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孩子成年了不懂感恩怎麼辦?

用戶2755102146948


感恩,是對他人所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 ,是對他人的幫助付諸回報。感恩是生活中的哲學,是處世中的準則,是做人的大智慧。感恩是自己對親人、對朋友、對他人、對生活、對社會虧欠的回饋。感恩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感恩,就是於無聲處見真情。



家風決定孩子的教養與感恩

教養是氣質,教養是品質。我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無數次說過這樣一句話,窮養富養,不如教養。任何一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啃老族”、“官二代”、“富二代”,家貧出少年,名門出偉人,望族出英雄,這一切源於家風、家訓,源於教子有方。孩子公眾場合說話大聲喧譁,不顧他人感受;孩子家裡家外做事大大咧咧,不計後果得失。孩子在家不知孝敬長輩,在外不懂尊重他人,只知自己索取,不知回報他人;只知自己被愛,不知關愛他人;只求關注利己,不懂感激他人。這是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事出有因。家風就是門風,家風影射的是父母的教養,反映的是孩子的教養。有教養的人有學識,有教養的人懂寬容,有教養的人有高尚的情操,有教養的人必懂感恩。想讓孩子有教養、懂感恩,父母預先要有教養、懂感恩。



家教決定孩子的愛心與感恩

最好的教育是家教,最好的感恩是愛心,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好衣服自己穿,是極端自私;好飯菜自己吃,是不懂分享;不知尊重他人,是沒有禮貌;家務活不承擔,是庸碌懶散。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擁有一顆幫助他人之心,擁有一顆向學、向善之心。愛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愛心能讓家庭關係更融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愛心能與鄰為伴,與友為善。愛心能純潔人的心靈,愛心能讓人遇到困難之時深受鼓舞。愛心能讓人化解矛盾,打開心結。愛心能讓人少一份自私,多一份真誠。愛心養成始於孩子的小時候,存在並表現於大人、孩子的實際行動中,它既能讓人看到希望,也能讓人感受溫暖,更能讓人體會關愛。想讓孩子擁有愛心,懂得感恩,預先從父母做起。



感恩源於父母的責任與感恩

不懂感恩的孩子是可怕的。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對家人、對他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心懷感恩,對家人、對他人為自己的付出倍加珍惜,他一定知道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來之不易。我情不自禁的要追問,父母對孩子過多的關愛,是不是剝奪了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是不是剝奪了孩子體驗苦難的機會?是不是剝奪了孩子珍惜擁有的機會?是不是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出現孩子成年了不懂得感恩的現象,我還要追問,父母成年之後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對待親情中,感恩了沒有?孩子成年不懂得感恩,不是平白無故的。我敢肯定的說,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是父母的榜樣示範出了問題,是父母的責任擔當出了問題。自私自利,精緻利己,責任缺失的父母很難培養出知恩圖報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懂感恩,是不是因果報應。



面對孩子不懂感恩,做父母的要檢討自己、要反思自己、要拷問自己:如果不想將孩子培養成“白眼狼”,那就千萬不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切大包大攬,不要助長孩子受之無愧的壞習慣,反讓他們感到理所應當。同時,要約束父母的言行,改變父母的觀念,提高父母的素質,做好榜樣示範。一句話,想讓孩子學會感恩,必先從父母做起。

我是若水:專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長,專注悟空問答。謝謝閱讀!歡迎關注!(作者原創,版權所有)(圖片二、三、四來自網絡,聯繫必刪) 2020年2月27日


若水12806


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教育的時候都常常用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應該也為我回報一些。這些看似是平衡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綁架。

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卻從不回報,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定位出了錯,付出這件事有問題。

我最近剛開完一場家長會,有一個家長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個孩子的成績在班上中下游,但是還是屬於認真學習的那種好學生,家長看到孩子成績之後感覺自己心不甘,家長會結束之後就帶著孩子來找我,說我是不是改錯了試卷。

答案是當然沒有,是這個孩子的成績就是如此,結果家長就當著我的面開始教育孩子,一邊哭一邊說,我為了你付出那麼多,平時你學習我的都不敢出聲,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為什麼成績還這麼差,這樣怎麼對得起我。

我在一旁看著孩子也尷尬極了,家長對於這份傷心也是十分認真,但是的確是我第一次見這樣付出的家長。

這個家長為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可以理解,但是家長的要求就有些過分了,些許有些道德綁架,有的時候我們不關一味的付出給孩子更要明白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一、為什麼家長一心付出,孩子長大後卻不懂感恩?

看到這位家長我想到了之前遇到的一個朋友,她從小就是好學生,是我們身邊的好孩子。可是令人想不到的就是她最後竟然和家裡人斷絕了關係,最後一個人外地打拼。

後來我瞭解到是她家裡人從小就要求她這個,給他安排那個,讓孩子覺得家長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所以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想要掙脫家庭的束縛,覺得家裡包容不下她,於是她就自己單獨發展了。

沒錯,很多家長一心為孩子付出,可是孩子一點都不懂得感恩,並不是孩子不會感恩,而是家長的付出讓關係超出邊際,使得親子之間更加冷漠。

二、邊際遞減效應:超過邊際,親子關係容易淡漠

專業上有一個邊際遞減效應,這個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事情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發揮到最好的作用,並不是一個事情的基數越大發揮就越好,有的時候還會呈遞減狀態。

放在家庭關係中很好理解,媽媽爸爸們想為孩子們創造一切付出了一切,可是這個一切已經超過了親子之間的邊際,讓孩子們對這些條件產生遞減的反應。

所以孩子自然而然不懂得感恩,反而會對這種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同時對父母的做法也感到不認同。

三、家長如何做好家庭定位,轉變教育方式

要擺脫付出型父母的標籤就一定要現在轉變教育方式,重新做好一個優秀的家庭定位,讓孩子和父母親子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讓孩子也能夠理解父母的付出和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1、不過多幹預孩子

為孩子付出一切看上去是無私的關愛可實際上孩子真的能夠承受嗎,而且孩子對於這些事情上是否會有深刻的心理壓力,家長們一定要明確這個邊際線。不能過多的干預孩子,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2、注意細節教育

好的家庭是注意細節的家庭,很多家人之間相處都太過於粗枝大葉,家庭定位不光是為孩子們,如果真正對孩子們好就要讓孩子們從心底裡覺得,讓孩子們打心底裡感受家長的溫暖。

這個時候細節的教育就變得尤為重要,家長們一定要多注意細節上的關係和照顧。

3、多考慮孩子需要什麼

付出型的父母都是一味的付出給孩子,巴不得把自己最好的最喜歡的都堆疊給孩子們。可是這些對於孩子們是否真正需要呢,孩子們需要的可能並不是父母的一切,孩子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關心以及父母亦師亦友的引導。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給予孩子的關愛是人之常情,但是並不是每個父母都給予了孩子最正確的關愛。只懂得付出的家長一定不是最優秀的家長,好的家長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尺度。


布衣學堂


倘若孩子成年後不懂得感恩,那麼父母唯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當然這裡指的是父母年老了,父母用法律武器讓孩子盡贍養義務和責任。

至於生活中其他的,講真,沒什麼辦法,人格已經定型,若非重大事故或者有重要他人對孩子進行改變,基本無挽回的可能性。一個事實是,在青春期孩子的人格善為完全定型的時期,在有專業的心理專家介入的情況下也只有20%的成功率。


自嗨式育兒,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是容易陷入“自嗨式育兒”中的,就是隻顧著給孩子自己認為的“恩”,而且整個教育過程中非常自得的認為自己的教育很好,很為孩子著想--即忽略孩子的需求--最後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而這樣的“自嗨式育兒”,到了孩子成年之後,就同樣變成一個“自嗨式孩子”,他以自我為中心,完全忽略父母及他人的感受。

但別怨孩子,那不過是孩子把你交給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投射出來而已。

不僅是溺愛才會培養出“白眼狼”

通常我們認為,父母的放縱溺愛會培養出“白眼狼”,故而有些家長會有一種錯覺:我只要不溺愛孩子就可以了。

而事實上,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還有另外一些相對隱蔽一些的方式:不負責任。

“你只管學習就好,其他的你不用管”,類似的話大家可能會說過,尤其是當孩子希望幫父母忙的時候,父母認為這不是孩子的事情,不是孩子能力範圍的事情,拒絕孩子的好意。

這樣一來,孩子的家庭責任心也同時被一點點抹殺:沒什麼關係,我只顧我自己就好了,反正他們能自己搞定。

培養有責任心的孩子,從家務活開始

其實每一個孩子,天生就關愛自己的父母,他們希望能通過幫助父母的形式來證明自己,也驗證自己的能力,這是孩子的需求;

另一個方面,則是家長的認知:在家庭中,家庭成員因為性別、能力、年齡的不同,所以家庭分工不同,但是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家庭成員應該共同為家庭的和諧繁盛做出奉獻。

試想,孩子無條件地享受著家庭裡父母提供的一切,這對於一個嬰幼兒來說是理所當然,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能力也在不斷增長,他也理應承擔起力所能及的家庭責任,為家庭做出奉獻才對。

而最為簡單的家庭責任,就是做家務,最起碼做自己應做的部分:收拾自己的玩具、房間、衣服、餐具。

唯有如此,孩子才會積攢起點滴的家庭責任心,懂得為家庭、為父母付出。


淅爸育兒記


一來做好孩子的榜樣,二來在他因此收到挫折的時候就是最好的引導時機,千萬別錯過,挫折都是轉機



無為小關


一個孩子不懂感恩,這是當父母的最大的失誤,;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尚且知道回報感恩,若人連這點做人的原則都沒有,那還活個人幹嗎?真不知道將來怎麼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