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在牆上題詞都是用什麼寫?當時都是什麼情況?

流螢明滅0


《水滸傳》中宋江在潯陽樓題的詩,是用毛筆蘸墨寫的。

出自《水滸傳》第三十九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乘其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做了一首西江月詞調: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讎(仇),血染潯陽江口"

宋江寫罷,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飲了數杯酒,再寫了四句詩,道是: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寫罷詩,又在後面寫了五個大字:鄆城宋江作。

當時宋江正在發配滄州中,是一名囚犯,由於有了戴宗的照應,才會行動自由,他本就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想學黃巢造反,乘著酒興,是想向梁山好漢表明心跡,好讓晁蓋來救他,果不其然,他被眾好漢迎上了梁山,從此奠定了他在梁山的穩固地位。


陌上花開Lavender


不是刀刻,沒那麼嚇人,肯定是毛筆。

古時酒樓等公共建築都有題詩專用牆,以便過往官員、文人題詩,實際起廣告作用,提高當地知名度。

你不覺得牆是一個絕好的載體麼?不用鎮紙壓,人不用彎腰,寫錯了不浪費紙,光滑不差紙,保存時間會比紙長,過往的人都能看到會很有成就感,紀念意義更好。。。優點太多了,所以現代人喜歡在牆上塗鴉嘛。

話說中國人無論到哪裡去旅遊,都喜歡在牆壁上寫寫畫畫。有人因此得出中國人素質低的結論。事實上中國人歷來都喜歡在牆壁上寫字或者畫畫。中國人有在牆壁上寫寫畫畫的傳統,這是一種廳壁文化。如果古代不允許人們在牆壁上寫字作畫,那麼很多好作品很有可能我們今天就欣賞不到了。很多作品最初都是文人們題寫在牆壁上的。比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再比如陸游的《釵頭鳳》,都是詩詞中的經典。

牆壁上的詩文,有些是主人請有名望的人寫的,有些則是文人們趁性而為。不過,那些請人題寫的大多被歲月湮滅了,留下來的很少。而被歷史記住的,很多都是趁性而為之。

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要數蘇軾的那首《題西林壁》了。該詩入選小學教材,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從詩的題目就可以得知這是一首題寫在牆壁上詩。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到汝州,在赴汝州任職的途中經過九江,便與朋友一同遊廬山。游完後就即興在牆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一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歌描繪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同時借景說理,反映了詩人深邃的哲學思想。是題詩中的佳作。


沒有文化


古人在牆上題詞專用“題壁”一詞,“題”字作為動詞,專指書寫,而書寫的工具則是毛筆。如果用刀刻的方式就不能叫做“題”了。

古人題詩,往往是興至而發,題壁和在紙上書寫不同,往往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尤其是在風景名勝之地,可以擴大傳誦的範圍。有些則更傾向於情緒的抒發,在此地有此感,不待謄錄於紙上,即興揮毫於牆壁,彰顯了詩人不拘一格的氣度。

陸游作《釵頭鳳》之地在沈園,今天的紹興市還保存著沈園這一景點。對於陸游來說,和唐婉的不期而遇是出乎意料的,遇人而感事,心中有強烈的感觸,故此即興將這首詞題在沈園的壁上,從此傳為佳話。其實陸游直到老去也一直不能釋懷這段感情,在他八十一歲時仍然寫下《十二月十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裡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

說明他心中始終惦念著沈園,牽掛著沈園裡的那次相遇。

歷史上同樣著名的題壁之作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這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臨走時遊玩廬山所作。根據《東坡先生年譜》,蘇軾曾作《記遊廬山說》,裡面就提到“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見,應接不暇...有《贈總老》及《題西林壁》,皆絕句也。”蘇軾遊山玩水亦不改其仙風道骨,因此《題西林壁》一詩也成為了他人生觀的一種表達。

“詩仙”李白曾與題壁之作失之交臂。李白在遊玩黃鶴樓時,因感嘆黃鶴樓的風光壯麗,正欲提筆作詩,卻忽然看到牆壁上已經有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珠玉在前,李白馬上擱筆作罷,感嘆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郎題詩在上頭。”

雖然李白作詩不成,卻留下了這一千古名句。

根據《六祖壇經》的記載,題壁還關乎到一場“鬥法”。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將傳衣缽於弟子,要求各弟子可作一偈呈上,選拔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繼承。當時一位名叫神秀的僧人偷偷在夜間於走廊邊的牆壁上題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第二天五祖看了,大加讚賞,讓他再改進改進。後來另一名叫慧能的僧人聽了這一偈,感覺還沒有說透,因為他自己不識字,就請人在旁邊又題了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

後來五祖看過後,就將衣缽傳與慧能,也就是後來的六祖慧能大師。

題壁的情況,就像我們今天發微博、朋友圈的性質差不多,可以曬一曬自己的感想,順便彰顯一下學問,只不過古人的方式要更文雅而已。


閒飲東窗


古代在牆上題詞是用毛筆書寫的,從《古代人物白描圖譜》中可以看出。(見下圖。)

中國古代文人題壁詩起源於兩漢時期,盛行於唐宋。當時印刷術沒普及,在牆上題詩文,便於抄寫流傳。

在蘇州有名的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的題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使寒山寺聲名遠揚,成為名勝。

(唐代張繼《楓橋夜泊》碑。)

到了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喜歡在寺廟牆壁上題詩,在洛陽兩百多寺院均有他的壁書,如果沒有楊凝式墨跡的寺院,會先粉刷牆面,請楊凝式來題詩。黃庭堅到洛陽遍觀僧院壁的墨跡,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吳道子)畫為洛中二絕。″

(楊凝式書法作品。)

(楊凝式書法作品。)

北宋時的宋江,喝醉酒後,在潯陽樓的粉壁上題了一首詩,被官府認定是反詩,反動人物。定了個死罪,後被梁山好漢救出。

(宋江題詩圖)


神韻軒書法


問題:古代在牆上題詞都是用什麼寫?當時都是什麼情況?

古人會在牆壁上題詞[詳見陸游釵頭鳳]是用刀刻還是什麼?

前言

古人題詩,應該是用毛筆寫。今天已經很少見到文人在牆上題詩了,一般都是畫工、油漆工、美工在牆上畫畫、寫標語等。

不過我很幸運地見到過一位在牆上寫唐詩地朋友


一、我見過的題壁詩

老街以前有個朋友兩口子是開燒烤店的,成天見到這個五大三粗糙爺們,光著膀子在店門口烤肉,動不動就和城管吵架。

店裡的白牆上寫著幾首唐詩,我還以為是裝修時油漆工刷上去的。

後來熟了,我才驚訝地知道是他自己用毛筆寫的。他告訴我,他自小學習書法, 但是不能靠這個養家餬口。不過幾十年來也沒有放下。

後來這一片店拆遷了,幹了二十多年燒烤店他有點厭倦, 回到原來單位去看倉庫了。有一次電話聊天時,他說書法有不少提高。在這裡白天休息,晚上上班,啥事也沒有,天天練字。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打電話找他,是老闆娘接的。說老柳去美國開店了,等孩子初中畢業後,他們娘倆也去。

後來就沒有聯繫了。

老柳曾經告訴我,在牆上寫字和在案子上寫字完全不一樣。墨的乾枯多少不太容易掌握,墨太少容易幹,太多容易流下來。嘿嘿,練了好久才把店裡牆上那兩首唐詩寫好。

二、如今始得碧紗籠 唐朝人的題壁故事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 》中,記載了一個題壁的故事:


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飡。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播繼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王播窮困的時候,住在寺廟裡,和尚們非常厭惡這個吃白食的傢伙。常常食完飯再大鐘,搞得聞聲而來的王播餓肚子。

等王播富貴以後,又一次回答了這個廟裡,和尚們把他的題壁詩用“碧紗幕其上“,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由此也可以看出,題壁的詩隨著時間的久遠,也會慢慢的損壞消失,因此得到了“碧紗籠”保護的待遇。

三、宋朝詩人的題壁詩 被人塗掉

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用了《復齋漫錄》中的一個故事:

謝無逸嘗於黃州關山杏花村館驛題一詞雲:“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颺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詞名《江城子》。其後,過者必索筆於館卒錄去,卒頗以為苦,因以泥塗之。

謝逸字無逸,是宋朝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據說他路過杏花村,題了一首《江城子》在驛館的牆壁上。

沒想到這首詞太受歡迎,但凡見到的人都要找驛卒要筆抄寫。 搞得館卒煩不勝煩,一生氣找來泥巴將這首詞給塗掉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雖然是毛筆字,但是墨跡浸入牆壁後,是擦不掉的。所以用泥巴給糊住了。

四、題壁詩反應世態炎涼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也有題壁詩的故事:

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寇準)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

魏野一生清貧, 卻有個貴人朋友:宰相寇準。

二人一起遊覽寺廟時各有題詩,等過了幾年以後,兩個人故地重遊, 發現寇準的題壁詩” 碧紗籠護“, 魏野的題壁詩 ”塵昏滿壁”。,

兩個人因為地位名聲高低不同,其題壁詩受到的待遇也不同。

旁邊一個官妓為避免尷尬,連忙用衣袖擋住。魏野卻沒有放在心上,作詩自嘲: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 。

結束語

古人沒有網絡,沒有報紙,題壁有點像發帖或者發表文章,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記載:

“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題壁,未必一定寫在牆壁上,傳說唐朝詩僧寒山子到處題詩,據《太平廣記》卷五十五記載: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曆中,隱居天台翠屏山 ....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於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你好,我是眉畫張敞。就這個問題我來談一點我的見解。

古代在牆上題詩寫詞,這種形式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叫“題壁“,這些題寫在牆壁上的詩詞叫作“題壁詩”。

題壁時用什麼來書寫?當然是毛筆和墨汁了。

一、題壁時用的材料。

筆墨是中國古人特有的一種書寫方式,在現代人看來,這種書寫方式很不便捷,但對古人來說卻不是難事。

很多文人出行時所帶的書箱中必有筆墨,有點身份的人隨行的書僮會隨時筆墨伺候,更不用說很多酒樓、寺院、旅店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顧客或遊客,也會預備筆墨,等待文人題詠。

二、“題壁”盛行的原因。

在古代信息流通不便捷,詩文的刊印和傳播十分不易。為了宣傳自己的作品,提高個人的知名度,也為了便於即時抒發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也是想了很多辦法的,其是之一就是”題壁“。

比較著名的題壁詩有選入語文教材的《題臨安邸》和《題西林壁》。我們來欣賞一下蘇軾的題壁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據歷史記載,題壁詩最早發端於漢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唐閒時期到達鼎盛期。

為了迎合文人題壁的需要,當時各種公眾聚集的場所都會預備白粉牆,叫作“詩牆”,並備好筆墨,供人題詠,過一段時間,待題詠滿牆後,會重新粉刷。

後來,又出現了詩板,也叫作“詩牌”,就是供題詩的木板,可以懸掛在牆壁上。詩人把自己的作品題寫到一塊木板上,然後懸掛到鬧市、酒樓,供人賞鑑和傳誦。

這些古代題寫於牆壁上的詩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展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衍生出許多美麗的傳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

三、“題壁”時所用的“壁”的種類。

題壁詩所題的“壁”多種多樣:

有題於寺廟牆壁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題寫於西林寺的牆壁上;

有題於旅店牆壁的,如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

有題於宅院牆壁的,如王安石的《題湖陰先生壁》;

有題於亭臺建築的,如崔顥的《黃鶴樓》;

有題於酒樓牆壁的,如《水滸傳》中宋江於潯陽樓題寫的反詩;

甚至有題於監獄牆壁的,如近代譚嗣同的《獄中題壁》;

當然肯定也有很多文人會把自己得意的詩作題寫於自己書房的牆壁上。

可見“題壁”在唐宋時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四、題壁詩的內容。

題壁詩的內容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言志。像《水滸傳》中宋江題寫的“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2.諷喻。比如宋代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就是題壁詩中的一首諷喻佳作。

3.抒情。如辛棄疾的題壁詩《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就表達了作者受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而陸游的名作《釵頭鳳》表達的就是詩人自身的情感糾葛。

4.寫景。這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安石寫的《書湖陰先生壁》。

5.綜合。題壁詩的內容有時也不是那麼單純,可能會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崔顥的題壁詩《黃鶴樓》,既是寫景,也是弔古懷鄉的佳作。

五、題壁詩的作用。

在作品傳播不便捷的古代,題壁詩就像信息時代的微博、貼吧、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向大眾展示了詩人的所見所思、志向情感和喜怒哀樂。它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文化陣地,也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園和自我推銷、自我宣傳的平臺。

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眉畫張敞


紫毫粉壁題君名

杜工部有詩曰:“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 在古代,文人詩酒風流,興之所至,往往就提起毛筆,或在酒店牆壁上,或在古廟野塔旁,或山水形勝地,無不留下詩句,以抒胸懷。在唐代,最有名的“牆上題詞”莫過於“雁塔題名”了。

據說,在唐中宗神龍年間,有一位叫張莒的進士遊玩長安大慈恩寺,一時興起,就將自己的名字題寫在寺內大雁塔的牆壁上。此舉竟引得後來的文人紛紛效仿,慢慢地“雁塔題名”就形成了一種風氣,大家認為能夠“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是把“雁塔題名”看做莫大榮耀。他們往往先在長安曲江宴飲,然後組團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德高望重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題在塔壁之上。這些人中,如果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硃筆重寫。當年,在雁塔題名的進士當中,最有名的要數大詩人白居易了。他於27歲科舉登第,在大雁塔下,春風得意的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新科進士在大雁塔上“紫毫粉壁題仙籍”,當然是無上榮光,但畢竟能夠在雁塔留下美名的只是極少數精英,對於那些落地秀才或寒酸文人,他們在牆壁上所寫的只能是種種的懷才不遇和滿腹辛酸牢騷。比如,唐代就有一個非常勵志的有關“飯後鐘”題壁詩的故事。

據宋人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說唐朝有一個書生叫王播,自幼家貧,後來就借居揚州木蘭寺苦讀,每天齋堂鍾一響,就跟著和尚蹭免費的齋飯吃。時間久了,這些和尚開始十分討厭王播,他們故意先吃完飯,然後再敲鐘。一次,王播聽到鐘響後來到齋堂,沒想到僧人們早已吃完飯了。王播被和尚戲弄,又羞又愧,他更加發憤讀書。後來他中了進士,做了淮南節度使,故地重遊,和尚還是從前的和尚,可他們對待王播的態度大變。再看當年自己隨便在牆上題寫的題詩,已被寺裡用上好的碧紗籠罩保護起來了。王播感慨萬端,就又提筆寫下兩首詩抒懷:

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

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上堂已了各西東”,是說僧人們已經在齋堂吃完飯各奔東西;“闍黎”是佛家用語,印度梵語的音譯,是阿闍梨的略稱,泛指僧人。這句詩就是說僧人敲響飯後鐘羞辱捉弄王搏。王搏發憤圖強,當了大官,這些當年侮辱他的僧人,態度大變,把王播當年隨便題寫在牆壁上的牢騷詩句,竟然用碧紗給籠罩保護起來了。這個題壁詩,辛辣的諷刺了社會上那些前倨後恭、附炎趨勢的小人行為。

牆壁題詩,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有的酒館甚至還專門粉刷一面雪白的牆壁,讓詩酒風流的客人任意揮寫,什麼豪言壯志、風花雪月,只要不傷大雅,但寫無妨。但是如果酒後嘴不把門,把自己的心裡話全部寫出來,可能就會遭殃了。比如,一千年前,一個壯志未酬的低層公務員,在一家酒樓喝多了,提起筆來,就在雪白的牆壁上寫下豪言壯語,詩曰: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落款是“鄆城宋江作”。

接下來的故事眾所周知,就不用多說了。


榮宏君


用墨寫的!

現存最早的墨一件是1954年發掘長沙楊家灣 戰國墓時,在一竹筐內裝有黑色墨塊。據研究,這些泥一樣的黑色塊狀物,就是當時用於書舍的墨。另一件是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 中,出土有土墨塊及研墨工具。這兩處發現的均為戰國時期的煙墨。

中國文人的題壁詩起源於兩漢,盛行於唐宋。究其原因,應該是唐時印刷術不普遍,宋代書文刊印成冊,但所費不貲,非一般文人負擔得起。由於公共場所牆壁上的詩文,許多好事者會將之傳抄流傳,因此題壁成了文人雅士發表新作的媒介平臺,並且樂此不疲,於是許多詩文傑作,就這樣被流傳了下來。

漢代書法家師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題壁者之一。據〖晉書〗卷三十六轉引衛恆〖四體書勢〗記載: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值,討錢足而滅之。用書法題壁來向觀賞者討錢喝酒,酒錢夠了便將題壁拭去,如此看來,這師宜官也是最早的街頭藝人了。



六易國學講堂


古代的才子走到那都有書童擔擔,箱子裡面裝文訪四寶,所以走到那有名勝古蹟都提詩一首很方便。治於佳人嗎一般都不往牆上寫只有在閨樓寫在紙上,如果和才子相愛有丫還傳詩。


秋閣一憑欄


懸紙立書,當然是毛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