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北洋水师败,为什么清朝败了?

CHL318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军队保卫,肯定被强者侵略。北洋水师是清最后一道保卫者,有众多爱国将领,但清政府腐败、奸臣众多,签多次卖关条约,政府不支持,怎么去和洋人打仗,最后被日本打败,也加速清朝灭亡。


正义战邪恶


刚完工不久,尚停在伏尔铿造船厂的“定远号”战舰

我们不妨拉几个当时的人物来对比下。张之洞张香帅大人,好一个文笔风流,所以人称香帅啊,连慈禧太后都跟小李子说,我最爱批张之洞的奏折,因为文章写得好。但是呢,做实事可不比做道德文章,当年汉阳铁厂没有化验矿石材料以致买错锅炉,以致炼出的铁材又烂又脆,就是因为香帅一句我中华神州地大物博,什么没有?他的属下个个拍手叫好,连连称赞。最后呢,年年向户部要上百万两银子顶着亏损的汉阳铁厂。要不是李鸿章指着盛宣怀帮他一把,把铁厂改为官督商办,置办一批新锅炉,汉阳铁厂早关闭了。说好听话,做好文章的人太多了,因为那些个科举制度太容易选出这样的人,但是能干实事的实在不多,而中堂大人居其一。

我们再来一个,翁同龢,两代帝师,他负责那次科举考试的阅卷怎样呢?康有为写的文章刀刀见血,冲着就制度来,何等见识胸怀啊,然后翁同龢说张謇的文章语句平实,就点他做状元了。于章句小楷见真实力?笑话!盛宣怀评价道:翁同龢乃两代帝师,怎么说也是亚圣,怎么心胸这么狭窄?而李鸿章心胸却开阔得多,多年来在淮军出生入死,戎马天下,见惯生死,心胸能不开阔吗?面对张之洞和翁同龢的多次弹劾中伤都能化险为夷。

最后再看一个,户部尚书阎敬铭。说来阎敬铭是个人物啊,当时慈禧太后管着户部要钱修颐和园,阎敬铭立场强硬,户部就是没钱,被慈禧那个骂啊,顶着要杀头的罪,他知道户部那些个钱是不应该拿来满足慈禧的私欲的,最后呢,被撤了。是个忠臣啊,忠言逆耳,可是也要懂世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多少年了?你以为凭一两句话能说动她?最后招致撤职,还能贯彻你为国尽忠的理想吗?李鸿章也知道慈禧修园子搞大寿不对,但那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想用那些钱装备北洋水师,不想让那些钱扔进颐和园打水漂啊。最后他搞了个海防捐,向张之洞要了一百万两,又向外国银行贷了两百万两,把修颐和园的钱给填了,最后才去护他那北洋水师,因为他知道,慈禧太后开心了,自己才能办成事。

“济远”号

所以你看看,说李鸿章能办实事、有眼界、懂世故、有胸襟,此话不假吧。他一边对朝廷说北洋水师远东第一,世界第四,比美国水师还厉害,一边对那些日本倭寇何足挂齿的言论不屑一顾,他知道,水师实力还要增强,还要继续烧钱。但是啊,太多精力花在了权利斗争上,光是顶着张之洞的嫉妒、翁同龢的攻讦,光是讨好李莲英李公公,光是看慈禧太后的脸色,这些种种就有他好受的了。

李中堂在北京顶着事儿,谁在山东治水师呢?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也。丁将军啊顶将军,当年跟着李鸿章在淮军出生入死,李鸿章信任他,但是丁汝昌实在太软了,治军确实无方。当年醇亲王,就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被派去代天阅兵,去看看北洋水师有多么威风。李鸿章先他一步去准备阅兵事宜。那当时北洋水师什么情况呢?先去旅顺看黄瑞兰,这家伙私吞国家财产,连买炮弹的钱都敢贪了,怕事情败露把自家记账的都杀人灭口了,放炮弹的厂库全放石头了,好在李鸿章发现了,杀了他头。这个该杀千刀的家伙死之前还跟李鸿章求情,念在他是李中堂的合肥老乡,念在他当年在淮军天天给李鸿章吸毒瘤,想捡回一条命,真是可笑极了。

那舰队上呢,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他在定远号上干什么?吸鸦片!他的水手和将士呢?在定远号上聚赌!荒谬啊,定远号是北洋水师的王牌战舰,王牌都这样,仗还怎么打?再看中军左副将方伯谦,军队训练的时候偷溜回家,建新房,娶了两个姨太太,一个16岁,一个19岁,真会享受啊。李鸿章差点把他的脑袋也砍了,就是丁汝昌带着其他人跪着哭着求情他才免于一死。但是最可恨的是,就是这个方伯谦,甲午海战的时候临阵脱逃,致军大败。当时,除了邓世昌和他的志愿号军纪严明外,其余各舰都问题多多,将士随便上岸,嫖赌饮赌,纪律松散。

到了醇亲王代天阅兵那天,李鸿章请了各国使节来观看,那结果是什么呢?为了显示北洋军舰的精准射击,他们在3800米外放了艘靶船,开炮把靶船击沉。其实啊,北洋军舰放了三下空炮,靶船上三个敢死队员引爆了三次炸药,这样制造了军舰开炮击沉靶船的假象。醇亲王和外国使节拍手称好啊,醇亲王还高兴得作诗一首。丁汝昌给李鸿章解释道,北洋只有三颗炮弹,末将实在舍不得用?

这样的军队要说不败,你信吗?

济远舰舰尾的150毫米克虏伯炮

当时的日本人又在干嘛呢?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甲午中日海战在1894年,短短26年而已。这期间他们经历动荡和阵痛,看看“明治维新三杰”,木户孝允病逝,大久保利通被暗杀,只有西乡隆盛撑着动荡的议会。那个议会可是政客们天天撕扯吵架的战场啊。但是明治天皇真是励精图治,他知道日本要崛起首要打败清国,从清国的尸体上跨过去才能实现日本的繁荣,他甚至要把自己的私人财产捐给日本海军以购买航速极快的吉野号。

但是你看光绪帝,慈禧太后说句话就能把他吓个半死,何谈励精图治?当年白花花的银子都给慈禧拿去修园子去了,要是都拿去装备海军,北洋至于这么早败?当然,那根本还是政治制度的问题,康有为说得好,以前天天讲道德,以为出两个清官就能救中国?笑话!关键还是“制度”二字。人家日本都有议会了,你清国还要请慈禧太后懿旨,请老佛爷圣裁,怎么谈富强?

所以说啊,北洋水师被日本人打败是迟早的事。只不过,这事来得早了点,来得突然了点,来得让全清国人民难以接受了点。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让那些个知识分子早几年清醒。只是,苦了李鸿章毕生心血,悲了那些牺牲的将士。


百家宗祠


这说法也没错!

太平天国后,晚清已开始出现军阀割据的苗头,而李鸿章是忠心耿耿的忠于大清,别的呵呵!

而甲午战争说白了就是李鸿章的淮军和日军的对决,大清别的正在看热闹,还趁机踩一脚,北洋水师大战小鬼子时,南洋水师正在看戏,如果两水师里外夹击,历史会被改写的。

只是因为李鸿章就与筹建南洋水师的大臣沈保和南洋水师大臣的张之洞,派系不同。

就做壁上观,把国家利益丢一边!

李鸿章的淮系在当时己是清政府唯一调的动的军事力量,而甲午战争后,连这支力量也完玩了。

加上女强人慈禧的去世,各地的大V们更不把最美夕阳红的清政府放在眼里了!

清政府的政令慢慢的出不了紫禁城了!


蓉儿是妹纸


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准确,清政府开始有意求和是在1894年的12月,正式决定派遣张荫桓、邵友濂等人为使者赴日求和是在1895年1月。这两个时间点距离黄海海战已经过去很久,而日本刚刚在山东登陆,北洋水师尚未全军覆没,很显然清政府决定求和还是因为在各个战场全都遭到失利,与北洋水师的胜败关系不大。

不过在1月28日张荫桓、邵友濂抵达日本,31日到广岛开始准备谈判时,日本政府却以两人并未被清政府授予全权谈判代表身份,资格不够,所以拒绝正式展开谈判,张邵二人没有实现求和目的。

当然,日本政府拒绝谈判的实际原因是认为此时谈判时机尚未成熟。他们认为等占领威海和刘公岛、全歼北洋舰队以后,加上此前日军已经攻占了旅顺,这么一来渤海湾的大门就被彻底打开。日军可以随时在北京附近登陆,直接进攻北京。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将陷入带人宰割的窘境,日本将在和谈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便于索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日本政府有意破坏和谈,直到2月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以后,才正式电告清政府,表示愿意重新开始谈判。而清政府也明白此时已经无力抵抗,只能再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赶往日本。

不过此时日本有意侵占台湾,所以在李鸿章3月19日抵达马关,次日正式开始谈判以后,日本还是拒绝停战,并对澎湖等地发起进攻。而在李鸿章抵达马关以前,日军还侵略了营口等地,并未停止战争。

所以在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意识到战败并有意求和是在1894年的12月,很明显和北洋水师关系不大。只是日本有意多获取利益,才故意拖延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清政府自身根本没得选,只能说是弱国的悲哀吧。


不沉的经远


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除去在海战中被击沉的船只,其他的所有船只都被日本夺获。

这场战争的失败对内对外造成了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这两个后果,直接把清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再无翻身机会。

一、对内而言,清帝国为了求存图强发展了30余年的洋务运动全面失败

▲北洋军舰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短短几十年完成脱亚入欧,国力变得强盛。在这一前一后,清帝国为了求存图强,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现代军队,发展现代工业,发展商业。看似清帝国一切都在向现代化发展,正在扭转积贫积弱的情况,貌似可以逐步积攒国力对抗列强,再次展现中华雄风。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集国力发展起来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北洋水师,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被一个列强看不上的不入流的新兴小日本,轻而易举的打败了。

这场战争打垮了清帝国最后的信念。集全国之力大搞30年建设的结果,到最后不过是纸老虎,连蕞尔小国日本都打不过,更何况有上百年底蕴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二、对外而言,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列强放下了对清帝国最后的戒备

▲列强瓜分中国时局图

当时的清帝国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四亿五千万。而日本只有38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全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大约4亿。

一个清帝国的国土面积以及人口,抵得上全欧洲和日本的总和。这导致任何列强都期望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掠夺中国,而尽可能的避免和清帝国爆发全面的持久的战争。

另外,中国在以前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都是世界标杆,这对列强造成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谁也摸不准清帝国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当时任何国家都害怕和如此庞大的清帝国陷入全面的热战状态,这可能会激发中国人的战争热情,而以双方的资源和人口对比,列强在中国的全面战争很可能把自己拖垮拖垮,甚至导致国内的政治动荡。

甲午战争日本胜的轻而易举,清帝国败的明明白白。清帝国不光败了,败了以后面对日本不可思议的赔偿条件,清帝国赔的还非常爽快,清政府除了割地赔款就没有其他动作了。

这个时候,列强就明白了,清帝国只剩一个壳了,自己担惊受怕的压榨了清帝国这么多年,居然不如日本直接打一场热战来的直接。连日本这种不入流的蕞尔小国都能打爆清廷狗头,如果以自己上百年资本主义底蕴的国力亲自下场去打,坏处基本没有,但好处肯定是多多的。

至此,列强对清帝国的最后一道心理防备也放下了,对清朝的剥削压榨再也不用有所顾忌。只用把军舰开到海岸线,我提条件你就得答应,如果我的条件你不答应,就打到你答应。反正,你绝对打不过我。


风陵流度


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对落后清王朝进行侵略就是日本制定的国策。一个国家领海权就是这个国家的门户,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曾在海域上对清王朝多次试探,当时的清王朝拥有号称“第一铁舰”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两艘重型铁甲战舰。这两艘战舰在日本人眼里犹如铁甲猛兽让他们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克扣军饷导致军舰炮弹缺乏,缺少维护,舰队混杂,编队无法保持,士兵军心涣散等诸多问题导致日本鼓足勇气发动了甲午战争,此次战争虽有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将官奋勇抵抗最终难逃全歼的结局。此战定远中弹159发镇远中弹200发均未被打穿。

战败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当战利品接受了定远舰清政府又赔了巨量白银,又没有了控制领海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失败已成定局。





大鱼楼阁


北洋水师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的海洋舰队,在它成立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总共投入了上亿两白银,而日本建立海军的投入只相对清政府投入的十分之六。在硬件上,中国舰队的装备在当时甚至超过美国。但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却全军覆灭。

无论在质量还是经费上都超过日本的北洋舰队为何最终还是被日军军舰打败。

正史中一般记载是因为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船舫,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而导致北洋水师被日本舰队打败。但不少的资料表明这一说法存在很大漏洞。

经费来看,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至1888年成立的二十七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军费一亿两白银,折合每年约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10%。而日本从1868年到1894年的二十六年间向海军拨款折合白银是600万两,每年合计才230万两,只相当于同时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再从硬件来看,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北洋舰队的装备都不比日本舰队差。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甚至都超过了同时期的美国。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而日本方面,威力最大的“三景号”也缺乏这样大规模的装甲保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面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而其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也占优势。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北洋舰队只快14节。清政府也正是从这些方面考虑,才对日宣战的。

无论从海军装备还是从经费投入来看,日本舰队想要战胜北洋舰队似乎很困难。但是结果却是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巨额军饷培养起来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为何遭到如此惨败?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舰队?

在关于北洋舰队失败的总结中有一条将原因归结于炮弹不够,有人查阅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这些记载都能说明当时的炮弹供应是足够的。

战争一开始,平日缺乏现代素质的官兵在有效射距外慌忙开炮,定远舰刘步蟾指挥首先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第一炮刚开始就让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这场海战持续了四个多小时。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日军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那么北洋海军是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覆灭的呢?


阳光17777777


北洋水师败了,清朝也败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好,简而言之,是清廷洋务运动的破产,只变其表,而不改根本思想的错误。

【1】北洋水师是什么?

北洋水师是清朝当时最强大的近现代舰队,是李鸿章等洋务派运动的代表产物,在当时世界海军排名中排名第九,随着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2】北洋水师因什么事而败?

在与日本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

【3】为什么水师的失败是清朝的失败?

19世纪40年代,清朝遭受英法的侵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以及后来被列强强迫的一系列条约,直到我们今天讲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朝统治者见识到西方的坚船厉炮,认为清朝的失败是技术的落后,器物的不如,只要引进西方的军舰,厉炮等等,就会强国,洗刷耻辱,重现他们的天朝美梦。

但是,这次战争彻底狠狠的打痛了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同样和日本一样的现代装备,甚至国力强于他们,最后却输的如此难堪,不再是日本装备的先进,而是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高效率的指挥体系,是自己内部的失败,从而引起后来的戊戌变法,慈禧太后预备立宪。

所以,北洋的失败是清朝内部封建思想的错误引起的。




逆旅行人NL


李鸿章一人之败成一国之败,体制之败!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国的国门被西方打开了。

1853年,日本国门也被美国的佩里舰队打开了。

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走上了“洋务运动”之路,而同期的日本,走向了“明治维新”之路,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相差甚远。“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只是学别人的技术,统治者骨子里还是认为自身制度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只求船坚炮利,舍本逐末。“明治维新”三个口号:“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是日本对西方列强的全面学习,从文化、政治、经济、国防体制的根本上改革,纲举目张。

乃至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举凡三十年洋务成果一触即溃,一国之败成李鸿章一人之败,日本赢的虽有侥幸,不亦大势使然。

甲午后,清政府赔偿日本白银两万万两,日本全数用于兴办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这才有了后来日本的强大。





黑衣不器


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你说的“败”是指甲午海战失败吗?还是“败亡"?有点不明确。

那就从“失败”和“败亡”两个方面回答吧。

因为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海上,只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参战了,其它舰队没有参战,是李鸿章一个人用北洋水师与日本硬刚。这场战争的失败因素有很多,首先清朝僵化的政治体制严重制约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北洋水师注定不能成为一流水师,战前战略也是失败的,清政府高层寄希望于沙俄从中调停,但沙俄失信。而英美法等列强却很希望中.日一战,英美法想从中.日两国中找一个有出息的,能打的,然后推行他们的政治体制。结果很幸,清朝战败,英美法只好选中了日本。这一战是清朝关乎国运的一战,如果赢了,英美法就会选中中国做为同盟,亚洲就没日本什么事了。

说败亡,清朝和北洋还真不是同步,1912年2月,清廷退位,但北洋系留了下来。袁世凯领导着北洋系,袁死后,冯国璋.段琪瑞.吴佩孚等北洋老将混的风生水起,甚至一度把中国的搞得还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