直令三毛敬佩至極。

三毛自殺前在成都街頭,眼神中充滿哀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祖父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三毛的父親,一個是三毛的伯父,兩家關係良好,一直住在一起。三毛的父親復旦法律系畢業後當了一名律師,多才多藝,熱愛運動,並且喜好讀書,三毛的才華橫溢也是得益於父親的影響。母親出生大戶人家,讀過洋學堂,聰明賢惠。

與三毛的父親自由戀愛後,放棄了上海滬江大學讀書的機會,嫁為人婦,後又在戰火紛飛中,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三毛的大姐)到重慶去與丈夫團聚。祖父的勤奮好學、淡泊名利,父親的知識淵博、多才多藝,母親的果敢堅強、義無反顧,都遺傳給了三毛,她才華橫溢,流浪一生

擅長文字的人,對數學往往天生不敏感,瓊瑤是這樣,三毛也是這樣。初二那年發生了一件影響她一生的事。因為代數成績不好,老師當眾羞辱她,用毛筆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圈,墨汁順著眼眶直流到三毛嘴裡,青春期的孩子脆弱敏感的自尊心被擊碎了。從此三毛患上了嚴重的自閉症,只得休學。

幸好是書香門第,幸好父母培養有方,休學後的三毛在父母的教育下,打好了古文、英文的基礎,後來到文化大學哲學系旁聽,並於24歲時前往西班牙留學。

在西班牙留學的日子,結識了她的一生摯愛——西班牙青年荷西。他們的相識在馬德里,正在上大三的三毛在朋友家裡遇見了小她8歲的荷西。

三毛自殺前在成都街頭,眼神中充滿哀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荷西當時在她學校附近的一所高中就讀,偶然地遇見,讓他對東方女性三毛一見傾心,並展開追求,常常逃課來看三毛。當時的三毛並未當回事,只覺荷西是一時興起,同時心底卻泛起一絲虛榮:有如此帥氣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該是一種榮耀才對。然而理智讓她以姐姐的身份教訓荷西莫再逃課。

荷西卻不聽,依舊來見她。有一天荷西說:ECHO,你等我結婚好嗎?六年,四年大學,兩年服兵役,好不好?三毛說:六年太久,我無法保證什麼,以後不要再見面了。此後六年,荷西真的再沒糾纏,偶爾遇到也是很禮貌。

那時三毛身邊不斷有男友,也遇到了自己心愛的人。1970年,三毛受邀回國任教。在預備結婚的時候,未婚夫意外身亡。心灰意冷的三毛再到西班牙,在她的女友家與荷西重逢。荷西鄭重求婚,三毛這一次沒有拒絕

因書上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三毛便想到那兒去居住。荷西是唯一支持她的人,他默默辭去工作,安頓好一切,然後把三毛接了過去。七個月後兩人在非洲小鎮結婚,白手成家。結婚禮物是荷西花了功夫在沙漠裡找的一副駱駝骨架,三毛很是喜歡,一直保存。

在撒哈拉期間的生活,激發了三毛的創作靈感,她歎服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自然美景,也對生活條件極差的沙漠生活充滿敬畏,在時任《聯合報》主編平鑫濤先生的鼓勵下,1976年,她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問世。

三毛自殺前在成都街頭,眼神中充滿哀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這本書,讓我頭一回認認真真去羨慕兩個人的生活。我們常說,不要著急,這個世上總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你覺得人間值得。可惜很多人一生都碰不到,三毛是幸運的,她碰到了荷西。不只是幸運,而且是如魚得水,父母不看好的異國婚姻,被她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她的筆端,所有的艱難都沒有抱怨,所有的喜悅就是喜悅,儘管摻雜著更多的苦惱,但她卻沒有讓這些挫折掃了喜悅的興,而是放在末尾,再同我們心平氣和地道來。

在撒哈拉的日子,他們物質貧瘠,精神很富有。是怎樣個性浪漫、真性情、勇敢瀟灑的兩個人,會僅憑一張照片邊決心搬到完全陌生的沙漠去居住。

在這片世界最廣闊的遠離紅塵喧囂的沙漠中,他們像兩個貪婪的孩子,尋幽覽勝,亦煙火相伴:他們用父母寄來的臺灣特產做飯。生活再清寒,她也能把簡陋小屋佈置得像沙漠中的一片世外桃源,甚至吸引外國記者來參觀,設計師來參考;還有,他們的小藥包,成為了鄰居們的治病百寶箱……

他們活在生活裡,樂在塵世外。她生命中那些過去的陰霾,被荷西一點點驅散了。拋開作家的身份來看,她不過就是一個認真生活地小女人。沙漠的風景、夫妻的鬥嘴、鄰家的趨勢,在她筆端,妙趣橫生,活潑俏皮。

三毛自殺前在成都街頭,眼神中充滿哀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荷西大部分的工作是一名潛水工程師,1976年,荷西的工作調動到了一個島上,每週才可以回家一次,於是三毛選擇離開撒哈拉,陪荷西來到了大加那利島上。他們把家搬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安靜的海灘邊,過著平凡而幸福的日子。

然而,歲月靜好常常只是夢想。1979年9月,三毛的父母去歐洲旅行途中特意去小島看望她和荷西。小住幾日,父母要離島到倫敦去坐飛機,三毛陪父母,荷西在機場的送別成了他們,兩晝夜而已,荷西卻在潛水作業時出了意外。機場一別竟成了最後一面。

當晚三毛接到長途,她失心瘋地居然問來人:是不是荷西死了?是多麼深沉的愛,會有如此神奇的心靈感應。她守在停屍房,陷入半瘋狀態,幾天不吃不喝,接連暈倒,她想隨荷西去,母親苦苦哀求,好友瓊瑤打了越洋長途電話,直至三毛答應不自殺。

對父母和好友,她堅持住了,但夜晚的思念之苦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她嚴重失眠,精神恍惚。在父母的陪伴下,她結束了14年漂泊異鄉的生活,回到臺北療傷。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三毛作品較少,生性所致,她依然愛旅遊,但很少出國,卻常去成都,有時一年要去三四次。

她曾說過,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還說,選擇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將是一種幸福。她後來又遇見很多人,但再也沒有一個如荷西一般懂她、愛她。荷西走了,世界她也走遍了,想做的事情她也做了。世間再無留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