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帝王之術,為何無人猜透?

老張家的孩子


其實,帝王之術本質就在於讓人琢磨不透。

你以為他很仁慈。朱棣從北京起兵,最後奪得天下,為了堵住悠悠眾人之口。是不願意大開殺戒,只會儘量的籠絡人心。好彰顯自己仁義治天下,是應該做皇帝的。可是,他卻殺了方孝孺十族。留下了千古之後說起他,就想起來的心狠手辣。

你以為他很清明。明朝嘉靖皇帝,重用海瑞,希望政治清明。向天下子民彰顯自己,為天下民殫精竭慮。可是,他自己卻安於享樂,嚴嵩嚴世蕃為他大肆斂財。他喜歡煉丹,弄的後宮宮女想要殺他而後快。

你以為他很流氓。劉邦,從秦朝一個小小的亭長,最後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本來讀書不多,按理說他只是個大老粗。但是他卻知道任人唯賢,還能很好的分配每個人的工作。後來當了皇帝,連背叛他的雍齒都封侯。

皇帝,每個人都想做。所以每一個皇帝都不能讓下面的人摸清楚自己的想法。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要讓下面的人感嘆出:伴君如伴虎,天心難測。


無敵紫荊


帝王之術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現在隨便找個省部級(市廳級)以上的人都懂,企業家級別的人大多也懂,不懂的人位子坐不穩。

皇帝的稱號和臣子的官職,都是他們獲取權力的法律依據,但並不代表他們就因此獲得權利,能不能獲取權力,得看他們的手腕,這就是帝王之術

《韓 非 子》《商 君 書》《申子》之類的法家書籍都是帝王之術,還有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史書,也是講帝王之術,《道德經》也是寫給帝王看的,都可以歸為帝王之書。

實際上,並不用刻意去學,很多普通人走上管理崗位,基於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權力安全性、延伸性和暢通性,基本能悟出來,

劉邦以前就是個村長、朱元璋以前就是個乞丐、石勒就是個奴隸,他們誰也沒有學過所謂的帝王之術,但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來了

之所以覺得高深(有的人覺得邪惡),是因為你沒有走上高級管理崗位,當你走上管理崗位,自然而然就懂了,就不會覺得它高深或者邪惡了。


南朝居士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帝王之術?這好,聽著就玄。咋說呢?這東西,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能要人命,能讓一大幫子不如你的人跪地上,對你俯首稱臣,這就有人拼命的想學這玩意。

但真真能把這東西琢磨透了的,歷史上還真沒幾個人。

可您瞅瞅大街上,那馬路牙子上的小地攤,小販垮著一包,有的還弄一小喇叭,擱那吼。

就這書攤上什麼帝王之術秘史啦,什麼話說帝王權謀啦,什麼帝王馭人之術啦等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啊!那叫個酷拽炫啊!

有那心動的,就像被鉤子鉤住了魂,想著上去翻上一翻,心甘情願的掏上幾把毛毛錢,拿回去細心研讀。

讀了半天,有懵圈的,有恍然大悟的,有傻了的,還有睡著的。

要俺說,您要是真讀這些個東西,您可以洗洗睡了,還帝王之術呢?十幾塊兩指寬的書?就能整明白啥是帝王之術?您真把咱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所凝結出來的東西,看成一山藥蛋,隨便整一下這就是一盤菜啊!要俺說,哎……,這都沒地說理去。

詳細介紹帝王之術的書

咋說呢?您沒有讀過韓非的《韓非子》,您就別提嘛叫帝王之術。

想當年秦始皇讀了《韓非子》之後,撓心挖肺的想見一見韓非本人,從這一點上,您就知道了《韓非子》上了說了什麼,而且還就說道了秦始皇的心口上了。

秦始皇是啥人,神人級別的人物,能讓他心動的,除了土地,就剩下所謂的帝王之術了。

您要知道韓非本人就是個口吃,但秦始皇還是願意蹲那老老實實去聽,當個學生。

沒別的《韓非子》裡邊那是有史以來,詳細闡述了帝王之術的一本書。

這也就是為嘛韓非被李斯一把毒藥給毒死了,因為韓非比李斯看東西看的明白,但可惜的是,他沒琢磨出李斯這人心。

畢竟人無完人不是。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西方還有那《君主論》,講的蠻詳細的!”

要俺說,差遠了!咱《韓非子》問世的時間比他早了一千七百多年,而且比他還詳細,別一天天的整啥西方的。

咱住大房子燒地火龍的時候,他們還住在石頭房子裡,烤火呢?

趙蕤 (ruí)聽過沒?估計大傢伙也沒聽過,蕤字不是俺標出來,您都不知道這字咋讀,這也是一位研究帝王之術的大家。唐朝的時候,那唐玄宗請了很多次,想把這主請出山。

“不去!”這就人家的回答。

聽聽歷史上對人家的介紹,博於韜略,一代縱橫大家,流於世的著作就一本《長短經》,也叫《反經》。

這本書,要是按照書面上的說法,黑白都有,以謀略作為串聯,歷史作為憑據,講述四個大內容,第一國家興亡,第二權變謀略,第三舉薦賢能,第四人間善惡。

就這書比那《君主論》還早七八百年。您如果真想研究一下所謂的帝王之術,這兩本書必看,當然把那《君主論》作為一補充瞅瞅,也未嘗不可。

掰扯了這麼多,咱先從《韓非子》的帝王之術有啥內容講起,然後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韓非子》

咋說呢?所謂的帝王之術,這玩意還真就沒有啥統一的標準,您要給他下個定義,沒人敢保證他的定義就是完美的。

當然在大家的共識當中,這其實就是皇帝如何管理國家,驅使天下各路英才,為國家服務的一個學問。

如果這麼去解釋的話,他也沒錯,但不能全對。

大傢伙也知道,韓非本人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他這《韓非子》卻集合了法,術,勢三家的長短。

法,其實就是以法律作為根基來治理國家,任何事情拿這法來度量,就可以保證一個國家安穩的運轉下去,才能長長久久。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商鞅,利用法,將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展現到了世人的眼前。

這法字擱到現在,擱到現在的企業當中,就是各種而言的規章制度,這東西不能講情面,無規矩不成方圓嗎?

當然有的企業主特別的喜歡破壞規矩,你比方說,年初訂好了規矩,這賣出去多少,就能提多少多少的獎勵。

結果年底這麼一算,好傢伙,這員工居然拿到了十萬塊。這企業主回頭就把規矩給改了。

“啊!這年的效益不錯,你拿一萬塊意思意思就完事了。你拿多了其他員工怎麼看,俺這是在保護你!”

得,這企業主得了便宜還賣乖!

像這樣的企業長不了,而且也大不了,衰亡是必然的。

他就從來不想,員工拿的多了,你只會拿更多,所以規矩不能破。

接著就是術,這其實就是談皇帝管理臣子的手法。按照書說的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權,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

如果您直接翻譯,就是說應該因材施用,這中間要考察臣子的能力,然後給他相應的位置,如何考察呢?用皇帝手中的生殺大權來考察,而這生殺大權就必須掌握到皇帝的手裡邊。

聽著挺牛掰吧,這就被一些個人拿來變成了地攤上,所謂的厚黑學之類的東西,什麼耍手段,弄心機的,不堪入目啊!

人家講的術是這些個東西嗎?壓根就不是,歪曲了,術的核心是利用皇帝手中的生殺大權來判斷臣子的能力,將他放到合適的位子上。

如果術對這人不起作用,作為皇帝曉得咋辦了吧。

但術這東西是空中樓閣,沒有法的依憑作為基石,這術所依靠的生殺大權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們是相互依賴的。

那麼術的代表人物就是申不害,他這人在韓國使用術治理,十五年過去了,韓國打一個弱小的諸侯國,一舉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他在的時候,韓國的實力那是槓槓的,對內有凝聚力,對外那個諸侯國都不敢小窺。

術這玩意全依賴人來把弄操控,這人如果不在了,這術也就會跟著消失,這東西是不能傳承的。

反觀商鞅的法,他人不在了,但法這東西依然貫徹大秦帝國的始終,不僅如此,也得到了後世所有帝王的認可。

所以沒有法的術就是空中樓閣。

所以申不害死去之後,韓國瞬間就變成了最為弱小的國家,一夜之間就打回了原形。

勢,這主要是說皇權至上,整個國家這都需要圍繞皇帝這個中心點來進行運作和維護的。

那麼這個代表人物是誰呢?慎到,他是在齊國的時候提出,這國家對皇帝的尊敬,無論那個階層這都是必須的。而這尊敬是通過中央集權來實現的。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慎到的學問碰到齊國這幫子喜歡空談的傢伙手裡邊了,這幫子傢伙天天的開會討論,就沒有落到實際上去。

那麼咱轉過頭來說,商鞅變法他如果沒有秦孝公給他勢作為助力,這變法壓根就不可能在秦國的土地上實現的,您說是不是。

而且術依憑的生殺大權其實就來自於勢。

那麼在所有三者當中,這勢是核心,法和術是為這勢提供助力和支持的,而其中最弱的一環卻是術。

當然篇幅有限,咱也不能說的太透。

所以韓非就提出了法術勢三合一,這才是真真的帝王之術,缺一不可。

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明朝時期,嘉靖皇帝就應用的很純熟。在初期他和文官集團對抗中,他唯一能夠利用的也就是勢,在勢的脅迫下,利用禮法也就是法,來讓文官集團低頭,從而獲得了最終的話語權。所以他可以不上朝,那幫子文官集團卻不可能不聽他的話。

那麼為什麼看不透呢?

因為有術的掩蓋,有的帝王心思能被看透,一是時局,二是性格,但更多的看不透,其實就是術的作用。

這話說的有點玄乎,但您要去分析這當中間的事,沒個長篇大論三五個小時,壓根就掰扯不明白。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根本原因是:你不在其位,體會不到帝王的“不得已”。

帝王心術不等於傳統官場、商場上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它有更深廣的內涵。從根本上說,它源於帝王身份的諸多“不得已”(以下我只說合格的帝王,不論昏君)

1、世上每個職業都有退路,唯獨皇帝沒有退路。帝王身退則必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魔咒般的宿命。你見過幾個喪失權力的皇帝有好下場的?康熙帝說:“《易》遁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所以皇帝必須永遠“太阿在握,權柄不移”,至死方休。

2、世上每個人都能有知心朋友,唯獨皇帝不能有朋友。“近則不遜,遠則怨”,這未嘗不是皇權周圍的眾生相。皇帝不能和任何人越過君臣禮法的邊界,就是避免人臣恃寵而驕,招攬權勢,反恩為仇。宋徽宗和大臣稱兄道弟,導致朝綱崩摧就是前車之鑑。雍正帝整死年羹堯,諭旨中罵道:“看來你當不得一個大字”,就是恨他恃寵為亂。

3、民主制度下的政治鬥爭,最後常出現沒人對國家真正負責的局面。因為政黨可以下野、總統可以辭職,大不了爛攤子交給別人。但皇帝不同,視天下為身家性命,不能撂挑子,必須對國家的治亂興亡負最終責任,必須至死堅守底線。

4、所謂“朝廷”,就是天下最精明、最大膽、最有本事的人湊到了一塊。皇帝在他們的包圍下,要用其智力,又要保住身家性命,又要保證國計民生,還要保證子孫萬年,想事不為人所欺,威不為人所竊,權不為人所攘,情不為人所奪,就免不了韓非子說的“上下一日百戰”,皇帝的神經必須長期保持草木皆兵的備戰狀態,剛愎雄猜就成了帝王職業的基本素養之一。

5、千夫所指在下,千秋史筆在後,皇帝要顧及生前身後的名聲,所以“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好事也好,壞事也罷,皇帝做事情不僅要做成,還要做圓。怎麼閃轉騰挪而饒有餘裕,自己做好人,別人做壞人,就離不開一連串的算計。

6、好逸惡勞,高己卑人,聲色自娛,是人的本能。皇帝和平民百姓概莫能外。所以,讓宰輔總其事,讓百官代其勞,讓國計得其所,來保證皇帝可以安享聲色犬馬之樂,沒有後顧之憂,就成了皇帝最後的小算盤。

以上六點,都是中國皇帝的“不得已”。而這六個不得已,又導致了皇帝要面對六個現實問題:

因為第1點,皇帝必須打擊任何謀求“提前接班”的兒子和兄弟叔伯。越是血緣關係親近的人越不能信,防盜防賊防子孫,“朕不給,你不能搶!”

因為第2點,皇帝不能和任何人推心置腹,必須默認每個人都不可信。一旦發現有欺君罔上的跡象,非黜即殺!“奸茴稍萌,即滅不旋踵”。

因為第3點,所以皇帝必須保證信息傳遞的上通下達、全面準確,隨時檢查下面是不是政令無違,自己是不是民隱周知,所以刺探、試探無所不為。可以參考韓非子說的“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因為第4點,所以皇帝必須時刻與一群天下最強的大腦和心臟鬥智鬥勇,想著陽謀,防著陰謀。最安全的活法,就是“恩威莫測”。皇帝擺出喜怒無常的性情,讓底下的人猜不到,讓每個人都覺得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他才能安全。反之,“有謀人之心而使人知之者,危矣!”一旦皇帝發現有人可以猜得到自己的心思——殺無赦!

因為第5點,所以皇帝必須始終維護儒家的政治正確,和莊嚴肅穆、端正平允的個人形象。“出一言而盈廷稱聖,發一令而四海謳歌”,皇帝要掂量什麼只能做不能說,什麼只能說不能做。所以暗地裡波譎雲詭的朝政,面子上都是一片仁義道德的氣象,我騙我騙我騙騙騙!

因為第6點,皇帝必須精雕細琢出一套最佳的人事佈局和行政程序。古人常說“祖宗之法不可廢”,就是因為帝國的制度是歷代帝王研深測化、窮盡智慧作出的頂層設計,後世子孫不能隨便動,最怕捅了個窟窿你堵不回來。

在皇帝制度下,如果沒有統握元樞的意志,致治於未亂的偵察、反偵查能力,和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平衡術,皇帝根本無法有效地駕馭偌大的帝國。而身不在其位的人,又簡單地以為皇權無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所以把歷史的是非對錯,簡單地歸功或歸咎於帝王個人。又或者覺得帝王心術處處虛偽,步步陷阱,讓人猜不透。其實設身處地想想這6個不得已,你也不難體會“為君難”的真實意味。

黏貼一個數據統計給你參考,看看皇帝好不好做: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國家,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死於疾病或者衰老)339人;非正常死亡(死於自殺或他殺)272人,非正常死亡率為44%,遠高於其他社會群體。有確切生卒年份可考者共有209人,其平均壽命僅為39歲多。

再給你看看北魏的一代雄主,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是如何被皇權逼瘋的:




噴子都是玻璃心


所謂的帝王之術,到底是什麼?

上下五千年,幾多興衰史。自商周至明清,中國共先後登場了五百餘位帝王,這些帝王,性格各異。而讓後世研究最多的,就是他們的御下之術,也就是所謂的帝王之術。

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管理技術。隨著這幾年各類管理學說的興起與熱度的增加,帝王之術也被拿出來研究,歸根結底,就是一套管理辦法以及管理技巧。區別就在於,管理的角色和管理的尺度不同。

《道德經》第六十章講到:治大國如烹小鮮。其義即是治理國家如同烹製菜餚一樣。要掌握佐料的平衡,還要有精耕細作的精神。當然,這個道理很大,實際上在做起來有很大難度。而古代的帝王們,也是在這方面尋找平衡。

帝王之術,首先就是御人,古代的皇帝是私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我的,但是怎樣讓臣屬忠心耿耿,賣命的為自己去工作。更重要的是駕馭大臣中間的平衡,既不能讓皇權的威嚴受到損害,又要讓大臣為維護皇家的尊嚴去奮鬥,這帝王之術中最重要的御人。

其次,帝王之術在於平衡,不單是大臣之間的平衡,還包括朝廷的平衡,皇族與士族的平衡。天下是皇家的不錯,但是皇家的土地上,總要有人去維護這個皇家,方才有存在的意義。若是一味強調皇族的權利,使大臣和士族受到損害,那麼就會出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結局。

還有就是,授權。古代的皇帝不同於而今的企業管理者,對於到手的權利再下放,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這個天下都是自己的。分出去的權利,且不就是將自己辛苦得來的天下再拱手讓人嗎?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煞費心思的將傳承千年的宰相制度給廢除,原因就是朱元璋認為宰相沒有打天下,卻還要名正言順的瓜分了自己的權利。如何讓授權變得讓皇帝放心,更能隨時把這個授出去的權利始終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帝王們一直研究的課題。

最後,帝王之術在於神秘。為什麼帝王之說在古代會讓人們感覺如此神秘?因為這不同於而今的各式管理學說,都有章可循,有跡可依。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每一個帝王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背後的國家先是皇家的,再是大臣的,最後才是百姓的。大臣們要去迎合,去揣摩聖意。為何清朝的和珅會讓乾隆如此喜愛?就是在揣摩聖意上做得很好。而為何要讓他揣摩聖意,就是要先是皇家的威嚴,皇權的神秘。

當然,關於帝王之術,遠遠不是寥寥數語就能講完的,幾百位皇帝,幾百種帝王之術,其中的複雜程度,不言而喻。但是歸根結底,就在在於管人,用人,識人幾個方面。並且,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出現了很多讓我們後世驚豔的管理之術讓我們學習。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已經發生過得歷史來找尋經驗,從而避免不該犯的錯誤。這就是歷史以及帝王之術的美妙之處!


史曉生


什麼是帝王之術?有人說帝王之術就是平衡之術;有人說帝王之術就是權衡之術;有人說帝王之術就是考核之術。

我認為都是錯的。

什麼是帝王之術?

在古代,但凡皇子,尤其是內定了的太子之類的人,都會請專門的老師教學帝王之術,輔助皇子或者太子學會帝王之術,以掌管天下。

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縱觀全局的能力

首先要說的是縱觀全局的能力,帝王要管理江山社稷,管理整個國家的民生大業,首要之務是明辨局勢、縱觀全局。

舉例康熙來說,一生當中擒鰲拜、平三藩、收服臺灣、剿滅準葛爾丹,都是大作為,在文化層面,帶頭編撰《康熙字典》,大力推進漢滿文化結合、任用漢人、推行漢文化,都是好政策。

那麼這幾件事情的順序能否改變呢?

答案是不能。

有時候做事講究契機,契機到了,順勢而為。契機不到,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

康熙皇帝勵精圖治,開闢了康乾盛世,不得不說,他的大局觀把控的很好。知道該在哪裡發力,知道該什麼時候收力。

在影視劇《康熙大帝》中有一個橋段是:康熙皇帝無奈之下將自己最疼愛的公主嫁給了準葛爾丹,雖然不願,但不得不為之。

因為權衡利弊之後,勢未到。

2.知人善用的能力

一個帝王,能力再如何大,也沒法自己一個人管理整個國家,所能依靠的,無非是大臣,還是最核心的那幾個大臣。

雖說天下臣子都有吏部在管理,可皇帝真正所能依靠的,還是身邊的那幾個大臣。

需要知道每個人的能力界限,以及所能做的事兒。

這裡舉例劉邦,他任用了蕭何、張良、韓信、樊噲等一系列名臣宿將,終成大事。《鴻門宴》的時候,雖說用了蕭何、張良的計策,但也借用了樊噲的勇武,並且知道樊噲即便勇武也會聽自己的話,要是帶著韓信去赴宴,說不準韓信就開始大殺四方了,惹惱了項羽,自己命不久矣。

當然,這裡面還有心理學的意義,比如剛剛提到的平衡之術。一個臣子太過於寵溺了,有時候反而不好,需要時不時的敲打、磨礪,這樣才能打磨出一塊好料來。

3.明辨是非洞情查理

作為帝王,雖說有時候不得不為之,不得不做一些有悖於人心的事,但自身要清楚明白,要有對事情的明晰洞察能力,否則,那就是昏君了。

這裡距離乾隆皇帝對於和珅的寵溺,乾隆皇帝不知道和珅貪官嗎?他肯定知道,自號十全老人的他,如果連這些事都無法察覺到,那麼,真就是昏庸無比了。

可他為什麼沒殺了和珅呢?一方面是他需要和珅幫他辦事,另一方面是,他知道和珅跑不出自己的手掌心的,即便自己不殺和珅,給兒子殺也是一樣的。並且這樣還能給兒子助長威望、豐盈國庫,何樂不為。

4.凡事多思考多預料

軍事家都需要有卓越的預判能力,否則,打仗真就是紙上談兵、過家家了。帝王之術中,這些能力也需要有。因為,但凡你對事情多思考幾步,有百利而無一害。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普通人喝一杯水,如果發現水渾濁,你會怎麼辦?

你會倒了,重新倒一杯,充其量吐槽一下水不乾淨。

但是帝王並不會,第一他會想到是不是有人害他?第二思考是誰?第三思考要不要將計就計釣出害自己的人?第四考慮這是不是一場誤會?第五考慮如果是誤會自己要懲罰誰?第六考慮該不該懲罰?第七考慮自己是要收買人心還是殺人立威?

你會想這麼多嗎?

俗話說,暗黑帝王術,就是如此。

大概能想到的,其實也就是這些了。

那麼,帝王之術無人猜透嗎?

帝王之術無人猜透,真的是這樣嗎?

大錯特錯!

首先,中國的韓非子寫了一本書叫做《韓非子》,講述的就是帝王之術;西方有一本書叫做《君主論》,說的也是帝王之術。

如果你真想看看帝王之術的奧秘,完全可以去讀這兩本書。

但是,我要說的是,所謂帝王之術,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認真仔細的思考一下我上面所說的幾個,尤其是職場中,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遇到——甚至不單單是管理者會遇到。

當然,對於一些大型企業當中的管理者,所謂的帝王之術,其實就是管理之術——管理自己、管理員工、管理業務、管理公司。

有些人喜歡把帝王之術叫做奴人之術,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因為,管理的本質就是人。

現在再看,你還認為帝王之術無人猜透嗎?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帝王之術很神秘?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想想,歷史上的帝王有多少?

尤其是限定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多少?

真正會使用帝王之術,並且有所建樹的,有多少?

其實,很多人不是不會,只是用的不好。

為什麼用的不好呢?

原因很簡單,能當皇帝的上下五千年也就那幾百個,物以稀為貴,尤其說到神秘的帝王之術,自然很多人覺著神秘。

但事實來說,如果說管理之術,你肯定會說:切~

所以說,這東西沒啥可神秘的,其實就是管理的方法,政策制定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不同的是,帝王之術指的是對整個國家的管理,而管理之術更偏向於對公司、業務、員工的管理,有大有小而已。

但性質是相同的。


三度扯歷史


古代帝王都有一套治下的理論標準,這便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帝王心術核心就是為了維護統治地位,常採用過河拆橋。

漢高祖劉邦出生卑微,卻能先入關中,結束秦朝統治,通過楚漢爭霸一通江山,坐上皇帝寶座。繼位後,為了維護劉氏統治,對異姓王的戒備之心越來越大,逐彭越、滅英布,殺韓信,只留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心術篇。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一同打江山的兄弟兵權,採用偃武修文國策,防止武將兵變,留下和平演變政權的美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通過胡惟庸一案誅殺功臣,廢丞相制,皇權得以高度統一,使得專制統治更上一層樓。

帝王順利繼位後,都對奪取政權的驚心動魄心有餘悸,為了長久延續其統治,他們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他們是心狠手辣嗎?他們是不仁不義嗎? 換一個角度,身處帝王位,便是孤家寡人,高處不勝寒,身敗便是滅門之危險,便是百姓被生靈塗炭之時,便會釀成不可挽回的危險局面。 歷史上不乏這種案例,秦二世與趙高就是典範。如果沒有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就會像秦二世一樣被趙高所殺,身死異處,丟掉祖宗留下的江山,何其悲哉。

帝王心術其實就是採用種種手段,相互制約臣下,讓臣子相互猜疑,失去信任基礎,從而維護自身統治,實現其長久延續之目的。

帝王心術為何別人猜不透,主要是你所掌握信息不全面,看待問題高度不夠,沒有十面埋伏的危機感而已。帝王心術是身處高位的被迫行為,是不得已而為止。


知天道應民心


第一點,帝王之術不是沒有人猜透的,而是猜透的人都不敢說,敢說的人都死了,比如楊修。

第二點,帝王之術是一門高深的御下的手段,就是能夠得心應手的使用下級。能夠很好的做到這些的帝王也不多。作為一個帝王能夠在各方面利益的爭奪中起到平衡作用,能夠很好的壓制各方勢力,不使任何一方做大,這也是一門高超的學問。

第三點,帝王也是人,在使用帝王之術的時候難免添加一些個人情緒在裡面,這就使人更加難以把控,所以說伴君如伴虎。能看懂權術的未必能夠看懂人情,所以說帝王是一個綜合體,要想猜透談何容易。

總之,中華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當中,帝王之術也在不斷的改變。君權相權之爭,地方與中央之爭,文官和武將之爭,各皇子之間的繼承權之爭等各方面的矛盾,都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帝王之術又會隨著情況不同而去變化,所以說無人猜透帝王之術。


如煙入幻


法家經典《韓非子》和《商君書》就是言帝王之術。

秦朝之後,法家著作都是禁書。只有法術之士和皇帝本人可以閱讀。

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

《商君書》主要是針對人民:尚奸,選拔重用奸惡之人。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尚奸必出惡政:愚民、貧民、弱民、疲民、辱民、虐民。


《商君書》一言蔽之——與人民為敵!

《韓非子》主要講述如何整治大臣:文臣、武將、兒子、老婆、近侍、王室兄弟。

韓非子把老子的無為,進行了法家化改造。

《韓非子•主道》有曰:“明君無為與上,群臣懼乎其下。”韓非借用老子的無為,來闡述君主駕馭群臣之術。

君主不能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好惡習慣。才能駕馭群臣。

在《大明王朝1966》中,嘉靖皇帝把韓非子的帝王之書,展現的淋漓盡致。


楊朱學派


把小孩隨意放在一起,二三天必出一個孩子王,可見王由天然性,不是強求的。

帶頭大哥就是王。歸服眾否的人格特徵。

令眾人服氣,不是一般人可達到的,從而王是終極裁判員及最終解釋權人。

無職條件下的王,就是民間的長者。

長者,不是三老四少成員,而鄉民有大情小事願找到合計合計者。此為無冕之王。從而文字詞願寫成:心懷為公。

俗語,此人招聚人可成群。

事實上,人分兩大類:1.有自主意主見的,2.隨大流的。

用文人層面顯示,獨創出雅詞的,背熟雅詞學腹五車的。

用常態顯示,自創者,仿照者。

真實裡,創無人可涉到,此樣人可遇不可求,呈千年等一人的狀態出現。因而創被歸神。

除神外,發現發明創造者也極少湧現。

從而,創業者如半神。

第一代帝王就是創業者,以後帝王是承業者。

因此,不是參不透帝王術,而是不屬創業人,僅承繼已有之業人。

現實裡,王用意識,且產生意事,其他人理解意事內的意思含意。文學小說述成揣磨上意。

從而有上行下效之說。而歸榜樣示範者了。

實用裡,王是分辨敵否者,除王外沒有敵存在,僅有怨仇式。所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歸自從事項不涉此項的狀況。因而窺也無用。

古中國人排列呈:

神.帝.王.聖.霸.藝.劑.技.伎.妓.記.計。

春秋戰國後把計放置到聖後,呈:

神.帝.王.聖.計.霸.藝.劑.技.伎.妓.記。

其中,神被稱寫成道,帝王聖霸被稱寫成法,藝劑技伎妓記計稱寫成術。

而,神,不聽不看不說不判不動,在神面前者,一切自心明斷。求神者都如此。

而,霸,就是標準,從而標準下,順則昌,逆則亡。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