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若韩信听从蒯彻计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蒯彻的谋划,能统一天下吗?

没有龙猫的猫公车


前言:韩信在帮刘邦成就大汉伟业之时,虽然位列王侯却也免不了遭到清算,在吕雉与萧何的联手下,韩信被诛于钟室之内,待刘邦平定叛乱归来之时,吕雉告诉他韩信的临终之言是:恨不用蒯通计!那么韩信的临终之言,如果按蒯通之言能统一天下吗?笔者以为不能!

蒯通为什么建议韩信保持中立?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韩信背水一战智除龙且,项羽此时与刘邦荥阳处于胶着状态,志得意满的韩信却在此时要求刘邦给他权力管辖齐地,刘邦自然不是傻子,在大骂韩信之际还是听从张良与陈平之言,封韩信为真齐王。一方面是安抚韩信,以防他背后捣鬼,比如隔岸观火,作壁上观亦或是背后使绊子。另外一方面也是稳住韩信,毕竟在攻占齐地之时,他手下还是有兵员的,可以稳住齐地不至于被反扑。

而被刘邦认可的韩信在正式做上齐王之后,有手下蒯通建议他干脆独立,为什么?因为此时项羽也派人来游说,大体的意思是项羽为人比较大气,屡次放过狡诈的刘邦,你韩信给这样的打工太不值当。况且,此时刘邦还重用你韩信,正是项羽与刘邦抗衡才帮其挣来的前程,一旦项羽被刘邦打败,韩信的处境就堪忧了,毕竟耍赖是刘邦的拿手本事,不会善待韩信大将军,与其这样,不如和旧主项羽联合,除掉刘邦!对于项羽的为人,韩信怎么会不知道,所以果断拒绝来者的提议。


那么韩信拒绝项羽,关键时刻又胁迫刘邦妥协自己的要权举动,那么韩信还有其他选择,那就是保持中立,因为在蒯通分析看来,韩信的能力就像天平上的重砝码,偏向谁则胜利的天平就倾向于谁,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蒯通的建议是韩信保命之法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

说的是张耳,陈余两人与刘邦的关系,肯定要比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亲密多了,结果呢?刘邦为了天下大计,还不是妥协杀掉其中的一人?就忠诚度而言,韩信是从楚营去的汉营,都是在没有得到重用后出走的,有区别的地方在于,萧何及时追回韩信并且极力的推荐才能大放异彩,这样的忠诚度跟吴越之争的范蠡与文种两人如何?他们不照样被君王所忌惮?既然前有要权的僭越之举,后有功高震主之嫌,其结果将来是可以预见的,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做主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一争高下呢?

为什么说即使选择蒯通之言,韩信也不能统一天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从这就可以看出韩信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他最后的选择是当刘邦的臣属,而不是自立为王。他选择放弃自立为王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自以为功多?实际上而言,是他韩信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他选择中立,势必要面临诸多因素,比如自己所在的齐地,不管是齐地的百姓还是与他一道攻打齐地的将士,都能心悦诚服地臣服于韩信?而且彼时存在的势力远不止项羽与刘邦,韩信有什么把握战胜所有的势力?

即使他能战胜所有的势力,这么大的版图地域,你韩信指望谁去管理?你的民心基础在哪?你的人才储备又在哪?你的管理团队又在哪?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不是简单的打天下这么简单。论勇猛,韩信比不过项羽。论收买人心,韩信比不过刘邦。既然一切都是高风险的未知道路,何不选择刘邦的臣属来得简单!

结语:蒯通连续的建言,不是说韩信全然没有反应,而是韩信知道事情的成功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难,既然这样,凭借战功在刘邦阵营立足,又有何不可?


农夫说历史


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不过短时间内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的,时间一长,还是要被刘邦统一天下的。

蒯彻也叫蒯通,是一名谋士,他最早出名是因为替陈胜部将武臣,凭一张嘴说降赵地三十余座城池而名震天下,后来蒯彻成为韩信的谋士,当郦食其凭一张嘴说服齐国时,韩信在蒯彻的劝说,发兵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而韩信则顺势拿下齐地。



韩信拿下齐地后,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的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荥阳对峙,双方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再战,彭越在梁地,英布在淮地,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度,这个时候韩信的地位变得空前重要起来。

韩信这个人身上有着浓浓的战国遗风,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将入相、封候拜王,在接连拿下代、魏、赵、燕、齐时,韩信自觉功劳甚高,因此向刘邦上书,要求请封自已为代理齐王。



韩信主动要封的行为激怒了刘邦,刘邦在张良、陈平两人的提醒下,不动声色,直接封了韩信齐王,把代理二字给去掉了,韩信在得到刘邦的封赏后很高兴。

这个时候,项羽由于龙且的战死,韩信占领了齐地,使西楚国的都城彭城直接处于韩信的威胁之下,如果韩信忠于刘邦,那么接下来,自已就会被刘邦、韩信战略包围起来,项羽出于对形势的担忧,于是派出说客武涉到韩信去游说。



武涉见到韩信,就开始游说韩信,武涉的意思就是希望韩信保持中立,不要帮助刘邦,武涉对韩信说:现在楚汉之争,您(韩信)现在起决定作用,您(韩信)帮助楚则楚胜,您(韩信)帮助汉则汉胜,项王如果灭亡 ,那么接下来,汉王刘邦就要对付您(韩信),不如保持中立,三分天下。

可是韩信拒绝了武涉的建议,理由非常明显,韩信说道:我之前侍奉项王,官职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不过是个执戟卫士,我说的话没有人听,我提出的计谋没有人采用,所以才离开楚而投靠汉,现在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印信,让我率领数万兵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韩信绝不会背叛汉王的。



从韩信的拒绝对话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韩信对待刘邦是:君以国士待,我必国士报之,他对刘邦是忠心的,所要的不过就是裂土封王,并不想背叛刘邦,而蒯彻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背景介入劝说韩信的。

蒯彻是个谋士,他对韩信当前的局势看得很清楚,他和武涉一样认为韩信如果继续忠心刘邦是没有好下场的,于是蒯彻就开始劝韩信,所说的话与武涉大致相同,而且蒯彻还说了,韩信的功劳太大,大到无法让君主安心的地步,如果现在不反,将来一定会被清算的。



可是蒯彻无论怎么说,韩信就是不听,怎么说也不会背叛刘邦,那么如果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历史将会如何发展呢?

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不帮助刘邦而保持中立的话,就会引起一个连锁反应,可能彭越、英布等人也不会依附于刘邦,更多也会在一边看热闹,这样天下就形成了三个大的军事集团:刘邦的关中集团,项羽的西楚集团,韩信的齐国集团,还有几个小集团:彭越的梁地集团、英布的淮地集团、燕王臧荼、赵王张耳、衡山王吴芮、韩王信等。



如果是这样,刘邦暂时将无法击败项羽,继续与项羽在前线对峙,而且由于韩信的背叛导致彭越和英布也不来帮忙,所以刘邦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联合彭越和英布,以大肆封赏拉拢的手段,当然会受到项羽和韩信的干扰,不过以刘邦的本事,招降英布、张耳、吴芮、韩王信等应该不是大问题,英布和吴芮离刘邦的地盘太近,无法对抗刘邦,应该会依附,而彭越、臧荼可能保持中立。

其实韩信虽然自立,但是韩信的势力也是不稳定的,韩信手下的将领很大一部分都是刘邦的亲信,包括韩信在北方战场所有后勤供应都是刘邦供应的,如果韩信自立,就得先解决这些问题,韩信暂时只有一个齐地,粮食供应应该能够满足,但是手下的将领,如果不愿意服从韩信的,就得全部除去,这样就削弱韩信的实力。



当时刘邦占据了整个关中及巴蜀之地,外加洛阳到荥阳一带,外加联合英布、张耳、吴芮、韩王信等诸侯,应该算是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在对抗韩信与项羽的过程中,实力最强。

韩信和项羽的强项都在军事上,刘邦的强项在政治上,所有军事都是政治的延续,玩军事的永远斗不过玩政治的,再加上刘邦实力强,地盘最大,又是最善于用人,韩信就算自立,也没有与项羽联合起来共同对会刘邦的可能,因为项羽与韩信绝无联合的基础。即使三分天下,也是各顾各自立,这对实力最强的刘邦来说是好事。



刘邦只要想办法搞定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和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两人,项羽与韩信就会不战自破,刘邦又有张良、陈平等顶级谋士,不管采用什么计谋,离间计也行,借刀杀人之计也罢,只能设法让范增和蒯彻离开,刘邦就能稳胜,照样统一天下。

所以个人觉得: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不出兵帮忙刘邦,而选择自立的话,天下将会短暂三分,然后再次统一,当然是刘邦统一天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若听从蒯彻计谋,以他的军事才能与蒯彻的谋划能否一统天下呢?

我们先来看下当时楚汉的情况,楚汉两军在荥阳,广武,成皋附近相持不下,因长期作战,双方士兵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毫无作战之心,此时只需双方那一边能否得到补给供应或一支生力军,那将得于扭转乾坤,取得胜利。

再看韩信当时的情况,韩信当时已经平定齐地,封齐王;齐国乃富饶之地,粮草供给充足;手下之兵又经过战争洗礼,士兵素质得以大幅度提升,兵精粮足,已今非昔比。

反观项羽的这边,龙且与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彭越又在后方骚扰,断其粮道;前有刘邦后有彭越,处境堪忧。

那么韩信会否攻击刘邦呢?答案:当然不会。心存道义的韩信若无刘邦的赏识,安有今日齐王职位。若反刘邦,必然使天下人争议。

所以蒯彻向韩信提议,既不帮刘邦也不助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以齐国之力迫降燕赵二国,再兵袭刘、项二人后方空虚地带,占领他们的地盘,制止楚汉之争;再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以恩威并施成为天下霸主。

此消彼长,刘、项二人也不会眼看着韩信壮大,必然会联合节制韩信,况且当时还有彭越、英布等诸侯势力,所以韩信若听从蒯彻的计谋,也只能成为一时之霸主,不可能成为天下之主。


枪挑花面


这个问题答案没什么争议,肯定不能。不单单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甚至是自立齐地也做不到。韩信听从蒯彻的计谋,只会自绝于天下,提前走到他人生的终点,同时葬送自己国士无双的名头,没有丝毫成功的可能。

韩信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非常高超。但是,要统一天下,光靠军事才能根本不够,否则统军征战隐隐在韩信之上的项羽,也不会饮恨垓下,惨淡收场,只引得后人的无数叹惋。无论何时,争霸天下的条件,首先是强力政治集团的支持,其次出众的才华,最后,天下将乱的时局,缺一不可。韩信没有强力支持者,时局也不容他成长,单靠他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自立、称霸一方,更狂论统一天下。

秦末,有能力割据一方的人主要是两种。其一是六国旧贵族,如齐国田氏,楚国项氏等;其次是地方乱民首领,如英布,彭越等。刘邦按分类来看是乱民首领,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秦末趁势而起的诸侯中,他第一位到达咸阳,并公开接受秦王投降,因而在秦国遗民中拥有极大的威望,之后项羽屠杀秦王室,火烧咸阳原,强立不得人心的三降将在关中为王,客观造成了关中的权力真空。刘邦兵出汉中之后,不到半年就尽得前秦故地,关中人士鼎立支持他争霸天下,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事实上继承战国以来最强国秦的旧贵族。定位非常奇妙。

而韩信并不属于这两类。他长期居于社会底层,少年时便父母双亡,贫无行,没有强力宗族支持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

直到刘邦麾下,因为萧何的赏识,他一步登天,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军中地位只在刘邦之下的大将军。如今我们对他的突然崛起啧啧称奇,但对于韩信本人,事实上却造成了他成长的空档期。他没有结交朋党的经历,虽然位高权重,但形单影只,他的权力来自刘邦的信任和委托,没有属于他的政治集团在背后。因此,韩信就像寄生槲,看似繁华,一旦离开树木,很快就会枯萎。他真正有机会培养亲信是在灭赵之后,名震天下,因而有人前来归附,如李左车等,但已然太迟,如一颗树苗刚出土,虽然前途无量,但在参天大树之下,没有雨露和阳光供他生长。

韩信成为齐王是个战争的拐点。龙且战败,楚军损兵折将,后方空虚。荥阳前线项羽虽然一度获胜,但也因为韩信的牵制无力西进,彻底击败刘邦。刘邦稳住阵脚之后,很快趁机反攻成皋,继续和楚军对峙。蒯彻对时局的分析非常精辟。

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消耗,韩信或大有可为。但他真的能如蒯彻所说那样,三分天下?

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前面提过,韩信一步登天,在汉军中突然变得位高权重。但也因为崛起太快,他本身没有多少追随者,也没有形成政治集团在背后支持,他只是一个人,离开刘邦集体,他甚至不如诸侯中根基薄弱的彭越。即便是在赵齐两国招募军队自强,但对从军的人来说,他们加入的是汉军,而不是追随韩信本人。田氏即便溃败,田横这位壮士却成功逃亡到彭越军中。虽然一着不慎,但作为旧贵族,前齐王宗室,田氏在齐地的能量依然不容小觑。秦末以来,他们先反秦,后抗楚,活动积极,力量强大。失去刘邦的威慑,汉军的支持,一旦田横返回齐地,凭韩信自己的根基,能不能保住齐王的名位都是个问题。如果韩信真的有能力在齐地成王,而不需要刘邦的支持,他有必要请刘邦封他齐假王?聪明人不会多此一举。

战争到了汉四年,韩信灭齐之后,天下形势已经很明朗,非汉即楚,没有第三方的生存空间。灭秦之后,天下形势,就在刘项两方之间。双方之所以在荥阳成皋一线死战,也是因为他们彼此都清楚,只要击败对方,那天下,唾手可得。齐国旧贵族田氏意外灭亡之后,天下再无第三方有能力更改时局。韩信此时只能选一方支持,而没有机会成长为第三极。他要是背叛刘邦,那只能选择项羽。但他本身就是从项羽军中出走,加入汉军,如今反复,两方都不会接纳他。当楚汉双方发现继续死磕只会便宜他人的时候,他们很可能罢手(事实上的确休战了)。韩信只有很小可能抵挡田横,但绝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很可能在田横和韩信相斗之后,把两家都收拾掉。刘邦此时只会坐视,期待韩信他们能给项羽多带点麻烦,然后在项羽处理了韩信之后,再与他决战,一分高下,胜者为王。

论武力,韩信比不过项羽;论德行,无法与刘邦相抗衡。韩信的崛起,恰恰使得楚汉常年鏖战即将分出胜负,天下将定,而非继续为乱,让他可以浑水摸鱼,甚至成功逐鹿。在刘项两棵大树之下,没有他的立锥之地。

韩信,太迟了。


史记记载,韩信灭齐之后,灌婴带领骑兵南下,进攻楚国,多有胜利,甚至攻下彭城。

使婴别将击楚将公杲於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攻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於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这样有利的情况下,刘邦却选择了与项羽和谈,平分天下。担忧的,恐怕只是韩信那有可能的野心。继续和楚鏖战,给了韩信成长必须要的时间,最后很可能白辛苦一次,徒做他人嫁衣。

从中也可以看出,蒯彻的图谋无法成功。一旦楚汉受到威胁,选择罢兵休战。那他们可以很轻松的收拾第三方,然后再决战。当时形势下,不管是失去了刘邦的韩信,还是彭越、英布等,都不是刘、项的对手。等他们空出手来,诸侯们即便是自立也做不到,更何况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始于终


我是勃勃,我来回答,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剻彻的谋划,是不足以和刘邦项羽争锋的。


1、韩信本人军事实力强大,剻彻有见识,但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缺点—没有人格魅力。

韩信

韩信从小就没有谋生技能,靠跟着别人混吃混喝长大,遭人嫌弃,有次甚至饿晕在河边,要不是洗衣女怜惜他,给他一碗饭,说不定他早就饿死了。而刘邦不同,虽然也造人嫌弃,但是却结识了更多的人脉和人才,萧何就是他在胡混的时候认识的。


自古成大事的人都有人格魅力,刘邦、朱元璋、毛主席等都是如此,韩信虽然是军事统帅,但这方面明显不行,军队虽然令行禁止,但并不是敬重他,只是遵守军令而已。


韩信和剻彻的缺点就是,他们可以是统帅,但一定成不了领袖。所以,不足以和刘邦抗衡。


2、统一天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治理,韩信缺乏内政人才。

萧何


韩信和剻彻手下都没有内政人才,无法消化得到的地盘,转化成为最大的实力。刘邦之所以失败了很多次都能东山再起,就是因为萧何坐镇后方,源源不断的为刘邦提供兵源和粮草,刘邦不怕失败,只怕后方有事。所以,刘邦打下一个地方,实力就强一分,因为有萧何这个神级内政在辅助他。


而韩信剻彻项羽等都是,地方越多,管理越乱,不仅仅不能提供最大的实力,有的时候还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削弱自己的人才储备。项羽和韩信都是,只要失败几次,所有的成果都会保不住,因为他们没有人格魅力,没有内政能力,无法聚拢人才消化地盘,增长实力。


3、项羽和韩信集团战略能力不如刘邦,战略强于战术。

张良

不要忘记了,刘邦阵营还有一个神级军师张良,号称:运筹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做什么是战略问题,怎么做是战术问题,战略远比战术重要。


项羽就是战术能力强大,每次都能打赢,但是很多战争根本没有打的必要,打赢越多,实力消耗越大,比如分封齐国君主的问题,本来这个只要项羽秉公处理,齐国田横就不会造反。可惜项羽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封,造成诸侯不满,纷纷造反,严重削弱了项羽的实力和威望。


刘邦这边战术不行,输的次数很多,但战略问题不大。这也是刘邦屡次能够重新站起来的一个原因。


勃勃说:


韩信集团人格魅力不行,战略能力堪忧,内政人才缺乏,就算短期内能占到一点便宜,后期一定会失败,一统天下的一定是刘邦,这点不用怀疑。


职业减肥营养师


肯定不可以啊。依据韩信临死前的自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那么蒯通之计指什么?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面司马迁花了很多的笔墨去写蒯通之计,蒯通之计是什么呢?指的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后,韩信按兵不动,以观天下之变。但是韩信谢绝说,刘邦对我很好,我也应该事事为刘邦考虑,因此没有谋反。此时项羽派人游说韩信三分天下保持中立也被韩信拒绝后,蒯通同样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例劝说韩信自立,结果韩信犹豫之下也拒绝了。


那么,如果韩信听从了蒯通之计,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呢,首先说造反,要知道陈胜吴广孑然一身都能造反,以韩信的条件,造反更是容易多了,而且当时确实如蒯通之计分析一样,确实是造反最佳的时机。但问题是,造了反了,从刘邦集团脱离了,割据山东省了,然后呢?


要么投靠项羽,联手干翻刘邦,然后韩信就成了楚霸王手下的齐王,他的下场会比在刘邦那里好吗?别忘了,项羽连义帝都能杀。

那么自己当老板呢?问题就来了,自立是要构建一个完整政治实体,刘邦夺天下后封了多少功臣,正是有了这么多人才能组建起一个真正的政治集团,韩信手下有谁呢?

韩信要造反,势必清洗自己手下的刘邦亲信,清洗完了也就没人,那么就要自己去提拔,去培养,问题韩信有这样的政治能力吗?就算他有,他的周边都是敌对势力,他又能有多少精力去干这个事情呢?不能培养起一群完整而优秀的文臣武将,不仅建设不了齐地,而且也无法进行对外的扩张,壮大自身实力。韩信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强行保持住割据的状态就不错了,一旦刘项之间分出胜负,韩信面对这两个庞大集团中的任何一个,都将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

韩信不是政治白痴,正是考虑到了造反之后自立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风险,韩信才选择了更稳妥的攫取更大利益的方式,那就是提高自己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和独立性,当时只要刘邦不敢冒险和自己火并,自己能成功。事实证明,他确实赢得了这一轮博弈,但却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更大隐患。


戴老师讲历史


若韩信听从蒯彻计策自立,以其才能和蒯彻智谋,他是否能一统天下?

韩信虽说欠刘邦情,若不是刘邦将其捡拔于草莽之间,封为大将,让其统领刘汉所有兵马,其也不会有一飞冲天,名闻天下,获得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功成名就,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过经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冲破封锁,还定三秦,让刘邦回到关中平原,解除恶劣命运,成为真正关中王,拥有强秦之势,能够一统天下之力,可以说已不欠其什么。

而当刘邦忌惮,不再信任他,将其留在后方,用亲帅大军东征,剥夺其军权。在进攻彭城失败之后,更是连其仅有的一点兵马都掠夺,只给其配些老弱残兵,让其攻略北地,可以说将其逼入死地,已不是他欠刘邦,而是刘邦欠其了。

他占领齐地之后自立齐王,逼刘邦承认,是立大功,占广地之后的自我膨胀,然何尝不也是由于怨恨,想掌握自己命运,不再落到个任人摆布,受人宰割地步的表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若听从蒯彻计谋自立,自此脱离刘邦掌控,独立,成为天下第三大势力,与刘项争锋,共夺天下,摆脱历史悲惨夙命也不是不可能。

虽历史上因为一些原因,其没这样做,可能因太重情重义,政治白痴落得个身死族灭,惨遭灭族的命运。但因有这个基础,还有陈胜吴亡时,各国复立的先例,其要是这样做,历史出现偏差,也不是不可能。

这篇命题,我就是建立在历史出现偏差,其在蒯彻劝说下自立,凭自己军事才能与蒯彻智慧与刘项争天下的基础上假设的,只是问其是否能成功,就经一统天下?

毕竟其手下既便是刘邦给其的兵,但因都是老弱残兵,不受重视,让送死的人,要是说其对刘邦没怨恨才怪。

于是再加上破赵,灭燕,降齐所获得归降兵马的稀释,还有兵为将有,韩信百战百胜个人魅力,建功立业,荣华富贵的吸引归降韩信,唯其命是从,马首是瞻,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只要有心,还有获得齐,燕赵故地贵族世家支持,对自己手下人马进行清除,调整,礼送出境,建立王制,自成一国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成败,凭黄河以北以东华北大平原,太行山,韩赵魏,燕晋齐之楚故地,还有其之卓越军事才能,蒯彻之谋,建国之吸引之庞大人才,与秦汉关中,和楚争锋也不是没可能。

纵其地已因项羽连征齐国,巨鹿之战,秦末兵祸连绵,惨遭破坏,然项楚经彭越等人后方袭扰也差不多,整个天下除刘邦关中巴蜀反被坑几十万秦军,火烧阿房宫之外没受什么伤害,摧残,其它别的都差不多。

纵刘邦最强,天下也不是仅其与刘邦三国,还有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临江王等人,也是个三国,春秋战邦。

其也不是不可以合纵连横,借刀杀人,用众邦攻一国,消耗刘邦,甚至将其灭了,给自己争取时间,使天下重归均势,使自己有更多岁月,精力恢复,休养生息,让能再归强国,与之争锋有一拼之力,不是不能纵横天下,有统一一天。

纵其政治再白痴,会被刘邦利用各个击败,然政治军事是相通的,只要打通那层膜,凭其在军事上的天赋,将军事手段,战略战术和政治治理,权谋治术相结合,融会贯通,也不是不能不成为政治天才。

毕竟军阀多是由军人,将领割据一步步成就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处处都有政治,处处都是政治。

其经历那么多,看过那么多事,只要细心观察,揣摩,也不是没干过这件事,用过政治手段,在打仗时也劝降,诱骗,弄间过,此难道不是政治,谁说其不可以。

许多军事家败给政治家,不过其放不开,有底线,重情重义,不会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只要不是个大老粗,莽夫,能读点书,通点历史,懂点典故,只要不一下子被玩死,能一步步成长,自我解锁道德界限,

凭其屠过万人,杀伐决断的个性,还有所拥有的庞大实力,军队,割据一方,成为政治家,王侯,而不仅仅只是会玩权谋的政客,玩死这些人是松松的,既使不用计谋,光用势吓都能将其吓死。

否则历史上也不会有董卓,赵匡胤,朱元璋,拿破仑……这些军人政治家,枭雄了。

别人可以,为何韩信不行?

从后来韩信被刘邦一次次伤害,弄得要反,就可以看出其有这样的潜质,不过到那时已晚,沒有机会。

若历史改变,通称王自立催化,因遇见许多事,其及早蜕变,脱胎换骨,其也不是不可以这样。

纵其不行,但只要善于听从手下人意见,通礼贤下士,招降纳叛,学刘邦成一切明君,也不是对抗不了刘邦,陈平,张良的阴狠手段。

既便不能胜,也可打成平手,最起码能自保。

毕竟世上不是无人才,一个时代也绝不会只有张良,陈平这样人独领风骚,能镇压一世,不过其运气好,遇见明主,风云际会能发挥出来,最终成功吧了。

若其它人有这样机会,也未必不能如此。

既便其再不行,也有一力压十会,若其足够强,前途危险困惑陷阱一一都碾破压坏,阴谋诡计又算什么,不过纸老虎,没什么可怕。

毕竟世间最厉害的是阳谋,而不是阴谋,阴谋或可躲过,一看破,针对性布置就没用,甚至还能使你受害,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而阳谋则是,你既便看破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受害,被摧残。

而且再退一步说,既便其不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这一代人没办法,不能改变,但只要其能保证国势不衰,江山不坠,与人家没多大差制,还没为人所灭。

经其刻意教导,精心培养,到其下一代就未必。

再说北京,燕云,辽东,蒙古历来都是华夏,后中国封建时代的龙兴之地,为天地气运所钟……

在这种情况下,其要没可能统一全国才怪,最多乱世因其决定会延长,不会那八年,四年纸解决,其至还要看下一代,下几代子孙比拼吧了。,






毁建策


在项羽陷入困境,即将被刘邦灭掉之际,谋臣蒯彻和项羽的说客同时向控制齐地的韩信提出了天下三分之计,这个计策比汉末孔明的隆中对早了四百多年。

一、蒯彻和项羽的说客同时向韩信指出其功高震主的危局,劝其与项羽联合,三分天下而称雄一方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两位谋士早就看到了的,蒯彻甚至假托神秘的相术去打动韩信。蒯彻大概说:“相韩信的面相,不过封侯而已,还很危险,很不稳当。而相韩信的背部,则贵不可言,是九五之尊。”呵呵,大概在蒯彻看来,韩信与后来的魏延类似吧,脑后有反骨?

这位蒯彻,恐怕是秦末汉初和张良、陈平一样,极其聪明、能洞悉局势的人,可以因为其命运不济,后来连个名字都要被人改了。蒯彻,是他的真名,但在大多史书中他就到蒯通,只因为后来的汉武帝刘彻把“彻”字专用化了,早已死了的蒯彻还得为汉武帝而避讳,被改成了蒯通。

无疑,蒯彻是个奇人,他的三分天下之计是个奇计,韩信若真能按照蒯彻之计执行下去,或许天下三分早在秦末就形成了?

二、然而,我们已经在探讨,韩信若用蒯彻之计,能否三分甚至一统天下,却从没有考虑过这条计策的可行性

按理说,蒯彻和项羽的谋士都把当时的形势分析得极为透彻,韩信好歹算个聪明人,没有道理不采纳,可他却以一句:“汉王对我有恩,我不忍叛之。”而轻易的拒绝了。到韩信被杀的时候,他又感叹:“悔不用蒯彻之计。”韩信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刘邦对他有恩,而不忍叛之吗?

若是这样想,恐怕太低估刘邦的掌控能力了!

话说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一派势力派出一个大将打下一片区域,那个大将往往就在这个区域自立为王,不再受先前势力掌控。这在那个时代屡屡发生,刘邦和韩信都是亲眼所见,不可能不知道。韩信那句受恩不忍辜负汉王的说法不过是面子上的话,刘邦也不可能只是依靠韩信的忠诚可信。

当时的韩信虽然独掌一军,在齐地称王,然而,却依旧逃不开刘邦的控制,这才是韩信没有采纳蒯彻计策的根本原因。

三、为什么说独自带兵攻城略地的大将军韩信,依旧在刘邦的控制之中?

有几件事情可以看出端倪。当初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暗度陈仓,收三秦、掳魏王、平赵地、降燕国,最后再一举攻下齐地,成了齐王。这其中,刘邦与项羽正面交锋,屡战屡败,而韩信却一马平川,好像是他打下了大半个汉朝似的。然而,这么一个大将军,却两次被刘邦单枪匹马驰入自己军中,把他的军队收走了,由刘邦亲自率领着,又拿去和直接和项羽打。

这种事儿,至少说明两个问题。没有刘邦在正面战场拖住项羽,韩信的进军不可能这样顺利。而你韩信即便一胜再胜,人家刘邦想要收走你的军队,不过分分钟的事儿。

刘邦单枪匹马就能驰入韩信军中,夺走韩信的军队,绝非韩信脑子发热、毫无防备,而在于刘邦早就有这样的安排,韩信根本无法对抗刘邦的命令。

直到韩信打下齐地,恐怕自己培植出一些忠心的势力,因此敢要挟刘邦而自称齐王。这时候,刘邦为了大局,勉强答应了他,但别以为刘邦就拿此时的韩信没有办法。

此时,发生了另一件事情,或许又看出韩信的真实想法和态度。因为刘邦不肯把齐地交给他,韩信拒绝出兵围剿项羽。据说,刘邦为此着急了,求教于张良、陈平等人,直到刘邦答应把齐地给韩信,韩信终于出兵了。

于是,项羽被围困在垓下。

朋友们需要注意,围困项羽的军队,名义上都是汉军,实际上是刘邦嫡系军队、韩信的齐军以及彭越的梁军的联合。

但被死死围困、穷途末路的项羽居然成功突围了,大家都把这种事情归结于项羽的勇猛?

四、从垓下之围,项羽突围,已经看出韩信的真实想法,以及刘邦对局势的掌控能力

项羽能够在百万军中突围,多半是韩信等人故意开其一角,任由项羽逃走。否则,项羽真能突围成功?更可笑的是,项羽晚上突围了,刘邦的本部第二天清晨才得到消息,大家觉得是偶然的吗?

项羽突围了,后果很严重。事实上,若不是因为项羽中途迷路了,倘若他逃回自己的势力范围,历史恐怕就会改写。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件偶然事件陷入了沼泽之中,被刘邦的追兵追上了。

刘邦的追军是谁?是灌婴的精锐骑兵部队。而这只部队本来归谁管辖?名义上,人家灌婴是韩信的直接下属。

大家看明白了么?为什么是灌婴去追?为什么灌婴追得很卖力?为什么后来韩信倒了,人家灌婴却长期处于高位?

这里恐怕说明两个问题。项羽突围,很可能是从韩信的防区突出去的。而被称为精锐的灌婴骑兵,表面上统属于齐王韩信,实际上,他只听刘邦的。

这里,几乎已经说明了韩信为什么会拒绝蒯彻的提议。

五、历史不能假设,然而通过分析历史上已有的事件和信息,已经说明了刘邦对韩信的掌控力

当然,韩信倘若孤注一掷,强行发动蒯彻的计策,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然而,韩信终究再没有当初背水一战的勇气,这又是为什么?

后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心怀不满,却只能和一个叫陈豨的共谋造反,早说明了问题。他当齐王、楚王时,居然没有一个信赖可用的下属!这点,比后来明朝的蓝玉,也是大大不如。


星火辰


如果韩信听说他手下谋士蒯通的计谋,韩信也没办法一统天下,最多是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们来看看蒯通给他提的是什么建议: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兵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再以原来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举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种、范蠡为例加以说明。

蒯彻的长篇大论,观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举的例子恰当。韩信是聪明人,绝不会听不明白。

但韩信只客气地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也就是容我再考虑一下。

韩信想了几天,还是没有表态。蒯彻再次来到韩信跟前,讲了第四点:时机难得,稍纵即逝,智者当有决断,犹豫是有害的。韩信最后拒绝了蒯彻的劝说,感念刘邦对自己的好,决定留在刘邦手下。

天下谋士,均以辅佐主子建立一番事业,来成就自己的梦想。蒯彻也不例外。

韩信一直惦记着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无心反汉。纵然蒯彻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也无法惊醒梦中人。懂得审时度势的蒯彻当然知道,自己劝说无果之后,意味着什么。为了保命,他只好装疯卖傻,一走了之,消失在人海。

谋士蒯通和武将李左车的离开,是韩信的一大损失。他没有听蒯通的计谋,失去了为自己争取独立的可能。也为后来刘邦夺他兵权,把他由齐王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所杀提供了机会。

如若韩信听了蒯通的计谋,起兵造反,势必引起诸侯们的反对,到时刘邦联合诸侯国一起围剿韩信。

再说韩信的手下兵将大部分是刘邦的老部下,包括后来的丞相曹参当时也在韩信那儿。这不知是不是刘邦有意安插到韩信那儿的眼睛。

因此,如果韩信敢谋反,军营里的将领会第一时间告诉刘邦,也不一定能跟他一起谋反。

韩信也看到了对自己的不利形势,才一直没有反刘邦。如果真造反了,以他的失意烦燥,得意狂妄的个性,也难一统天下。







月儿上山了


不可能,你没看到刘邦一直都是在用自已牵扯住项羽吗,韩信才有机会灭齐伐赵,还有曹,周,灌,窦,他评一已之力行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