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生物治蝗,能不能“趕鴨子上架”?

2月27日,一條新聞衝上微博熱搜第一: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此新聞稱中國政府已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隨後,10萬鴨軍也將代表國家出征滅蝗。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闢謠稱巴基斯坦不適合以鴨子捕食蝗蟲的辦法,鴨子治蝗是一些專家的探索性課題,暫時沒有政府援助方案。《寧波晚報》的原報道內容用到“將”“計劃”“申請”等字眼,並沒有落實此情況,10萬鴨軍出征尚在計劃階段。10萬鴨軍需要培養1至兩個月的鴨苗,且鴨子治蝗是否為最佳手段、鴨肉質量是否會受到影響、產自浙江的鴨子是否適應巴基斯坦的氣候條件……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此時“貿然出兵”顯然不合時宜。

生物治蝗的初心是好,但嚴謹慎思的科學態度也不可缺少。浙江省農科院首席專家盧立志在原報道中稱要與國內外專家一起研究制定《牧鴨治蝗技術規範》,在經過科學的評估後,掌握蝗災的時間規律,以達到最好的滅蝗效果。雖然盧志偉贊成牧鴨治蝗,但預先的科學研究更為重要。在隨後的採訪中發他表示本次蝗災還是依靠農藥為主的手段進行治理,牧鴨治蝗是重點的研究和試驗方向。

鴨軍出征目前只是“一廂情願”。此次有意向巴基斯坦提供“鴨軍”是我國的紹興諸暨企業國偉禽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已經聯繫巴方官員,目前正在等待回覆。國偉禽業的此做法是否有足夠的科學支持和經驗支撐仍有待商榷,雖然該公司稱用鴨子滅蝗技術目前已經基本成熟,但不可否認的是該技術缺少實驗,技術參數也不完整,要想不好心辦壞事,還是要三思而後行。巴方對十萬鴨軍還未表明態度,這一想法目前為止還只是國偉禽業的單方面合作意向。

巴基斯坦與我國的蝗災情況不完全相同,治蝗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2000年我國西北發生蝗災,新疆從浙江省長興縣林城鎮分批購買了三萬只鴨子用於捕食蝗蟲。鴨軍的捕食速度之快和食量之大都讓蝗災有了有效的改善,這讓新疆僅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消滅了蝗蟲。鴨子確實是我國的治蝗“功臣”。

但是鴨子本身無法控制食量,需要專人照看,且需要足夠的水源幫助消化,鴨子數量多也需要專門的場地,一旦失控會對當地的農戶造成損失。巴基斯坦氣候乾燥,無法保證有充足的水源提供給鴨群,其氣候不能滿足接待10萬鴨軍。無害的化學噴劑和綠色防控是巴基斯坦現在主要的治蝗手段,這些防控手段都是根據本國國情與多年的治蝗經驗總結出來的已經適應的手段,貿然引進鴨子是更有冒險性的選擇。

生物防控不失為一種高效低汙染的治蝗手段,鴨軍的提供與援助也是我國企業對於巴基斯坦的友好表示,初心值得嘉獎。但是科學終究是要靠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數次的實踐共同創造的,我們期待鴨軍未來的出征,但是現在依然還是“蓄勢養兵”的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