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641—660卷)白居易20卷 經典名篇 望收藏

唐詩名篇賞析(841—860卷) 溫庭筠11卷,李商隱9卷

唐詩名篇賞析(861—880卷) 李商隱13卷 李群玉7卷

唐詩名篇賞析(341—360卷)杜甫20卷選三吏三別 日暮 佳人等名篇

唐詩名篇賞析(21—60卷)選:張若虛 楊炯 宋之問 陳子昂 張九齡

唐詩名篇賞析(161—180卷) 王維5卷 李白15卷 將進酒,杯莫停

唐詩名篇賞析(241—260卷) 李白20卷,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唐詩名篇賞析(181—200卷) 李白20卷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唐詩名篇賞析(681—700卷)柳宗元14卷 李紳 李涉 施肩吾3卷

唐詩名篇賞析(321—340卷)杜甫20卷 選:對雪 春望 哀江頭 北征

唐詩名篇賞析(61—80卷)孟浩然19篇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唐詩名篇賞析(821—840卷)杜牧11卷 雍陶4卷 李忱1卷 溫庭筠4卷

目錄:

1001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四)

1002花蕊夫人徐氏-述國亡詩

1003翁宏-春殘

1004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1005張泌-寄人

1006捧劍僕-詩

1007孟賓於-公子行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四)

盧汝弼

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

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這是一首寫邊庭夜警、衛戍將士奮起守土保國的小詩。全組共四首,這是第四首。描寫邊塞風光和邊地征戰生活的作品,在唐詩中是屢見不鮮的。早在盛唐時期,高適、岑參、李頎等人,就以集中地寫這一方面的題材而聞名,形成了著名的所謂“邊塞詩派”,以後的一些詩人也屢有創作。但這組小詩,卻能在寫同類生活和主題的作品中,做到“語意新奇,韻格超絕”(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評此組詩語),不落常套,這是值得讚賞的。

“朔風吹雪透刀瘢”,北地嚴寒,多大風雪,這是許多邊塞詩都曾寫過的,所謂“九月天山風似刀”(岑參),所謂“雨雪紛紛連大漠”(李頎),再誇張些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但總還沒有風吹飛雪,雪借風勢,而至於穿透刀瘢這樣的形容使人來得印象深刻。邊疆將士身經百戰,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齡所寫:“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其艱險痛苦情狀已可想見;而這首小詩卻寫負傷過的將士仍在守戍的崗位上繼續衝風冒雪,又不是單就風雪本身來描寫,而是說從已有的刀瘢處透進去,加倍寫出戍邊將士的艱苦。次句“飲馬長城窟更寒”,是由古樂府“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句化來,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這兩句對北地的嚴寒做了極至的形容,為了文蓄勢。

“半夜火來知有敵”,是說烽火夜燃,傳來敵人夜襲的警報。結句“一時齊保賀蘭山”,是這首小詩詩意所在。“一時”,猶言同時,無先後:“齊”,猶言共同,無例外,極形容聞警後將士們在極困難的自然條件下,團結一致、共同奮起對敵的英雄氣概。全詩格調急促高亢,寫艱苦,是為了表現將士們的不畏艱苦;題名為“怨”,而毫無邊怨哀嘆之情,正是一首歌唱英雄主義、充滿積極樂觀精神的小詩。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花蕊夫人徐氏-述國亡詩

花蕊夫人徐氏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徐氏,青城(今四川灌縣西)人,因才貌雙全,得幸於後蜀主孟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為時人稱許。孟蜀亡國後,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她陳詩。徐氏就誦了這首“述亡國之由”的詩。詩潑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從題材到風格,都與作者所擅長的“宮詞”大不相同,當時就獲得宋太祖的讚賞(事據《十六國春秋。蜀志》)。後世詩評家也每每樂道。

此詩破題就直述國亡之事:“君王城上豎降旗”。史載後蜀君臣極為奢侈,荒淫誤國,宋軍壓境時,孟昶一籌莫展,屈辱投降。詩句只說“豎降旗”,遣詞含蓄。下語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宮那得知”,純用口語,而意蘊微妙。大致有兩重含義:首先,歷代追咎國亡的詩文多持“女禍亡國”論,如把商亡歸咎於妲己,把吳亡歸咎於西施等等。而這句詩則象是針對“女禍亡國”而作的自我申辯。語似輕聲嘆息,然措詞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說,“妾”及時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樣?還不照樣於事無補!一個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不過,“那得知”云云畢竟還表示了一種廉恥之心,比起甘心作階下囚的“男兒”們終究不可同日而語。這就為下面的怒斥預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應首句“豎降旗”,描繪出蜀軍“十四萬人齊解甲”的投降場面。史載當時破蜀宋軍僅數萬人,而後蜀則有“十四萬人”之眾。以數倍於敵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臨強敵,當無亡國之理。可是一向耽於享樂的孟蜀君臣毫無鬥志,聞風喪膽,終於演出眾降於寡的醜劇。“十四萬人”沒有一個死國的志士,沒有一星半點丈夫氣概,當然是語帶誇張,卻有力寫出了一個女子的羞憤:可恥在於不戰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憤痛切之情已醞釀充分,於是爆發出一句熱罵:“更無一個是男兒!”“更無一個”與“十四萬人”對比,“男兒”與前面“妾”對照,可謂痛快淋漓。“詩可以怨”,其實豈但可怨而已,這裡已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了。

此詩寫得很有激情,表現出亡國的沉痛和對誤國者的痛切之情;更寫得有個性,活現出一個活潑潑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詩人以女子身份罵人枉為男兒,就比一般有力,個性色彩鮮明。就全詩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鋪墊,雖潑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發露、缺乏情韻之作可比。

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花蕊夫人作此詩則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後唐,王承旨作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對照二詩,徐氏對王詩幾處改動都很好。原詩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別是改用第一人稱”妾“的口氣來寫,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頓添神采。這樣的改作實有再造之功。就詩人陳詩一事而論,不但表現了廉恥之心,而且有幾分膽氣。這行為本身就足為孟蜀”男兒“羞。所以,此詩得到一代雄主趙匡胤的賞識,不是偶然的。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翁宏-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翁宏存詩僅三首,這首《春殘》有絕妙佳句,流傳於世。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聯繫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經受這樣的苦痛呢!所以說不敢出翠幃。再聯繫下聯看,不敢出來實際上還是出來了,人在極端苦悶的時候,往往就是處在這樣的自我矛盾中。這又活畫出了這位女子夢魂牽惹、如痴似醉的神態,從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鏤心刻骨。

以下幾聯均寫其院中所見所感。主要是說她如何觸景傷懷,憂思難解,但反覆抒寫,意多重複,用語平常。惟獨第二聯兩句,融情入景,寫得工麗自然,不失為精彩之筆。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既是春殘,自然落花無數,而無數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們韶華易逝、青春難再之感。現在,這位女子,正當芳齡,卻獨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歡娛難為繼,她的命運和這春殘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樣嗎!作者將落花與思婦互相映襯,倍覺悽然。暮春天氣,微雨濛濛,給人的感覺本是抑鬱沉悶的,何況是心事重重、愁思鬱積的女子呢!偏偏在這時,一雙不知趣的燕子,在細雨中穿去穿來,顯出很自得的樣子,這就使她更加難堪了。燕子無知,尚能比翼雙飛;人屬多情,只能黯然獨立,此情此景,怎堪忍受!詩人以燕雙飛反襯人獨立,把女子的內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頂點。花、雨、人、燕,本是純粹的“景語”,作者通過映襯、反襯,融情入景,把它們連綴成一幅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從而烘托出詩中女子憂思難解的內心世界,使“景語”完全變成了“情語”。這兩句寫得細膩深刻而委婉含蓄,對偶工麗而無雕琢之嫌,堪稱佳句。

北宋詞人晏幾道名篇《臨江仙》中,創造性地借用了翁宏這兩句詩,他寫道:“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兩句恰恰是詞中的精華所在,成了譚獻譽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譚用之

湘上陰雲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鄉思不堪悲橘柚,旅遊誰肯重王孫。

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

譚用之很有才氣,抱負不凡。然而,仕途的困躓,使他常有懷才不遇之嘆。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蒼茫景色抒發其慷慨不平之氣,寫來情景相生,意境開闊。

“湘上陰雲鎖夢魂”,起筆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處境:滾滾湘江,陰雲籠罩,暮雨將臨,孤舟受阻。寥寥數字,勾勒出壯闊的畫面,烘染出沉重的氣氛。“鎖夢魂”,巧點一個“宿”字,也透露出詩人因行遊受阻而不無悵然之感。但心鬱悶而志不頹,面對滔滔湘水,更加壯懷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寫其雄心壯志。作者選用劉琨舞劍的典故入詩,表現了他干時濟世的遠大抱負。就文勢看,這一句格調高昂,一掃首句所含之悵惘情緒,猶如在舒緩低沉的旋律中,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奮。

二聯兩句正面寫湘江秋雨,繳足題面。芙蓉,這裡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達數丈,花繁盛,有白、黃、淡紅數色。頗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種蔓生的常綠灌木,多生田野間。湘江沿岸,到處生長著木芙蓉,鋪天蓋地,高大挺拔,那叢叢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濛中經秋風吹拂,猶如五彩雲霞在飄舞;遼闊的原野上,到處叢生著薜荔,那碧綠的枝藤,經秋雨一洗,越發蒼翠可愛,搖曳多姿。詩人為這美景所陶醉,喜悅、讚賞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國”、“薜荔村”,以極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萬里”、“千家”極度誇張之詞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氣象的高遠,境界的壯闊。於尺幅之中寫盡千里之景,為湖南的壯麗山河,繪出了雄奇壯美的圖畫。後人稱湖南為芙蓉國,其源蓋出於此。

詩的第三聯著重於抒情。“悲橘柚”,是說橘柚引起了詩人的悲嘆。為什麼呢?原來橘柚是南方特產,其味甘美,相傳“逾淮北而為枳”,枳則味酸。同是橘柚,由於生長之地不同而命運迥異,故《淮南子》說“橘柚有鄉”。湘江一帶,正是橘柚之鄉。詩人看見那累累碩果,不禁觸景生情,羨慕其適得其所,而悲嘆自己遠離家鄉、生不逢時,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遠離江南生長在淮北的枳相象,所以說:“鄉思不堪悲橘柚”。王孫,本指隱者,漢淮南小山作《楚辭。招隱士》,希望潛居山中的賢士歸來,有云:“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後也借指遊子。這裡是詩人以王孫自比。詩人遊宦他鄉,羈旅湘江,雖抱濟世之志,終感報國無門,就和那被遺棄的山野之人一樣,無人看重,所以說,“旅遊誰肯重王孫”。這兩句從鄉思難遣說到仕途不遇,一從橘柚見意,一能巧用典故,一為直書,一為反詰,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在壯烈情懷中寄寓著憤慨與憂傷。聯繫上聯來看,寫景抒情雖各有側重,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相互融浹的。上聯寫萬里江天,極其闊大,這裡寫孤舟漂泊,又見出詩人處境的狹窄。一闊一狹,互為映襯。境界的闊大壯美,既激發起作者的豪情壯志,也自然地觸動了詩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國之思,情和景就是這樣有機地聯繫、交融起來了。

末聯以景結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跡所到之處。《楚辭。漁父》有云:“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身處逆境,尚有一漁父與之對話;而現在詩人所遇到的情況卻是”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漁人看見他竟不與言語,自管吹著長笛回島去了。全詩到此戛然而止,詩人不被理解的悲憤鬱悶,壯志難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終篇,激憤不已。笛聲,風雨聲,嘩嘩的江水聲,詩人的嘆息聲……組成一曲雄渾悲壯的交響樂,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張泌-寄人

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以詩代柬,來表達自己心裡要說的話,這是古代常有的事。這首題為《寄人》的詩,就是用來代替一封信的。

從這詩深情宛轉的內容看來,詩人曾與一女子相愛,後來卻彼此分手了。然而詩人對她始終沒有忘懷。在封建宗法社會的“禮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傾吐衷腸,只好借用詩的形式,曲折而又隱約地加以表達,希望她到底能夠了解自己。這是題為《寄人》的原因。

詩是從敘述一個夢境開始的。“謝家”,代指女子的家,蓋以東晉才女謝道韞借稱其人。大概詩人曾經在女子家裡待過,或者在她家裡和她見過面。曲徑迴廊,本來都是當年舊遊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詩人在進入夢境以後,就覺得自己飄飄蕩蕩地進到了她的家裡。這裡的環境是這樣熟悉:院子裡四面走廊,那是兩人曾經談過心的地方;曲折的闌干,也象往常一樣,似乎還留著自己撫摸過的手跡,可是,眼前廊闌依舊,獨不見所思之人。他的夢魂繞遍迴廊,倚盡闌干,他失望地徘徊著,追憶著,直到連自己也不知道怎樣脫出這種難堪的夢境。崔護《題都城南莊》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周邦彥《玉樓春》詞:“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一種物是人非的依戀心情,寫得同樣動人。然而,“別夢”兩句卻以夢境出之,則前此舊遊,往日歡情,別後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夢裡也難尋覓所愛之人,那惆悵的情懷就加倍使人難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麼,還剩下些什麼呢?這時候,一輪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灑在園子裡,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慘淡的顏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經映照過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臨照著,似乎還沒有忘記一對愛侶在這裡結下的一段戀情呢!這後兩句詩就是詩人要告訴她的話。

正因為這首詩是“寄人”的。前兩句寫入夢之由與夢中所見之景,是向對方表明自己思憶之深;後兩句寫出多情的明月依舊照人,那就更是對這位女子的魚沉雁杳,有點埋怨了。“花”固然已經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還是多情的,詩人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彼此一通音問的。

這首詩創造的藝術形象,鮮明準確,而又含蓄深厚。詩人善於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運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寫小廊曲闌、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語言,卻比作者自己直接訴說心頭的千言萬語更有動人心絃的力量。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捧劍僕-詩

捧劍僕

青鳥銜葡萄,飛上金井欄。

美人恐驚去,不敢捲簾看。

捧劍僕是咸陽郭氏之僕,大概是晚唐時人。他沒有留下姓名在人間,只流傳三首詩。作為僕人,“嘗以望水眺云為事,遭鞭箠,終不改”(見《全唐詩》卷七三二“捧劍僕小傳”)。其勤學如此,確實難能可貴。據說他所寫的詩,當時“儒士聞而競觀,以為協律之詞”。

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通過想象的加工,昇華為更高更理想的藝術美。你看:一隻青翠的鳥兒銜著一串晶瑩碧透的葡萄,飛上金碧輝煌的井欄上。畫面的主體顯現出一片青翠(冷色),背景襯以井欄上耀眼的金黃(熱色),色調冷暖對照,筆墨濃淡得宜,給人以靜謐秀麗的柔美感。這一形象,優美雅麗,活潑動人,跳躍著生命的活力與歡樂,可以說象徵著一種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

“青鳥銜葡萄”這一奇麗的景象在現實中不容易遇到,怪不得美人一碰見,馬上偷偷地躲在簾後靜靜窺看,不敢捲起簾來盡情欣賞,唯恐驚走了它。末聯刻畫美人天真好奇、單純活潑的性格,細緻入微,真實而生動。結句把美人的心理活動及其驚喜情態細細托出,耐人尋味。這是一種映襯手法,從對方的反應中著墨,正面寫美人凝神偷看的天真情態,從側面突出了青鳥的奇麗與迷人。上半首和下半首彼此襯托,詩裡的自然美與人的性格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得好:“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藝術論》)此詩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並予以藝術的再現。青鳥銜葡萄的形象,新奇美麗,構思巧妙,創造出一個極其優美寧靜、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及對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詩味醇美,令人喜愛。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孟賓於-公子行

孟賓於

錦衣紅奪彩霞明,侵曉春遊向野庭。

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

《公子行》,是唐代專寫紈絝子弟浮華生活的詩題。這首是揭露貴家公子在春遊中,縱馬踏壞麥苗的惡劣行為。首二句描寫貴公子穿上比彩霞還鮮亮的錦衣,一大早就興致勃勃地騎馬去野外春遊。字裡行間明顯地透露出其人的豪華與權勢。詩人運用對比反襯的藝術手法,以彩霞失色來反襯“錦衣”的華麗,可見其家世之貴顯,生活之豪奢了。“錦衣紅奪”,一個“奪”字,表現出錦衣色彩的鮮豔。

後兩句即緊切公子的身份來揭露其驕縱行為。“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驕驄”,是驕縱不馴的馬。“驕”,指馬驕,亦指人驕。一個“不識”,一個“驕驄”,活畫出了愚蠢而又驕橫的權豪子弟的醜惡形象。

唐末顏仁鬱的《農家》詩寫道:“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不識農家苦”的正是那些遊手好閒的貴族子弟。他們過的是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裡懂得農民的辛苦和稼穡的艱難,所以他們只顧在田野上縱馬狂奔,兜風賞景,全然不顧地裡的莊稼,把踩爛麥苗視作兒戲。“不識農夫辛苦力”,這句詩看似平平,其實,這正是剝削階級輕視勞動人民的表現。詩句非常切合貴族子弟的身份特點,也很能發人深思。

唐末五代時期,統治者極其荒淫腐朽,嬌慣子女的現象極為嚴重。據說詩僧貫休曾當著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諷刺王孫公子“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賓於的這首《公子行》,則是從另一個側面鞭撻了他們為害農民的行為。

在藝術方面,這首詩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踩壞麥苗,看來是尋常的事情。但這裡所反映的並不是一般無意中踩著莊稼,而是貴族子弟隨意踐踏民田的行為。詩人將“踏爛麥青青”放在權豪子弟放蕩遊樂的背景上來表現,其害民的性質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顯得鞭辟入裡。

這詩前面以火紅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繪了一幅春景圖畫;後面勾畫的則是一片馬蹄踏過麥田、青青的麥苗被踩爛的殘破景象。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襯下,後面的殘破景象更顯得傷心慘目。這種鮮明對比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無形中會激起讀者對貴族少爺的憎惡和憤慨。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名篇賞析(1001—1007卷)已完結 每一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