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理解“心外無物”?

飛龍在天9783


心外無物,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是錯誤的。它的出發點是:我活著的時候,能看到、知道各種事物,但我死了,一切事物就從我的腦海裡失去了、不存在了。那麼,在你(或者說人類)出生之前,你的父母是存在的(或者說世界萬物是存在的)。(首)


惠舒旅社老闆


“心外無物“””這個說法,是相對的,並不是真的能做到“心外無物”,那除非是死人!。他講的是一種“心境“。但其實就是佛家講的"求本心","如來境",王陽明的"心學"全是抄襲來的!

王陽明的所有理論都在漢傳佛學中能找到。而且抄得比較淺,有點表述差別而已,幾乎沒改。王陽明真是世界最大的"學術小偷"!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句話是王陽明的心學核心,第一句就是完全的抄襲佛學,人的本心,是沒有意念和善惡的,有了意念,才會有善惡之分,這是佛家的基本思想。佛家還說得更深刻,這些的來源就是“欲”。

但是王陽最後兩句是更過分的抄襲,”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不可能從意念的本身去知道善惡,這需要放到經驗和社會上去看,同時這也需要修行才能達到,這也正是佛家修行的意義。佛家修行的目的,正是要“為善去惡””。王陽明的“良知”,就是也就是佛家的講的“果”,它換個說法而已。格物是發明嗎?不是,就是佛學的除心結,人心有“十結”,每去除一個“結”,就得一“果”,人就實現一層“格物”!完全是忽悠普通人看不懂佛經的深奧,換成白話文,而且簡單化的說法。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發明嗎?他只不過抄襲佛家的語言,佛家修行人要證的“果”,得“果”,必須多做善事、積累“善業”,方可證得!“知”就是佛家說的”果”,“行”就是佛家說的“造業“,做壞事就造“惡業”,做善事就造善業”。佛家早就說了“造業”是修行的重要方面,只是分開說的。王陽明和在一起說而已,這是徹頭徹尾的抄襲!!!

全世界文化人都知道,佛學就是“心靈智慧學”,佛家的核心經書、必讀經書就叫《心經》!而儒家居然又發明個”心學”,依然在佛家的善惡、意念、果、等基本概念內打轉,而且哲學深度遠遠不如佛學。這不是抄襲是啥?心經的”般若波羅蜜”翻譯成中文就是“離相至彼岸”,就是得“果“,就是王陽民說的“知”!但是我敢肯定,王陽明這個小偷,根本沒有理解佛家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真諦,否則,它不會用”知”這個詞,它應該用“見”,更正確。修行就是不斷的”知”,再不斷的修。你都已經“知”了,還修啥?人的“良知”想要就有了嗎?真可笑!如果人那麼簡單就“知”了,那人類社會早就沒那麼多罪惡了!

真正的良知。不是普通人不修就能認識的,必須是具有天賦、長期修行的結果,這在佛家叫做“見”,對“見”的認識和追求,才是修行的起點也是結果。這並不是看見的意思!用“知”,就太粗了。任何人,小偷強盜、流氓、地痞、無賴、愚昧無知的人,只要智商正常,他都可以”知”,都可以把仁義道德說得一套一套的,但他卻無法”見”,但很難“見”!簡單說就是,人懂得了“良知”的意思、道理和運用,並不等於他的本心有了“良知”。今天去做善事、捐錢就“見”了?聽大師一堂課就“見”了?思想品德課考試一百分的人他就就“見”了?所以,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見”是很難的,“知”是很容易的。毛主席就說過“人做件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就是這個道理。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僅抄襲,還抄錯了!

一個”學術小偷”,但只要是儒家弟子搞點所謂學問,都可以被儒家吹捧為中華文化的聖人!完全是欺負佛家和道家無政權支持、且與世無爭!春秋時期的中華文化何等燦爛,但是在儒家思想主導下兩千多年,沒有任何創新,最後靠抄襲、篡改過日子!什麼是儒家的”理學”?就是把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一部分抄襲、篡改,簡單化後加入儒家理論,這就是所謂的“理學”。還成了儒家的創新!什麼“是心學”?大段大段地把佛經翻譯成白話文,改下段落結構和說法,就成了儒家思想創新!儒家的人造文化,已經混到如此境地!居然至今不改、實在是太“垃圾”!太厚黑!

中國古代最不抄襲的、虛懷若谷最讓人敬佩的是玄奘大師。當時只有他是最權威和最懂佛經之人,翻譯的數百部佛經都是他組織、審定,而數百名助手,都是“語言翻譯”而已。玄奘定下的規矩是:”忠於原意!語言按照中華的語言習慣”。玄奘沒有把只有自己能理解的梵文佛經,抄襲成自己的著作!用一生的精力、歷盡千辛萬苦,卻沒有絲毫的據為己有,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玄奘大師開創的漢傳佛學,造就了鑑真、匯能等大師,造福了華夏和日本、朝鮮、韓國、臺灣等東亞人民上千年,絲毫不衰。但玄奘大師卻至今甘居釋迦摩尼之後,甚至一直沒有被中華請上文化聖人之列!比起王陽明這個小偷,誰是有良知的、誰沒有良知,不用再說!玄奘的只求造福眾生、不求個人功名的偉人境界,實在非一般人能及!在中華文化聖人中,傲視古今!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他的共產主義學說奠定思想基礎。但是馬克思從來都承認,自己的哲學理論,主要是總結綜合了前人的理論和智慧得來的,包括黑格爾的,甚至有佛學的。只有《資本論》和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是馬克思的創新。

為何中國現在學術抄襲成風?全世界對中國學術抄襲異常反感?為什麼?因為有儒家的傳統!不以抄襲為恥辱!吹捧王陽明就是典型的不以為恥!兩千多年,儒家就知道關起門來,”抄襲”+”閉門造車”來忽悠國人,搞文化自戀!十分的無恥!

兩千多年裡,少數其他學派的人、看得懂儒家文人抄襲之風的人、因不敢得罪官家的同盟而不敢說。而多數老百姓沒文化、不懂得他們在抄襲和忽悠,君王們又哪有那個閒心去管這些?可現在都網絡時代了,中國農民都玩4G了,孔孟弟子居然還玩這套?很無語!


秋宜聲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是明代思想家王明陽先生的心學理論觀點。

王明陽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天地的心,“靈明”是人的心,“靈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沒有“靈明”,天地萬物和社會人生都將成為毫無意義的虛無,因此才有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的結論。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良知,如果識得“心外無物”之理那將“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重在解釋“心”,告知世人做事須合天理,問心無愧,反之,天地萬物皆為虛無即“無物”。

心學認為聖賢修養的關鍵在於“致良知”,為了遏制偽善流行,王明陽特別強調“知行合一”。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心外無物”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提出的命題,也是中國哲學中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命題之一。

很多人認為,物就是指物體、物質。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如果物指物體,那“心外無物”就是說人心之外沒有物質存在,這不是說胡話嗎?顯然王陽明並沒有這麼糊塗。

事實上王陽明說的物,和人們在日常中說的物並不相同。王陽明對於物有明確的解釋: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於孝親,則孝親就是一物,意在於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陽明心學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譯成白話就是“人意識的對象”。你此刻的意識觀照在什麼對象上,那一對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義,我們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樹”的故事是什麼意思了。

有一天,王陽明的朋友指著南山中一棵開花的樹問王陽明:“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也就是說,你沒看那花時,你是你,花是花,兩不相干,花對你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成為你的對象。

只有當你看到那花時,花才進入了你的心中,成為你的意識的對象。從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佔據了一個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陽明把物解釋為意識的對象,主要還是為了闡釋自己的“格物”學說。

朱熹將格物解釋為研究客觀事物。但是王陽明認為,朱熹的解釋是錯誤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當你的意識在一件事情上時,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讓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夢露居士


王陽明講,“意之所在便是物”,並非意識在外部構建一個物質世界,而是通過心體的活動,賦予外部存在以某種意義,從而構建主體(個人)的意義世界。

所以,王陽明講,“心外無物”,並不是否認物質不存在,只是說,物在我的心外,對我沒有意義。王陽明構建和研究的世界,是意義的世界。所以也有人講,王陽明的哲學,就是道德哲學。

《傳習錄》卷三記錄了一段對話,對我們理解“心外無物”,也許有所幫助。“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用通俗語言來解釋,就是,你不來看此花,此花對你毫無意義,你來看此花,則此花便進入了你的腦中,你就會關心它的顏色、花香、大小等,它對你的精神世界,便有了意義,產生了影響。

在《大學問》中,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個人的感悟,這種關心意義世界的人,比那種“唯物”的人,對社會、人生,會傾注更多的感情、關注,更富有同情心。


吃茶去的平常心


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很明白,那朵花,是在你觀察的當下才生出來的,沒有觀察的時候,那朵花並不存在。波函數塌縮成像的問題,困擾愛因斯坦和薛定諤很久,愛因斯坦甚至大聲的反問——難道我不看月亮的時候,月亮就不存在了嗎?薛定諤不接受世界是因為觀察而有這個結論,有了薛定諤的貓這樣的反駁,愛因斯坦弄出了一個“ERP佯謬”這來反駁,最終都被實驗無情的都定了,你不看雪亮的時候,月亮確實就是不存在的,這早就已經被量子科學大量的實驗證明了,只是大家並不願意接受這樣驚世駭俗的解釋而已。


張源37


要解釋“心外無物”我們先來說個故事,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這樣的記載:(王陽明)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個例子其實就解釋了“心外無物”的意思,你沒看見這朵花時,這朵花是不存在的,當你看見它時,這朵花就存在於你的心裡。


這裡所說的“物”,不是指獨立於意識的外部對象,即不是通常所說的物質,而是指受意識支配的行為,比如事親事君或仁民愛物等,所以叫做事。有句話叫“事在人為”,即事由人的行為所構成。而你的行為都是出自你的心,你的心不這樣做,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行為。


“心外無物”這一命題,從它一誕生起註定充滿爭議,不僅挑戰了當時的權威“程朱理學”,就是自家陣營,也疑問不斷。有人認為王陽明荒謬地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他認為,一旦離開人的感知,就無所謂萬物。他企圖從人們認識事物的存在必須通過感覺來論證事物的存在依靠於感覺,這是一種詭辯。這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而是唯我論。


但是王陽明的“心學”說,在當時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他提出的關注“吾心”、“良知”等一系列的主張,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當時明王朝對朱熹學說的盲目崇拜。正因為明朝初期學術思想基本沿用宋代理學,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於是他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把人的行為良知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肯定了人性本來就是人身上最完美的東西。


妙摘


這話是王陽明說的,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哲學。“心外無物”對於我來講就是守心,守己。

守心是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是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位置,充實自己的內心,也是修內在。守己,是針對個人身體,以個體體悟萬物,守住自我。

以上是個人的粗見哦,畢竟都是在修自己嘛。

那如何真正的守心呢?

心之所願,便如磐石。心堅不移,心寒不侵,廣大宇宙,正心恆古。這就是守心。守心的好處是什麼呢?外物不受其惑,人言不聞其偏,道路不正其步正。

這是我對守心的理解。


什麼是守己呢?

己為身,暑熱可欺,嚴寒可欺,是自然之理。然,體內自成方圓便是天地,目所視,耳所聞,鼻可嗅,舌嘗百味,膚感自然變化,六感接觸外物收納己身,可濁,可清。其辨理於自知。身接觸萬物而能獨立個體自成方圓,擁有自我天地者,其為修己,而能守己。

<strong>


乂爻y


以下分別是我去年及上個月的二次回答一併供參考:

無我即超越自我,因無我故無私,因無我故無他,因無我故無取,因無我故無有,因無我故無行,因無我故無思,因無我故無為,因無我故無畏,因無我故無生、無滅,因無我故無相,因無我故無受,因無我故無說,因無我故無是、無非,因無我故無爭,因無我故無持,因無我故無住無著,因無我故無學、學即無學、無學即學,因無我故無智,因無我故非智即智、智即非智,⋯⋯,因無我故超越自我也無。

不想偏離其本義的理解,建議先離開唯心、唯物的定位。

心外無物,就是“相由心生”的另一種表述。如同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表一理。知“相由心生”,故言“心外無物”。

大道至簡,道本無物,古人提出的“以空壞有”是一種智慧,所以易經中的小人用壯,君子用罔,勿藥有喜,道德經中的無為而無不為,講的皆是同一理。


天神之光


“心外無物”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命題,如何理解呢?因為之前學過一段時間的“吸引定律”,所以當看到這個命題時,發現與西方的“吸引定律”出奇的一致。“吸引定律”主要講的就是,你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那與“心外無物”怎麼就一致了呢?

我給大家舉個小例子,你就能很好的理解了。在學習“吸引定律”的時候,我們曾經做過一些訓練,通過訓練讓自己意識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多麼的重要。其中有一個訓練就是,我坐在公交車上,在回家的途中有意識地想我喜歡的某個品牌的汽車,例如我想大奔。那麼你坐在車上,透過車窗看路上的車來車往,你會發現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一輛奔馳,一會又一輛,這一路上我會看到很多輛奔馳汽車。

接下來大家可以跟著我一起來思考,打個比方你一共看到了20輛奔馳,請問您,這20輛奔馳是因為你看到之後才存在的還是你不去看也存在的?我想你的回答一定是,我不去看它也存在的啊。但你再去想想,如果你不是有意的去觀察,那麼你又如何確信有20輛奔馳的存在呢?

再舉個例子,你們單位有20人,拍了一張合影,拿到合影看完之後,我問你某某旁邊站的是誰?你大多數情況下會說不記得了。但問你的旁邊是誰,你可能會記得。因為你看合影的時候,一定會最先關注的就是你自己。

通過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世間萬事萬物,只有你自己用心去注意到的事物,才會進入你的內心,你沒有注意到的事物,即使是存在的,但對於你來說卻是不存在的。

“心外無物”的心,就是你客觀主動的想法,玫瑰就是玫瑰,本身就是一朵花,是我們有意識的賦予了它愛情的含義。這個世界你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所以多想積極的,正能量的事情,好事就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