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有人说曾国藩为清朝官,皇帝才是他主人,效忠于慈禧是卖主求荣是吗?

老大猫n


在我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中兴第一名臣”“曾剃头”“卖国贼”“卖主求荣”等说的都是他!那么曾国藩究竟是不是位效忠于慈禧的卖主求荣的人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一、三朝元老

曾国藩生于1811年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卒于1872年。一生侍俸了三个皇帝。

1.清宣宗、道光帝、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

2.清文宗、咸丰帝、1850年-1861年(在位11年)1852年慈禧入宫,赐号兰贵人,1856年生同治帝。

3.清穆宗、同治帝 1861年-1875年(在位14年)

二、人生大赢家

曾国藩六岁读书,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进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官至礼部侍郎,二品重臣。(慈禧正好是十三岁)也就是说道光年间,曾国藩已完成原始累积。

1852年曾国藩因丧母回乡守孝,(慈禧刚入宫,赐兰贵人)1853年受清廷委任,组建湘军;他要求将士“忠义血性”“书生以忠诚相期奖”,转战十年使湘军兵力达三十万之众,于1864年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时期的曾国藩可以说是逐步走向人生顶峰,成为一等勇毅侯!

此时的慈禧正处在一个“二宫垂帘,亲王议政”时期。这里二宫就表示慈禧目前还没有独揽政权的实力,那么一位已经位极人臣的人还怎么卖主求荣呢?卖谁呢?只能说卖了湘军(即自裁减湘军),而绝对不是说效忠于慈禧得来的荣耀!这里再补充一点,就是慈禧开始独揽政权是在1884年发生“甲申易枢”政变之后。罢免恭亲王奕訢,而慈安太后(前面说的二宫垂帘的一位)也已于1881年去世。这时的慈禧才真正成为晚清的掌舵者,但此时的曾国藩呢?已仙逝多年。

三、忠君爱国

如果说曾国藩一生效忠于谁?我认为只有皇帝,而不是慈禧之类的后宫势力。怎么说呢?曾国藩家信里有多篇写于咸丰年间的内容,记有“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此类的文字,大概之意就是天下似乎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勤。用一个勤字来报效皇上。虽然我的才华平常,但只要勤就能为皇上分忧。字里行间表现岀来的都只有皇上。

那现在我们怎么有种混淆视听的感觉呢?觉得曾国藩是靠效忠于慈禧而得来的荣耀呢?这当然和慈禧脱不了关系,慈禧作为晚清实权统治者,遥控着同治、光绪、溥仪三帝,影响非常深远。如果我们没有理清时间的顺序,造成混淆视听也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总的来说,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卖主求荣之人。当然他在晚年处理“天津教案”也落下了晚节不保的声誉!



叙言吧


曾国藩1811年出生,1872年去世,辅佐过四个皇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皇帝,光绪皇帝还没上台,慈禧太后是 同治 光绪时代的实际掌权者,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皇帝在位13年,虽后因梅毒,对外称天花去世,虽在位压抑,和慈禧没有更本的矛盾,后来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因为变法的原因才出现了根本性矛盾。但是曾国藩已经去世。曾国藩1872年3月20日去世时,还处于慈禧垂帘听政阶段,同治1872年10月16日亲政,也就是名义上正式掌权。历史没给曾国藩机会,让他选择听皇帝的,还是听太后的,活着之前都是垂帘听政,太后和皇帝一体的。



菩提树下菩提思



这个问题有理解上的偏差,估计题主提这个问题是想说辛酉政变时曾国藩为什么不反对慈禧,支持八大顾命大臣。

实际上,辛酉政变不是一次篡逆谋反,而是一次皇权与政权的权力争夺。咸丰去世时,考虑到主少国疑,很有可能导致权臣觊觎或者外戚干政,而皇权旁落。故而作出了建立八大顾命大臣共同辅政的做法。

当时太平天国烽火刚熄,天下大局未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就有可能导致天下大乱或者湘军谋反。



但是,顾命大臣体制变相的就夺走了皇权,让慈禧太后这个皇帝生母眼见大权旁落而自己无法染指,心有不甘。毕竟顺治当年留下的顾命大臣体制对康熙造成了多大的威胁和困扰教训还在。而且顾命大臣体制也让亲王奕訢无法染指国家权力,于是慈禧和奕訢一拍即合,发动了辛酉政变,从顾命大臣手里夺回了皇权。

曾国藩当时还在前线剿灭太平军残余,朝堂政争原本也不是他该过问的,而且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也是雷霆霹雳,出手迅速果断,干净利落,迅速拿下八大顾命大臣,没有引起朝野动荡。



而且曾国藩是儒家所谓的三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特别讲究忠君那一套,慈禧是皇帝的生母,发动政变名曰整顿朝纲、恢复皇权,曾国藩根本就没有干预的理由和必要。倘若慈禧的政变导致内战,那恐怕曾国藩会有一个理由起兵干预,但是慈禧迅速的用政治手段解决了问题,兵不血刃,既不留人口实更是震动朝野。曾国藩倘若干预,那就是谋反,这不符合他的价值观。


至于后来慈禧再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时,曾国藩早已死于光绪登基前了(曾国藩死于1872年,光绪元年是1875年),他想要忠于光绪,也没有机会了。


谢金澎


事实上,从曾国藩出山开始办团练,因为没有督抚实权一直是寄人篱下的“客兵”。

曾国藩也因为没有实权,筹不到军饷。因为没有官方身份,地方督抚多般掣肘。下面的人也百般刁难。曾国藩坐困江西之时,曾一度急的想自杀。

直到咸丰十年(1860)因为肃顺的关系,曾国藩升至兵部尚书,署两江总督 至此,清朝半壁江山基本由曾国藩一人说了算。除了清朝时三藩,无一汉人可比。

据说,咸丰一开始只想给曾国藩一个巡抚衔,因为肃顺帮曾国藩说话,才授两江总督。朝廷下发奏章还没到,肃顺通过胡林翼已经告诉曾国藩。按理来说 这种提携之恩要写一封感谢信的,犹豫再三,曾国藩还是没写这封信。最终,只写一封奏章感谢朝廷。感谢皇帝。如此提携之恩,曾国藩为什么连一封感谢信都不愿意写呢?

原来,肃顺其人虽然精明强干,魄力宏达。是满人中的佼佼者。可其飞扬拨扈,独断专行,势必树敌太多。曾国藩怕之后肃顺倒台连累自己,才没有写这封感谢信。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驾崩,留肃顺、端华等人为“顾命八大臣”。同年,恭亲王和慈禧联手诛杀顾命八大臣。抄肃顺家时,没有发现肃顺和曾国藩来往的书信。

曾国藩谨慎的性格,决定他在面对肃顺的拉拢,并未回复感谢。另一方面。因为曾国藩身处安庆,对于朝廷之内发生的辛酉政变一无所知,等知道了,一切以尘埃落定。即使曾国藩想做些什么,事后,时机以晚。




史争朝夕


问题有所偏差,这个时候的大清朝实际执政者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所为皇帝是谁?咸丰死了,儿子同治当政没几年(1862-1874)也死了,光绪也还太小,等光绪亲政了,慈禧太后也成气候了并牢牢地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从来没放弃过,光绪只不过是傀儡皇帝而已,朝政一切事务都得问过慈禧后才能办理,所以谈不曾国藩不忠于皇帝,忠于慈禧太后,历史上容不得他去选择忠于谁,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简答题,顺者昌,逆者亡,就这么简单。

姓名:曾国藩 性格:典型的“湖南骡子”——谨慎执拗,自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多少匹马都拉不回,生存理念: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地位:镇压太平天国的领头羊,“ 同治中兴 ” 头号功臣。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1811—1872),属羊,28岁中进士,40岁任吏部侍郎。





民族的复兴号


辛酉政变后,皇帝年幼,女主当国,反正都是爱新觉罗的天下,无所谓卖主求荣;

辛酉政变前后,当政的肃顺、奕訢都非常尊重、依仗曾国藩,所以曾国藩实际并不抵触辛酉政变。无论谁掌权,只要是维护天下稳定,曾国藩都会拥护;

辛酉政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家务事,争夺的是最高领导权,事关爱新觉罗的“祖宗家法”,当然需要外臣尤其是汉官参与评判是非。因为当时汉族官僚集团势力已经相对庞大,而且汉官作为“局外人”,立场极端重要,关乎社稷稳定。朝中大学士周祖培就是代表汉族官僚集团建议拿办肃顺,而曾国藩则无可无不可,当然朝廷也不会征求他的意见。





致远君说


胡说八道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是在咸丰、同治年间。

咸丰年间,掌握大权的是咸丰皇帝。

咸丰驾崩后,独子载淳继位,继位时只有5岁。

由于皇帝还小,不能理政,慈禧掌握大权。

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生母。

曾国藩1872年过世,当时同治皇帝只有16岁,仍未亲政。

曾国藩效忠的是大清国,而不是只效忠慈禧太后一个人。


知识百货君


这样说曾国藩有失偏颇,像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也都和曾国藩情况差不多,难道都是卖主求荣。其实曾国藩效忠的是他所信奉的理学思想,而不是效忠某个人。古代读书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忠君爱国教育,只要没有改朝换代,不管谁做皇帝,谁在执政,都是一样。也不存在卖主求荣之说。






東山客


我不认为曾国藩效忠于慈禧是卖主求荣。

第一,曾国藩效忠的并不是慈禧太后,他的心里想的是怎么挽救清政府朝廷,当时的光绪皇帝已经甩手不管事了,在大清朝的危亡时刻,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只要是心怀民族大义之人都不该计较是效忠于谁。

第二,说曾国藩卖主求荣就更扯了,曾国藩这一生是不爱财的,他在两江总督当值时,结余三万两,他可以都带走的,但是他只带了两万两,而剩下的一万两是写信让他儿子给偷偷的散掉,而带的两万两也是在京官当中散的。曾国藩只是不想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清官,因为他说他喜欢美名,别人也喜欢,他做的这一切得到了美名,那不是开罪了别人。

关于曾国藩的智慧,可以看我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故事。



大王喵历史


曾国藩是清朝咸丰皇帝时期镇压太平天国而声名大噪的。咸丰短命,三十出头就崩了。年幼同治继位,慈安慈禧姐妹垂帘听政,慈安死后,慈禧专政。同治至死才19岁,15岁以后才真正临政,即使15岁也还才一毛头小子,实权尽在慈禧手中。曾国藩一介汉臣,不听命大权在握的慈禧,难道听无权无主意的毛头小孩?即使他想这么做,又有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