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食醫》說,吃飯等於吃藥嗎?


幾千年來,中醫一直提倡以食為藥,以食代藥,藥食同源。很多像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這部分人群,一日三餐把藥當飯吃,然而聰明的人是一日三餐把飯當藥吃。

什麼是免疫力?

就此次疫情來說,由於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藥,而對症治療並不直接作用於病毒,機體真正將病毒清除乾淨,依靠的還是免疫系統,從而達到人體自身真正的防禦功能,我們稱它為“免疫力”。

《食醫》說,吃飯等於吃藥嗎?

《食醫》說:真正的健康就是每天多一點點,是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而不是亡羊補牢,更可怕的是亡了羊,還不會補救,而營養是身體免疫功能的物質基礎,健康來自於一日三餐,它不但能有效保障機體免疫功的發揮作用,同時還能增強抵抗病毒感染能力。

據數據統計顯示,人體95%的營養是通過腸道吸收,約80%的毒素靠腸道排出,約70%的免疫力由腸道掌控。那麼,食醫真的能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嗎?

免疫力和食醫有什麼關係?

食醫說,人體就是一個海、陸、空三層防禦系統,能夠對抗外界的侵襲。第一層就是人體空軍防禦系統,它是通過皮膚來對抗外界大約90%以上病毒和細菌侵襲,如果這些病毒不幸進入到體內,身體就啟動第二層陸軍防禦系統,把外界來的這些病毒、病菌殺滅大半。

《食醫》說,吃飯等於吃藥嗎?

而這人體第三層防線海軍系統就是人類機體絕大多數的免疫系統。

食醫說,以食代藥,以養代醫,藥食同功。

所以免疫力抗體的蛋白質則完全來源於每天的膳食。這才是健康的源頭。膳食是將不同藥物與食物進行合理組方配伍,所調製出的具有治病和保健功效的特殊菜餚或者食品。它既有“藥”的屬性,也有“膳”的屬性。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記得去年10月份在廣州,曾經聽一個食醫藥膳研究者陳農夫說,“吃胃容量的三分之一,喝三分之一,留下三分之一的空,最後留下一份智慧。”我發現這個更比三分治7分養更顯智慧。

當時我就被他對食醫精闢的哲理所折服,他認為大家對中醫有非常錯誤的看法,就是中醫效果慢,從歷史還是現今事實中看到,中醫大多方面比西醫藥更快,真正專業的食療跟中醫藥一樣,效果都是非常快的,甚至多數人當天就有效,無效是人的問題,不是中醫的問題,更不是食醫的問題。

為什麼食醫和免疫力有關係?

因為這些黏膜分泌的黏液,以及我們自身細胞產生的抗體,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的攝取,完全通過我們一日三餐的食療。”食醫說,自古傳承就鮮明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中醫只是把難吃的歸為藥,好吃的為食,所以才有藥借食力,食助藥威這一精闢論要,更能看出只是口感的分工而已,其實大家都是食物,所以真正的健康來源於“好吃的食藉助難吃的食”來實現味養兼顧的一日三餐,從而實現源頭上的健康,讓保健品,化妝品都通通丟掉吧,迴歸整體自然健康美。

《食醫》說,吃飯等於吃藥嗎?

“雖然人體不像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但人體必須靠自己這張嘴,從一日三餐中把營養吃進去,最後吃出我們的抵抗力。聽說為了實現中醫食療效果顯著進行了歷時17年研究,為了讓千萬營養熔於一爐,化繁為簡,把良藥苦口變良藥可口,讓我們的湯藥走上餐桌,實現源頭上三餐人人健康理念,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在全國各地都能享受這種健康,這次疫情可能就是一次食醫藥膳受到國家,全國人民的重視,也將是一次中醫復興的契機,不久我們將見證,收益於中醫食醫的復興。

如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食醫說,要把一日三餐當藥吃,而不能把藥當飯吃,而食醫的好處就是讓人每天健康一點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免疫力。

《食醫》說,吃飯等於吃藥嗎?


中醫自古就提出《食醫》。也是歷代帝王將相的專屬養生,最早都是為帝王配餐而盛行,所以健康來源於一日三餐,我們要把飯當藥吃,而不是把藥當飯吃。

食醫說,欲以治療先以食療,如果食物配食不當,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到質變,也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