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高三学生报考的时候到底以专业、院校还是地区为主呢?

用户34986404958


这个问题是个很具象化的问题,说起来每个人遇到的境况都不同,在学校和专业之间作抉择总是困难的,那我就提供一些在这个艰难抉择之前可以搜寻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没有能够提供帮助,那最后还是得回到艰难抉择,这个放在文末聊。

一般来说遇到这种情况,从选大学角度出发的那些学校一定名气更大或者综合实力更强,分数也略高一点,且称为A类大学,具体有多少所、是哪些取决于考了多少分;与此对应的那些从选专业角度出发的学校认定为B类学校。

了解信息1、去了解这些A类学校的你喜爱的专业的综合水平,可以参考的数据包括学科评估数据,院系过去几年引进了多少优质老师、发表了多少学术成果,以及很重要的一点,最好能找到一些大三大四的本科生问一问,因为很多数据针对的是学术研究,对本科生而言的参考价值要小一点,学生能告诉你的东西有很多,甚至包括院里的领导是不是和蔼之类的(个人觉得这个其实挺重要的)。

如果发现上面的信息比较负面,那最好把这个学校从你的理想学校上去掉吧,因为你去了这个学校最后也基本没可能去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2、了解一下A类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和二专政策,这里了解的信息需要详尽一点,包括学校对于二专的开放程度,对于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开放程度,对于转专业具体的要求是什么。这里干说比较抽象,我就以我的学校和我知道的一些学校举例子说明一下区别吧。

以下是案例,略冗长:我的母校南京大学个人认为是一个在转专业方向上比较开放的学校,全校所有专业课程都向全校开放10-30个名额,同时为了给转专业和修二专的同学提供便利,在前期积累了一定的跨专业课程的同学能够以更高概率选到跨专业课程。转专业一般需要gpa不低于4(5分制,即均分80,这个对应到排名的话可能50%-70%甚至更靠后),参加转专业面试,修满一定量的待转入专业课程(不需要所有,部分课程可以跨入后补修,但是一般来说不接受完全等到转专业后补休)。总体来说转专业和二专的成本都不高。

此外我知道的,科大是大学四年每年都可以不限制地转专业,专业随便选;另外我知道的两所985,一所是院系前30%能拿到转专业名额,然后再考试决定能否转入,且一般来说不降转,需要后期补之前的课;另外一所是直接考试,但是需要降转,也就是多读一年……

这里还是也建议去找学校的学生了解,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很细微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你可能进去之后要读的专业的领导的态度,个人记得知乎上也有很多这样的讨论,有些院系的领导对于学生转出是持抗拒态度的,这些细微的东西是很难从学校的大方向的政策上看出来的。

总结一下,如果这个学校的转专业政策比较宽松,那么如果你对这个学校比价心仪,那是完全可以先选学校再进去谋求转专业的,但是学校有利的同时也要注意弊端,譬如学校到底有没有你想要的专业,譬如我的母校南京大学的优势学科在理学,而工学学科就少一些;同样的,科大转专业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学科丰富程度不足的劣势,切莫兴冲冲进去了之后发现没有自己想要的学科这种事。

同时还有一些小tips,在转专业之外也可能有一些另类的转专业方式,譬如我在入学之后,直接参与了学校的理学学科的拔尖计划考试就转到了物院,比起转专业省掉了一年的等待期,个人觉得性价比更高。这种方式一般取决于你想转到什么学科,多挖掘一些学校的信息是有可能挖掘到这样的机会的。这里还是要表明下我的核心思想:考虑的核心不在于存不存在机会,而是机会的难易程度,尽量少做华山一条道的事情,失败了赔上的是4年的本科。

上面说的这两点如果真的去做好的信息挖掘我觉得是能够从里面淘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的,淘信息中的第一要义是问人,第二才是去找书面信息,人永远能够告诉你更多纸面上找不到的信息,譬如转专业宽松的学校里依然有院系不愿意让学生转出去,有时候你想要转的院系是有一些额外的转院的办法的,有些时候二专是及其难修,很难坚持下去的,这些人能告诉你的比起网站告诉你的要多很多。

如果在这些信息的搜寻里一无所获,个人建议还是考虑下一个问题,大学和专业的冲突是如何爆发的,你对心仪的专业了解多少,是由于什么样动机想要学习这个专业?

如果是出于热爱想要学习一门学科,那么最好先去了解一下这门学科的主流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大学大概要学习哪些课程,学习体验如何;如果是处于前景学习一门学科,那么在A类学校是否有一些同样前景不错的替代专业,自己对这些专业的接受度有多高;同时,考虑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A类学校里那些自己有可能被录取的专业里,是否有自己抗拒度不高的专业,如果那个学校的录取线低的专业自己都很抗拒,且该学校转专业的阻力较大,非常不建议报考这样的选择。在中国,即便是最顶级的学校还有清北相互为伴,没有哪个学校值得为了低可能性去拼命一搏,我认为报考志愿的核心是保障下限,而不是拔高上限。

如果这几个问题考虑之后觉得有可能说服自己,我认为A类的学校还是值得考虑报考一下的。

如果上面的理由都不能打动你 ,那么我的建议是专业高于大学。

我当年毕业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建议都是学校大于专业,985大于211大于双非,但是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学习一个自己学不来、没兴趣的专业的痛苦远大于想象,且大学用于修正自己航道的时间其实很有限,容错率并不高。

一来,学校也是呈金字塔型分布的,而且优质高校越发有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足以让你在学校和专业之间纠结的那些学校一般来说差距都不会那么明显,产生档次差距但是却都足够让你选择的学校一般还有其他因素,譬如学校位置不佳,发展势头不好等,为了专业选择一个略差一点的学校不会有质变的,有些在高中看来很大的差距,进了大学之后用以弥补学校差距的方法也不少(但是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有些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是靠个人就能弥补的,但是我认为还是前一种出现的多一些)

二者,本科不是教育的终点,为合适的专业作合适的事才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选了不喜欢的专业然后把大量的精力停留在希望不大的转专业或者懊恼和犹豫中,只会不断荒废大学时光,这个我觉得我是有看到不少案例的。

总的来说,如果不能以比较低的成本去实现在更好的大学学想学的专业,个人建议志愿这件事保下限,而不是冲上限。使得在学校选择这件事情上可以无限制地冲上限,因为可选地学校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在学校和专业冲突时,它没有办法两者兼顾,因为一旦投档成功,如果不选择服从调剂,被退档就没机会了。

另外,志愿填报这件事一定会存在看到周围的人捡漏这件事的,有时候别无选择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那些看上去境遇比你差的人也许最后结果会比你好。但是决定做在事前,思考也做在事前,一旦结果确定了就不要懊悔了,在事后追求结果的最优是一种贪婪的表现。


舞步boss


报考大学以什么为标准,要因人而异。

1.以成绩区分,为优秀,一般,较差。

优秀级别,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双一流大学,教育教学资源是普通大学无法比拟的,升研率更是高出很多,就业根本不成问题,同时好大学的上升空间大,没必要去选择普通大学。

成绩一般的,要考虑就业,毕竟就业是王道。所有的学习结果是为了就业,那么选择城市就特别重要了。比如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的大学,如浙江工业大学,即使不是211,仅仅是省属重点,但是就业在阿里巴巴,网易,华为的人数不在少数。

成绩差的,就要考虑技术问题。学一技之长,保生存无忧,那么专业就特别重要,同时要考虑城市,而大学不是特别重要了。

2.从家境出发,可以分优良差。

家境优越的,甚至家里有企业,有资源,不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那么让孩子长见识,积累人脉圈才是考虑的重点。结合成绩,推荐优秀大学优先,其次是城市。

家境一般的或者比较差的,就业优先,那就城市优先。

3.从文理科性质而言,理科重学校,重实力。毕竟重点大学所研究的某些知识是普通大学根本无法触及的,而文科的东西虽然有差距,但是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底蕴特别重要,它对人的熏陶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对于开拓学生的眼界特别重要,所以推荐以城市优先。


灿哥填志愿


要回答高三学生报考的时候,是以院校为主,还是以地区为主的问题,首先就要回答,在人才招聘会的现场,人家是问你在哪个大学读书的?还是问你在哪个地区读书的?你在参加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报名时,人家看的是哪个大学的毕业证书?还是看你是在哪个城市读书的?你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如何对院校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的答案就非常清楚了。

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首选院校的城市,这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对考生家长误导误判的一种行为。因为我们考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到一流的院校去接受一流的教育,按照你的这个逻辑,美国国的麻省理工,英国的剑桥录取你的孩子,你还不去了吗?没有任何一位思维正常的家长,会让自己放孩子放弃一所偏远地区的985工程大学,而选择一线城市的三流大学,四流大学的。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把城市的选择放在首位的思想理念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肤浅的认识,会耽误了孩子一生的前程。


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先给我的结论:

城市》学校》专业

1.先选城市。可以的话最好去北上深去读大学。去不到北上深,也去杭州,成都这种强二线城市。(怎么感觉和买房有点像,一线城市的房子就是保值,一线城市读书的娃更有竞争力,哈哈哈)。

理由:屁股决定脑袋,环境造就一个人。

到了一线城市读大学,就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有最多的机会,都说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什么环境里。一线城市的基础建设,教育,文化,人文环境,最主要是人才资源就是最好的。一线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有最优秀的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就是容易成功。三四线城市相对说比较依赖人情关系,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许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甚至找不到工作,然而一线城市的平台相对二三线城市更公平好友些。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东北凭借才华吃饭的人,都跑到上海,深圳,杭州来发展。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在上海开个网上外卖店,就是会有很多人下单,繁忙的时候几千单,他说同样开在老家兰州这个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消费,也没有这个消费实力啊。再举个例子点,在上海送外卖的一月基本工资加班费什么算起来都能挣到一万多,你放到二三线城市同样工作能有这个收入吗?可能公务员,白领都拿不到这个收入。我的意思是,有人的地方才有工作,有优秀的人加上完善的商业竞争机制的地方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读大学最重要目的是以后就业和生活。一线城市虽然生活压力大,竞争大,但是工作机会多,只要肯努力方法对都能活下来。比如上海对优秀的人才政府都是给上海户口的。

当然如果本来在当地就是有资源的娃家长们可能觉得不想娃出来受这个苦,能帮娃搞定工作,所以我接着从以后婚恋角度给您分析,如果考虑到娃以后的婚恋幸福水平,去一线城市读书看也是非常有利的,从古到今大家都知道婚姻也可以改变人的阶级和命运的。除了工作好不好很重要,婚姻好不好也很重要,是不是?大学里认识未来老公老婆也是比较高概率的事。等于提前买了找到一线城市未来配偶的门票。何况大学时童鞋之间建立的恋爱关系还是比较单纯的。笔者就知道很多相貌比较普通的家事也一般女生,到了国外大学去读书,反而在国外找到非常优秀的大学同学甚至富X带结婚,如果这些女生在国内可能就未必嫁得那么好。因为国外的留学生圈子并不大,男生选择女生的范围也比国内会小点(毕竟能出国读书的女生还是相对少的)。可能比方不太确切,笔者就想用实际例子说明,你到了一线城市读书,就多了认识优质配偶的机会。那如果您家正好是二三线城市的土豪,也可以因为娃的对象是一线城市户口,利用到一线城市的其它各种资源来整合您家的资源,有没有这个可能呢?撤的看似有点远,但是都是笔者在真实生活中看到的事情。您且看之。

2.选定了城市以后,就以985,211大学为优先考虑。最后考虑专业。

理由:现在社会真的是几何数在发展,谁都想不到今天在学校里学的,4年后会不会赚大钱或者收入稳定。而能上985 211大学已经是被社会认可能力优秀的,也是用人单位第一个会去看的。如果特别在意学习专业,可以进了大学再辅修第二专业,或者外面参加培训考证书。

总结:考上好大学,读了热门专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因为现在除了个人能力,还看你的情商和平台,当然更重要的还有运气,哈哈哈。就算你找到好工作,也不代表你会成功幸福,还有日后结婚生孩子,等等,大学只是人生刚刚开始,以后的成功大概还需要时代和环境来成就你吧?

希望我说的个人观点对您有点帮助,欢迎留言讨论。祝好!



QIANBaby


志愿报考是个系统的工程,是分数+院校、专业、城市+自身条件资源综合选择形成的结果,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志愿方案也因人而异。

一般考虑几个维度.

1、分数,分数是最核心竞争力,决定能进哪些院校和专业

有什么分上什么学校,当然对分数使用也要把控好,填报好了可以使分数增值,进入更好的学校和专业,填报不好,也有高分低就甚至滑档的。一般参考排名位次, 院校的最低分和平均分大致可以圈定自己的院校范围。

2、专业,专业连通职业和行业,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和领域。每个院校专业有强弱,同样名字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侧重也可能有不同。需要提前了解。

3、院校,就是一个舞台和圈子,影响个人的发展深广度。按照层次来分, 双一流 985 211 小985 小211 原重点 省部共建 部属 省属 ,从办学性质上分有公办 、独立学院 民办、中外合作等,从院校特色上来分有理工 农林 医药 师范 综合 财经 语言 政法 民族 艺体 等等。


4、城市,提供人生发展的视野和平台,一线 二线 三线城市, 东南西北中部等地域,经济发展程度,文化环境等是不一样的,它是读大学的更大的一个背景。发达的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在哪里上学,在那里就业,这个角度上其实有很大便利。

5、自身条件,身高 性别 视力等 ,有些院校和专业是有要求的,比如军警院校,航海化工等类院校对身体条件是有要求的,这些也要提前了解清楚。

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也需要考虑。

6、 家庭资源,院校收费方面有免学费 低学费 高学费等不同类别,另外涉及就业的时候,家庭有行业背景其实也可以发挥作用。

还有就是较长时期的规划方面,以后就业还是、考研、留学,等等 都需要先期考虑进来。

关于城市、院校、专业,哪个为主?不同的人选择是不一样的。多数人面对的城市、院校、专业方面是有冲突的,就是好学校好城市好专业,自然是最优选择,可是这个需要分数任性。如果不能的情况下,志愿就需要确定优先顺序,需要协调关系。比如想去北京上海,城市好,以北京交通大学这样的学校,630、640的分,211院校,喜欢城市就拿分数来换。这个分数如果不选北京而选择其他城市的话,那么像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哈工大、重庆大学这样的院校都可以选。这些都是985,院校上了一个层次;从考研、就业的不同角度出发,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专业优先,而又想报考临床、口腔、金融、计算机类等热门专业,则在院校层次上就不得不下降一步,这样才能保证进校又进专业。专业意向明确的,就要专业优先,确保进入想要的专业;专业意向不明确的或专业接受度较大的,可以适当兼顾院校层次;专业都可接受,就可以院校为主,冲院校层次。每个人情况有别,多维考量排序,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冷暖有痕


这种问题主要看学生的意愿。看学生偏向于哪一个因素。

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学生成绩好,这样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能更多的综合三个因素进行选择。

家长可以不用慌张,在进行报考之前学校会统一进行订购相关书籍(包含招生学校、专业、学费等),家长可以根据书籍里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时现在还有很多的app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意愿进行选择匹配相关的学校,十分方便。




宁小夕叶叶


分数足够,都兼顾到最好,分数不是很高,还是应该以院校和专业为主,要不是特色专业要不就是选个高层次学校不考虑专业,根据个人身边资源情况,地域考虑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