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人懂的知識越多,越會感覺自己渺小呢?

己莫V


學海無涯是比喻知識領域的寬廣,書山比喻知識的高度,懂得知識多的人涉及知識領域也一定多。興趣寬泛,喜歡研究,鑽研,由於目標不明確,所以會感到茫然,書越讀越感覺自己知識匱乏,就像站的越高看的越遠越會感覺自己孤獨和渺小一樣。對於知識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不過,我感到這些現象很正常,不是你一個人有這樣的感覺,

我也曾經有這樣的感覺,這是由於你學的知識越多,知識量越大,你站的高度就越高,這時,就越發感覺自己懂的東西太少了,其實,不是你懂的少,而是學海太深了。我建議你,安心的學習,不要想得太多,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潛心研究一個領域,你會愈戰愈勇。你是否看到那些有成就的科學家,學者,哪一個不是在自己的領域,有獨到的見解,而獨攬眾山小,成為了領軍人物。像錢學森,齊白石,袁隆平,還有我們現在疫情的風向標鍾南山院士,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最後送你兩句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希望我的回答讓你不在迷茫,祝你生活愉快。





洎水藍


這個我深有體會,記得以前我是幹化工的,那時候年輕對化工的瞭解也不多,就在框架上操作閥門,從來不知道害怕。上海來的專家一進入工作區域全副武裝,有一點小問題都會很認真的去解決,萬一有洩露處理不了立馬就跑。我們那時候還嘲笑他們膽子小,現在想想都可笑,是自己懂得太少,不知道它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浮沉舊夢一場空


懂得越多,才知道自己越渺小。這是不爭的事實。

坎井之蛙只看到眼前這塊天地,條件限制了它的眼界。黔驢技絕,它沒有走出世界,知識限制了它的智力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世界在不與人的意志在旋轉。事物隨時都在發生變化,知識每天都在更新。不斷學習,不斷近步,個人只不過蒼海一粟。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yky緣


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那一片天空,限制了眼界,所以他的世界就那麼大

翱翔九天之上的蒼鷹看到的世界是沒有盡頭的,需要他們去探索去面對各種危險,他們會把自己不斷的變強,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人也是如此,當懂的知識多了所要面對的困難也會更大,怎麼去解決這些呢,那就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探索

人類從古代到現代就是因為有這麼多不斷探索的先驅者才使得社會不斷進步



獨孤劍001


我贊成這個觀點,懂得知識越多,越會感覺自己渺小!

首先,說下我自己的故事,剛上大學的時候,對歷史並不感興趣,有一次在圖書館借書,偶然看了一本《中國上下五千年》,因為這本書只是一箇中國曆史的大概概況,看了後,產生了一頭問號?!春秋戰國,秦統一,西漢東漢,三國歸晉……後來的隋唐宋元明清,都是誰建立的,怎麼又滅亡的一些事件人物等等,越來越感覺自己知識渺小,後來看了很多歷史書才大概折騰明白,更不用說世界歷史了。

其次,看一本書,有可能也一定會發現缺其他書的知識,所以也會啟發你去看別的書,越啟發越多,所以對知識越來越有渴望,越感覺到瀚海的知識需要有敬畏之心,更有敬仰和學習之動力,當然更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滄海一粟而已!

最後,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讀者來一次共鳴或者某些觀點的討論,更要做到觸類旁通,因為大千世界,書籍太多,你根本讀不完,所以要把同一類型的書進行分類和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品高少


只有無知使人自大!沒有懂的知識越多越的人感覺自己渺小之說!當然有真才實學的人更不會吹噓自己!也沒有必要吹噓自己!



深度學習深度思考


為什麼人懂的知識越多,越會感覺自己渺小呢?

同意這種觀點。

首先,這是人的一種主觀思維活動,是人對客觀世界從零到有逐漸發展漸次提升認識的一個過程。其次,客觀世界即宇宙萬物浩瀚無邊,即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永遠都不停歇也無法停歇以至永遠都無法窮盡也無法完全認知浩瀚無邊的宇宙天地萬物。第三,人的認知能力有限,人的一生亦有限。即使窮盡一生去認識客觀世界,有限的認知能力面對無限廣大無邊無際的天地宇宙客觀世界而言,其渺小也是毋庸多言。第四,人們永遠都處於認識浩瀚無邊的客觀世界的過程之中,隨著對客觀世界認知的不斷加深,人們會發現,面對漫無邊際浩瀚無邊的客觀世界、宇宙萬物及其知識海洋,人們是一個多麼渺小的存在。

人在懵懂無知時,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非常有限,也處於什麼都不怕什麼都無所畏懼的階段,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俗語,無知者無畏!但隨著人的生物本性自身的逐漸長大,接觸到的外界事物越多,認知越多,越有判斷能力,也就會越知冷暖,越懂規則,越知進退,也會愈加認識到自身的渺小。

人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認識的能力就會受到限制,認識的能力受到限制,就會在其所活動的圈子範圍內,自認為自己很偉大,很了不起,不將他人放在眼,不尊天敬地,不畏天地萬物,也就是不尊重客觀事實而一味地自我膨脹!即所謂的坐井觀天天只有一個井口大。但人一旦衝破這種自我禁錮,走出去,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所謂的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就會發現天地如此之大,知識如此之廣博,人是如此之渺小,認識是如此之淺薄!

總之,人懂的知識越多,就越會感覺自己的渺小,是因為客觀事物是無窮盡的,而人的認知能力卻是有限的。有限的認知能力相對於無限的客觀事物而言,本就是渺小的,但人最初受認知能力的限制,意識不到這一點,故常犯夜郎自大之弊端;但人一旦衝破自我束縛走到廣闊天地中去客觀地認識宇宙萬物,就會客觀地發現人自身的缺陷不足及認知能力的不足,進而感嘆人之對於天地萬物是如此之渺小,人之認識對於天地萬物的認識是如此之渺小,是以知識越多越覺自我之渺小。


鳳星GF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之好學,知書達禮、溫文儒雅,皆因智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華夏五千年,歷史之淵源,延續至今,包含先賢之精髓,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人生如過客,短短數十載,匆匆如雲煙,彈指一揮間。人從呱呱墜地、牙牙學語,至滿頭白髮、老年遲暮,皆耳濡目染,染指‘江山’,潛移默化中蟬蛹蛻變;知識積累中,醍醐灌頂;孜孜以求中夙願達成。弱冠少年,衝出茅廬;三十而立,雄姿英發;四十不惑,老成持重;五十天命,贏得人生;六十花甲,壯心不已。醉倒方知酒烈,愛深才懂情濃,唯有厚積薄發,不負大好韶華。閒庭信步走,感嘆來時路,極目遠眺,知吾渺小。正所謂: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雨鑫楽視


就像青蛙坐井觀天,在井裡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麼大,以為世界就是那麼大,感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但當它走出了井口,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它才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發現世界原來很大很大,大到自己難以想象。

這就很好的印證了我們很容易在很小的時候任性的事實,那時候我們敢吵敢鬧,即使自己身體很小,但總覺得世界都是自己的,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通通說出來顯示自己的實力。因為身邊都是自己的家人,看到的和知道的東西都很少,除了玩具,就是玩具。

但當我們一點點長大,接觸的人和事、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我們知道了不是隻有自己這麼厲害,原來自己搞不定的事情還有這麼多,原來還有那麼多的知識沒有學過。漸漸的自己就不是那麼自信了,感覺自己非常的渺小……

以自身經驗來說吧,我先是在一所大專院校讀書,因為比錄取分數線高出六十多分,進去後總感覺自己是優秀的那個,但是那時候的自己敢於表達自己,自信積極,感覺自己是強大的。後來專轉本,考上了本科後,發現優秀的人太多太多了,要學習的東西也數不勝數,那時候一度感到自己的渺小,甚至有些自卑。

但也是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的進步,意識到自己還有那麼多的方向去努力,去強大。懂得知識越多越感覺渺小這優秀的群體裡是必然的。但有些時候也未必,在其他不如你懂得知識多的人面前,就會感到自己的強大。

因此,人無完人,知識也是無止境的,放平心態,無需苛求,是在進步的路上就好!



徐筱苒


因為吾生有涯,而知無涯。

並且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所以人在知識越多的時候越會低谷,知識是無窮的,大多數人一生連到達低谷的能力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