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为何英国人赫德能够掌握清朝海关长达48年?

静夜史


提起英国人赫德长期担任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比较主流的说法都是清王朝主权沦丧,连国家的海关都控制在了外国人手中!但是,很多人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赫德担任的是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而不是英国在清王朝地面上设置的海关总税务司,这与英国人曾经在香港设置的“香港总督”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来自异域的客卿

客卿古来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就已经相当常见了。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的商鞅实际上就是秦国的客卿,商鞅是卫国人,早年间还在魏国谋过出路,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后来商鞅入秦,事实上充当了“宰辅”的角色,但归根结底他始终只是秦国的客卿,并不是秦国人!那么,商鞅出卖秦国的利益了吗?并没有……

当然,出卖主家利益的客卿也是事实存在,而且还不在少数。如在秦国主持修建郑国渠工程的那位韩国“水利专家”郑国,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吃里扒外的客卿!当然,说郑国是“卧底”也可以,看如何界定了。正是因为郑国的存在,秦始皇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逐客令”、驱逐秦国的所有客卿,因此也便有了另外一位客卿李斯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事实上,客卿是一种相当尴尬的存在,尤其是涉及所事国与母国之间的关系,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中立。

赫德的身份实际上就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客卿。从国籍上讲,他是如假包换的英国人,但赫德担任的却是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换言之,赫德虽然是英国人,却是清王朝的在职官员,而不是英属殖民地的官员。正是因为这种尴尬身份,春秋战国时期客卿们曾经遇到的尴尬也同样出现在了赫德身上。作为清王朝的在职官员,赫德理应维护清王朝的利益;但身为英国人,赫德又不可能去损害母国英国的利益!这就使得赫德在许多历史事件中出现了一些“不光彩”的行为——明里帮清王朝,暗地里却在给英国输送利益!

这一点在军购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某次清王朝清赫德出面向英国购买军舰,一次就购买了十二艘,这是相当大的军购项目了!但赫德为了防止清王朝的海军在实力上倒逼英国在远东地区的舰队,推荐给清王朝购买的居然都是些吨位小、火力弱、作战能力一般,对英国远东舰队构不成威胁的军舰……由此可见,赫德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吃里扒外的客卿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罪名他是永远洗脱不掉的。

海关税收的归属

既然赫德吃里扒外,那么清王朝的海关算是被英国人把控了吗?也不能这么说。要界定这个问题,最大的一个标准就是——海关的税收归谁?既然赫德担任的是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海关的税收自然全部归清王朝所有!这是赫德控制下的海关与英属殖民地行政机构最大的不同。

虽然赫德吃里扒外,甚至在海关税收政策上也会向英国有所倾斜,但总体上赫德控制下的海关仍然是清王朝最大的财源之一。晚清时期,对列强的赔款不断,百姓又没有太多“油水”可以压榨了,那靠什么支撑王朝的运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赫德作出的“贡献”。因为赫德建立了一整套现代海关税收制度,为清王朝取得了源源不断的海关税收,这一点我们还是必须予以肯定的。

清王朝唯一廉洁的“衙门”

很多人想必又要说了,既然赫德吃里扒外,清王朝为何不索性下“逐客令”、换掉这位客卿?并不是清王朝不想,而是不能!首先是客观原因,清王朝闭关锁国,缺乏现成的现代海关、税收人才,临时培养也来不及了,只能倚重赫德这些客卿。再者,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海关的高层不少都是赫德招揽的外国人,一旦驱逐赫德,清王朝的海关很可能会陷入瘫痪……

再就是主观原因了,彼时的清王朝已经到了几乎无官不贪的地步,哪怕是县衙的小吏,过手都得刮下一层油!唯有赫德控制下的海关是号称彼时清王朝唯一廉洁的“衙门”。赫德不仅建立了一整套现代海关机构,而且还建立一整套防止贪污腐败的制度,简单说就是“高薪养廉”。如果本本分分工作,大家都可以过得非常滋润;可如果你贪污腐败了,下场会非常凄凉……在这套制度的约束下,清王朝的海关也成了彼时唯一没有沦陷的“衙门”。

在清王朝的统治者看来,一旦换上了自家的那些个官僚,海关那点儿税收恐怕还不够这帮“老爷”们中饱私囊的!到时候,国家的钱从哪里来?自己又花什么?与其如此,倒不如让赫德继续干,虽然他偶尔也吃里扒外,但起码没有把海关的税收搬回他英国的家里!如果换上清王朝自己的官员,这些钱恐怕就指不定去哪里了……相比后来港英当局如葛柏之类的那些个货色,赫德这位英国人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英国人也并不是什么生来的“廉洁奉公”!清王朝海关的廉洁,应该要归功于赫德,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或许就是宣统三年赫德在英国去世之后,清王朝还特地追赠他太子太保的原因所在吧。起码清王朝官方认可了赫德对清王朝的贡献,虽然没几天清王朝就完了、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完了……

综上所述,赫德虽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确存在吃里扒外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在赫德的领导下,清王朝的海关也成了彼时清王朝唯一廉洁的“衙门”。在现代海关体制的大框架下,赫德为清王朝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财政收入”,给了清王朝苟延残喘的机会……如果驱逐了赫德,海关落入了清王朝的官僚之手,这帮中饱私囊的蛀虫、硕鼠很可能会掏空整个海关!这显然是清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赫德能够长期控制海关的重要原因所在。从宣统三年清王朝追赠赫德太子太保来看,对于赫德的一生,清王朝基本上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赫德虽然有时候也吃里扒外,但对清王朝的海关建设还是颇有贡献的,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承认。


农民工歪说历史


海关。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之一,被被称为国家大门,但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和腐败,一个叫罗伯特·赫德英国爱尔兰统治满清海关长达45年,赫德他在位时间从1863年到1908年,时间长度达到45年。在他离职的时候,被封赠太子太保。赫德辞职以后由妻弟、副总税务司裴式楷代理总税务司一职,赫德在任期间创立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这里值得一提的中国邮政系统之所以是绿色而不是英国的红色也是赫德确立的。

满清的海关总税务司设立于1861年,税务司是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外交部)。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第二任就是赫德,第三任是安格联。满清海关三任总税务司完全是由英国人把持,这就证明满清的对外贸易被英国控制,满清国防和经济毫无机密可言。而在对外贸易上,满清是进口关税低,出口关税高可不低是全世界少有的出口关税高于进口关税的国家。这些都是赫德的公功劳。赫德对满清经济的了解高于满清的户部(财政部)。在满清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时候 ,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的赔款,基本是出自于赫德的计划。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来收钱。

赫德出身不低,在考取外交部职员的时候,他被派往香港,他自学汉语。不仅如此 ,他还通晓《易经》、《孟子》、《诗经》、《大学》、《中庸》等书籍,而且水平不低,他甚至去阅读《三国演义》等《红楼梦》中国传统小说,这为他以后在晚清官场的如鱼得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863年11月30日29岁的赫德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正式成为清朝的正三品大员。赫德担任总税务司的最大益处在于,是给满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管理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现代化的制度,树立了现代样板。也给中国培养出第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清廉度很高,海关收税成为满清政府最大的单项稳定收入,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一年大约3千多万两)赫德领导下的总税务司是一个高度自治的部门。总税务司不管对外籍还是华籍关员都有最高决断权。即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不容置喙。

如果没有中国,赫德一辈子也许就是默默无闻,是中国给了他展示能力的舞台和最显赫的权力。由于通读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他对中国有着很深的了解。赫德在给英国外交部的密电中写道:“中国的官员也许糊涂而愚蠢,而他的人民却有雄狮般气概”。也许由是他能够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和行为来处理满清和西方人的纠纷,不同于一般西方人对华态度的恶劣,赫德对华态度还算是“比较不错的”,但这种不错仅仅是体现在礼仪和表,也就是我给你面子,你给我里子。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始终歧视好蔑视中国人。不信奉基督的民族始终是劣等民族。

现在说起赫德主导下总税务司是最廉洁的衙门,这确实不假。但这仅仅是针对满清衙门而言,而且在总税务司工作的收入远远高于在满清衙门的收入,赫德在总税务司实行高薪养廉,所谓廉洁仅仅是下层而已。上层管理层则用人唯亲,晚年的赫德一直希望由自己妻弟裴式楷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最终是以失败告终。赫德本人并不廉洁,他的家人从大清海关捞走了相当于500万两白银的财物(其名义收入为40万英镑,但实际上赫德获取了75万英镑的收入)。在1885年赫德50岁的时候,英国政府提议赫德出任驻华公使。但由于薪俸微薄而被拒绝。

最让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如果没有赫德控制中国海关50年,满清的也许会覆灭的更快,西方诸国根本无法从中国榨取更多的利益,这对满清和各国列强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赫德充当的就是一个“桥梁”额作用。正是赫德的存在使得列强诸国可以合法高效地榨取中国的财富。但对满清来说,赫德的职务对这个奄奄一息的大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但赫德始终是一个站在西方诸国利益的外国人。他对满清“益处”不过是为了长期吸取他身上的财富而已,只不过的赫德的行为显得“文明”一些而已。1908年4月13日赫德走了,离开他统治了45年总税务司。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病逝,享年76岁。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一品顶戴。20天后,武昌起义爆发。

直到满清覆灭,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才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推行新的海关自主运动。1928开始陆续与西方各国签订新的通商条约,在1931年所有海关税款一律上缴中央银行,然后由中央银行将到期支付的外债拨入汇丰银行,国民政府获得了名义上的关税自主权,但海关总税务司还是外国人出任。直到1949年中国才真正地永远掌握了海关主权。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英国人赫德从1861年到1908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之久,做出了一番对中国海关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业。从他上任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扮演一个多元化的角色,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传统观点以贬意为主,把赫德定义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赫德的是非功过,如果撇开赫德的国籍身份、行为动机,把他在任时的中国海关和传统中国海关相比,就可以明显的发现他在任时对中国海关体制进行一系类的革新,对中国海关制度近代化产生重要影响。

赫德在中国海关的所作所为,也被许多著名的学者记录下来,如汪敬虞著《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卢汉超著《赫德传》等。魏尔特在《赫德与中国海关》的序言中这样说道:“在他工作期间,中国海关历史基本上是赫德的传记”。那么赫德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下赫德的生平。

赫德的传奇人生

赫德全名罗伯特·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生于北爱尔兰亚马郡波泰荡城,1853年毕业于爱尔兰女王大学贝尔法斯特学院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54年春被英国外交部招收为赴华人员。1854年秋年仅19岁的赫德第一次踏上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他绝对料想不到他今后大半生都会在这个异国他乡度过。他先后在香港、宁波、上海、广州等地受训并任职翻译。由于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充满向往,在此期间,他充分的利用剩余的时间努力学习中国汉语以便进一步了解中国。经过几年的努力加上本身的语言天赋,他不但很快学会了中文,并且深谙中国的风土民情,逐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这对他后来在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859年6月李泰国到广州筹建新关时,由于赏识赫德的才能在加上他对中国的了解就邀请他充任粤海关副税务司。工作一段时间他很快掌握了海关税务的基本工作事项,并展现出了卓越的交际能力,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很多社会名流。1861年,时任总税务司李泰国回国疗伤,这是赫德事业上的转折点。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邀其进京,与总理衙门商谈整顿关税事宜。他到北京后,凭着对海关税务业务的得心应手和机智灵活的处世风格,迅速博得恭亲王等朝廷重臣的赏识和信任,被委派会同英国人费士来署理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李泰国因阿思本舰队事件激怒清政府被总理衙门斥退,赫德正式就任此职补上了总税务司这个空缺。自此,一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1908年1月,赫德因身体不适和各方面原因请假回国,没想到他这么一走就再也没回到中国,一再续假直到1911年10月20日在白金汉郡的马洛逝世,享年76岁。

赫德主导了中国海关近办半个世纪,从理论上讲中国海关的所有权归清政府,所以赫德只不过是清政府总理衙门署下的一个雇佣官员,应该听命于中国政府。他在开会的时候也曾一再向他的外籍职员们强调,他们和其他在海关工作的华人都只是中国政府的雇员。但是在晚清整个中国海关的运行表明事实并非像他所说的,他完全掌握海关行政和人事任免等一切大权,而清政府出于对他的信任也很少过问。在他的操控下,海关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受洋人控制的独立于中国行政管辖体系之外的机构。西方列强通过控制中国对外贸易从而进一步掌握清政府的财政,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对他们言听计从。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赫德在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也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人之一,他对晚清的军事(以海军为主)、经济(税收、赔款、交通、举债、邮政等)、文化(同文馆、传教等)、政治(国家主权、战争、条约、改革等),甚至思想意识都有着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在代理总税务司期间直到逝世,赫德对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赫德控制下的中国海关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的同时,但是其在任期间采取的总总改革措施对中国近代海关的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旧海关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自唐代以来,由于造船业的兴旺以及海上交通贸易事业的发展,各朝都在沿海一些重要的口岸设立管理船舶进出的市舶司,宋元明还订有相应的市舶条例管理对外贸易。清初康熙年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和云台山等口岸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关。这是清代监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以海关命名的开始。清代前中期,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因此中国海关的行驶权完全掌握在清政府的手中。清朝统治者根据自身统治的需要任免海关官员、制定方针政策和规章章程。来华进行贸易的所有外国商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清朝的海关章程,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关完全有清政府独立自主掌握,任何外国人都无法干预。它有“决定应课何税的主权,从来就没有被各该有关外商的政府非难或干扰过。”它对当时正在四处扩张寻找销售市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行为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清代前中期的海关虽然是独立自主进行运作的,不过从本质上来讲它具有封建性、落后性。行政管理涣散,人事任免贿赂成风,税收也无统一标准处于极度混乱状态,管关人员杂乱,横行霸道。加上关政不修,贿赂成风,舞弊丛生,很多海关工作人员在西方资产阶级走私集团的严重腐蚀之下,腐朽不堪。清朝海关监督管理体系的漏洞也成为后来外国人把鸦片成功输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关于清代落后海关体制的严重弊端,我们这里以粤海关为例进行说明。

在四关中,由海关为名的开始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加之“乾隆二十二年起,限定广州一处为外国商船来往口岸”,就使得粤海关的地位尤显重要,而加强对它的管理则是重中之重。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以继承前代市舶制度为主。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此职多由内务府和户部满旗司员派充,有时由各省督抚或将军兼任。“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其重任也”。任期一般为三年,也有仅一年或长达十几年的。监督之下设有“笔帖式”,即书办。办事人员有两类:一是随监督而进退的家人、亲信或差役等。粤海关监督可带60人上任。二是留在海关一直待命的书吏(税吏)、巡役等,在粤海关入编在册的有450人。粤海关管辖权一直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之间更换着,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52),粤海关的官制才最后确定。

粤海关的首要任务是征收关税。征收的关税主要由正税和附加税构成。正税为船钞和货物税。这实际是明朝水饷、陆饷制度的发展,无大的变化。附加税,是在正税之外加征的各种杂费,有船规、分头、担头、耗羡等项银两。这些杂税在整个粤海关的税收中所占的比重几乎能与正税等同,有些年份还超过正税数额。为增加关税收入,清政府还实行关税定额制度,此制的实施对关税收入有好处,但也存在一定弊端。

船舶管理上实行华洋分开的政策,对外国商船的管理往往比中国商船更加严厉苛刻:“洋船到日,海防衙门报给引水之人,引入虎门。”到虎门后,起炮位,经海关检验、丈量,缴纳船钞后,驶入黄埔下碇。由行商代替外商将货物运至商馆,外商则住在商馆内进行交易。船舶停港期间,对护送其来的外国兵船一概不许驶入内港。船舶出口,先向海关申报,经查验无违禁之事,始可驶离。而对中国籍的船只则重在限制船只大小、船员人数和运载对外贸易商品的品种、数量等。

在鸦片战争前的一百五十多年间,粤海关是清政府规定的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其职权重大,税额丰厚。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依势勒索,营私舞弊,造成种种弊端。

首先,监督不力。海关监督是一肥缺,不是任何满员都能受派,此职多由贿赂而得,任职三年期间,除要“报效”皇帝,讨好广东地方大吏外,还得捞足油水来填充私囊。而兼任此职的人,并无法定的专门俸禄。监督任上的费用以及支付下属的薪水,就不是一个靠每年2 500两养廉银正常收入的人能承受的。曾兼任海关监督的毛克明就上书指出:“滋兼管海关监督,税务繁多,需人料理,各口遥远,差查滋费,且有南北往回盘缠杂项,而会城酬谢,难以一概省减,副都统任内俸饷支应实属不敷”,诚请皇帝“酌量赏给养廉”。因此,历任海关监督借机征收各种陋规实为常例。

其次,人事分配不合理,管理混乱。粤海关各口分布范围较广,各项事宜监督一人不能随时处理,于是依靠家人办理税务成为常事。这些家奴既无法定合理编制和开支数目,也无任何经过理性考量的合理程序,在管关过程中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如巡抚兼管关务时,“所委管之家人,贤愚不一,难免额外苛求勒索饭钱等弊。稍不如意则缚送有司,有司碍于巡抚之面,徇情枉法,则商民无所控诉矣”。管关人员杂乱,横行霸道,对于海关的管理也可想而知。

再次,税收标准的混乱。主要在于征税无统一标准。如船钞的征收上,丈量单位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征收中并非完全如此。海关丈量人员为了获利,常在丈量时作弊。如果拒付勒索,那么各种借口导致的耽搁随即发生。嘉庆十七年(1812),为了一笔“约1500元的款项,需要作为海关监督生日或其家中某人生日的礼物”,就使得各项事务耽搁达九个月之久。管关人员层层中饱,贪污成风。

通过对其在运作时出现的总总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粤海关是一个弊端百出的地方,所谓“清朝之亡,亡于陋规”,在此看来,也不足为过。“清朝旧的海关,从组织管理、征税办法、查稽办法、财务行政等方面看来,都是封建的、落后的;加上关政不修,贿赂公行,弊窦丛生,吏员关役在西方走私集团的严重腐蚀之下,腐朽不堪”,很难承担管理日益发展的进出口贸易,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重任。

除了本身存在总总弊端,中国海关主权还受到外来势力的挑战。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海关主权逐步丧失,中国近代海关制度也相应有了变化。在清政府旧海关制度瓦解后,代之而起的有领事报关制、领事代征制、外籍税务司监督制度,但这些制度均未站稳脚跟,最终建立起符合列强(主要是英国)在华政策需要的外籍税务司制度。李泰国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关的第一任总税务司,但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却得力于赫德。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虽然赫德不是中国海关的首创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实际的建立者。”

赫德任职时中国海关制度的变迁

在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的生涯里,主要工作是管理与控制中国海关,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上任伊始就开始对传统海关进行改造,为中国建立了一套西化的海关制度以便更好的管理。这套特殊的海关制度也不完全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英国的海关制度,而是根据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独特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出发的创建,其创新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总税务司的职权。

中国海关与西方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不在政策制度或装备技术方面,而在于管理的落后。管理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领导和组织。赫德的总税务司制度的确立,从管理学上来说,在当时是有一定意义的。总税务司将各地的海关行政和人事任免集中于手中,对各地分关实行垂直统一领导。这种管理形式可使管理结构简单,命令统一,决策迅速,责任明确,指挥集中灵活,维护纪律和秩序比较明确。同时在其之下健全了人事、财务、统计、审计等各项制度,相对于其接手前的海关监督“徒具监管之名,向无稽查之责”的制度而言,对整顿当时混乱不堪的内外贸易秩序确实起了积极作用。

2、创立新的会计制度。

在1865年以前,海关的会计帐目只有一个笼统的类似中国传统的四柱清册式的总帐。1865年起,在曾经受过严格会计训练的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的主持下,海关会计制度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先是将全部收支总帐分为A、B、C、D四个帐户。A号帐户为海关经费的支出帐,B号帐户为海关没收和罚款收入帐,C号帐户为吨税(船钞)收入以及用于航务设施的提成帐,D号帐户为所有其他规费收入和开支帐。A号帐目每月结清一次,B、C帐号每季结清一次。所有海关可以自行处理的结余,一律存放到海关总税务司指定的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没有得到总税务司的允许,各关税务司不得截留。这个会计制度,当时被誉为新的国库制度。经过赫德和金登干的严厉执行,过去那种帐目不清且关税被各口税务司私吞的现象得以消除,不仅提高和理清了关税数目,同时也打击了贪官污吏的克扣之风,所以这个严格的会计制度,从1865年开始,一直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

3、严格的人事任免制度。

海关管理的卓有成效,来源于第一流的海关管理人员。1867年拟定的《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可说是中国人事管理最早的比较完备、比较科学、比较系统的制度。关员的遴选和考核。首先是录用考核制度。其之前的海关职员的任用,没有任何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没有合理的法定人员编制和理性考量的合理程序,可谓管理混乱不堪。相反,赫德统治下的海关,每一个新人的录用都要通过考试。即使有赫德的介绍,亦不例外。录用按考试成绩和有无发展前途的次序,赫德坚持“不够格的一个也不要,就是总税务司的儿子也不例外。”

当然,搜罗人才也不囿于考试。海关人才一般由金登干物色。“他从哈佛招到杜德维,从纽约联合学院招到廷得尔,从耶鲁招到吴德禄———他们三个都是出色的人物。杜德维三年内就担任了总税务司,很快就成了海关总署能力最强的人,直到1908年退休。廷得尔是第一个担任统计专员的人,是海关总署统计和出版工作的先驱。吴德禄以其对中国金融问题的权威而出名。”可以说,这是一项公正的录用制度。其次是日常工作考核制度。赫德对属下的工作考核很严格,并与级别和待遇直接挂钩,定期考核以决定提升或辞退,他多次历访海关各口,亲自检查海关工作,遇不能亲自检查时就委托他人代其工作。有贪污舞弊行为的人员,会受到立即开除的处分。赫德认为:“一个做事不可靠的雇员实际上是一个累赘,若他不及时改正,就应当开除。”总税务司为了管好海关工作,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关员工作效率,这在当时中国来说,是较先进的。当然,有些措施仍沿用到现在。

4、新的统计制度的建立。

赫德主持总税务司工作以前,中国海关还没编制过系统的贸易报告和统计。1864年各海关曾编印一些规格不一的本关贸易统计,1866年起此项工作集中于上海进行。1873年又成立了贸易造册处,负责印刷各口贸易统计季报和年报,编写贸易总报告。统计内容涉及中国财政、经济、货币、金融等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关于鸦片、茶、丝、黄麻和大豆等大宗进出口商品。这些统计十分细密,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5、其他制度。

稽核制度。为加强海关财务检查,在总税务司之下,专设掌管会计的稽查账目税务司。“该部门税务司总管辖海关之会计,并审查各地海关之会计,至少每年到各地巡视一次,副税务司驻留北京总司署负责审查各关报表”。稽查税务司权力很大,可随时检查财务状况,如发现重大情节,有权接过本关工作,以待总税务司指示。在赫德任职近五十年间,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用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

薪俸制度。适当的俸禄水平是官员廉政的必要条件。在赫德看来,各海关任务繁重。关员收入由基本薪酬、刺激性薪酬和福利津贴三部分构成,薪酬与职务的重要性、工作难度相称,并充分反映关员工作业绩。“按当时生活水平,海关工资待遇是很优厚的,远远高于清政府的其他机关同等公务人员,而且还有大幅度增长前景,不但可满足关员日常生活需要,也可从容应付其他的事情。”当然,赫德还制定了许多规定保障职员未来。如关于发放年金的规定。高薪制的实行,从而使得海关人员能安心本职工作,勤勉奉职。

缉私制度。赫德曾在送给卜鲁斯的信件的附中报告了许多大洋行走私偷漏的情况。如:宝文洋行把4000匹的市布伪报为2000匹,海关要没收货物,洋行却称是申报时“笔误”。魏尔塞洋行从英国运交9只箱子给几个传教士,发票上明写“螺丝钉与书籍”,经海关检查则是“朴枪用的铜帽”。赫德制定了《会讯船货入官章程》来扼制猖獗走私的情况。魏尔特认为章程是成功的,它对于那些“敢于为非作歹的人们”,既是一种“有效的警告”,又“有助于树立一种稳重健全的风气并使得无数案件尚未发展到有会讯必要的地步,就能潜消于无形。”魏尔特所说可能有过高评价之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对于缉私惩 罚之事有章可循。

赫德海关制度的改革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赫德在任期间,使中国海关摆脱了以前混乱不堪,贪污成风的弊端,建立了合理一套合理的管理体制。在他的主持下,中国海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关的税收职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清政府的关税收入逐年增加。我们来看下一份清政府不同年份海关关税收入的数据,“在1861年的海关税收是496万余两,到1862年是787万余两,1871年已达到1120余万两,而到1887年则达到2050余万两(包括鸦片厘金)。”对于国家收入日益减少,国库空虚,财政陷入极端困境的清政府来说,海关税收的增加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因此清政府对他大为赞赏,认为数年以来,赫德作为洋人充当中国司税,工作比较认真,他管理下的海关由于制度健全、组织严密,经受住了国内政局的多次剧烈动荡。

当时清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海关关税,所以海关关税的增加也成为清政府支撑其风雨飘摇统治的财政基础。因此关税收入的增加必然对晚清政局产生重要的影响。清朝关税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下下几个方面:第一,用于镇压人民群众斗争的军费开支,例如关税就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经费来源。第二,近代海防经费基本取源于关税。例如阿思本舰队的经费开支;其后各省舰船的购进,各种海防设施的设置,均依赖于海关税款。第三,为近代教育提供经费。如京师同文馆与粤省同文馆,向在海关船钞项下开支。福州船政局马尾前后学堂的各种经费支出,及其所派历届出洋留学生经费支出,均由海关税款提供。第四,关税收入还成了清政府举办洋务事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如江南制造局的常年经费是江海关的二成洋税,马尾船政局每月由闽海关洋税拨款5万两,天津机器局则由天津、东海两关四成洋税中开销,全国最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其由创办到发展长达数十年过程中,各项资金与经费基本依赖于海关税款的拨给。

除此之外,海关税收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充当清政府赔款和大量外债的担保。比如在辛丑条约关于赔款的内容就有提到“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作为担保。”这就意味着清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关税完全被西方列强所掌控,经济命脉被把持的清政府就不得不对西方列强马首是瞻,渐渐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

对赫德功过是非的评价

人们往往喜欢评价他人的功过是非,借此吸取经验和教训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一些历史上的名人更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评论的对象。就拿秦始皇来说吧,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因为他是第一个完成了统一中华壮举的皇帝。也有人称他是嗜血的暴君,因为他生活奢华无度、统治暴虐残酷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赫德虽然不像秦始皇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也是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学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个国家的海关被外国人所控制,无论怎么说这都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那么赫德进驻中国海关到底是侵略还是友谊呢?很多学者直接把赫德定义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把他的行为视为侵略行为。赫德所处时代和他身份就决定着他要扮演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从本质上来讲赫德来华任职的目的就是为列强在华谋取利益,当然这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在很多场合中他确实扮演过一些不光彩的角色。如如赫德利用李鸿章对他的信任及其所控制和掌握的权力暗中帮助英、法等国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最突出的是在1876年,他撮合了中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1866年向总理衙门提交的《局外旁观论》更是对清政府进行直接的“品头论足”。因此难免会有一些学者把他定义为侵略者。但是他们只看到赫德的一面,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对于赫德是不公平的。虽然说一个国家的海关被外国人所控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但这对中国来说或许是件好事。当时的清政府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内起义不断,清廷忙于拯救危在旦夕的江山镇压人民的起义,根本无暇且无力改变腐朽不堪的体制,何况是海关。

赫德是个精通海关的人才,他工作认真而且善于管理,完全可以胜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中国海关在他的把持下被改造成了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海关,他建立了一套组织严密的管理体系,防止了中国旧海关的贪污舞弊行为,有利于中国同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经过赫德整顿的海关,不仅管理得井井有条,也给清政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关税收。这些就足够证明赫德对中国海关体制的革新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建立的高效的海关管理体制,被历届的民国政府全盘继承,一直运行到1949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赫德在中国不可避免的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因此对赫德全盘否定,不能因为他是一个外来人而一味排斥。他在华任总税务司也是尽职尽责,并且对中国的海关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把西方先进的体制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虽说他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使列强在华获取更多利益,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前进。当然赫德在华的事迹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警示: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这么做也许下一个“赫德”会来改变你。


大黄扯点历史


赫德这个家伙很是有些本领,尤其是在负责海关税务征收方面,更是滴水不漏。颇有些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的风范。

其实清朝任用赫德担任总税务司之职,也是迫于无奈,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海关税务对封闭保守的清朝来说是新兴事务,因此一时之间也很难找到合格的本土人才担当此职,所以就不得不任用精通此道的洋人来主理。而能够被清朝和西洋列强认同的人,舍英国人赫德别无他人!

第二点,由于清朝在反击洋人的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这一来二去因为战败而被洋人勒索的银子,可就是大鼻子他爹——老鼻子了!洋人呢不想要清朝的命,只想要清朝的钱!可是清朝由于内忧外患甚重也没有钱吶,那又怎么办呢?唉,这时候还是洋人脑子活,要不怎么都说洋人是猴变得呢?太鬼道了!

洋人说啦,你大清没钱不要紧,你不是有海关吗?咱就用你的海关税做抵押,然后你再连本带息的一块儿还我!你看咋样?那还能咋样,这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清朝没办法只好答应了!可是堂堂大清还处于近代化前夜,眼下可没人懂这个!那怎么办呢?洋人便向总理衙门推荐了赫德,清廷内部经过讨论也同意了,于是赫德便开始了把持清朝海关48年之久的历程!


北疆同心侃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酸牙,清朝海关,也就是满清海关税务司,一个清政府管理海关税务的行政机构,在晚清半个多世纪,甚至民国初期,都是由英国人主持的,甚至出现了一个奇迹,那就是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最高长官总税务司长达48年之久,不仅创造了“零腐败”,甚至从接手才区区每年二三百万两税收,到赫德晚年每年近三千万两白银的税收,成为满清最高效、廉洁的机构,最重要的财源。

图为年轻的赫德。

海关,清朝早在康熙时期就有,那时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地设海关,向进出口的货物收税,到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海关一直不温不火,每年也就二三百万两银子的税收,而且腐败严重,后来太平天国霍霍,海关名存实亡,正值和西方列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巨额的赔款,搅得清廷焦头烂额,这时英国人给清廷支了一招,就是帮助管理海关才获得财源。

对清廷来说,海关一直玩不转,不是什么香饽饽,英国人既然愿意帮忙,且试试,外国人来进出口货物,外国人来管,外国人来收税,收得的税不但自己得一部分,另一部分用来赔款,解决了多方问题,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就把海关交给了英国人,按当时的看法,清廷根本就是自愿的,谈不上丧权辱国。

图为上海当年的海关大楼。

赫德,英国人,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19岁来中国,先在香港进行中文培训,分配到英驻宁波领事馆担任翻译,1861年英国人开始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正式接管中国海关,1863年在广州担任粤海关副税务司的赫德,调任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从此赫德在这个位置干了48年,在中国居住了48年,赫德能掌管中国海关如此久,除了时代赋予的机会,他对中国文化浓厚兴趣也密切相关,经史子籍无一不通,成了“中国通”,中国人也非常喜欢他。

中国的海关是在赫德手上完善的,他打造了中国的海关制度,手底下一千多员工都是中国人,把一个执法混乱、贪污盛行的腐败机构变成了执法统一、工作高效、团队廉洁的机构,海关的税收到赫德晚年时达三千万两,相当于清廷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晚清能刚这么久,实施的多少洋务,多少军费,多少赔款,都出自于此,中国的邮政系统也是赫德一手创办的,中国驻外使团、第一个驻外领事馆,,北洋的筹建,都有赫德的大力帮助。

1890年,赫德被清廷任命为邮政总监,1896年邮政官局正式开办。

他刚担任总税务司时,是按正三品按察使衔,后来一步步加到正一品衔,死后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赫德在自己的文述中曾有写道,一个外国人主持别国海关如此之久,有侵犯主权之嫌,自己能长久的秘诀,就像骑马一样,往左边靠或往右边靠都会摔下来,只有不左不右,才能稳步前行。


图文绘历史


第一点

《南京条约》里面有一条是协商关税,其实这一条本来不是这样的。当时英国人要求清朝统一关税,不能一天一个样,有个明确规定。但是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太久了,不懂这个意思。就问一下英国这个是不是说以后关税要协商,英国人一听,立刻说是的。白得的便宜为什么不占。这个可以看出来清朝是非常缺少海关人才的。

第二点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里面也有赔款这一项。但是当时清政府是内忧外患,外面有英法俄列强,内有太平天国起义。财政已经赤字了,还不起了。这个时候英国人说,我告诉你一个发财的办法,就是用海关税收作为抵押,这样一方面减轻你们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赚点钱。当时清政府就同意了。而且英国人给清朝找了一个人叫赫德,1861年起赫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

第三点

赫德上任的时候整个海关税收一年只有500多万两白银,1908年赫德卸任的时候海关税收达到了3000多万两。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涨了六倍。成为清朝非常重要的税收来源。为清朝财政作出了重大贡献。连当时的恭亲王都说如果大清国能多几个赫德,清朝绝对会变得更好。





山下的梨树开了


一个英国人,却是满清海关的掌门人,个中原因,自然是因为清政府的封建,腐朽以及不思进取。

相较而言,满清海关绝对是清政府少有的清廉的机构,清政府的腐朽不仅仅是闭关锁国带来的经济,制度,科技上的腐朽,更是一个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一个旧政权的腐朽,此时的满清政府,若是没有列强干预,也基本走到了头,官员上行下效,不思进取,巧取豪夺,贪赃枉法。也只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才看不到统治阶级的腐朽。



为清庭的海关,赫德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管理的机构,与此同时,还实现了明面上真正的零贪污,赫德身为一个英国人,确实将先进的管理系统带去了中国,但也为列强窃取中国利益提供了无穷的便利。

赫德是作为英国驻华外交人员被送往中国的,当时的赫德,只是个无名小卒,到达香港以后,据说赫德只花费了短短的三个月便学会了汉语,可以使用基本的汉语与中国人对话,还阅读了大量汉语书籍,学习了汉文化。

作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第二任领导人,赫德吸收了前任李泰国(英国人)的一系列错误措施,改用先进的西方管理制度,彼时的大清海关总税务司,也是一个贪污成风的烂摊子,在赫德的一系列措施下,大清海关总税务司逐渐开始打击贪污受贿,渐渐的,贪污没有了。作为代价,赫德开创了传说中的高薪养廉,就像清朝曾经实行过得制度一般,海关总税务司,从上到下,几乎所有人的薪资都在飞速上涨,五倍,十倍,十五倍,二十倍,特别是赫德本人的薪资,更是高的离谱。凭借着高薪,赫德也是逐渐将海关总税务司打造成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机构。


海关税收,也从开始的数百万两,经过了几十年,增长到了清朝末期的数千万两,从一开始的海关占据清庭税收的百分之九,到后来的百分之二十六,实现了确确实实的增长。

作为一个英国人,赫德真的会踏踏实实帮中国办事吗?多亏了赫德,清庭海关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一直到后来清庭签订的数项卖国条约,不知清庭税务情况的列强如何能够制定符合实际的赔偿金?没有赫德的帮助,这是万万做不到的。


赫德打造了清庭最廉洁的政府机构,但也为列强进一步剥削中国提供了便利,对清庭而言,赫德不可或缺,海关税收的巨幅增长不能少,即使,巨幅增长是有代价的。


魏青衣


海关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现代社会,所有国家的海关无一例外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清朝末年的海关称为总税务司,这个大清朝的海关机构由外国人掌握长达半个世纪。

清朝总税务司1861年正式挂牌成立,各口税务司及海关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其中首任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1863年,恭亲王奕䜣下令解除总税务司李泰国的职务,任命年仅28岁的赫德为新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直至公元1909年,73岁的赫德从海关卸任。赫德能够掌握清朝海关48年,跟他的在清朝海关各方面的改革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税钞大有起色,按年比较,银数倍增”

赫德掌握清朝总税务司之后,海关收入迅速增长,并且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我们可以赫德上任之后清朝海关税收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清朝海关最初收入不足500万两,1865年,赫德上任两年之后,税收达到了830万两,1875年海关税收达到了1200万两,足足翻了2倍还要多,1880年,清朝海关税收更是达到了3000万两,占到了清政府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清朝海关已经成为了最重要、最稳定、最可靠的收入来源。当时清政府修建船厂、兵工厂、铁路等最重要的项目资金都由海关提供。赫德掌握下的清朝海关,成为了大清朝的经济支柱,赫德自然也成为了清朝政府非常依赖的外籍人员。

2、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海关成为清末最廉洁高效的一个机构

赫德上任之后,对清朝海关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大清海关成为众人皆贪腐的晚晴社会中的一股清流。赫德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赫德建立了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首先根据清朝人的工作特点,制定了严格用人制度、会计审核制度等等,其次将英国海关的管理模式引进了大清;例如,赫德在海关关键工作人员执行轮换制度,主要负责人,每隔三五年调任,每个关口每放行一条船或者意见货物都会经过申报、登记编号、征税等程序。赫德这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虽然复杂,却有条不紊,非常高效,使得大清海关成为清末最高效的一个机构。

除了管理制度,赫德对贪污腐败控制非常严格,海关成为了清末中国机构中最廉洁的一个机构。赫德的方法主要有2个。第一、高薪养廉;总税务司的雇员是当时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待遇极高。海关雇员的薪酬水平明显比清朝其他部门要高;例如海关高级职员一年能拿到9000两白银,要知道清末正三品官员年俸才6130两白银,封疆大吏的巡抚才13155两白银,此外,海关人员退休后可领取相当于十年工资的慰劳金。一系列稳定且正当的收入,谁都不愿意冒风险去贪污。第二、遇贪污腐败情况,严查严办;赫德在税收的各个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审查制度,让职员可以相互监督;对于那些违反制度的人,也绝不姑息。据说一位职员仅仅是收了一条鱼,就直接被开除了。一系列的反腐制度,清朝海关的贪腐基本上是没有的,成为了最干净的衙门。

赫德不仅仅是工作上能力出众,对清朝海关也是尽心尽责。赫徳在成为海关税务司以后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必须时刻牢记,海关是中国衙门,而非外国机关。既然如此,我们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围绕中国的利益开展工作,避免得罪中国,或引起中国人的反感!赫德因为海关出色的政绩,使得他受到清政府重视,成为清末的一个风云人物,赫德卸任回国当天,清朝大小官员、各界名流及欧美驻华使节共计上千人前往送行。

赫德的工作受到了清政府的极大认可,这也是为什么赫德作为一个洋人能够掌握大清海关整整48年的原因。


师古社


他在十九岁时就在香港学习翻译,但是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学习了很多中国古代著作。他熟悉清政府官场礼仪,能很流利地说中国话。他得到了晚清官员劳崇光的赏识,被他邀请去掌握清朝海关。

他能够掌握海关这么久主要是因为得到了恭亲王奕䜣等晚清大臣的支持。他这个人比较聪明圆滑,懂得投其所好。


大辉boss


清廉,这是唯一的原因,我读过一个资料,赫德日记,海关不仅为清政府增加了一条收入门路,还成为唯一一个清廉的衙门,这部日记研究晚清很有价值绝无自我标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