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爆发(资料图片,摘自《艺文杂记》)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张仲景(蒋兆和作)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伤寒杂病论》

少时战疫成名,终成一代医圣!东汉末年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14岁的张仲景横空出世用良方救下全村人

近日,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与主持人白岩松的对话中提到,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瘟疫大概有500多次,记载比较明确的,规模较大的有300多次。翻看过青岛大小村志几十部,几乎每一篇村志的开始都记录了古代瘟疫给人口繁衍造成的影响。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个朝代战乱频仍,灾荒不断,雪上加霜的是,瘟疫流行,甚至有史书记载约有2000万人在这次瘟疫中死去。一个14岁的少年凭一己之力救下了全村人的性命,一战成名,并创作了《伤寒杂病论》,用良方遏制病毒蔓延,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医圣——张仲景。

>>>“建安七子”

五人死于瘟疫?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

曹植描绘的是东汉末年疫病流行的惨状,那么,东汉末年瘟疫有多可怕?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根据《晋书》和《三国志》记载,伤寒最盛时期在公元204年到219年这十几年间肆虐中原,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是重灾区,根据后世史学家统计,约有2000万人在这次瘟疫中死去。

平民百姓死亡不计其数,上层人士同样难逃厄运。东汉末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当曹丕还未称帝时,与“建安七子”中的好几位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孔融在公元208年因触怒曹操而被杀,阮瑀也于公元212年病逝。剩下的五人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区的大瘟疫中全部染病而死。先是前文提到的王粲,在跟随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据传感染瘟疫病倒,于返回邺城途中不幸病逝。因王粲喜欢驴叫,曹丕、曹植两兄弟带领来宾还学起了驴叫,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后来又有人陆续去世。曹丕后来沉痛地回忆道:“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14岁少年

救了全村人的命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杂病论》序

通过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人口锐减与伤寒等疫病关系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末大瘟疫”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爆发过死亡人数上千万的瘟疫,下一次仅次于此次的大规模瘟疫则要到1000多年后的“明末大鼠疫”,一般的伤寒再也不是致死病。而这一切的功劳则要归功于被瘟疫“逼”出来的汉末“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在南阳(今河南邓州)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张宗汉曾在朝廷做官。家里藏书很多,张仲景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典籍,尤其爱读医学书籍。张仲景一生传说很多,关于他少年一战成名的故事流传很广。

在他14岁那年,一场瘟疫在宛城四处蔓延,灾难波及到张仲景家乡村庄,母亲染上瘟疫,一病不起,老族长派人去宛城里请张仲景远亲伯父张伯祖,他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名医,然而彼时宛城瘟疫严重,张伯祖分身无术。面对死亡的威胁,14岁的张仲景从南阳伏牛山里采集和收购来一大车草药,随后又借来大水缸烧火煎药,请来族长和乡亲们,告诉大伙:“现在这场疫病,叫做伤寒,可以医治。喝一碗我的药汤,会立时见效。”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张仲景当即自己喝了一碗,并让母亲服用,老族长非常感动,招呼众人:“有药治病总比等死强。”没想到,全村人喝光草药后,有病的痊愈,无病的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瘟疫大爆发时,一个14岁少年救了全村人的命》)

当时的瘟疫被称为“伤寒”,和现如今的“伤寒”不同,代指一切外感病,如霍乱、痢疾、肺炎、流感等,传染性极强。有感于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张仲景后来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古籍,寻找治疗伤寒的药方,在公元210年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记载了医治伤寒的119条药方,其中如葛根黄连汤、小柴胡汤等至今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后人称赞《伤寒杂病论》“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张仲景更被尊为“医圣”。

本版文由半岛记者张文艳综合整理

历史新说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 还与瘟疫有关?

瘟疫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大?从历史上的雅典瘟疫、黑死病、美洲瘟疫等都可以看出,有时国力大受影响,有时战争的结局被左右。

在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是耳熟能详、以少胜多的典范。对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因为正史记载,算是“证据确凿”,不少史学家认为疫病在曹军流行,也是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来翻看《三国志》中的几处相关记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公(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郭嘉传》:“太祖(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魏书·蒋志传》:“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这些记载中,都有疫病的字眼。疫病在战争中起到了多大的决定作用呢?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说,“有人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但是唯独在赤壁之战这个问题上是七分虚,三分实,尤其是《三国志》中提到的‘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也就是曹操的军队已经得了疫病,一交战就败了,曹操就退到了乌江,现在湖北的洪湖市”。

所以曹操打败仗的第一个原因和疫病有关,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也持有这个观点,他认为曹军已经得了某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丧失了战斗力,再加上不习水战,料敌不周等原因,最终锁定了曹军失败的战局。《老沈一说》的主持人沈永鹏也说,因为东汉末年瘟疫爆发,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时间也吻合。所以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周瑜传》)。他认为这跟张仲景的记录,曹丕的回忆相吻合,可信度较高。“不管曹操是不是后来给自己挣面子,曹军里面出现了重大疫情,这个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做一下总结,曹操的军队以北方人为主,对于南方的气候、环境很不适应,再加上不习水战,晕船晕得厉害。身体虚弱,加上当时疫病横行,免疫力低下,染上瘟疫那就在所难免了。据说当时曹操处理因病去世的士兵尸体也不得当,“死的数量多了然后才开始点木柴火化。这样一来,一个士兵从病到死亡再到火化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也导致瘟疫的传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