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什麼左宗堂比曾國藩的評價高?

俺是農民天天平安


曾國藩、左宗棠同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曾國藩還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可是給人感覺左宗棠的名聲比曾國藩的要高。


我從文治武功兩方面來談談吧。

從文治方面來說,曾國藩的功績要比左宗棠要高。

他創辦“湘鄉派”,一生節儉清廉,身居高位不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從他們兩人逝後清廷給諡號可見一斑。

曾國藩死後諡“文正”。清朝諡法,唯有翰林院授職之人,始得冠以“文”字。“正”字呢,只有上書房師傅資格者,才有資格得。

左宗棠未中進士,當然更不曾入翰林,左宗棠諡號的後一個字諡“襄”,也是因為以武功卓著諡“襄”。那為什麼還有“文”呢?



還是慈禧一句話定下“文”字。

“他雖沒入翰林,可他是東閣大學士,都是大學士了,難道連個翰林的資格也沒有?以後凡是大學士,無論是否入翰林,都可諡文。”

於是左宗棠的諡號定為“文襄”。

在創辦洋務運動中,曾國藩做得要比左宗棠多,那是因為左宗棠遠赴陝甘去平定回亂了。後來又去收復新疆。

比如洋務運動最早官辦的新式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就是曾國藩創辦的。

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也創辦了福州船政局,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李鴻章贊其為"開山之祖"。後在繼任船政大臣沈葆禎的苦心經營下,船政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

武功方面

論武功,左宗棠與曾國藩不相上下,甚至要超過曾國藩。

曾國藩的功績主要是對內,太平天國運動時,他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維護了國家政治穩定。但後來太平天國被定性為農民起義,那曾國藩的功勞就大打折扣了。

左宗棠的功績主要是對外。他的功績實至名歸,是民族英雄毫無異議。

評價一個人的攻勞大小,我們往往從對國家、對民族是否有利來說。這樣說左宗棠顯然比曾國藩功勞要大。



左宗棠65歲高齡,抬棺西征,收復了被阿古柏侵佔十三年之久的新疆。為國家保住了1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維護了祖國領土完整,這是千秋功業。民族英雄當之無愧。

在晚清,與外國戰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收復新疆可是清末的最大一個亮點,大漲國人志氣。

左宗棠一生鐵骨錚錚,在70多歲的高齡的時候還去福州指揮對法戰爭,最後病逝於福州任上。


左宗棠去世的消息,慈禧曾經這樣評價他。

“我大清失一長城矣。此後大清再受洋人欺負,高官厚祿的百官,誰還能挺身而出,白頭臨邊?”評價不可謂不高。


歷史逸事


為什麼左宗棠比曾國藩的評價高?

作為晚清的中興名臣左宗棠和曾國藩,確實是當時的風雲人物!也各建不朽之功,彪炳史冊!而左宗棠的評價高於曾國藩,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曾國藩和他的“曾剃頭”名聲!

曾國藩的主要功勞是,率領湘軍徹徹底底的消滅了天平天國的起義軍。這對於朝廷來說,消除心頭大患終於可以安心了!但是曾國藩呢?湘軍呢?濫殺無辜,燒城掠奪,屠城毀舍……特別是後期湘軍無仗可打,滋擾百姓,雞犬不寧!罵名滾滾而來!“曾剃頭”由此而來!

這些負面影響無疑給曾國藩的評價也就打了折扣。

而且,說起來朝廷跟太平軍的爭奪,算是內訌!

相對來說,太平軍的起義初衷還是很合老百姓民意的!這樣在大事大非面前,曾國藩為腐朽的大清不惜餘力去支撐,老百姓心中還是雪亮的!



二,左宗棠復疆之功!

左宗棠能夠涉足官場,確實賴於曾國藩舉薦之功!

但是,左宗棠跟曾國藩是兩條迥異不同的官場之路!

大家都知道,在大清收復新疆的伊犁,跟沙俄幾次大戰役,都是左宗棠親自指揮的!也可以說,保護國土完整,收復伊犁,出生入死,左宗棠功昭日月!

而且,面對的是強敵,也是外寇,年事已高的左宗棠還是驍勇善戰!餘威尚在!這令人更加的敬佩和尊崇!

這樣一來,左宗棠評價之高也是理所當然!



由此可見:左宗棠和曾國藩的各自官場之路,就註定了人的的結局不同!留給後世的評價也就不同!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左宗棠和曾國藩都是晚晴重臣,而且都是湖南人,這倆人都已淵博的學識和過人的韜略為後人熟知,可謂是名滿天下。

兩人都是滿清統治階級十分倚重的大臣,每當遇到比較棘手的大事的時候,往往會讓此二人去辦理,如鎮壓農民起義,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曾國藩起了決定性作用。

從兩人在歷史上的表現和作用來看,左宗棠確實比曾國藩的評價高,這主要是因為左宗棠收復新疆,為清政府增加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貢獻無疑是巨大的。

在收復新疆的戰鬥中,面對阿古柏侵略勢力的強悍和頑固,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國土,讓朝廷重視海防,在此不利背景下,左宗棠力排眾議,堅持收復新疆,在戰場上他抬著棺材指揮衝鋒,軍威大震,一舉收復大片淪喪國土,建立了不朽功勳。

今天的新疆美麗富饒,新疆之名為左宗棠所取,意為新開拓的國土,就此歷史事件,左宗棠足可以稱為民族英雄,所以他肯定比曾國藩評價高。


歷史鑑春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左宗棠的戰績不僅僅是對內,而且也對外。

而曾國藩都是對內。

曾國藩的功績主要是聯手李鴻章、左宗棠,打垮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無論對滿清的威脅有多大,他畢竟只是漢人的叛亂,是中國的內戰。

即便太平天國獲勝,充其量也不過是改朝換代,對於中國的國家民族利益並不會有大的損失和破壞。

所以,曾國藩可以說是內戰的英雄。

但左宗棠則不同。

左宗棠除了一樣打垮太平軍,還有剿滅陝甘回亂以外,最重要的是擊敗了外來入侵者,收復了新疆。

在左宗棠抬棺出征之前,新疆已經被中亞入侵者浩罕汗國的阿古柏控制大半。

實際上,新疆已經脫離中國的控制。

然而,當時滿清的財政困難,無力承擔左宗棠提出1000萬兩銀子的遠征軍費。

為此,李鴻章甚至認為應該放棄新疆:自從乾隆年間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來,每年都要花費數百萬兩餉銀,這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現在又要竭盡天下的財力去贍養大軍西征,還不如依從英國人提出的條件,允許阿古柏政權獨立,只要他答應稱臣入貢就是了。

但左宗棠認為新疆地位非常重要,是西北的戰略門戶。如果新疆丟失,假以時日必然被沙俄吞併。由此,沙俄就會直逼西北河西走廊,到時候連陝西也會危在旦夕。

一向固執的軍機大臣文祥,也被左宗棠所說服,全力支持之:“老臣以為宗棠之言深謀遠慮,上承先皇高宗之遺志,下惠子孫萬代,請陛下決策。”

所以,左宗棠力排眾議,帶著湘軍舊部拼死出戰。

出征的時候,左宗棠已經65歲高齡。那個年代,人活到60歲就已經算是長壽,隨後活一天賺一天。

左宗棠卻在這個年齡,帶著自己的棺材去新疆轉戰,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消滅阿古柏,將新疆牢牢地留在中國的版圖內。

左宗棠的歷史功績,是惠及中國未來幾百年的。


如果不是左宗棠,今天我們吃個哈密瓜,都要進口了。


薩沙


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和張之洞都是晚清重臣。從評價高低來說,其實曾國藩要高於其他三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勤勉藏器,待時而動

在中國歷史上,曾國藩的勤勉幾乎是無人能及,咸豐八年六月起至於臨終之日,曾國藩的日記未曾間斷一日,甚至在去世的當天,他還在補寫前一天的日記。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三日的日記說:“早起,蔣、蕭兩大令來診脈,良久去。早飯後,清理文件,閱《理學宗傳》。圍棋二局。至上房一坐。又閱《理學宗傳》。中飯後,閱本日文件。李紱生來一坐。屢次小睡。核科房批稿簿。傍夕久睡。又有手顫心搖之象,起吃點心後,又在洋床久睡。閱《理學宗傳》中張子一卷。二更四點睡。”通過日記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身體已經衰弱到了極點,以致屢次昏睡,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還在堅持處理公務,接待訪客,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還在閱讀《理學宗傳》,且不說他的理學修為如何,單是這種至死不渝的學術熱情,已經足以讓很多自詡為大儒的理學家汗顏了。

曾國藩戎馬半生,親冒鋒鏑,卻未嘗一日廢書不觀,從他的家書和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閱讀經歷,他在咸豐六年(1856年)寫給曾紀澤的信中說:“餘在軍中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即使是在被困祁門,生命旦夕不保的艱危時刻,他依然“意氣自如,猶時時以詩古文是娛”(黎庶昌《曾太傅毅勇侯別傳》)。

曾國藩系統地治學始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本年曾國藩會試落榜,在南下返鄉途中,拜訪了同鄉睢寧知縣易作梅,並從易作梅那裡借了白銀一百兩,在金陵書肆購買了一套廿三史。回到湖南老家,其父曾麟書說:“你借錢買書,我不會責怪你,但是希望你能悉心閱讀才是。”曾國藩秉承庭訓,黎明起床,夜半方休,足不出戶一年,通讀了廿三史,樹立了學術的根基。道光十八年(1838年),學有所成的曾國藩順利考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詞垣之後,更是夙興夜寐,無忝所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國藩升任禮部侍郎,官居二品。10年時間,曾國藩被提拔了七次,由從七品升到正二品,連躍7級,實屬罕見。這其中雖然有軍機大臣穆彰阿的提攜,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曾國藩個人勤奮所得。

“君子儲百用,多藏如列肆”(曾國藩《送吳榮楷之官浙江三首》),終朝勤勉,恪盡職守,曾國藩的仕途可謂是青雲直上。可是曾國藩畢竟不是庸常之輩,高官厚祿並非他的終極目標。效法前賢,澄清天下,才是他的人生理想,正如其《題唐鏡海先生十月戎行圖》詩所言:“生世不能學夔皋,裁量帝載歸甄陶。猶當下同郭與李,手提兩京還天子。”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曾國藩也期望時機降臨,宏圖大展,正所謂“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響”(曾國藩《感春》)。

多事之秋的晚清政局終於將曾國藩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宣宗道光皇帝駕崩,咸豐皇帝登基。本年夏季,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揭竿而起,清廷起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赴廣西督剿,然而林則徐病死在赴命途中,咸豐皇帝只好改派大學士賽尚阿赴廣西督師。太平軍勢如破竹,廣西官兵節節敗退,消息傳到北京,朝廷震動。咸豐皇帝下詔求言,曾國藩心繫朝廷安危,一連上了五道奏章,即《應詔陳言疏》《議汰兵疏》《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備陳民間疾苦疏》《平銀價疏》,這五道奏章分別涉及軍事腐敗、經濟衰退、民間疾苦等諸多尖銳問題,而尤以《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最為骨鯁戇直,這篇奏疏矛頭直指剛剛即位的咸豐皇帝。曾國藩指出咸豐皇帝有三個優點,但是也分別伴隨著三個流弊:第一,咸豐皇帝在祭祀大典和日常禮儀方面,都能做到雍容謹慎,其流弊是過於瑣碎;第二,咸豐皇帝敏而好古,喜歡舞文弄墨,其流弊是愛慕虛榮;第三,咸豐皇帝胸懷大志,剛毅果敢,其流弊是自以為是。

咸豐皇帝讀罷這篇奏疏,暴跳如雷,立刻宣召軍機大臣覲見,定要將曾國藩鎖拿問罪。曾國藩命懸一線,所幸大學士祁寯藻“主聖臣直”一言紓解了咸豐皇帝的怒氣,左都御史季芝昌也叩首求情,曾國藩才免於一死。這一篇奏疏雖然使曾國藩險些遭難,但是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忠心,卻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讚揚之聲,正如好友劉蓉所言:“曾公當世一鳳凰,五疏直奏唱朝陽。”曾國藩忠義骨鯁之臣的美譽流播海內,所以當他墨絰從戎,出山討伐太平天國之時,豪傑之士都紛紛投其麾下,供其調用差遣。

第二,廣交賢良,陶鑄後進

黃侃論學語錄說:“讀書之人,以讀奇書,事通人,居通都,三者為要。”交遊對於讀書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曾國藩居官京師之時就非常注重選擇師友,義理之學師從唐鑑、倭仁,考據之學受益於邵懿辰、莫友芝,辭章之學與梅曾亮、何紹基馳騁,經濟之學與江忠源、羅澤南切磋。以上諸人都是當世賢俊,在交往的過程中,曾國藩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大的提升,為日後的軍事鬥爭儲備了豐厚的知識,也建立了良好的人脈關係。

曾國藩也非常注意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他早年曾撰寫《原才》一文,呼籲才士轉移風氣,為國效力,也曾在《應詔陳言疏》中建議皇帝廣納人才。曾國藩提拔的人才不計其數,其中尤其以江忠源、塔齊布、彭玉麟、楊載福為著名,這四人是湘軍的水陸統帥,是曾國藩攻城略地、擊敗太平天國的骨幹力量。當然,要說曾國藩最得意的門生,還是以李鴻章為首。

曾國藩與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同年進士,曾李兩家是世交,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對於這位年家子,曾國藩頗為垂青,稱讚他才可大用。咸豐八年(1858年),李鴻章投奔曾國藩幕府,負責文案工作,尤其擅長奏議之作。李鴻章嶄露頭角,始於咸豐十年(1860年)。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擊敗僧格林沁的精銳奇兵和勝保的救援軍隊,攻佔了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倉皇出逃,併發布上諭,命各省督撫、將軍速速帶兵勤王,八月二十六日曾國藩也接到了上諭,命他派遣鮑超率湘軍精銳二三千人剋日赴京。這一道上諭使曾國藩陷入了矛盾境地,朝廷遭此大難,作為臣子,勤王護駕是頭等大事。可是江南戰局也是瞬息萬變,鮑超北援,勢必削弱湘軍實力,對於安慶戰局乃至整個江南戰局都會有大的影響。曾國藩左思右想,都沒有兩全之策,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描述焦灼的心情說:“京信危急,弟實憂皇竟日,在室中徘徊私慟,幾不能辦一事。”在曾國藩進退兩難的關鍵時刻,李鴻章出了一條妙計。

為謹慎起見,對於北上勤王之事,曾國藩召集幕僚商討對策,多數幕僚都建議北上,唯獨李鴻章力排眾議。李鴻章以為英法聯軍挑起戰端,攻佔京城,無非是為了經濟利益,既然如此,割地賠款,金帛議和,就會平息戰爭,根本就用不著千里勤王。一語點醒夢中人,曾國藩接受了李鴻章的建議,採用拖延時間的方法觀望時局變化。曾國藩上奏說,北援之事非同小可,鮑超雖是猛將,但不足以統帥全局,應該由曾國藩或者胡林翼率眾北上,至於曾、胡二人誰更適合,還需要皇帝欽定。一經接到聖諭,就會即刻出發。祁門大營距離北京千里之遙,奏報往返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曾國藩、李鴻章估計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清廷已經與英法聯軍簽訂和約了。果不其然,十月十四日曾國藩接到廷寄,《北京條約》和議已成,無須北援。

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知遇提攜之恩的報答,在同治三年(1864年)會剿金陵一事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初三日,曾國荃統帥湘軍進駐雨花臺,開始對太平天國首府天京的圍攻。至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二十一日,湘軍攻陷天堡城,駐軍太平門、神策門外,完全包圍了天京。就在曾國荃即將大功告成之時,五月十四日,曾國藩接到上諭,同治皇帝命李鴻章率領淮軍會剿金陵。淮軍四月初六日剛剛攻陷常州,士氣正旺,裝備精良,軍餉充足,這支軍隊的到來,無疑會幫助曾國荃迅速解決金陵戰事。然而,如此一來,攻陷金陵,最終剿滅太平天國的功勞勢必會分成兩份,一份屬於曾國藩兄弟,另一份則要分給李鴻章。這對於苦戰兩年之久的曾國荃以及湘軍將士而言,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接受的。李鴻章深諳其中利害關係,又礙於曾國藩師相之尊的情面,所以不敢近禁臠而窺臥榻。李鴻章在《請俟湖州克復再協攻金陵片》中找出三條藉口拖延時間,拒絕協攻金陵,第一,淮軍苦戰經年,傷病疲乏,軍隊需要時間休養整頓;第二,曾國荃全軍兩年圍攻,現在已經鑿開地道,金陵不久即可攻陷,湘軍現在急缺的不是兵源而是軍餉;第三,曾國藩已經命令淮軍接防句容等地,一部分淮軍還要進駐長興,牽制湖州一帶的太平軍,能夠調動的軍隊不多。

李鴻章執意按兵不動,顯然是要把克復金陵的功勞拱手讓給曾國藩兄弟,成就乃師的萬世勳名。曾國藩對於李鴻章的這片苦心自然是無限感激,劉體智《異辭錄》說:“及大功告成,文忠(李鴻章)至金陵,官場迎於下關,文正(曾國藩)前執其手曰:‘愚兄弟薄面,賴子全矣。’”曾國藩在《復陳金陵皖北江西各路軍務籌辦情形折》也向同治皇帝坦言李鴻章的真實用意,他說:“李鴻章平日任事最勇,進兵最速,此次會攻金陵,稍涉遲滯,蓋絕無世俗避嫌之意,殆有讓功之心,而不欲居其名。”

第三,大巧若拙,剛柔並濟

從整體上來講,曾國藩的性格屬於剛強雄直一類,這種性格的形成,受他的祖父曾玉屏的影響很大,他說:“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這種倔強之氣是曾國藩傲然挺立,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支撐。它在幫助曾國藩死裡圖生、困而修德的同時,也給曾國藩帶來了很多阻撓。“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的剛硬性格,對於個人修身來說是一種有力的因素,可是用到官場交往中就顯得格格不入了。曾國藩在江西戰場上的三年困境(1854—1857年),就與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湘軍是民間武裝,不是清廷的正規軍隊,政府不負責湘軍的軍餉供應,曾國藩只能採用勸捐、抽釐等方式籌備軍餉。勸捐與抽釐都要有地方政府的強力支持,可是籌備軍餉肯定會加重當地經濟壓力,所以一般來說,地方官員幾乎都是陽奉陰違,處處掣肘,江西巡撫陳啟邁就是如此。陳啟邁是曾國藩的同年進士,又是湖南同鄉,本該互相扶持,但陳啟邁卻看不慣曾國藩獨斷專行的處事方式,在軍餉供應、官員升降問題上與曾國藩針鋒相對,曾國藩一氣之下,羅列了陳啟邁的數條罪狀,將他參倒革職。原本以為新上任的巡撫文俊會有所收斂,哪知文俊比之陳啟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曾國藩得不到江西官場的支持,又被太平天國的傑出領袖石達開連連擊敗,確實是“所至齟齬,百不遂志”。曾國藩陷入了極度苦悶之中,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十一日,收到父親曾麟書死於二月初四日的訃告,就奏報丁憂,陳請開缺,還沒有等到朝廷的批覆,就同胞弟曾國華回鄉奔喪了。

居喪其間,回想在江西遭遇的困境,曾國藩的內心難以平靜,一度臥病在床。好友歐陽兆熊推薦名醫曹鏡初診視,曹說心病還需心藥醫,岐黃之藥雖然可以醫治身體上的病痛,至於心理上的剛硬之疾,還是要藉助黃老柔順之方。聽罷此言,曾國藩恍然大悟,再次出山之後,一改舊習,謙恭和順,人際關係得到了緩解,處理軍務也更加得心應手了。

晚清名臣左宗棠盛氣凌人,自視甚高,早年不甚尊重曾國藩。相傳曾國藩拜訪左宗棠時,左宗棠為了殺一殺曾國藩的傲氣,遲遲不肯出來會面,曾國藩問他忙於何事,他說在給小妾洗腳,曾國藩氣憤不過,就出了一個上聯諷刺他,“為如夫人洗腳”,左宗棠也反唇相譏,應聲對了一個下聯,“賜同進士出身”,諷刺曾國藩是進士三甲。對於左宗棠的刻薄,改習黃老之術的曾國藩一笑了之。咸豐八年(1858年),曾國藩奉命救援浙江時,就請左宗棠用篆書寫了一副對聯,即“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兩人都不念舊惡,和好如初。同治二年(1863年),曾國藩舉薦左宗棠為閩浙總督兼任浙江巡撫,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四日,左宗棠收復了杭州,緩解了曾國荃攻陷金陵的軍事壓力,是徹底擊敗太平天國的關鍵一戰。

第四,退以保身,儉以養德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慘劇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立下汗馬功勳的將帥名臣幾乎都難逃身首異處的下場。收復金陵,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貴極人臣,天下矚目,可是風雲突變的局勢也將曾氏兄弟逼到了危險境地。曾國荃收復金陵,獨佔全功,雖說居功甚偉,但是也有三條致命的罪狀。第一,天王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洪福瑱乘亂逃逸;第二,未能奉旨將忠王李秀成押解進京,而是就地處決;第三,太平天國寶藏不知所終,清廷懷疑被曾國荃私吞。出於明哲保身的考慮,曾國藩決定向清政府妥協,推出了三條應對之策:第一,奏請曾國荃因病開缺,交出軍事指揮權,回原籍調養;第二,裁撤湘軍,僅留劉松山、易開俊統領的六千湘軍協防金陵;第三,奏請停解部分厘金,緩解政府的經濟壓力。通過這三條對策,曾國藩消除了清政府的疑懼之心,也抑制了滿漢大臣的妒忌之心,不僅保全了身家性命,還贏得了忠誠體國的美譽。

曾國藩不迷戀權勢,在政治上能夠退以保身。在家庭生活方面,曾國藩奉行儉以養德的古訓,“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的自箴對聯就是這種家風的形象表達。曾國藩時時訓誡子弟勤儉持家,咸豐六年(1856年)他在給曾紀澤的家書中說:“古人云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吾慮爾之過佚也。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作羹,勤於紡績,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寄餘,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織之布,做成衣襪寄來,餘亦得察閨門以內之勤惰也。”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被困祁門,生命危在旦夕,預先寫下了遺囑,他對曾紀澤、曾紀鴻說:“爾兄弟奉母,除勞字儉字之外,別無安身之法。吾當軍事極危,輒將此二字囑咐一遍,此外亦別無遺訓之語。”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一日,也就是去世前三天,曾國藩對自己的一生作了最為透徹的評價,他在《日記》中說:“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後人對於曾國藩的評價有褒揚,有貶損,有頂禮膜拜,有肆口謾罵,而曾國藩本人在回顧人生軌跡時,卻只有憾恨與嘆息。


多爾袞愛新覺羅


題主這個問題並不準確,在不同時期對兩人的評價並不一樣,不是簡單一句誰評價更高可以說清楚的。

在晚清到民國,曾國藩的評價高於左宗棠

左宗棠和曾國藩雖然並列晚清四大名臣,不過在當時對兩人的評價實際上差距很大,對曾國藩的評價明顯要高於左宗棠。

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曾國藩的資歷要比左宗棠高的多。

曾國藩編練湘軍和太平軍激戰時,左宗棠不過在張亮基、駱秉章等人手下充當幕府。後來還是因為接濟曾國藩軍餉有方才嶄露頭角。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以後,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幫辦軍務。在曾國藩的推薦下,左宗棠最終得以出任浙江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所以曾國藩對於左宗棠有提攜之恩,很多人把左宗棠視為曾國藩門下,自然不會把兩人相提並論。

二是當時認為曾國藩功勞大於左宗棠。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創立的湘軍起的作用很大,一舉扭轉了當時清軍一路敗退的局面。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一定程度上都是脫胎於湘軍。可以說曾國藩在剿滅太平軍上起了主要作用。

而左宗棠雖然有收服西北邊疆之功,但是在清政府看起來,太平天國運動比邊疆地區的叛亂威脅要大的多,所以兩者功勞無法相提並論。

三是因為左宗棠脾氣不好,得罪人多,所以當時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對他風評不好。

左宗棠恃才傲物,心高氣傲,待人處事毫不客氣,稍有違揹他的意思就會惡意相向。像福建船政局原本是左宗棠一手創立,而繼任者沈葆楨更是他一手保薦。但是在“塞防”、“海防”之爭時,因為沈葆楨支持李鴻章,左宗棠不惜捏造罪名意圖把自己創建的福建船政局整垮。左宗棠這種行事風格讓和他共事過的人大多心存不滿,自然批評極多。而曾國藩待人溫和,自然評價也就高的多了。

因此從晚清到民國,對曾國藩的評價都高於左宗棠。

直到49年後,左宗棠的評價才第一次超過了曾國藩

49年以後,太平天國運動被定性為農民起義。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就成了鎮壓農民起義。而且湘軍在這期間屠殺平民、搶劫等事件都被挖了出來。所以在這以後,曾國藩的評價被壓低了很多。

而左宗棠雖然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但是畢竟有收復邊疆的功勞,被給予了很大的肯定,此消彼長之下,左宗棠的評價才超過了曾國藩。

但是近些年隨著傳統國學的興起,對曾國藩的評價又出現了反覆。目前來說兩人的評價到底誰更高一些,存在很多不同看法。


不沉的經遠


這個評價不知道是指哪方面,如果是從科舉成績上來看,曾國藩是進士出身,而左宗堂只是個舉人,只不過為人方面左宗堂頗有急智,而曾國藩則中規中矩,所以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左宗堂要厲害一些。

左宗堂是在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府因戰功而被清朝廷賞識,最後一步步升遷而來,基本上靠的是個人的努力,曾國藩中兩榜進士時是滿人穆香阿的門生,多少沾了點光,不過曾家在湖南是大族,多少在曾國藩拉湘軍時是沾了點光的,不過後來滿清朝廷也是不斷往裡摻沙子,在曾國藩丁憂的時候任命胡林翼為湘軍統帥,將原本紀律井然的湘軍帶成了燒殺搶掠的野獸。

曾國藩去世後清朝政府追諡其為“文正”,極具哀榮,乃是文臣所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譽了,咸豐皇帝的老師杜受田也就是這個諡號了,而左宗堂的只是“文襄”而已,低了好幾位,甚至不如李鴻章的“文忠”。

只不過當時有人稱讚左宗堂“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堂”,這才讓左宗堂名聲大噪,而當時的曾國藩已經是兵部侍郎頭銜了,而且曾國藩為人也低調得多,所以造成了左宗堂好像比曾國藩出名的假象,其實同光中興四大名臣還是以曾國藩為首,左宗堂次之,隨後才是李鴻章與張之洞。


飛凡看歷史


清代的曾國藩和左宗棠,他們是平定太平天國的兩個功臣,當時人稱他們是“曾左”。

不過,非要說左的評價高於曾的話,主要又幾個方面:

1.戰略眼光:在新疆問題上,左宗棠的戰略眼光明顯高出李鴻章一籌,最終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並率軍收復新疆,奪回六分之一的國土,實乃中華民族之幸。

對此,左宗棠的歷史功績遠遠高於曾國藩、李鴻章之流。

2.對外態度上:左宗棠對外主張該強硬就強硬,不要一味妥協退讓,反觀曾國藩的主要作為就是在平定太平天國上,後來在天津教案的處理上對外卑躬屈膝,引發各界人士與國人的強烈不滿,聲譽一落千丈。

3.個人情感上:個人認為左宗棠 的的評價應該更高,只說他收復新疆就是千古大功。而曾國藩評定太平天國戾氣太重 ,東南那片殺了個遍,影響不好 ,而且很顯然收復失地德民族英雄再當代更有市場。

綜上 ,左宗棠得評價比曾國藩高。


兔兒臉


要說左宗棠和曾國藩留給後人對他們的評價高低,不仿先了解下二人的人生歷程。

左宗棠(1812一1885),湖南嶽陽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二歲鄉試中舉,留意農事,遍讀群書。

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回民起義,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

其在新疆問題上“不收復新疆,無疑就是'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遵循“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戰朮,1876年4月出徵,8月收復北疆,兩年平復南疆。

在收復新疆時,清廷缺錢,左宗棠經過胡雪巖牽線,向英國銀行高息借款,致其銀行擔心還不了本息,迫切希望左宗棠獲勝,向英政府施壓,削減對阿古柏的財政支持,對收復新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成就了左宗棠的民族大業。

英國史學家亨利·阿加德·華萊士評價:“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偉大人物之一,他將中國人的視線擴展到了俄羅斯,到整個世界……我對他抱有崇高的敬意”。

曾國藩(1811一1872),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出身普通耕讀之家,自幼勤奮好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

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官至二品。

太平天國運動時,組建湘軍,歷多年剿滅太平軍。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修身律己,以德為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

曾國藩對清廷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影響深遠。在其倡儀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從上之述,左宗棠功在收復新疆抵禦外侮,一生轟轟烈烈,為民所敬仰。 而曾國藩才高八斗,為清延及中國的發展影響深遠,但受儒家思想束縛,行事低調,不善張揚,尤其對太平天國的覆滅起了決定作用,這就是民眾對他評價低的原因


心潮逐浪高


我是鑑古君,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同為“中興三傑”,後人之所以對左宗棠的評價比曾國藩高,鑑古君認為,原因主要是:

左宗棠收復新疆,捍衛了國家主權。

乾隆執政時期,就把西域命名為新疆。新疆其實並非“新的疆域”,它在漢朝就是我國的故有領土。同治六年(1867年),俄國乘亂佔據伊犁,英國也來分一杯羹,共同瓜分西北。

這可是整整1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啊,是當時國土面積的1/6,在帝國主義列強的虎口下,就這樣從大清的版圖上消失了。

而讓這大片國土迴歸清朝的人,就是一直強硬主張收復新疆的左宗棠。

1876年(光緒二年)4月,已經64歲的左宗棠正式出兵。這位孤膽英雄率領6萬湖湘子弟,經過一年多的奮戰,終於收復新疆全境。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耀,更是國家之福,在晚清日益衰敗的慘淡歷史中書寫了最為出彩的一筆,註定讓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與左宗棠相比,曾國藩在和太平軍作戰時,早期屢戰屢敗,毫無建樹,直到後期,因太平軍內部發生分裂,實力大減,他才得以扭轉戰局,反敗為勝。這樣的仗,既沒打出水平,更沒打出威名。

還有,在對捻軍作戰時,曾國藩同樣也沒有取得成功,未達到預期效果,名氣也受到影響。由此可見,在帶兵打仗方面,左宗棠明顯比曾國藩厲害很多倍。

再者,曾國藩文人習氣較重,平時處事小心謹慎,唯唯諾諾,缺少左宗棠身上的那股豪氣,如果說左宗棠是敢說敢幹的俠之大者,那麼曾國藩就是中規中矩的一代文臣,所以後人更喜歡左宗棠,@鑑古君 也是。歡迎朋友們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