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過後,體制內工作會更搶手嗎?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

超哥往前走


與其說疫情結束過後,體制內的工作會更搶手,倒不如說疫情過後,大家會更多地思考穩定的含義。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風險與機遇同在的時代。

90後和00後的這一代,從一出生開始就趕上了動盪與改變。

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喜歡冒險,喜歡刺激,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再選擇安穩的工作,而是尋找自己喜歡的領域。

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讓大家看到了百業興隆,百花競放的局面。只要大家足夠認真踏實努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前那些從來沒有想象過的行業,隨之誕生而來,激勵了年輕人有更多的想法和追求。

而在沒有風險到來之前,所有人都只會看到表面上的繁榮,而忘記了背後風險的存在。

在這次的疫情面前,很多行業都遭受到巨大的打擊。這其中有大型公司,也有中小型企業。

每一個人都在為曾經對風險的不屑一顧買單。

只有當風險真正到來時,我們才能意識到,我們遭受到了多大的損失。

如今我們也處在一個守舊與變革的時代。

過往的60後和70後,他們在遭受重大的自然災害,和吃不飽穿不暖的環境下,他們一生唯一所求,就是穩定。

但是當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穩定已經不足以表達人們對未來的擔憂時,很多年輕人自然會逐漸從穩定中跳出來。

但是在這次疫情面前,那些衝在第一線的,往往是那些最穩定的,最平凡的,普通工作崗位上的人員。

很多人最看不上的穩定,卻往往在重大災害事故面前,發揮著最強大的力量。

這次疫情面前,我們也看到,在那些最穩定的地方,也即將會面臨著變革。在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在不遠的未來,我們遲早會解決。

在這場疫情面前,沒有哪個行業是贏家。

我們只能說,通過這一次疫情,我們會開始思考風險以及穩定的含義。

對於渴望安穩的人來說,一份穩定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渴望追求的人來說,風險與危機並存,才是需要考慮的未來。

那麼,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

可能性應該是不大的。

一個社會的運行規則,不會因為個別人的變化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只有當整個社會的所有人都呼喚變革時,這個社會才會真正發生巨大的改變。

不過,這一次疫情,也讓我們意識到了很多部門的重要性。那些我們以往忽略的地方,是我們以後要彌補的地方。

而處在社會中的各階層,相信在這次疫情後,一定會更合理地流轉。

合理面對工作,合理規劃生活,這才是我們大概率想要的未來。


林山夕雨lin


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表弟與弟媳都是體制內公務員,這次疫情,倆口子都忙於抗疫,大年初二起,就沒回過家。他們在北京讀大學的兒子,放假回家天天一人待著。其堅絕表示,畢業後絕不進體制內。

過去我家夫妻倆,也都是公務員(我公安、妻藥監)。後來我離開體制,自由經商,妻還在單位。

這次疫情,妻所在單位由工商、藥監、質監合併為市場監管局,屬抗疫一線單位。從除夕夜到今天,單位大半職工都沒得到一天休息。為防止頻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傳染,我每天開車接送。

妻體質差,我又恐這特殊時間,她外出檢查時,飲食不乾淨,所以每天中午做好便當,聯繫她在何地,及時給她送去。

幸好我離開了體制,才能在這特殊時期,有時間、有精力為妻子做好後勤工作。若我還在體制內,這些是無法辦到的。

看待任何事情,都需全面。公職人員職業相對穩定,但在這種危機時刻,奮戰一線的也多為公職人員。(志願者佔比較少)

現在想進入體制的人,絕大多數都要憑自己能力考入。有資格能進來者,都不是傻子,會對自己未來發展進行選擇。結合自身實際,去蔽追利,不一定非進體制。

至於根本達不到報考體制崗位條件者,就別瞎起鬨了。

發幾張截圖,表明所述不假。

圖一為家庭群聊天記錄,圖二、圖三是我發的朋友圈消息。


城鎮戶籍打工者


不是說笑,茉莉真的很想去體制內和國企了。

一個原因就是穩定。

結合實際案例說一下

第一,實際案例

茉莉的朋友小趙,在一個雜誌社工作,然後就是在這個疫情期間,本來當地政府規定了第一次延遲上班的時間是2月3日,他們公司也照著做了,後來因為情況比較嚴重,當地又延遲了一次,復工時間是2月10日,但是這次他們老闆就呱呱叫不同意了,說一定要大家回來上班,要不公司就垮掉了。當時大家都膽戰心驚的回到公司,結果看看整個大樓,就他們公司一戶,就連保安都十分不滿,因為莫名其妙就增加了工作量,還得看著這一戶人。

後來因為這麼巧,第二天他們大樓被他們區政府抽中要檢查,所以大廈就說你們還是不如回家吧,我們也想安全,看著你們我們還覺得不安全。

回家後,老闆還罵罵咧咧,結果後來老闆轉念一想,說大家共度時艱,這個月就不發工資了。

反正你們也沒有上班。

然後平常這個老闆也是夠有刻薄的,所以他們幾個同事都已經在不同程度的投遞簡歷去了。

第二,不穩定讓導致流動

茉莉日常就已經聽過小趙各種吐槽他們公司,實話說,他們是一個民營企業,按照老闆的說法是,工資多少全靠同事們自己打拼出來。這個是事實,但是日常的各種剋扣,各種壓榨,特別是最讓人討厭的就是經常要全體同事無償加班。

茉莉覺得加班是有機會的,但是好歹也要讓同事休息一下,不能連軸轉,不給加班工資,補休半天也好。但是他們領導不是的,就是把人用完為止。

關鍵是茉莉好幾次去他們公司,因為他們有點像創業公司那種,開放式辦公,所以你可以坐在公共服務區域。然後他們老闆也不知道茉莉在等小趙,經常就言語上侮辱很多同事。

反正就是不喜歡這個同事了,就叫她滾,大概意思是這樣。

第三,目前選擇

所以茉莉以前說了多不喜歡國企,體制內,說人際關係複雜。但是現在想想,例如像小趙這樣,有了上頓沒了下頓,你說這個1月的工資,是2月底發的,2月不發工資,小趙如果沒有一點點儲備的話,後面的生活怎麼過去。

所以茉莉覺得,人際關係複雜又如何,好歹保證了吃飯情況,好歹保證了房貸情況,你就忍一下唄,各位大哥大姐。


Molly小秘書


疫情期間,最累、最辛苦的,恰恰是體制內。醫生護士這些事業單位的就不用說了,他們時刻奮戰在最危險的抗疫一線,公務員大部分也被派去做支援工作。

我本人前陣子在社區做了五天的疫情防控志願者,當時去支援服務的除了我是國企的以外,其餘都是公務員——他們來自鎮政府、緝毒辦、海關等單位。

千千萬萬的公職人員,在我們大部分人還能跟家人一起過春節的時候,他們是實打實的奮戰在抗疫的一線。有的甚至會面臨比較高的感染風險。因為薪酬福利不透明、養老保險不平衡等原因,很多人對體制內的人員會有所偏見,但國難當頭,中國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有效的成果,跟體制內千千萬萬工作者的努力,是不能分開的。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疫情過後,體制內工作不會比平時更搶手,不同性質單位間人員流動會有變化,但體制內、外變化不會太大。

一、體質內工作,在國內一直都很搶手,跟疫情並無太大關係

體質內工作為什麼搶手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1. 工作穩定,旱澇保收。企業裡收入情況是跟公司的營運狀態密切相關的,企業效益決定了員工薪酬的高低。但體制內不一樣,很多都是行政撥付,也很多是非盈利的單位,所以工資收入是比較穩定的,不會存在企業那種受制於市場的風險。
  2. 失業風險低。企業即便是國企,因為市場化的加劇,也存在裁員風險,民企、外企更不用多說。但是體制內的單位就不一樣了,目前階段來說,只要遵紀守法、好好工作,被辭退的風險還是比較低的。
  3. 薪酬福利好。體制內的收入情況,分地區,要看當地的財政實力。但是,不管那個地方,體制內的收入基本都是處於所在地中等偏上的水平。也就是說,體制內想很高的工資也不大可能,但相比於當地其他大部分的職業,還是有優勢的。
  4. 有面子。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有沒有從小被父母洗腦要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我反正是被我父母洗了多年腦。在我個人成長的經歷裡,老家的親朋好友,跟他們說企業裡的好,他們是沒啥反應的,但如果是做了公務員,他們就覺得,你很不錯,工作體面。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體制內的單位一直很受歡迎。其實這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很多人一邊對體制內抱有偏見,一邊又巴不得自己孩子都能進入體制內。

總體上,體制內工作在國內是很受歡迎的,跟疫情關係並不大,一直懷揣進入體制內工作想法的人,不會因為疫情而退縮;嫌體制內條條框框多,沒有賺大錢機會的人,自然也不會考慮進入體制內。

二、不同性質單位間人員流動會有變化,但體制內外變化不會太大

這就涉及到體制內單位的編制問題了,在一個時間段內,編制數量是比較穩定的,不會大增大減。

比如公務員,一個地區一年也就兩次考試的機會,一次國考、一次省考。好的地區和崗位,錄取和報考的比例會去到幾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試問有多少人能成為這個幸運兒?只是極少數。

事業單位對人員的需求,相對會多一些,比如醫療、學校,但總體也是相對穩定的,很難大增大減,也同樣需要通過考試(考試的難度一般也不會太低)。

綜上,體制內外的人員流動,我認為不會在疫情過後有大的變化,主要就是因為編制的問題。即使想進,一是要有崗位空缺、有編制,二是要考的上——不管是公務員,教師還是醫生護士,要進去,首先要能夠通過考試。

不過體制外的單位間,人員可能會存在一定幅度的流動。目前餐廳(除了少部分)、旅遊行業等都處於歇業狀態,等疫情過去,會有消費上的反彈,對員工的需求量預計也會增加。還有一些線下,經過疫情的打擊,可能業務會更多的向線上傾斜,也帶來員工數量的增加。


總之,體制內工作在我國的受歡迎程度,一直很高,跟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有關,跟疫情關係則並不大。但因為編制和考試選拔程序等原因,能進入體制內的人員,在一定時間段內並不會有大的增加。

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在哪個行業、哪個單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能走的長遠。


歡迎關注@聞知,持續講述職場裡的那些事兒~

聞知


我覺得並不是搶不搶手的問題,現在也很搶手,但很多人能力並沒有達到要求。何況現在大多數人,都快3月份了讓他上班都不願意,體制內的苦他們更加受不了了,我妻子就在體制內,她從年三十到現在都沒休息過。

先說體制內的工作,基層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輕鬆

體制內工作的確是穩定,但除非你有關係,升到管理崗,否則在基層,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輕鬆,甚至比在私企更累。

先說這次疫情,從年三十上到現在一天沒休息過,很多人會說,這是你的工作,你應該做的,有什麼好抱怨,你覺得累可以辭職,我不怕累!

對於這些人,我覺得他也只是嘴上說說,真要讓他去,他肯定不願意。不信你可以讓他們報名現在的志願者,你看看有幾個人願意去的?先不談待遇,這些志願者的工作就是目前基層體制內工作人員的工作,除了每天去各小區量體溫做宣傳之外,甚至還要負責運送醫療物資。

他們最大的藉口,就是你們體制內拿那麼多錢,當然願意幹那麼多事,給我那麼多錢,我也願意幹。其實這是一個互相矛盾的話題,是先給你錢你才肯出力,還是你出力了才能獲得這麼多錢呢?

體制內的人也是先出了力,才能拿到目前的工資待遇,而不是先給他們那麼多錢,他們才付出努力,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公務員每年都招人,你為什麼不去考呢?考了為什麼沒考上呢?別人考上的難道付出的努力沒你多?

要想工作穩定,平時就該努力提升自己,別人體制內的工作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

也許有人會說,有些人是靠關係進去的,的確我不否認有這些人,但你敢說所有人都是靠關係進去的?就沒有靠實力進去的?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你的世界觀也太黑暗了。

我身邊很多都是靠能力考進去的,他們並沒有你所說的關係。那你是不是說他們運氣比你好呢?其實你還是不肯承認,別人比你努力,付出比你多。

指責體制內工作輕鬆,只不過是你並不瞭解體制內的工作,每個月的審計報表,就能讓你做到懷疑人生,何況基層還需要下戶去了解情況,登記居民信息,應付各種檢查,加班是常有的事,和外面傳的朝九晚五根本不一樣。

體制內的想出來,體制外的想進去,這本來就是一個圍城,哪個地方都會存在。既然你嚮往體制內,那就憑你的本事考進來,而不是在網上說一些酸話,錢多不多,真正進入體制內的人才會了解,反正我們說不多,你們肯定會說我們不願意露富,那也沒必要辯駁什麼。

還是那句話,你羨慕體制內就憑本事考進來,每年都有考試,並沒有人限制你來考試,除非你連一個正規大學畢業證都沒有。沒有本事進來就沒必要抨擊體制內的人,他們工作的時候你並沒有看到,你也沒權利說別人輕鬆拿錢多!


職場新人王小明


體制內工作一直都搶手啊!哪年國考時不都呈現萬人擠獨木橋的場面?

之所以提出疫情過後,體制內工作會更搶手的問題,就是因為疫情對體制內的收入沒有什麼影響,工資足額按時發放,工作穩定,沒有失業之虞;不象在企業工作的人們為企業發不出工資而擔憂,生活沒有保障。

的確是這麼回事。

前幾天,我做生意的妹妹還打電話說,很羨慕我在體制內,生活有保障。她是一天店面不開門,一天就沒有錢,生活很艱難。

還有在私企上班的本家弟弟,春節待崗期間,公司沒有工資,還房貸就很困難,從他的言語中也流露出對我的羨慕。

應該說,疫情過後,人們對體制內工作會更加羨慕。今年大學生就業會更加傾向於選擇到體制內。可以預見,國考時或者事業單位招聘時,萬人擠獨木橋的場面將更加壯觀。

至於說,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真的是多慮了;真正流動的是打工者們的工作變動吧。

以上。

【如果您滿意我的回答,您的點贊、留言、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請點關注@職言心語,分享20年職場心得。謝謝!】

職言心語


我是吹夢西洲,品嚐人間滋味,不負韶華。很高興為您分享我所知道的:


疫情過後,體制內工作會更搶手嗎?我覺得不會

我們一般說的體制內,多指的是公務員,事業編。例如政府機關、教師等。現在很多事業單位也都在改制,搞企業化,自負盈虧。我們只說政府機關和教師:

我目前在一家食品企業供職,縣質監局幾乎三天兩頭來企業檢查。有次他們一車四人來企業後廚檢查。期間,我跟一個女同志聊天,我問她:領導,你們經常來,挺辛苦啊,不休息休息嗎?

她回答:我從大年初一到現在,就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我們局長,一天都沒休息……

當時是正月二十幾。因為疫情的原因,他們質監局,算是個關鍵部門,幾乎每天都跑來跑去忙著檢查。看著她臉上疲憊的神情,有些凌亂的頭髮,真是還有些心疼。

我的父親是鄉鎮基層工作者,自從疫情開始,幾乎每日都要執勤。有時候還是後半夜,五十多的人了,馬上六十,感覺這段期間又滄桑了不少。

新聞裡通告某某基層工作人員犧牲在崗位上,我的朋友有的還不信。但我相信,因為體質內的基層工作者,尤其是鄉鎮一線,太辛苦了,真有可能累死!工資低、活兒多、要求高。我覺得父親就是在靠他那個時代人養成的信念在支撐。

愛人是教師,起初她因為要提交眾多的表格,統計各種學生的信息,一直在抱怨。但她畢竟一直在家,時間相對自由。我覺得跟企業裡的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兒來比,跟鄉鎮基層的任務比,他們教師的工作已經夠好了。

另外,我有的朋友在鄭州的某小國企內上班,他們是3月2號開工,真是羨慕!

所以,總結第一個問題,我覺得體制內的工作,還是會跟之前一樣狀態。例如好的國企、教師、好的機關(菸草、稅務、電力)還是一樣搶手。某些沒有油水,活兒多事兒多的例如鄉鎮基層,這樣的體質內,不會搶手。

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有可能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加速流動是指的哪方面。如果是階層之間流動,我覺得有可能。因為此次疫情畢竟很嚴重,而且何時結束,尚未明確。一些中小企業已經支撐不住,社會中的一些中層,如果有高槓杆,很可能也支撐不住。雖然國家出臺各種政策,但市場價值規律還是起主要作用,大的方向不會變。

我個人覺得一部分中層,可能會落低層次。至於其他,不知道。


我是吹夢西洲,期待與您一道品嚐人間滋味。


吹夢西洲


個人覺得變化不大,但是想做副業的人群會增多。


不少人都覺得,疫情特殊時期,體制內的工作相對穩定,但是大部分的體制內工作都早早上崗,街道,辦事處,甚至醫療部門,都沒有假期的在開工。

我親戚家弟弟,夫妻兩個都是醫生,弟妹目前是懷孕狀態,但是依然忙碌到很晚才下班,而且還是有晚班,即便是難得休息的一天,還是要早上查房,等忙完就是半天了。

可能有人覺得醫生是個個例。


辦事處的人也早早上班,就在疫情開始,國家開始實行封鎖的時候,他們已經分工在各個街道設障,而且每個人輪流上崗。

拋開這些,國企的小明,在家辦公開始之後,早飯都是11點才吃,因為要開早會,開完早會匆匆吃個早飯,下午又開始他組織部門會議,等幹活的時候就下班了。名義上的在家辦公,實際上都是007工作制了。


所以,其實不管是體制內外,都一樣,基層的體制內和基層的體制外,沒有什麼不同,高層的體制內和高層的體制外也沒有區別。硬要比,基層的體制外肯定不如高層的體制內。

有差別的不是體制內外,還是職位的高低和工作性質。


唯一覺得不安定的是小企業的員工,因為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企業的生存都面臨嚴峻的考驗,何況是員工的處境。

這次事件之後,相信不管是個人還是一些小企業,都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增強自己本身的抗脆弱能力,很大的流動性會產生在反脆弱能力弱的人身上,以後老師的職業還是會吸引這部分人,畢竟除了高薪和升職,還有一年兩次的寒暑假。


歡迎關注@言時姑娘,關注個人成長,分享人生百態。


言時姑娘


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體制內的工作,包括哪些,優勢劣勢,然後再看階層劃分流動的核心。

體制內的工作包括哪些

體制內的工作可以分為幾類:國企、事業編、參照編、公務員。

現在的國企其實和體制外幾乎一樣了。營利能力好的國企比公務員滋潤,但盈利能力差員工仍然很悲催,裁員優化方面只是會比私企民企更加遵守勞動法。

再說說事業編。目前國家正在整理的正是事業編類。國家傾向於把事業編分類改革,廣電報社這樣的變成企業,當然是國企;學校醫院這樣的算是真正的事業編,國家全額撥款;剩下的,歸到行政。轉成公務員的不用糾結,鐵飯碗更鐵了(起碼幾十年內還鐵),但轉成企業的很多人前景不好說。比如職稱變職級後工資降低,財政弱的地方回補養老保險有困難。

參照編和公務員是一樣的。如果單說政府工作人員,公務員數量不大。但是我們國家養著的形形色色的社會團體,公益團體等。只有在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是真正的公務員,其他都算成參照。

最後說的公務員、就是單指在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現在都要參加公務員國考,通過才可以,而且考核變得更加透明、規範。所以能進去的也都是憑實力,難度不亞於你去考研或者考MBA,而且競爭激烈。

體制內的優勢,劣勢

體制內的優勢毋庸置疑-穩定,遵守勞動法,福利有保障。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很多在民企和私企的員工都焦慮不堪,因為復工之後很有可能面臨的就是裁員降薪,直接導致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比如頻繁可以看到的企業倒閉,裁員新聞,西貝,二手車平臺,等等還有一些根本不知名的企業。

但是體制內不管是國企,事業編,還是公務員,都沒有任何薪資的影響,也不存在因為疫情導致失業。

這是讓很多體制外的人豔羨不已。

但不是說進去就完全穩定(針對國企,改企的事業編等),很多人抱著穩定安逸的心態,沒有危機意識,會容易發展成溫水青蛙的結局。

我表哥在報社工作,屬於國企,十幾年前屬於黃金行業,大家也是擊破腦袋進去。但是因為國企很多有政府補貼,沒有自我發展的元動力,也沒有改革能力。單位一直虧損嚴重,沒有市場,印出來的報紙也僅僅是給國家政府部門去看。

表哥從十幾年前的幾千元工資,到現在仍然還是幾千元,在一線城市,很多當初的同學已經成了企業高管或者創業開辦了公司。對比之下,這種穩定,是你想要的嗎?

社會階層的分類,疫情加速階層流動是不可能的

下面這張圖是之前在某論壇貼出來的中國社會階層劃分模型,所以可以看看自己在哪個階層。

一場疫情,能加速階層流動的話題是可笑的,階層雖然在現代社會沒有固化,但是可以看出階層的跨越是非常艱難的。

比如普通的農民,可能通過大半輩子的努力,在外地打工賺錢,能有機會在打工地買房定居的人都少之又少。

從農民,血汗工廠工人到知識分子的階層跨越,可以通過教育實現,但那也是漫長的十幾年的學習,參加高考,完成學業,會實現這一小步的跨越。

再看體制內的階層跨越,那基本是半輩子的事,而且要結合自身的能力,機遇,伯樂等等複雜因素。

如何實現階層跨越呢?

政治經濟資本、自身素質是階層劃分的決定性因素。前者是先天的因素,自身素質大多是後天的因素。因此,要實現階層跨越,提升自身素質才是根本。

自身素質包括心力、智商、情商、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社會閱歷和見解等。

對於孩子來說,要實現階層跨越,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以上回答供參考,歡迎留言評論@黛曉米!

黛曉米


先說我的回答:疫情過後,體制內的工作會更搶手,但社會各階層並不會加速流動。

正所謂“一疫驚醒夢中人”,經歷這一疫,很多人都會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更清醒、更有危機感的認識——究竟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如何。尤其是身處民營、私企以及一直以“自由職業者”自居的靈活就業人員。這當中,已經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的準中年人(大概28-38歲)更甚。而這個年齡段的人還有一定的機會在就業方向上做出選擇。所以,體制內工作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理由就一個:“穩”字當先,再謀其他。

但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未必,甚至很難。因為社會各階層在大勢上已經趨於固化,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原有的既得/既有者不但不想跟別人分一杯羹,還想不斷“繼承”和進一步擴大。所以,社會各階層的流動變化只會在一定範圍內發生,不影響大勢。另外,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策性的影響很大。體制之外的各行各業大多並不具備“化壓力為動力”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生存力。體制外的行業雖然抗風險能力和生存力不強,但進出門檻沒這麼高,特別是中小型的民營和私企,所以,大部分的就業崗位還是滿足了普通勞動者的生存需求。而體制外各行各業的低進出門檻雖然會讓普通勞動者可以通過轉行、跳槽等方式進行人員流動,看似社會階層在一定程度上有流動(或者某些時候呈現出“加速流動”),但其實從整個社會的層面上看,這種流動依然是在二八定律下的“局部流動”,換句話說,社會的階層並沒有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