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鳳凰山景

鳳凰山景

《鳳凰山》徐子清

“鳳台何日鳳來遊,鳳自高飛雲自留,羌笛一聲吹不落,纖纖新月掛山頭。”西寧鳳凰山(又曰“西寧南山”),是遠古造山運動時早已定製的一座盆景,是南涼鳳凰飛臨西平給予河湟谷地的一塊鎮珪,是西漢趙充國屯田以來河湟兒女用血淚澆築的一處地理座標,更是“兩山愚公”尕布龍情灑汗水及上海浦東與古城西寧友誼橋樑的見證。

古城西寧三面皆山,一條清清亮亮的河流——湟水,從海晏縣境內的包呼圖山款款而來,緊貼著“九窟十八洞”的煙雨北山,緊貼著“鳳台留雲、蒼翠欲滴”的鳳鳴南山,緊貼著赫紅浸染的青唐古牆,緊貼著“鍾靈毓秀、人文蔚起”的文峰塔……

鳳鳴南山,在歷代文人墨客及乃至古城西寧這座包容之城尋常百姓心中,已被神化為心靈之故鄉。無形之中,不論陽春白雪者,抑或下里巴人,皆在“河湟引鳳”亭前達成一種共識:九月九不登鳳凰山者,不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鄉之情;不登鳳凰山者,不知一水衣帶西東之悠遠;不登鳳凰山者,不知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之詩意。鳳鳴南山、煙雨北山、浦寧西山與一條湟水相臨,其胸襟遼遠與詩意,皆濺著“滄浪之水”,她以生命與哲學之高度與意向,鼎立西平,閱讀著河湟谷地的前世今生……

“鳳凰重來,看古城翻新,萬家煙景,悉收眼底;湟水東去,感滄桑變幻,千秋偉業,盡覽全程。”千百年來,鳳凰的嫻靜總是系掛在寂靜的鳳凰亭上,小憩在傳說中的孔雀樓間,氤氳在空濛的麒麟河中,凝滯在蒼茫敦實的崑崙山下。

星河燦爛,靚麗在峰頂的鳳凰亭猶如一隻涅槃重生的鳴鳳,演繹著古城西寧“燈光夜夜多如月”的小夜曲,鳳凰山的夜伴隨著市區的人流攢動,跟著湟水盪漾。

鳳凰山靜如湖水,潔如璞玉,秀如丹霞。二十餘年來,在“綠化尖兵”尕布龍的努力下,昔時的鳳凰山嬗變成今之景色秀美的南山公園。南山公園以現代園林建築之手筆,突出植物造園與造景。整個公園以綠色為背景,映襯亭、廊、橋、牆、樓、閣、水景、置石等園林建築設施,經過多層次的空間生態組合和植物配置,形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精巧秀美的景區景點。

最富有詩意的要數每年的六七月,南山公園成為向日葵的詩園。出水芙蓉、樂翻天、玫瑰情、綠波仙子、歡樂火爆竹等葵花與周邊綠意、藍天白雲、潺潺流水交相輝映,勾勒出鳳凰山間令人心動的畫圖。

“水繞青山十萬重。”湟水環山,是古典河湟、文化河湟的一道旖旎景緻,又是現代河湟、綠色河湟、幸福河湟的一片綺麗風光。

在鳳鳴南山腳下,在麒麟河畔,古城西寧的浪漫暗香浮動,河湟引鳳的故事清流潺湲——

“危樓冠絕壁,突兀俯千尋。煙擁城中市,花明郭外林。晴花開紫塞,雪色出遙岑。故國空雲海,憑高寄遠心。”鳳鳴南山下有麒麟河流過,麒麟河有南禪寺相伴。寺後南山與鳳凰亭矗立,巔峰偉峙,側畔河流活活,飄然而過,一河一山一亭拱衛著神廟,紫氣浩然。

南禪寺當年巍峨雄奇非今日所能綺思。追溯歷史,北宋時(公元997~1065)年已建有寺院,明永樂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規模。大雄寶殿、千佛殿、玉佛殿、三聖殿、韋陀殿、彌勒殿、地藏殿……常年焚香點燭,油燈通亮,青煙嫋嫋,神氣肅然。無論是論及建寺起因,還是說起建寺歷史,南禪寺不愧是河湟谷地的“盧克索”,然而它又確實沒有埃及盧克索神廟的幸運——能夠保持相當的規模倖存至今。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戰亂,部分殿宇被毀後在清光緒年間先後集資和捐資,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以關帝廟為中心的青海歷史最古老的漢傳佛教寺院。

“彩廈華簷錯落連,金剛密跡鳳凰邊。羌中道上靈光耀,青藏一方淨土天。”南禪寺在雪域高原久負盛名,寺廟世世代代香火旺盛,每逢年節,遠近各地百姓前來燒香磕頭的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尤其在夜晚,鳳凰亭燈火闌珊,新月或滿月,像擱淺似的掛在鳳凰亭上。那清雅聖潔的月光穿透人工的霓虹,徑直照進市民心底。曾經,在滿月之際,我與友人獨立南禪寺,舉杯邀月。“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沐浴在如水月色中,享受著與月的穿越時空的對談。

鳳凰亭畔,伊斯蘭教的先賢陵墓——拱北,又是鳳凰山的一大亮點。八角三層的拱北坐北朝南,飛簷秀出,造工精細。拱北四周佳木蔥蘢,花草茵茵,使鳳凰山融入一分簡單輕鬆的靜謐和超然之中。

南禪寺、鳳凰亭、先賢陵墓……山上山下山裡山外風光無限,自然天巧地鋪成了蒼茫河湟谷地的本色,也悄無聲息地融入了世代河湟民眾含辛茹苦的滄桑故事。

在鳳凰山的致高點,文峰碑、文筆峰更使鳳鳴南山錦上添花,也使鳳鳴南山成為天下人的鳳凰山了。

白雲蒼狗,物是人非,但西寧文脈的傳奇給歷經蒼桑的鳳鳴南山陡增了幾分神釆和蒼涼。

西平,地處邊陲,幾千年來戰事不斷。“民風尚武,不重文化”,繼南涼史嵩興學以來,直至明正統年間,都御史史昭到任,西平郡建文廟,設衛儒學,尚武的民風才逐步得以扭轉。因“民風粗俗,崇商氣力,率喜戰鬥”的河湟風氣,於明孝宗年間,西平官員決計擇福山佳地,立碑禳解。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撫治西寧兵備道柯忠“教先於政”措施,經勘定南山凸起的山頭——文筆峰為西寧文脈之所在,故命名為“文筆峰”,並在地方官員的支持下,在峰頂建起一處形如碑、狀如塔的“文峰碑”。

“文筆崢嶸靈秀鍾,新晴更見翠千重,孤高自有凌雲勢,直作邊城第一峰。” 說起文筆峰,地處南山制高點,進小峽一望,恰如玉管指天,氣象萬千;登高四顧,長空萬里,青色滿目,西寧三川,鳳凰山諸景,盡收眼底,因而以“文峰聳翠”被譽為古湟中八景之一。

文峰碑建成後,經官府和幾代士民的維護,一直矗立在南酉山山頂,成為南山的一道風景線。在河湟民眾的心中,去了南山寺,拜了文峰碑,才遂了心願。故除了戰亂之年外,每逢文壇盛事,大比之年,這裡常常舉行一些隆重而虔誠的儀式:每逢盛夏,風和日麗之時,文人雅士也以到文筆峰踏青賦詩為樂事。他們站在這高山之巔,望“湟水雄渾環近郭,雪山迢遞接祁連”,抒書生意氣,發古今感慨;多少失意文人,考場“孫山”,也常到這裡暗祈上蒼,哭訴委曲,直到塊壘洩盡,才蹣跚下山。

歷經數百年的雨雪風霜,加之人為破壞,文峰碑年久傾圮。改革開放後,為保護文物古蹟,弘揚河湟文化,張揚西寧人脈文脈,政府投資400餘萬元,重建高達33米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文峰碑。匠心獨具的設計,既保護了現存遺蹟,又體現了古城西寧昂揚向上、氣勢恢宏的新時代特色……

“望中湟水三分漲,城裡炊煙萬戶稠。”盈盈湟水,青青南山。鳳鳴南山絕配的景緻與河湟文化和河湟歷史、愚公精神是如此絕佳融合。這不單單是一次自然與歷史的偶遇,更像是河湟民眾奮鬥凝結而成的湟水歌謠中的一段千古絕唱,我們沒有理由不仰止,沒有理由不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