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曹操本姓“夏侯”,為什麼他要把女兒嫁給堂兄弟夏侯惇的兒子?

關於曹操的評價,一直難以蓋棺定論。

早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曹操的評價,多用一個“奸”字。數百年來,在民眾的心中,曹操就是京劇中的那個白臉“漢賊”,一邊威逼朝廷,一邊壓迫忠良。不過,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對於曹操的評價發生了變化。在這段時間,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相繼發表了《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試圖重塑曹操的形象。

因為郭沫若在史學界的影響比較大,所以他的觀點迅速得到社會的關注,就此引發了關於曹操功績人品的大討論。藉此,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曹操。隨後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把曹操推崇為大法家、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者和徹底反對儒家思想的鬥士,一時間,曹操的形象光芒四射。

曹操本姓“夏侯”,為什麼他要把女兒嫁給堂兄弟夏侯惇的兒子?

(魏武帝曹操畫像)

當然,這些“榮譽稱號”都是特殊時代的評價,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與歷史上的曹操,其實並不相符。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這些特意加在曹操身上的光環也就隨之褪去了。

此後,一直到現在,關於曹操的評價,仍是“百花爭豔”。筆者認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既要看他的作為,又要觀其生活時代。不結合歷史背景的評價,就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站不住腳的。

曹操生活的時代是東漢末期。這段時間,最大的特點就是,亂。東漢朝廷,自從光武帝開國之後,有過一段鼎盛時期,時間大約有六十多年。此後,東漢朝廷開始走向腐敗,外戚和宦官的鬥爭成為了東漢中後期的政治主旋律。而曹操的祖父曹騰,就是漢順帝、漢桓帝期間權傾朝野的大宦官。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曹操的父親曹嵩,在很小的時候便過繼到了曹騰家。羅貫中這麼說,是有依據的。最早提到曹操原姓“夏侯”的是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錄的吳人作《曹瞞傳》及晉人郭頌《世語》,上面記載“嵩(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曹操)於惇為從父兄弟。”後來,元人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時也說,“曹氏,夏侯氏之出也。”結合曹操在歷史上對待夏侯家的態度,可確信這些史料記載的真實性。


曹操本姓“夏侯”,為什麼他要把女兒嫁給堂兄弟夏侯惇的兒子?

(《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

有人或許會說,在《三國志》中提到,曹操曾把自己的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惇的兒子,這不明顯違背“同姓不婚”的原則了嗎。其實並不然,曹嵩既然已經成為了別人家的養子,那就不再是夏侯家的人了,既然如此,後代之間的相互嫁娶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曹操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特別是對自己的親祖宗,更是從來沒有談起。這也非常好理解,畢竟在東漢時期,重視門第的風氣已經很盛行。曹操雖然討厭門第輕才幹的風氣,但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身世。從曹嵩作曹騰養子的事情來看,夏侯家肯定不是什麼富豪人家。相反,曹操政敵們開始各個身出豪族,且不說袁紹、袁術、劉表、孫權,就連織蓆販履的劉備,也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旗號。以夏侯氏“清貧”的家世,自然無法和政敵們抗衡。

曹操本姓“夏侯”,為什麼他要把女兒嫁給堂兄弟夏侯惇的兒子?

(夏侯家第一名將,夏侯惇)

反觀曹家,因為曹騰的存在,實力非常雄厚,在官場上的人脈更不是夏侯家可以匹敵的。曹操故而拼命抬高曹家,將其置於同各個政敵的家世相等或相近的地位,藉以增加自己的號召力、凝聚力。據歷史記載,曹操曾作《家傳》,自稱是“曹叔振鐸之後”,是周文王的直系後裔,《三國志》中更進一步指出,曹操乃曹參之後。當然,這些說法都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