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少時戰疫成名,終成一代醫聖!東漢末年爆發瘟疫死傷無數 14歲的張仲景橫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少時戰疫成名,終成一代醫聖!東漢末年爆發瘟疫死傷無數 14歲的張仲景橫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爆發(資料圖片,摘自《藝文雜記》)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張仲景(蔣兆和作)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傷寒雜病論》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近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與主持人白巖松的對話中提到,在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瘟疫大概有500多次,記載比較明確的,規模較大的有300多次。翻看過青島大小村志幾十部,幾乎每一篇村志的開始都記錄了古代瘟疫給人口繁衍造成的影響。回顧中國歷史,我們將目光鎖定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個朝代戰亂頻仍,災荒不斷,雪上加霜的是,瘟疫流行,甚至有史書記載約有2000萬人在這次瘟疫中死去。一個14歲的少年憑一己之力救下了全村人的性命,一戰成名,並創作了《傷寒雜病論》,用良方遏制病毒蔓延,這個少年就是後來的醫聖——張仲景。

>>>“建安七子”

五人死於瘟疫?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曹植《說疫氣》

曹植描繪的是東漢末年疫病流行的慘狀,那麼,東漢末年瘟疫有多可怕?東漢末年短短三十年間,有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根據《晉書》和《三國志》記載,傷寒最盛時期在公元204年到219年這十幾年間肆虐中原,長江以北的中原大地是重災區,根據後世史學家統計,約有2000萬人在這次瘟疫中死去。

平民百姓死亡不計其數,上層人士同樣難逃厄運。東漢末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當曹丕還未稱帝時,與“建安七子”中的好幾位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孔融在公元208年因觸怒曹操而被殺,阮瑀也於公元212年病逝。剩下的五人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的大瘟疫中全部染病而死。先是前文提到的王粲,在跟隨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據傳感染瘟疫病倒,於返回鄴城途中不幸病逝。因王粲喜歡驢叫,曹丕、曹植兩兄弟帶領來賓還學起了驢叫,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後來又有人陸續去世。曹丕後來沉痛地回憶道:“昔年疾疫,親故多摧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14歲少年

救了全村人的命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傷寒雜病論》序

通過敘述,我們可以得知人口銳減與傷寒等疫病關係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末大瘟疫”之後,中國再也沒有爆發過死亡人數上千萬的瘟疫,下一次僅次於此次的大規模瘟疫則要到1000多年後的“明末大鼠疫”,一般的傷寒再也不是致死病。而這一切的功勞則要歸功於被瘟疫“逼”出來的漢末“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生在南陽(今河南鄧州)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父親張宗漢曾在朝廷做官。家裡藏書很多,張仲景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典籍,尤其愛讀醫學書籍。張仲景一生傳說很多,關於他少年一戰成名的故事流傳很廣。

在他14歲那年,一場瘟疫在宛城四處蔓延,災難波及到張仲景家鄉村莊,母親染上瘟疫,一病不起,老族長派人去宛城裡請張仲景遠親伯父張伯祖,他是一位受人愛戴的名醫,然而彼時宛城瘟疫嚴重,張伯祖分身無術。面對死亡的威脅,14歲的張仲景從南陽伏牛山裡採集和收購來一大車草藥,隨後又借來大水缸燒火煎藥,請來族長和鄉親們,告訴大夥:“現在這場疫病,叫做傷寒,可以醫治。喝一碗我的藥湯,會立時見效。”開始大家都不相信,張仲景當即自己喝了一碗,並讓母親服用,老族長非常感動,招呼眾人:“有藥治病總比等死強。”沒想到,全村人喝光草藥後,有病的痊癒,無病的也起到了預防的作用。(《瘟疫大爆發時,一個14歲少年救了全村人的命》)

當時的瘟疫被稱為“傷寒”,和現如今的“傷寒”不同,代指一切外感病,如霍亂、痢疾、肺炎、流感等,傳染性極強。有感於瘟疫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張仲景後來辭官隱居,潛心研究古籍,尋找治療傷寒的藥方,在公元210年寫成《傷寒雜病論》。書中記載了醫治傷寒的119條藥方,其中如葛根黃連湯、小柴胡湯等至今仍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後人稱讚《傷寒雜病論》“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張仲景更被尊為“醫聖”。

本版文由半島記者張文豔綜合整理

歷史新說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 還與瘟疫有關?

瘟疫的破壞力到底有多大?從歷史上的雅典瘟疫、黑死病、美洲瘟疫等都可以看出,有時國力大受影響,有時戰爭的結局被左右。

在中國,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是耳熟能詳、以少勝多的典範。對於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因為正史記載,算是“證據確鑿”,不少史學家認為疫病在曹軍流行,也是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來翻看《三國志》中的幾處相關記載:《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公(曹操)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郭嘉傳》:“太祖(曹操)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魏書·蔣志傳》:“時大軍徵荊州,遇疾疫。”

這些記載中,都有疫病的字眼。疫病在戰爭中起到了多大的決定作用呢?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說,“有人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但是唯獨在赤壁之戰這個問題上是七分虛,三分實,尤其是《三國志》中提到的‘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也就是曹操的軍隊已經得了疫病,一交戰就敗了,曹操就退到了烏江,現在湖北的洪湖市”。

所以曹操打敗仗的第一個原因和疫病有關,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也持有這個觀點,他認為曹軍已經得了某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喪失了戰鬥力,再加上不習水戰,料敵不周等原因,最終鎖定了曹軍失敗的戰局。《老沈一說》的主持人沈永鵬也說,因為東漢末年瘟疫爆發,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時間也吻合。所以曹操寫給孫權的一封信稱“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三國志·周瑜傳》)。他認為這跟張仲景的記錄,曹丕的回憶相吻合,可信度較高。“不管曹操是不是後來給自己掙面子,曹軍裡面出現了重大疫情,這個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結合歷史背景,我們做一下總結,曹操的軍隊以北方人為主,對於南方的氣候、環境很不適應,再加上不習水戰,暈船暈得厲害。身體虛弱,加上當時疫病橫行,免疫力低下,染上瘟疫那就在所難免了。據說當時曹操處理因病去世的士兵屍體也不得當,“死的數量多瞭然後才開始點木柴火化。這樣一來,一個士兵從病到死亡再到火化大約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也導致瘟疫的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