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有多恐怖?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您好,这里是史料小王爷,这个问题我来答!

在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次又来了一个“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样的花,虽然他很厉害,但还不至于恐怖到这种地步!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曾在曹操手下任司空军祭酒,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 ,曹操也极力称赞他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当郭嘉吹遇上郭嘉黑,一度是场场爆满的大戏,那么郭嘉到底有多牛?


1、不事袁绍而投曹操

郭嘉曾经是北方霸主袁绍的部下谋士,但郭嘉任职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袁绍不堪大用,弃之而去。后来经过荀彧的推荐,终于成为了曹操的谋士!

2、为曹操陈述“十胜十败”

当曹操决定迎战袁绍的时候,曹操的内心是不自信的,毕竟当时的袁绍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比曹操强大太多!这个时候的郭嘉出来献出“十胜十败”论,论述曹操有十个方面胜于袁绍,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虽然这话带着浓烈的马屁味,但也确实大大增强了曹操集团的自信心!当曹操打败袁绍的时候,内心高兴不已的曹操自然认为郭嘉说的确实有道理!


3、准确预见孙策之死

这一点最能体现郭嘉的神机妙算,异于常人之处!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正在相持不下的关键时刻,后方传来消息,说江东孙策准备出兵渡江,北上袭击许都。这一消息传来,曹军人心惶惶,生怕老巢真的被孙策端了,曹操也犹疑不决要不要退兵。 但郭嘉却断言: “(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许贡门客刺杀身亡。

曹操又得到了最直接的好处,而这全归功于郭嘉的谋断,于是乎曹操便更加信任郭嘉!

为什么郭嘉会这么牛,以至于曹操在他死后都不停地夸赞他?其实,除了郭嘉本身的才能之高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迎接上意,因此,他提出的计策和建议总是符合曹操的意图,不仅如此,他提出的建议都让曹操切切实实的得到了好处。既能让领导高兴,又可以让领导得到好处的部下,有谁会不喜欢吗?可惜他英年早逝,只留下曹操一人独自心伤自叹!


史料小王爷


姓郭名嘉,字奉孝。

颍川阳翟人,生于东汉170年。

一开始,我在袁绍手下做事,没错,就是那个来头不凡,家世显赫,四世三公的袁绍。

当时袁绍势大,也有些志气,为了实现拯救汉室,并建功封侯的理想,于是我加入了袁绍的阵营。

可后来接触久了,我才知道,袁绍志大才疏,有谋反的实力和野心,但没有成大事的胸襟和智慧,我心灰意冷,遂而离袁闲居。

离开袁绍以后,我在家看书,喝酒,种地,这样的日子,我过了整整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我的好友荀彧将我推荐给了曹操。

就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很多人都说他是奸臣,祸乱枭雄,可是这只是偏见而已。

汉室之亡,起源于黄巾和十常侍,后又有猪队友,何进和袁绍的蠢操作,致使董卓入关,而使汉室彻底成为挂名傀儡。

那一日,我见了曹操,我们二人虽是初见,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短短的一个时辰多,我们却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从此,我成了曹操的“军祭酒”,我和曹操工作时,是君和臣,闲赋时,是朋和友。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方,都想逐鹿天下,取汉室而带之,我随着曹操东征西讨,为他出谋划策,我们一起破了很多对手。

建安二年,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而被袁绍致信羞辱,他担心自己不能和袁绍抗衡,于是我说了“十胜十败”的说法,而振奋了我军将士的士气,同时我也成五大谋士之首。

曹操有五大谋士,除我之外的四人是:

程昱,

荀攸,

荀彧,

贾诩。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而依附于曹操,当时程昱就建议他杀掉刘备,免得将来养虎为患,后来他问我意见。

我说:“主公举剑起义,为百姓除暴,以诚信招揽天下英雄,虽然小有成效,但仍未成功,而刘备前期蛊惑人心,得了些英雄之名,现在杀他不妥,不过主公可以将他软禁起来,待以后时机成熟,在使计除掉他,这样也好收关张二人的心。”

随后几年,我和主公相得益彰,一路连征连胜。

可是建安十二年,袁绍袁熙逃进乌桓,我和主公率轻骑追杀,可是回程路途恶劣,加之连日急行军,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

这一日,我感觉自己大限已到,我叫人去把主公请来,诉说最后的君臣之义,亦是朋友之情!

随着账外的一声惊雷,我的头俞发的沉重,我提起最后一口气,说道:“奉孝此生,得遇主公,已了无遗憾,若有来世,愿再遇主公…………”

这就是我和主公曹操的全部故事!

(完)





姓叶名知秋


答:《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实际上是曹操为首席幕僚所设的职位。曹操初见郭嘉,格外欣赏,特辟此位,礼遇超过前任戏志才。体现曹操对郭嘉的特别欣赏以及信赖。

《三国志·郭嘉传》: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师祭酒。在曹操为司空时,历两任,郭嘉,董昭。二人任职先后有明显的顺序。

军师祭酒,理曹掾属。理曹即是军中的司法机关。

郭嘉没那么重要!达不到恐怖😱的程度。军师不是郭嘉!是荀攸。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我把这些摆出来,是让大家看看,郭嘉只是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不是具体打仗的指挥中心,荀攸才是军事天才!曹操征讨割据势力,荀攸是具体操作者。胜利与否看荀攸,不看郭嘉!!!

当然我不是说郭嘉就不重要,郭嘉只是战略方针的制定方面有所建树,同样荀彧、戏志才、董昭、程煜、刘晔、满宠、毛玠、辛毗等等等等也完全可以胜任。

郭嘉没那么恐怖😱!他不死,地球🌍照样转动,太阳照样升起!他死了地球也没停!


中行偃1


通过以前看的书总结下:郭嘉是个标准的谋士,只负责出主意,谁来干,干不干的成,和我关系不大!所以大家不用神化郭嘉。

另外郭嘉从来没有自己独立带过军队,他参与的战斗,实际指挥人都是曹操。

击破吕布——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击破刘备——

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

南征刘表坐观袁绍二子斗——

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

击破乌丸——

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把曹操的军事能力强行说成是郭嘉的,跟前去年江X燕强行获建筑师奖本质相同😂


夕阳吸夏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谁谁说的???置诸葛亮、周瑜于何地??

郭嘉确实是一代人杰,谋略过人,但也不能算是三国第一谋臣,毕竟有诸葛亮在呢。所以,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并不成立。

如果题主要问郭嘉有多厉害,倒是可以谈谈。

十胜十败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对阵。袁绍出身“四世三公”,身边谋士又多,而且兵强马壮,曹操当时对能否战胜袁绍,心里没谱。

郭嘉向曹操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操必胜,袁绍必败,让曹操不必忧心。

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果然被郭嘉算准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

算准孙策之死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如何制霸江东时,面对孙策这个不稳定因素,有些忧虑。郭嘉认为孙策不足为患,很可能被刺客谋杀。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后来,孙策果然在打猎时,被刺客所害。

曹操叹息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曹操在撤退的路上,曾叹息,“如果郭奉孝在,我一定不会是这个下场。”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非常看重郭嘉的才能,可惜郭嘉死得太早了。


袁卫宇


郭嘉身世等等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翻阅三国志,就说说其人。确实足智多谋,也确实恐怖。但是大家要考虑的一点是,他的公主是谁,那可是曹孟德啊!你换个主公,也未必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论地位,其实郭嘉不如荀彧。但是郭嘉和曹孟德,我估计是非常对脾气的。虽是君臣,也为知己。其实郭嘉的恐怖一多半是曹操给的,我觉得是不谋而合,或者说是郭嘉能看出曹操的心思,至于有多恐怖,没有三国,我觉得是没那么大的能量,至少在政治方面,我觉得就臣子而言,没法和鲁肃,荀彧,孔明等相提并论。


小徐爱学习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俺本着听老人言,不吃亏的原则,这几天捧着一本三国瞅。毕竟老人家都说了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吗?俺已经快老头子了,乘着小娃娃们还叫俺叔叔的时候,回味一下三国。

这不刚瞅到郭嘉走了,回头咱就刷到了这题目,巧了!这不答都不行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话是不是有点高了?”

您这说的,这话还真不高,咋说呢?决定有无三国最关键的一个点是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如果能在这场战役中一举击败孙刘联军,那么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将会少一部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

最后一统天下的必然是曹操,这一准没跑。

江南那块也没啥捯饬的,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这地也就平了,这天下稳稳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结果呢?这一战大败,三国成型,长江南岸这块为孙刘提供了壮大的土壤,曹操对他们也奈何不得。

那么郭嘉这人能不能帮子曹操一举击败孙刘联军呢?

毕竟历史不能假设,咱只能从一些过去的细节当中去分析分析。

分析

郭嘉这人谋略当然是有的,但他有一项能力却比谋略更加的厉害,那就是揣摩人心的能力。

话说曹操的谋士那叫个多,却只有一个郭嘉和曹操成为了朋友。

当年曹操出行,如果郭嘉随同,那么二人必定同车,吃顿饭,一个大勺搁那鼎里边舀食吃,一个席子俩人一起坐,小心眼的曹操压根就不嫌弃。

您换个人上去,曹操不拿大脚丫子踹你,都会拿白眼皮字瞅你,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您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

郭嘉搁曹操这里就能做到这一步,偏爱那就自不必说了。

咱说人无完人,郭嘉这人不拘常理,而曹操这人干点啥事那叫个严格,搁现在那叫纪律严密。

所以郭嘉这人时常就有人告他,太过不检点,当年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的为这事大张旗鼓的跑曹操那里告了他一状。

而曹操作为典范把陈群这顿夸,夸完之后,郭嘉啥事没有该干嘛干嘛,一点影响都没有。

所以从这里,咱就不难发现曹操对郭嘉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旦遇到曹操发火十匹马都拉不回来的局面,你让郭嘉试试,这逆耳的话估计就能听进去。

那么大家伙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他的谋略如何呢?

咱刚刚不是说了吗?郭嘉这人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谋略更胜一筹。

咱说几件事,大家伙听听,就能明白!

当年郭嘉其实最先投靠的是袁绍,毕竟当年袁绍那舞台是最大的。可郭嘉到了那,也就是十几天的功夫,就给袁绍下了断语:“这人喜欢谋划这很好,但没有一点决断之能,拯救国家于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这种事搁他身上,就一个字难!”

回头郭嘉就走了,这时间点上郭嘉才二十一岁。

事后证明郭嘉说的话都应验了。

而郭嘉这一走,搁家里边一呆就是六年

这不后来曹操的一个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连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了,这就写信给荀彧,让他给自己再弄一个谋士。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事为嘛要找荀彧?”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戏志才就是荀彧举荐的,事实证明荀彧的眼光没有错,所以曹操回头又找人家去了。

那么经过荀彧的举荐,曹操和郭嘉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俩人一交谈,您还别说,郭嘉的路子挺合曹操的口味,两人一度表示相见恨晚啊!

郭嘉找到了明主,曹操找到了好谋士,得咧,从此之后俩人算是绑到了一辆战车上了。郭嘉做了曹操的军事祭酒。

后来曹操打张绣,结果被人家张绣打了个稀里哗啦,袁绍得到了信,特意给曹操去了一封信。

瞅瞅你那德性,连个张绣都打不了,还争霸天下,要点脸好不啦。

嘚不嘚,嘚不嘚,这顿数落。

把个曹操气的够呛,有心提兵要弄袁绍,但一想自己的体量和袁绍的体量,这就打算忍个肚疼,算了。

结果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明袁绍十个必败的理由,以及曹操十个必胜的理由。

这顿气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来,而且曹操一帮子将士听了也觉太有道理,一家伙就拧成一股绳子,要弄死袁绍。

后来,咱刘皇叔到处溜达,也没个根据地,加上又被吕布给整趴下了,这没地可去了,这不就跑到曹操这里做客。

瞅着刘皇叔,当时就有谋士提议要把刘皇叔给整死,郭嘉就提议这刘皇叔瞅着挺狼狈,但人家的英雄有名啊,他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找你,你一家伙把人家干死了,这就是杀贤士的恶名,所有人都会质疑你,将士和智者都会远你而去。

事实确实如此,可后来郭嘉又提了一个更加险恶的主意,说这刘皇叔虽然现在落魄,但他有万人敌的关羽和张飞辅佐,现在已经得了人心,那么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居人之上了,不如直接软禁起来算了。

结果后面的意见曹操没搭理。

说道这里,大家伙就知道了郭嘉瞅人那可真的是很准啊!当时曹操真要是把刘皇叔给软禁了,打这起就没啥三国了。

后来,曹操提大兵去和吕布掰手腕,大家伙都知道吕布这人勇到是勇,但没智,一家伙就把吕布给逼到了下邳。

咱说吕布不愧是勇猛,曹操搁这里一呆就是大半年,愣是没有拿下下邳。曹操瞅着士兵都打疲了,这就有心想要退了。

可郭嘉却瞅出了机会:“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败亡就在眼前了”

郭嘉又给曹操打气,让他下大力气再弄一次,于是曹操又按照郭嘉的想法,一边攻城,一边可就开始决堤准备水淹下邳。没跑,吕布直接就被擒杀了。

这不后来,刘皇叔呆在曹操这里,瞅着郭嘉的样子,感觉这不是个善茬,就等着郭嘉不在曹操的身边,跑到曹操眼跟前要趁着袁术投靠袁绍的时机,要去拦截。

曹操一听用别人的手,去办自己的事,这挺好的。

结果放跑了刘皇叔,回头刘皇叔就把下邳给拿下,和曹操对着干。

这事让曹操面对郭嘉的时候,弄了个大红脸。

再后来,曹操被袁绍和刘皇叔夹在当中间。曹操就有心先把这连脚跟子都没有站稳的刘皇叔消灭在徐州,但他又怕袁绍趁自己不再,弄了自己的许都。

这弄了个左右为难,于是他又去咨询郭嘉。

“这还用问!当然是直接弄刘皇叔,这人脚跟子都没站稳当,灭他容易,三两下的功夫。那袁绍压根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您这弄刘皇叔的时候,他一准犹豫,当他想明白了,咱早就把刘皇叔灭的啥也不剩了。”

得咧,曹操得到了这么一个保证,直接提兵就去干刘皇叔,这家伙把刘皇叔给坑的不要不要的,还没怎么打就跑了。

刘皇叔的老婆也丢了,兄弟关羽也让曹操给拿了。整个战局和郭嘉预料的一样,袁绍压根就没啥反应,刘皇叔就这么撂挑子了。

他还预演孙策虽然拥兵百万,但他必死于刺客之手,因为他吞下辽东,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

确实后来的孙策就死于刺客之手。

接着是曹操打败袁绍,一般人在这个时候一定会继续追击袁绍剩下的俩儿子,而且一帮子谋士都是这么建议的,唯独郭嘉不赞成。

“费那劲干嘛?咱不动他,这俩兄弟自己个就能打起来,咱要动他,他们反而会抱成一团。”

曹操表示同意,这不,曹操带着大兵刚刚回到许昌,这俩兄弟就闹别扭了,曹操立马又带着大兵杀了回来,这俩兄弟被曹操逐个击破,一个领了便当,一个跑的那叫个欢快。

这一仗打的轻轻松松,曹操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204年曹操就将郭嘉封为洧阳亭侯。

所以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看出来,第一曹操很信任郭嘉,第二郭嘉对人心的揣摩很好,第三郭嘉的谋略很棒。

那么在赤壁之战曹操犯了好几个错误,如果郭嘉在的话,他必然会指出来,其结果就是曹操必然会接受。

所以这就有人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话是这么来的。但历史就是历史,他是不能改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是,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今天我们来聊聊郭嘉到底有多恐怖。

郭嘉,字奉孝(公元一七〇——二〇七年)东汉末颖川阳翟人,是著名的法家政治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先后随曹操十一年,曾任司空军祭酒的要职。在曹操征吕布,败袁术,讨袁绍,平乌恒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为曹操出谋献策,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政治上的卓见,军事上的远谋都说明了他是一位值得重视的法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一八年黄巾农民大起义,曹操出身卑微,在当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下,是受人们歧视的。但是,曹操自年青时代就接受了先秦杰出法家思想家的影响,决心以法家路线来统一全国。他兵不满五千,从陈留起兵到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并在这个地区内努力发展生产和文化事业,安定人民生活,取得巨大的成就,关键就是因为他执行了一条坚持进步革新的法家路线,而郭嘉正是曹操执行法家路线力图实现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助手。

当时,曹操四面受敌,军阀吕布、马腾、韩遂、陶谦、袁术、袁绍、刘表都是曹操的劲敌,加上曹操兵力有限,形势是相当不利的。然而曹操虽面临众敌,其主要敌人则是袁绍,如果战胜袁绍,就能为统一北中国奠定基础。而当时曹、袁间的力量十分悬殊。因此,如何正确估计形势,增强必胜的信心,制定正确的战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郭嘉与曹操共事以后,曾经讨论过一次形势。郭嘉运用法家理论,精辟地分析了曹袁双方的政治、军事条件,从十个方面得出了袁绍必败,曹操必胜的正确结论。郭嘉在军事上指出袁绍“多谋少决,失在事后”,“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是一个只知鼓吹仁义,不知用兵作战的蠢才;而曹操“策得辄行,应变无穷”,“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曹操征伐吕布时,吕布兵败固守,曹军十分疲劳,曹操“欲引军还”,郭嘉指出吕布“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应该“乘胜攻之”,终于及时把握时机,一举擒杀吕布。袁绍死后,绍二子袁谭‘袁尚退守黎阳,曹操不少部将要“乘胜攻之”,郭嘉认为袁谭、袁尚两人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反曹),也有矛盾(争继承权),因此“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生”(马上攻击则袁谭、袁尚会拼死抵抗;暂缓攻击,袁谭袁尚间就会火拼),应该“待其变,变成而后攻之”,要善于利用敌方的矛盾。后来不出所料,袁谭、袁尚果然争冀州,袁谭兵败降曹。

郭嘉以其独到的见解,正确的谋略,足以体现它的恐怖之处,因此受到曹操的信任、重视。可惜在公元二〇七年,郭嘉不幸患疾而死,年仅三十八岁。对于郭嘉的死,曹操“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失奇佐。”其痛惜之情实在是发自内心。曹操军败以后,感叹地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千百年来,郭嘉虽然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但是它的才能确实恐怖,如若他还能在活的久一点,我相信以他的才能,定能影响历史。你们觉得呢?


当年的你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对三国有点儿兴趣的人几乎都知道这句话。这么一位只要还活着就能把诸葛亮吓得不敢出山的人物,必定是位大牛。本着较真的精神,翻遍了《三国志》没能找到这句话,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找到出处,郭嘉粉罗贯中老先生写的《三国演义》中,好像也没有这句话。

后来知道了,原来是易中天先生说的,铁粉无疑!“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已经够让人惊奇了,至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不是郭嘉有多么恐怖,而是这句话更让人恐怖一些。

《三国演义》给诸葛亮封了神,毕竟诸葛先生还是很有些本事的。如今郭嘉粉们也给郭嘉封了神,说明郭嘉先生也是有些本事的。

本事一:慧眼识人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记载的: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郭嘉是颍川阳翟人,就是今天河南禹州市。他最初是跑去袁绍那儿混,然而他很快发现袁绍有两个大缺点:一是不懂得用人,未掌握HR精髓,二是思虑过多,决断力不强,不具备能一锤定音的董事长素质。于是,他舍弃了难以做大的袁绍,跑回家读书(种地?)去了。

他这一回家就待了6年,直到有一个人死了。死了的这个人叫戏志才,是郭嘉的老乡,也是颍川人。

戏志才是给曹操当军事参谋的,也是有些本领的。他死了后曹操很捉急,就要荀彧给推荐个人好顶上缺。

这位荀彧也是颍川人,他不仅是颍川的士族领袖,更是曹操的总参谋长。于是,荀彧将自己的小老乡郭嘉推了出来。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先请来了程昱,程昱推荐了郭嘉,而荀彧的反应则是猛省曰:“吾几忘却!” 差点忘了、忘了……

荀彧像

“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从此之后,郭嘉就跟着曹操混了,这一年郭嘉27岁。好像诸葛亮也是在差不多这样的年龄出山帮助刘皇叔的,所以说,大好青年们一定要重视27、28这个年纪,在这个年龄段一定要选择一位好上司,跟对人。

对于郭嘉,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志才不亡,郭嘉不出”。假设青年才俊戏志才没有早死的话,估计郭嘉得在家种一辈子庄稼。

本事二:意志顽强

郭嘉在曹操那儿立的第一个功劳是在攻打吕布的时候。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曹操征讨吕布,连胜三仗,吕布依城固守。在古代没有大炮,攻打有坚固防御工事的敌人是一个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当时部队很疲惫,统帅曹操动摇了,想到了撤军,荀攸、郭嘉站了出来说:“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意思就是:我们疲惫吕布更疲惫,我们困难吕布更困难,坚持最后五分钟我们就能胜利!荀攸是颍川谋士集团的二号人物,是仅次于荀彧的第一副总参谋长,他的话坚定了曹操的信心。

曹操听从了他俩的建议,命令部队加紧攻击然后就取得了最终胜利,吕布被抓到后刘备落井下石导致吕布被处死,赤兔马也被曹操缴获,后来送给了关羽,至于貂蝉不知道最后落到谁的手里,便宜了哪个淫贼。

许多年以后,粟大将将坚持最后五分钟发挥得更是精妙,在孟良崮围歼74师,在豫东战役围歼区寿年兵团,在攻击不下敌人援兵已接近5里地时,发起最后总攻全歼守敌取得战役胜利。

本事三:审时度势

早先,刘备被吕布欺负丢了徐州,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给了刘备豫州牧这个官做。

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郭嘉该当如何,郭嘉说:“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说:“君得之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

于是,曹操给刘备补充了兵员粮饷,派到沛(今江苏沛县),收集散兵以对付吕布,为曹操之后灭吕布做出了贡献,否则也不会有吕布被擒后刘备落井下石那一段——谁让你抢了俺的徐州让俺做不成大军区司令!

建安四年(199年),就是歼灭了吕布后第二年,曹丞相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汉献帝成了傀儡。

皇帝发出了“衣带诏”,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而这时,曹操认为天下英雄也就是他自己和刘备两个人。然而曹操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可能不是这么认为的,剿灭了吕布让曹操有点飘飘然,他做了件糊涂事,竟然放跑了刘备。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瞧把刘备吓得,筷子都掉了,能不能好好吃顿饭。

刘备一直找机会想要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答应了。郭嘉、程昱、董昭等听说此事,都说:“备不可遣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这就为以后的三国奠定了基础。

郭嘉对刘备前后态度的变化,是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的精准判断,正可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漏,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独参与密谋的刘备逃脱在外,且势力越来越大。

曹操准备去打刘备,很多人都劝说他,担心攻击刘备时袁绍从背后袭击。曹操则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告诉曹操:“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

于是,刘备又败了,只得逃跑投奔袁绍,而且大小老婆也被曹操捉了去,连带关羽也投降了。

本事四:能掐会算

打败了刘备,曹丞相迎来了与北方最大的强敌袁绍的官渡决战。战前,袁绍拥有强大的幽州突骑和冀州强弩,曹操有点儿害怕。荀攸跟曹操分析了双方的形势,指出了“四胜四败”。郭嘉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将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的理由理论化,坚定了曹操殊死一搏的决心。

就在双方在官渡相持不下时,传来了江东小霸王孙策要北渡长江袭击许都的谣言,一时间许昌告急,军心动摇。

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果然,孙策很快就被刺客暗杀了,要说这刺客是郭嘉所派我可能也会相信。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又气又羞愧吐血而亡,小儿子袁尚继大将军及冀州牧位,令长子袁谭率少数兵力防守黎阳。

曹操率军攻击,双方互有胜负,曹操计划整顿军马再战三百合。郭嘉却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对其言听计从:都能算到孙策会被暗杀,算算袁家兄弟会窝里斗估计也是准的。

郭嘉又算准了一次。

曹操撤军后袁家兄弟果然发生了内讧。曹操再率大军进攻,各个击破,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青、冀、幽、并河北之地。

本事五:用兵如神

郭嘉掐算的本领之后又施展了一次,这一次算的是两位刘皇叔:刘表和刘备。

曹操在征服了河北之后,直接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匈奴冒顿单于崛起,率领匈奴最先打败了东胡。东胡失败后向东逃跑,一支逃到了鲜卑山,南北朝时鲜卑南下灭了司马懿家建立的西晋,后来在肥水之战时被东晋谢安打败,从而避免了汉民族的灭亡。另一支逃到了乌桓山,曹操打的就是它。

曹操打乌桓,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北征时害怕有人从后背袭击,这一次怕的是中原板块最南端的荆州,因为此时,西凉陇右、关中板块、河洛盆地、山东丘陵、河北板块以及中原板块的大部分都在曹操控制之下,中国北方只有荆州在敌对的刘表和刘备手中。

郭嘉认为:“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郭嘉再次算准了。在北征乌桓战役中,两位刘皇叔几乎都无所作为。错了,刘备干了件大事——三顾茅庐!

曹丞相率军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即雄安新区)时,郭嘉又献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曹操依计施行,迅速取得了战争胜利。然而,就在这次战役中,郭嘉病倒了,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没能活过来,在为曹操打工11年后病逝。

郭嘉之死令曹操哀恸不已,曹操有言:“难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这说明郭嘉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对于心意相通的郭嘉,曹操原准备派上更大的用场:“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三国志·郭嘉传》)意思就是曹操准备在平定天下后,荀彧、荀攸、程昱、陈群等等这些岁数比曹操大或者与曹操同辈的人算是完成了历史任务,曹家天下交给郭嘉这位青年人(中年人)来辅佐。

郭嘉是很有些本事,但是也不是郭嘉粉们拔得那么高,至少在陈寿看来,郭嘉也仅仅是曹操众多谋士里面的一流谋士,高级参谋。郭嘉前面排了二十二个谋士,第二十三位的郭嘉跟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挤在一个合传里,字数也是最少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平定北方,在三国中占了大头,主要依靠的是士族。对于曹操最重要的是收了荀彧,帮助他整合了颍川士族。

刘备之前四处奔逃一败再败,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缺少一位荀彧那样的士族领袖人物。好不容易得了位陈群,却被荀彧使了美人计招去当了女婿,给曹操编写《魏律》和设计九品官制去了。

终于,在郭嘉病重弥留之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此后刘备的班底几乎都是诸葛亮帮助配备的,刘氏集团公司自此步入了上升通道。

诸葛亮出山后,郭嘉就去世了,历史上也就少了两位高智商、高情商人物的精彩对决。如果非要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话,反过来说就是“卧龙一出,吓死郭嘉。”


我淡如菊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是太看得起郭嘉了,和诸葛亮比顶多就是五五开。

三国,从黄巾起义到重归于晋,就一百年,如果从曹丕篡汉自立开始,也就60年时间。那么短短的一百年历史却无比波澜壮阔,能人辈出,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抢夺地盘。这段历史让人惊叹,而这个时代的英雄更让人感慨。

三国是一个权谋的时代,所以必不可免的要谈论三国的几大顶尖谋士。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可是很多人都忘了一句话“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是说郭嘉此人比这四人都要技高一筹吗?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曾大呼说,“若奉孝在,孤何以至此”,由此见得郭嘉在曹操心里有很重的分量,也说明了郭嘉此人的才识谋略确实不低。那倘若郭奉孝真能活得更久一点,再配合上曹操的军事才能就能够一统天下吗?

郭嘉原本是袁绍那边的谋士,但是他看出了袁绍好谋无断,虽有求贤若渴之志,却无用人之才。就是袁绍这个人虽然很欢迎他,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他。俗话说“良臣择主而侍”,所以呢他就跳槽去了曹操团队。可以说郭嘉的这次选择非常正确,很快他就在曹营站稳脚跟,跟着曹操为他出谋划策,征战南北,也就确立了他在曹操这里的首席谋士之位,也就是现在的CSO啊。

其实郭嘉对曹操类似诸葛亮对于刘备,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规划三分天下局势,确立了将来的发展道路;而郭嘉则在官渡之战后力排众议,建议先征辽东,也正因如此才让曹操后来有了根据地来竞争中原,而且没有后顾之忧,他算得上是功不可没。

但是郭嘉和诸葛亮比起来又如何呢,很多人都戏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觉得诸葛亮自知不如郭嘉,所以一直等郭嘉去世了才出山。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啊,他们两个比起来顶多就是五五开。

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主要对手是司马懿,而当时的司马懿在曹魏集团也是CSO,就当初郭嘉那个位位置,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和郭嘉打起来,最多也是个平局。虽然曹魏集团兵将众多,曹操上下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远不是偏居一隅的刘备可以比得了的。但好在益州位于巴蜀之地,又有剑门关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刘氏集团坚守不出。相信即使郭嘉在也无可奈何。

而东南的孙吴集团依靠长江天险偏安一隅,孙权早期在做CEO的时候也算是知人善用了,手下谋士,尽心尽力。再加上孙吴集团历任的CSO都擅长水战,而曹操那边大多是北方汉子,不识水性,更不善于船上打架,这一点在赤壁之战很好的表现出来。不过郭嘉肯定是知道的,如曹操南下的话,他很定会竭力阻拦,如此也可以保留一定实力,不至于后面一直到曹操去世都再没南下。

所以综上所述,倘若郭嘉在的话,即使料到天下三分的趋势,也可能会为曹魏集团重新谋划发展路线,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历史的潮流,三国终究还是会建立的。

可惜历史不可重来,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