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过后,体制内工作会更抢手吗?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

超哥往前走


与其说疫情结束过后,体制内的工作会更抢手,倒不如说疫情过后,大家会更多地思考稳定的含义。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风险与机遇同在的时代。

90后和00后的这一代,从一出生开始就赶上了动荡与改变。

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喜欢冒险,喜欢刺激,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选择安稳的工作,而是寻找自己喜欢的领域。

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让大家看到了百业兴隆,百花竞放的局面。只要大家足够认真踏实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前那些从来没有想象过的行业,随之诞生而来,激励了年轻人有更多的想法和追求。

而在没有风险到来之前,所有人都只会看到表面上的繁荣,而忘记了背后风险的存在。

在这次的疫情面前,很多行业都遭受到巨大的打击。这其中有大型公司,也有中小型企业。

每一个人都在为曾经对风险的不屑一顾买单。

只有当风险真正到来时,我们才能意识到,我们遭受到了多大的损失。

如今我们也处在一个守旧与变革的时代。

过往的60后和70后,他们在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下,他们一生唯一所求,就是稳定。

但是当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稳定已经不足以表达人们对未来的担忧时,很多年轻人自然会逐渐从稳定中跳出来。

但是在这次疫情面前,那些冲在第一线的,往往是那些最稳定的,最平凡的,普通工作岗位上的人员。

很多人最看不上的稳定,却往往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发挥着最强大的力量。

这次疫情面前,我们也看到,在那些最稳定的地方,也即将会面临着变革。在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在不远的未来,我们迟早会解决。

在这场疫情面前,没有哪个行业是赢家。

我们只能说,通过这一次疫情,我们会开始思考风险以及稳定的含义。

对于渴望安稳的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渴望追求的人来说,风险与危机并存,才是需要考虑的未来。

那么,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

可能性应该是不大的。

一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不会因为个别人的变化而产生巨大的变化。

只有当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呼唤变革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发生巨大的改变。

不过,这一次疫情,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很多部门的重要性。那些我们以往忽略的地方,是我们以后要弥补的地方。

而处在社会中的各阶层,相信在这次疫情后,一定会更合理地流转。

合理面对工作,合理规划生活,这才是我们大概率想要的未来。


林山夕雨lin


不会有任何改变。

我表弟与弟媳都是体制内公务员,这次疫情,俩口子都忙于抗疫,大年初二起,就没回过家。他们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放假回家天天一人呆着。其坚绝表示,毕业后绝不进体制内。

过去我家夫妻俩,也都是公务员(我公安、妻药监)。后来我离开体制,自由经商,妻还在单位。

这次疫情,妻所在单位由工商、药监、质监合并为市场监管局,属抗疫一线单位。从除夕夜到今天,单位大半职工都没得到一天休息。为防止频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传染,我每天开车接送。

妻体质差,我又恐这特殊时间,她外出检查时,饮食不干净,所以每天中午做好便当,联系她在何地,及时给她送去。

幸好我离开了体制,才能在这特殊时期,有时间、有精力为妻子做好后勤工作。若我还在体制内,这些是无法办到的。

看待任何事情,都需全面。公职人员职业相对稳定,但在这种危机时刻,奋战一线的也多为公职人员。(志愿者占比较少)

现在想进入体制的人,绝大多数都要凭自己能力考入。有资格能进来者,都不是傻子,会对自己未来发展进行选择。结合自身实际,去蔽追利,不一定非进体制。

至于根本达不到报考体制岗位条件者,就别瞎起哄了。

发几张截图,表明所述不假。

图一为家庭群聊天记录,图二、图三是我发的朋友圈消息。


城镇户籍打工者


不是说笑,茉莉真的很想去体制内和国企了。

一个原因就是稳定。

结合实际案例说一下

第一,实际案例

茉莉的朋友小赵,在一个杂志社工作,然后就是在这个疫情期间,本来当地政府规定了第一次延迟上班的时间是2月3日,他们公司也照着做了,后来因为情况比较严重,当地又延迟了一次,复工时间是2月10日,但是这次他们老板就呱呱叫不同意了,说一定要大家回来上班,要不公司就垮掉了。当时大家都胆战心惊的回到公司,结果看看整个大楼,就他们公司一户,就连保安都十分不满,因为莫名其妙就增加了工作量,还得看着这一户人。

后来因为这么巧,第二天他们大楼被他们区政府抽中要检查,所以大厦就说你们还是不如回家吧,我们也想安全,看着你们我们还觉得不安全。

回家后,老板还骂骂咧咧,结果后来老板转念一想,说大家共度时艰,这个月就不发工资了。

反正你们也没有上班。

然后平常这个老板也是够有刻薄的,所以他们几个同事都已经在不同程度的投递简历去了。

第二,不稳定让导致流动

茉莉日常就已经听过小赵各种吐槽他们公司,实话说,他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按照老板的说法是,工资多少全靠同事们自己打拼出来。这个是事实,但是日常的各种克扣,各种压榨,特别是最让人讨厌的就是经常要全体同事无偿加班。

茉莉觉得加班是有机会的,但是好歹也要让同事休息一下,不能连轴转,不给加班工资,补休半天也好。但是他们领导不是的,就是把人用完为止。

关键是茉莉好几次去他们公司,因为他们有点像创业公司那种,开放式办公,所以你可以坐在公共服务区域。然后他们老板也不知道茉莉在等小赵,经常就言语上侮辱很多同事。

反正就是不喜欢这个同事了,就叫她滚,大概意思是这样。

第三,目前选择

所以茉莉以前说了多不喜欢国企,体制内,说人际关系复杂。但是现在想想,例如像小赵这样,有了上顿没了下顿,你说这个1月的工资,是2月底发的,2月不发工资,小赵如果没有一点点储备的话,后面的生活怎么过去。

所以茉莉觉得,人际关系复杂又如何,好歹保证了吃饭情况,好歹保证了房贷情况,你就忍一下呗,各位大哥大姐。


Molly小秘书


疫情期间,最累、最辛苦的,恰恰是体制内。医生护士这些事业单位的就不用说了,他们时刻奋战在最危险的抗疫一线,公务员大部分也被派去做支援工作。

我本人前阵子在社区做了五天的疫情防控志愿者,当时去支援服务的除了我是国企的以外,其余都是公务员——他们来自镇政府、缉毒办、海关等单位。

千千万万的公职人员,在我们大部分人还能跟家人一起过春节的时候,他们是实打实的奋战在抗疫的一线。有的甚至会面临比较高的感染风险。因为薪酬福利不透明、养老保险不平衡等原因,很多人对体制内的人员会有所偏见,但国难当头,中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有效的成果,跟体制内千千万万工作者的努力,是不能分开的。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疫情过后,体制内工作不会比平时更抢手,不同性质单位间人员流动会有变化,但体制内、外变化不会太大。

一、体质内工作,在国内一直都很抢手,跟疫情并无太大关系

体质内工作为什么抢手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1. 工作稳定,旱涝保收。企业里收入情况是跟公司的营运状态密切相关的,企业效益决定了员工薪酬的高低。但体制内不一样,很多都是行政拨付,也很多是非盈利的单位,所以工资收入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存在企业那种受制于市场的风险。
  2. 失业风险低。企业即便是国企,因为市场化的加剧,也存在裁员风险,民企、外企更不用多说。但是体制内的单位就不一样了,目前阶段来说,只要遵纪守法、好好工作,被辞退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
  3. 薪酬福利好。体制内的收入情况,分地区,要看当地的财政实力。但是,不管那个地方,体制内的收入基本都是处于所在地中等偏上的水平。也就是说,体制内想很高的工资也不大可能,但相比于当地其他大部分的职业,还是有优势的。
  4. 有面子。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有没有从小被父母洗脑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我反正是被我父母洗了多年脑。在我个人成长的经历里,老家的亲朋好友,跟他们说企业里的好,他们是没啥反应的,但如果是做了公务员,他们就觉得,你很不错,工作体面。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体制内的单位一直很受欢迎。其实这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一边对体制内抱有偏见,一边又巴不得自己孩子都能进入体制内。

总体上,体制内工作在国内是很受欢迎的,跟疫情关系并不大,一直怀揣进入体制内工作想法的人,不会因为疫情而退缩;嫌体制内条条框框多,没有赚大钱机会的人,自然也不会考虑进入体制内。

二、不同性质单位间人员流动会有变化,但体制内外变化不会太大

这就涉及到体制内单位的编制问题了,在一个时间段内,编制数量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大增大减。

比如公务员,一个地区一年也就两次考试的机会,一次国考、一次省考。好的地区和岗位,录取和报考的比例会去到几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试问有多少人能成为这个幸运儿?只是极少数。

事业单位对人员的需求,相对会多一些,比如医疗、学校,但总体也是相对稳定的,很难大增大减,也同样需要通过考试(考试的难度一般也不会太低)。

综上,体制内外的人员流动,我认为不会在疫情过后有大的变化,主要就是因为编制的问题。即使想进,一是要有岗位空缺、有编制,二是要考的上——不管是公务员,教师还是医生护士,要进去,首先要能够通过考试。

不过体制外的单位间,人员可能会存在一定幅度的流动。目前餐厅(除了少部分)、旅游行业等都处于歇业状态,等疫情过去,会有消费上的反弹,对员工的需求量预计也会增加。还有一些线下,经过疫情的打击,可能业务会更多的向线上倾斜,也带来员工数量的增加。


总之,体制内工作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一直很高,跟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关,跟疫情关系则并不大。但因为编制和考试选拔程序等原因,能进入体制内的人员,在一定时间段内并不会有大的增加。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单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能走的长远。


欢迎关注@闻知,持续讲述职场里的那些事儿~

闻知


我觉得并不是抢不抢手的问题,现在也很抢手,但很多人能力并没有达到要求。何况现在大多数人,都快3月份了让他上班都不愿意,体制内的苦他们更加受不了了,我妻子就在体制内,她从年三十到现在都没休息过。

先说体制内的工作,基层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体制内工作的确是稳定,但除非你有关系,升到管理岗,否则在基层,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轻松,甚至比在私企更累。

先说这次疫情,从年三十上到现在一天没休息过,很多人会说,这是你的工作,你应该做的,有什么好抱怨,你觉得累可以辞职,我不怕累!

对于这些人,我觉得他也只是嘴上说说,真要让他去,他肯定不愿意。不信你可以让他们报名现在的志愿者,你看看有几个人愿意去的?先不谈待遇,这些志愿者的工作就是目前基层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工作,除了每天去各小区量体温做宣传之外,甚至还要负责运送医疗物资。

他们最大的借口,就是你们体制内拿那么多钱,当然愿意干那么多事,给我那么多钱,我也愿意干。其实这是一个互相矛盾的话题,是先给你钱你才肯出力,还是你出力了才能获得这么多钱呢?

体制内的人也是先出了力,才能拿到目前的工资待遇,而不是先给他们那么多钱,他们才付出努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务员每年都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呢?考了为什么没考上呢?别人考上的难道付出的努力没你多?

要想工作稳定,平时就该努力提升自己,别人体制内的工作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人是靠关系进去的,的确我不否认有这些人,但你敢说所有人都是靠关系进去的?就没有靠实力进去的?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的世界观也太黑暗了。

我身边很多都是靠能力考进去的,他们并没有你所说的关系。那你是不是说他们运气比你好呢?其实你还是不肯承认,别人比你努力,付出比你多。

指责体制内工作轻松,只不过是你并不了解体制内的工作,每个月的审计报表,就能让你做到怀疑人生,何况基层还需要下户去了解情况,登记居民信息,应付各种检查,加班是常有的事,和外面传的朝九晚五根本不一样。

体制内的想出来,体制外的想进去,这本来就是一个围城,哪个地方都会存在。既然你向往体制内,那就凭你的本事考进来,而不是在网上说一些酸话,钱多不多,真正进入体制内的人才会了解,反正我们说不多,你们肯定会说我们不愿意露富,那也没必要辩驳什么。

还是那句话,你羡慕体制内就凭本事考进来,每年都有考试,并没有人限制你来考试,除非你连一个正规大学毕业证都没有。没有本事进来就没必要抨击体制内的人,他们工作的时候你并没有看到,你也没权利说别人轻松拿钱多!


职场新人王小明


体制内工作一直都抢手啊!哪年国考时不都呈现万人挤独木桥的场面?

之所以提出疫情过后,体制内工作会更抢手的问题,就是因为疫情对体制内的收入没有什么影响,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工作稳定,没有失业之虞;不象在企业工作的人们为企业发不出工资而担忧,生活没有保障。

的确是这么回事。

前几天,我做生意的妹妹还打电话说,很羡慕我在体制内,生活有保障。她是一天店面不开门,一天就没有钱,生活很艰难。

还有在私企上班的本家弟弟,春节待岗期间,公司没有工资,还房贷就很困难,从他的言语中也流露出对我的羡慕。

应该说,疫情过后,人们对体制内工作会更加羡慕。今年大学生就业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到体制内。可以预见,国考时或者事业单位招聘时,万人挤独木桥的场面将更加壮观。

至于说,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真的是多虑了;真正流动的是打工者们的工作变动吧。

以上。

【如果您满意我的回答,您的点赞、留言、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请点关注@职言心语,分享20年职场心得。谢谢!】

职言心语


我是吹梦西洲,品尝人间滋味,不负韶华。很高兴为您分享我所知道的:


疫情过后,体制内工作会更抢手吗?我觉得不会

我们一般说的体制内,多指的是公务员,事业编。例如政府机关、教师等。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也都在改制,搞企业化,自负盈亏。我们只说政府机关和教师:

我目前在一家食品企业供职,县质监局几乎三天两头来企业检查。有次他们一车四人来企业后厨检查。期间,我跟一个女同志聊天,我问她:领导,你们经常来,挺辛苦啊,不休息休息吗?

她回答:我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就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我们局长,一天都没休息……

当时是正月二十几。因为疫情的原因,他们质监局,算是个关键部门,几乎每天都跑来跑去忙着检查。看着她脸上疲惫的神情,有些凌乱的头发,真是还有些心疼。

我的父亲是乡镇基层工作者,自从疫情开始,几乎每日都要执勤。有时候还是后半夜,五十多的人了,马上六十,感觉这段期间又沧桑了不少。

新闻里通告某某基层工作人员牺牲在岗位上,我的朋友有的还不信。但我相信,因为体质内的基层工作者,尤其是乡镇一线,太辛苦了,真有可能累死!工资低、活儿多、要求高。我觉得父亲就是在靠他那个时代人养成的信念在支撑。

爱人是教师,起初她因为要提交众多的表格,统计各种学生的信息,一直在抱怨。但她毕竟一直在家,时间相对自由。我觉得跟企业里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来比,跟乡镇基层的任务比,他们教师的工作已经够好了。

另外,我有的朋友在郑州的某小国企内上班,他们是3月2号开工,真是羡慕!

所以,总结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体制内的工作,还是会跟之前一样状态。例如好的国企、教师、好的机关(烟草、税务、电力)还是一样抢手。某些没有油水,活儿多事儿多的例如乡镇基层,这样的体质内,不会抢手。

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有可能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加速流动是指的哪方面。如果是阶层之间流动,我觉得有可能。因为此次疫情毕竟很严重,而且何时结束,尚未明确。一些中小企业已经支撑不住,社会中的一些中层,如果有高杠杆,很可能也支撑不住。虽然国家出台各种政策,但市场价值规律还是起主要作用,大的方向不会变。

我个人觉得一部分中层,可能会落低层次。至于其他,不知道。


我是吹梦西洲,期待与您一道品尝人间滋味。


吹梦西洲


个人觉得变化不大,但是想做副业的人群会增多。


不少人都觉得,疫情特殊时期,体制内的工作相对稳定,但是大部分的体制内工作都早早上岗,街道,办事处,甚至医疗部门,都没有假期的在开工。

我亲戚家弟弟,夫妻两个都是医生,弟妹目前是怀孕状态,但是依然忙碌到很晚才下班,而且还是有晚班,即便是难得休息的一天,还是要早上查房,等忙完就是半天了。

可能有人觉得医生是个个例。


办事处的人也早早上班,就在疫情开始,国家开始实行封锁的时候,他们已经分工在各个街道设障,而且每个人轮流上岗。

抛开这些,国企的小明,在家办公开始之后,早饭都是11点才吃,因为要开早会,开完早会匆匆吃个早饭,下午又开始他组织部门会议,等干活的时候就下班了。名义上的在家办公,实际上都是007工作制了。


所以,其实不管是体制内外,都一样,基层的体制内和基层的体制外,没有什么不同,高层的体制内和高层的体制外也没有区别。硬要比,基层的体制外肯定不如高层的体制内。

有差别的不是体制内外,还是职位的高低和工作性质。


唯一觉得不安定的是小企业的员工,因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的生存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何况是员工的处境。

这次事件之后,相信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些小企业,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自己本身的抗脆弱能力,很大的流动性会产生在反脆弱能力弱的人身上,以后老师的职业还是会吸引这部分人,毕竟除了高薪和升职,还有一年两次的寒暑假。


欢迎关注@言时姑娘,关注个人成长,分享人生百态。


言时姑娘


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体制内的工作,包括哪些,优势劣势,然后再看阶层划分流动的核心。

体制内的工作包括哪些

体制内的工作可以分为几类:国企、事业编、参照编、公务员。

现在的国企其实和体制外几乎一样了。营利能力好的国企比公务员滋润,但盈利能力差员工仍然很悲催,裁员优化方面只是会比私企民企更加遵守劳动法。

再说说事业编。目前国家正在整理的正是事业编类。国家倾向于把事业编分类改革,广电报社这样的变成企业,当然是国企;学校医院这样的算是真正的事业编,国家全额拨款;剩下的,归到行政。转成公务员的不用纠结,铁饭碗更铁了(起码几十年内还铁),但转成企业的很多人前景不好说。比如职称变职级后工资降低,财政弱的地方回补养老保险有困难。

参照编和公务员是一样的。如果单说政府工作人员,公务员数量不大。但是我们国家养着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团体,公益团体等。只有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是真正的公务员,其他都算成参照。

最后说的公务员、就是单指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现在都要参加公务员国考,通过才可以,而且考核变得更加透明、规范。所以能进去的也都是凭实力,难度不亚于你去考研或者考MBA,而且竞争激烈。

体制内的优势,劣势

体制内的优势毋庸置疑-稳定,遵守劳动法,福利有保障。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很多在民企和私企的员工都焦虑不堪,因为复工之后很有可能面临的就是裁员降薪,直接导致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比如频繁可以看到的企业倒闭,裁员新闻,西贝,二手车平台,等等还有一些根本不知名的企业。

但是体制内不管是国企,事业编,还是公务员,都没有任何薪资的影响,也不存在因为疫情导致失业。

这是让很多体制外的人艳羡不已。

但不是说进去就完全稳定(针对国企,改企的事业编等),很多人抱着稳定安逸的心态,没有危机意识,会容易发展成温水青蛙的结局。

我表哥在报社工作,属于国企,十几年前属于黄金行业,大家也是击破脑袋进去。但是因为国企很多有政府补贴,没有自我发展的元动力,也没有改革能力。单位一直亏损严重,没有市场,印出来的报纸也仅仅是给国家政府部门去看。

表哥从十几年前的几千元工资,到现在仍然还是几千元,在一线城市,很多当初的同学已经成了企业高管或者创业开办了公司。对比之下,这种稳定,是你想要的吗?

社会阶层的分类,疫情加速阶层流动是不可能的

下面这张图是之前在某论坛贴出来的中国社会阶层划分模型,所以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个阶层。

一场疫情,能加速阶层流动的话题是可笑的,阶层虽然在现代社会没有固化,但是可以看出阶层的跨越是非常艰难的。

比如普通的农民,可能通过大半辈子的努力,在外地打工赚钱,能有机会在打工地买房定居的人都少之又少。

从农民,血汗工厂工人到知识分子的阶层跨越,可以通过教育实现,但那也是漫长的十几年的学习,参加高考,完成学业,会实现这一小步的跨越。

再看体制内的阶层跨越,那基本是半辈子的事,而且要结合自身的能力,机遇,伯乐等等复杂因素。

如何实现阶层跨越呢?

政治经济资本、自身素质是阶层划分的决定性因素。前者是先天的因素,自身素质大多是后天的因素。因此,要实现阶层跨越,提升自身素质才是根本。

自身素质包括心力、智商、情商、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社会阅历和见解等。

对于孩子来说,要实现阶层跨越,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上回答供参考,欢迎留言评论@黛晓米!

黛晓米


先说我的回答:疫情过后,体制内的工作会更抢手,但社会各阶层并不会加速流动。

正所谓“一疫惊醒梦中人”,经历这一疫,很多人都会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更清醒、更有危机感的认识——究竟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尤其是身处民营、私企以及一直以“自由职业者”自居的灵活就业人员。这当中,已经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的准中年人(大概28-38岁)更甚。而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一定的机会在就业方向上做出选择。所以,体制内工作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理由就一个:“稳”字当先,再谋其他。

但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未必,甚至很难。因为社会各阶层在大势上已经趋于固化,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原有的既得/既有者不但不想跟别人分一杯羹,还想不断“继承”和进一步扩大。所以,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变化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不影响大势。另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性的影响很大。体制之外的各行各业大多并不具备“化压力为动力”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生存力。体制外的行业虽然抗风险能力和生存力不强,但进出门槛没这么高,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和私企,所以,大部分的就业岗位还是满足了普通劳动者的生存需求。而体制外各行各业的低进出门槛虽然会让普通劳动者可以通过转行、跳槽等方式进行人员流动,看似社会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有流动(或者某些时候呈现出“加速流动”),但其实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看,这种流动依然是在二八定律下的“局部流动”,换句话说,社会的阶层并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