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飞龙在天9783


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它的出发点是:我活着的时候,能看到、知道各种事物,但我死了,一切事物就从我的脑海里失去了、不存在了。那么,在你(或者说人类)出生之前,你的父母是存在的(或者说世界万物是存在的)。(首)


惠舒旅社老板


“心外无物“””这个说法,是相对的,并不是真的能做到“心外无物”,那除非是死人!。他讲的是一种“心境“。但其实就是佛家讲的"求本心","如来境",王阳明的"心学"全是抄袭来的!

王阳明的所有理论都在汉传佛学中能找到。而且抄得比较浅,有点表述差别而已,几乎没改。王阳明真是世界最大的"学术小偷"!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是王阳明的心学核心,第一句就是完全的抄袭佛学,人的本心,是没有意念和善恶的,有了意念,才会有善恶之分,这是佛家的基本思想。佛家还说得更深刻,这些的来源就是“欲”。

但是王阳最后两句是更过分的抄袭,”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不可能从意念的本身去知道善恶,这需要放到经验和社会上去看,同时这也需要修行才能达到,这也正是佛家修行的意义。佛家修行的目的,正是要“为善去恶””。王阳明的“良知”,就是也就是佛家的讲的“果”,它换个说法而已。格物是发明吗?不是,就是佛学的除心结,人心有“十结”,每去除一个“结”,就得一“果”,人就实现一层“格物”!完全是忽悠普通人看不懂佛经的深奥,换成白话文,而且简单化的说法。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发明吗?他只不过抄袭佛家的语言,佛家修行人要证的“果”,得“果”,必须多做善事、积累“善业”,方可证得!“知”就是佛家说的”果”,“行”就是佛家说的“造业“,做坏事就造“恶业”,做善事就造善业”。佛家早就说了“造业”是修行的重要方面,只是分开说的。王阳明和在一起说而已,这是彻头彻尾的抄袭!!!

全世界文化人都知道,佛学就是“心灵智慧学”,佛家的核心经书、必读经书就叫《心经》!而儒家居然又发明个”心学”,依然在佛家的善恶、意念、果、等基本概念内打转,而且哲学深度远远不如佛学。这不是抄袭是啥?心经的”般若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就是“离相至彼岸”,就是得“果“,就是王阳民说的“知”!但是我敢肯定,王阳明这个小偷,根本没有理解佛家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真谛,否则,它不会用”知”这个词,它应该用“见”,更正确。修行就是不断的”知”,再不断的修。你都已经“知”了,还修啥?人的“良知”想要就有了吗?真可笑!如果人那么简单就“知”了,那人类社会早就没那么多罪恶了!

真正的良知。不是普通人不修就能认识的,必须是具有天赋、长期修行的结果,这在佛家叫做“见”,对“见”的认识和追求,才是修行的起点也是结果。这并不是看见的意思!用“知”,就太粗了。任何人,小偷强盗、流氓、地痞、无赖、愚昧无知的人,只要智商正常,他都可以”知”,都可以把仁义道德说得一套一套的,但他却无法”见”,但很难“见”!简单说就是,人懂得了“良知”的意思、道理和运用,并不等于他的本心有了“良知”。今天去做善事、捐钱就“见”了?听大师一堂课就“见”了?思想品德课考试一百分的人他就就“见”了?所以,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见”是很难的,“知”是很容易的。毛主席就说过“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抄袭,还抄错了!

一个”学术小偷”,但只要是儒家弟子搞点所谓学问,都可以被儒家吹捧为中华文化的圣人!完全是欺负佛家和道家无政权支持、且与世无争!春秋时期的中华文化何等灿烂,但是在儒家思想主导下两千多年,没有任何创新,最后靠抄袭、篡改过日子!什么是儒家的”理学”?就是把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一部分抄袭、篡改,简单化后加入儒家理论,这就是所谓的“理学”。还成了儒家的创新!什么“是心学”?大段大段地把佛经翻译成白话文,改下段落结构和说法,就成了儒家思想创新!儒家的人造文化,已经混到如此境地!居然至今不改、实在是太“垃圾”!太厚黑!

中国古代最不抄袭的、虚怀若谷最让人敬佩的是玄奘大师。当时只有他是最权威和最懂佛经之人,翻译的数百部佛经都是他组织、审定,而数百名助手,都是“语言翻译”而已。玄奘定下的规矩是:”忠于原意!语言按照中华的语言习惯”。玄奘没有把只有自己能理解的梵文佛经,抄袭成自己的著作!用一生的精力、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丝毫的据为己有,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玄奘大师开创的汉传佛学,造就了鉴真、汇能等大师,造福了华夏和日本、朝鲜、韩国、台湾等东亚人民上千年,丝毫不衰。但玄奘大师却至今甘居释迦摩尼之后,甚至一直没有被中华请上文化圣人之列!比起王阳明这个小偷,谁是有良知的、谁没有良知,不用再说!玄奘的只求造福众生、不求个人功名的伟人境界,实在非一般人能及!在中华文化圣人中,傲视古今!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奠定思想基础。但是马克思从来都承认,自己的哲学理论,主要是总结综合了前人的理论和智慧得来的,包括黑格尔的,甚至有佛学的。只有《资本论》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的创新。

为何中国现在学术抄袭成风?全世界对中国学术抄袭异常反感?为什么?因为有儒家的传统!不以抄袭为耻辱!吹捧王阳明就是典型的不以为耻!两千多年,儒家就知道关起门来,”抄袭”+”闭门造车”来忽悠国人,搞文化自恋!十分的无耻!

两千多年里,少数其他学派的人、看得懂儒家文人抄袭之风的人、因不敢得罪官家的同盟而不敢说。而多数老百姓没文化、不懂得他们在抄袭和忽悠,君王们又哪有那个闲心去管这些?可现在都网络时代了,中国农民都玩4G了,孔孟弟子居然还玩这套?很无语!


秋宜声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明代思想家王明阳先生的心学理论观点。

王明阳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没有“灵明”,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因此才有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结论。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良知,如果识得“心外无物”之理那将“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重在解释“心”,告知世人做事须合天理,问心无愧,反之,天地万物皆为虚无即“无物”。

心学认为圣贤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制伪善流行,王明阳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心外无物”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命题,也是中国哲学中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命题之一。

很多人认为,物就是指物体、物质。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如果物指物体,那“心外无物”就是说人心之外没有物质存在,这不是说胡话吗?显然王阳明并没有这么糊涂。

事实上王阳明说的物,和人们在日常中说的物并不相同。王阳明对于物有明确的解释: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于孝亲,则孝亲就是一物,意在于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译成白话就是“人意识的对象”。你此刻的意识观照在什么对象上,那一对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树”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了。

有一天,王阳明的朋友指着南山中一棵开花的树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也就是说,你没看那花时,你是你,花是花,两不相干,花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成为你的对象。

只有当你看到那花时,花才进入了你的心中,成为你的意识的对象。从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占据了一个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识的对象,主要还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格物”学说。

朱熹将格物解释为研究客观事物。但是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当你的意识在一件事情上时,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让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梦露居士


王阳明讲,“意之所在便是物”,并非意识在外部构建一个物质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活动,赋予外部存在以某种意义,从而构建主体(个人)的意义世界。

所以,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并不是否认物质不存在,只是说,物在我的心外,对我没有意义。王阳明构建和研究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所以也有人讲,王阳明的哲学,就是道德哲学。

《传习录》卷三记录了一段对话,对我们理解“心外无物”,也许有所帮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对话用通俗语言来解释,就是,你不来看此花,此花对你毫无意义,你来看此花,则此花便进入了你的脑中,你就会关心它的颜色、花香、大小等,它对你的精神世界,便有了意义,产生了影响。

在《大学问》中,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个人的感悟,这种关心意义世界的人,比那种“唯物”的人,对社会、人生,会倾注更多的感情、关注,更富有同情心。


吃茶去的平常心


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很明白,那朵花,是在你观察的当下才生出来的,没有观察的时候,那朵花并不存在。波函数塌缩成像的问题,困扰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很久,爱因斯坦甚至大声的反问——难道我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就不存在了吗?薛定谔不接受世界是因为观察而有这个结论,有了薛定谔的猫这样的反驳,爱因斯坦弄出了一个“ERP佯谬”这来反驳,最终都被实验无情的都定了,你不看雪亮的时候,月亮确实就是不存在的,这早就已经被量子科学大量的实验证明了,只是大家并不愿意接受这样惊世骇俗的解释而已。


张源37


要解释“心外无物”我们先来说个故事,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这样的记载:(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个例子其实就解释了“心外无物”的意思,你没看见这朵花时,这朵花是不存在的,当你看见它时,这朵花就存在于你的心里。


这里所说的“物”,不是指独立于意识的外部对象,即不是通常所说的物质,而是指受意识支配的行为,比如事亲事君或仁民爱物等,所以叫做事。有句话叫“事在人为”,即事由人的行为所构成。而你的行为都是出自你的心,你的心不这样做,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心外无物”这一命题,从它一诞生起注定充满争议,不仅挑战了当时的权威“程朱理学”,就是自家阵营,也疑问不断。有人认为王阳明荒谬地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一旦离开人的感知,就无所谓万物。他企图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依靠于感觉,这是一种诡辩。这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唯我论。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说,在当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他提出的关注“吾心”、“良知”等一系列的主张,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当时明王朝对朱熹学说的盲目崇拜。正因为明朝初期学术思想基本沿用宋代理学,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于是他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把人的行为良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肯定了人性本来就是人身上最完美的东西。


妙摘


这话是王阳明说的,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哲学。“心外无物”对于我来讲就是守心,守己。

守心是在认知上,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位置,充实自己的内心,也是修内在。守己,是针对个人身体,以个体体悟万物,守住自我。

以上是个人的粗见哦,毕竟都是在修自己嘛。

那如何真正的守心呢?

心之所愿,便如磐石。心坚不移,心寒不侵,广大宇宙,正心恒古。这就是守心。守心的好处是什么呢?外物不受其惑,人言不闻其偏,道路不正其步正。

这是我对守心的理解。


什么是守己呢?

己为身,暑热可欺,严寒可欺,是自然之理。然,体内自成方圆便是天地,目所视,耳所闻,鼻可嗅,舌尝百味,肤感自然变化,六感接触外物收纳己身,可浊,可清。其辨理于自知。身接触万物而能独立个体自成方圆,拥有自我天地者,其为修己,而能守己。

<strong>


乂爻y


以下分别是我去年及上个月的二次回答一并供参考:

无我即超越自我,因无我故无私,因无我故无他,因无我故无取,因无我故无有,因无我故无行,因无我故无思,因无我故无为,因无我故无畏,因无我故无生、无灭,因无我故无相,因无我故无受,因无我故无说,因无我故无是、无非,因无我故无争,因无我故无持,因无我故无住无着,因无我故无学、学即无学、无学即学,因无我故无智,因无我故非智即智、智即非智,⋯⋯,因无我故超越自我也无。

不想偏离其本义的理解,建议先离开唯心、唯物的定位。

心外无物,就是“相由心生”的另一种表述。如同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表一理。知“相由心生”,故言“心外无物”。

大道至简,道本无物,古人提出的“以空坏有”是一种智慧,所以易经中的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勿药有喜,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讲的皆是同一理。


天神之光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命题,如何理解呢?因为之前学过一段时间的“吸引定律”,所以当看到这个命题时,发现与西方的“吸引定律”出奇的一致。“吸引定律”主要讲的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那与“心外无物”怎么就一致了呢?

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你就能很好的理解了。在学习“吸引定律”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些训练,通过训练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多么的重要。其中有一个训练就是,我坐在公交车上,在回家的途中有意识地想我喜欢的某个品牌的汽车,例如我想大奔。那么你坐在车上,透过车窗看路上的车来车往,你会发现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一辆奔驰,一会又一辆,这一路上我会看到很多辆奔驰汽车。

接下来大家可以跟着我一起来思考,打个比方你一共看到了20辆奔驰,请问您,这20辆奔驰是因为你看到之后才存在的还是你不去看也存在的?我想你的回答一定是,我不去看它也存在的啊。但你再去想想,如果你不是有意的去观察,那么你又如何确信有20辆奔驰的存在呢?

再举个例子,你们单位有20人,拍了一张合影,拿到合影看完之后,我问你某某旁边站的是谁?你大多数情况下会说不记得了。但问你的旁边是谁,你可能会记得。因为你看合影的时候,一定会最先关注的就是你自己。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间万事万物,只有你自己用心去注意到的事物,才会进入你的内心,你没有注意到的事物,即使是存在的,但对于你来说却是不存在的。

“心外无物”的心,就是你客观主动的想法,玫瑰就是玫瑰,本身就是一朵花,是我们有意识的赋予了它爱情的含义。这个世界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所以多想积极的,正能量的事情,好事就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