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药为什么不健议提纯?

微笑的誓言429


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聊聊食物。现代人已经知道了人体每天需要哪些营养成分,如果将食物中的需要的成分提纯出来,然后制成丸状,每天按量服用。这样有很多好处:1、煮饭炒菜煲汤的时间节省了;2、减轻了肠胃肝肾负担;3、可以减少大便量和排便时长。这样做可以吗?估计美国人不会这样做。中医讲药食同源,既然食物不能提纯,那么中药也一样不能提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从思维、理念到方法、手段都有着很大区别,不可以站在西医角度去看待中医。


老井6119


中药提纯是做无用功,中药都是有机物,如何提纯,提纯什么?复制西药的化学成分吗?一旦中药的有机物解体,功能消失,毫无作用。

中药提纯不但是无用功,甚至是在搞破坏。中药在人体器官内的反应是有机物反映,哪一部分起决定作用,哪些是辅助作用,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是祖祖辈辈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比如,小麦你提炼出蛋白质,糖,无机盐,脂肪,大豆也提炼出以上物质,大豆与小麦还有区别吗?个性消失,还治什么病?

用西药规范中药,用西药的方法拆解中药是愚蠢的办法。比如,人体与猪的化学成分没有多大差别,这是系统,是化学元素不同的组织形式,一旦解体,功能丧失。人与猪就没有区别了。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削足适履、邯郸学步,实实在在的教条主义。

西药的临床试验、医药规范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抄,先进的医疗器械可以使用,帮助诊断。这是外在的与中药没有关系。

要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只要有全民学英语1/10的劲头,中药的快速发展,并非空想。方法不对路,无异于无头苍蝇。





老张观世界o


中药为什么不健议提纯?。首先纠正一个字,“健”字是否错了。中药讲究食药同源,我们吃的大多数自然界,动植物,肉,皮,蹄,根,叶,果等均可入药,食物讲绿色自然,中药亦是如此。全根全叶,成分混杂,恰如食品,多种营养。所谓提纯,也不过是把一味中药中,主要物质提出来,舍弃了其他多种少量物质,必会失去中药的原汁原味,就不能叫做纯天然,绿色的中草药了。这大概也是中草药与,单一的唯一成分西药,最大不同和区别吧。


老兵4200


关于中药提纯,我个人觉得没必要,中药基本上都是种植的植物类,一般大夫开了中药方,按方抓药后需要熬制,取其汤喝,药渣倒掉了,所以本来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没有必要专门提纯了。





乌鲁木齐的小柴


中药是多种药物的混合体。它的药效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几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地理位置、环境以及气候不同,各种药物中有效成分不一样,药效就肯定不会相同。不光这些,甚至在中药熬制过程中,温度控制不一样,药物中,成分也会不一样,药效也会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经常说野生的药物比人工培养的好,是因为人工毕竟很难完美模拟天然的药物生存环境,导致人工培养的药物的成分和天然药物的成分肯定不完全一样,药效就不会一样。中药和西药最大的不同是中药是多种成分通过相生相克达成共同的药效的,其中每一种成分,其作用是不同的,少了或者多了一种成分,最后的药物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中药就不能提纯的。西药则不同,它的针对性非常明确,一种成分就是针对一种病菌的。所以西药则务必要提纯。总之,中医和西医治疗的理念不一样,导致中药和西药的不同。中医往往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而西医则是看局部。


诚信赢天下173385042


中药提纯可以,最大问题是保鲜,即便是做成生物碱,自然环境下也会发生生物反应-发酵霉变,即便是低温保鲜状态下,一段时间后同样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提纯物的药性根本无法长时间保鲜,即便是采用现代手段能延长药性的保值期,且不说能不能用得上,成本会大大增加。生物和化学完全不同,否则也不会分两个学科,一个是稳定性差,一个是稳定性好,方面完全相反,用在人体其稳定性差的“缺陷”有它的优势-残留物无,而另一个是由于稳定性好的“优势”残存物自然必然多了,这是生物与化学各自特性决定的。生物保鲜期不是无限的,有个餐厅老板开业弄了一大冰箱肉,由于吃饭的人少,直到餐厅关门,肉也没有用完,后来送给一个养狗的老板喂狗,谁知,狗都不吃,这才发现肉没有肉的味道,和朽木没有什么两样,尽管看起来还是肉。所以,中药提纯保鲜期和成本就是个无法跨越的问题。


guanshanyhhy


中药为什么不提纯,下面给你们一个专业的回答。首先中成药都是提取物,每克成药基本相当于5~10克的原药材,所以实际上已“提纯”了,大家所说提纯,应该指提成″“单体”了。为什么不提成单体呢?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有效成份不明确。一个方子的化学成份成千上方,目前医学试验没有找出真正的有效成份。二、中药的成份有大量的衍生物,这一类成份经过肝脏代谢后都成了有效成份,它实际是“前提性药物”,除掉它是浪费,有这些前提性成份的存在可以大大延长药物的有效时间,所以大多以“总黄酮”、“总苷”的形式出现。三、单一成份一般只作用于一个“靶点”,中药往往是多成份作用于多靶点的综合效应,除去了过多的成份,会丢失中药的“功效”,从而失去疗效。


牦牛615


中药提纯后就不再是中药,其实已经变成西药了。因为现代在提纯草药的过程中,大都离不开化学的方法,甚至需要添加各种化学制剂,如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和结晶、重结晶以及分步结晶法等。世界上最早研究草药提纯的是西欧,他们从金鸡钠皮的树皮里提取了奎宁、从爱尔兰的民族医生的药丸里提取了洋地黄毒甙、从马拉雅拉姆的民族医生的药丸里提取了降压灵。可是,草药提纯之后却出现了毒性。随之而来的是有关草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的报导逐年增加,尤其是患者的过敏反应特别多。这是因为中草药注射剂的研究难度大,有效成分、不明成分和杂质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分,提取纯度难以达到要求。其次,在提取、精制过程中,难免会混有如蛋白质、鞣质、树脂等可能产生变应性反应的物质或杂质,同时,如果中药材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提纯的难度会更大

当然,利用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单味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再经过混悬、沉降、干燥等步骤制成的颗粒,将每一味颗粒按比例混合包装,便是用开水冲服的中药颗粒冲剂。听起来,颗粒制剂这种有提取、浓缩过程的新剂型,似乎是膏、丸、丹、散的升级版,而实际上不同于中药提纯,只不过是水煎剂的便携版,而且更不能错误地认为中药颗粒剂的药效 超过饮片煎煮的药效。虽然相比于传统中药饮片,颗粒制剂更安全、卫生,凝聚了更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但是为何临床上服用颗粒剂后的效果却不理想呢?一方面,我们忽视了各味中药在水煎、蜜炙、酒炒过程中,相互碰撞产生的那些奇妙变化。通过炮制溶出成分、中和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等等,这些至今仍旧无法用现代药理学理论去解释的原理,能用中医本身的理论能解释清楚的人也寥寥无几。而这些原理却是颗粒制剂所采用的先进技术无法模拟的。

再一方面,大家忽略了数量不等于质量的真知,即中药材的某一成分的含量多少,与中药材的质量优劣并不是完全呈正比的。例如中药材饮片用根的,颗粒剂却不用根,反而有一些使用成分含量高的叶或茎情况等。因此,很多的中医医生还是建议患者自己煎煮中药。对于一些有特殊剂型要求的传统方剂,若能按照传统的方法煎煮,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实在没有时间煎煮的患者群体,代煎亦不失为一种选择。

不能否认的是,作为现代社会催生的一种产物,颗粒剂有其合理的存在价值,但是它高大上的外表不能掩饰其弊端。不说它未经炮制、未经多药并煎的过程,就其原材料的质量而言,恐怕亦是被现代理论潜移默化地偷换概念了。希望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中药煎煮法,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剂型,更好地体现中药疗效,莫要被张冠李戴、含糊其辞的“高新科技”给“忽悠”了。


来取笑


提纯了还是中药?就像石油可以提纯的物品太多了,提纯后的物品,和原来的物品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现在的人不信中医的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把中药含的微量元素也能提供就好了,中医还是有人信的,如果继续拿: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等来说中医的药效,感觉和封建迷信才不多,信中医的人会越来越少了。


fengzy2003


中医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能传承到现在的都是精典,中医文化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认定,非用现代医学去衡量中医药就是耍流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