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威史


在战争史上,总是提到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但是我们就有疑问了。军队平时难道不吃粮食吗?为什么一到战争时期粮食消耗就会加大呢?古代的文献里就曾经记载过。打一次仗。可能把几代人积攒的粮食都打完了。

但是值得疑问的地方,就是这里。军队平时驻扎操练,也需要吃粮食。为什么打起仗来粮食就不够了呢?难道军队平时都不吃粮食的吗?

首先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战争时期的粮食消耗主要是用在运输上。

平时军队往往驻扎在固定的区域,粮食指需要就近征集就可以了。但是当战争爆发以后就需要集结兵力。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往往都会使一个区域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战区的士兵需要吃粮食,而给他们运输粮食的消耗就更加巨大了。

这个增幅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增幅,其规模是急剧增加。因为前线所需要的粮食需要从全国各地来调运。从后方把粮食运输到前线,在运输过程中,至少就要消耗大部分的粮食。到了前线以后往往就剩下个零头了。但即使这样,为了战争的胜利也必须坚持运输。战争时间拖得越长,粮食的供应就会越大。

因此历朝历代的农耕王朝。想要发动战争,往往都需要数十年的积攒。汉武帝时期如果没有文景之治,那他是没有足够的后勤能力来支持进攻匈奴的。举个明朝永乐年间的例子。明成祖朱棣北伐鞑靼时,就曾经出现了缺粮的情况。尽管当时几乎动用了北方所有的战争储备。但在胜利还朝到时候。清远侯的部队,竟然出现了士兵饿死的惨状,战无不胜的永乐大帝因此而拒绝吃晚饭。

除了运输方面的压力,战争本身对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也是一种巨大的破坏。

越是规模大的战争,国家需要动员的人力也就越多。有时候迷糊的数量甚至要是前线军队的四五倍。这也就意味着农村将会有大量的劳动力被抽空。被抽调劳动力的地区,农业生产的破坏,将会极其严重。经常是北方一开站,哎呀,发树上的青壮劳动力就会为战区服务。而他们所耽误的粮食生产,就需要别的省份来补充。

除非战争进行的时间极其短暂,这样生产的破坏才会比较有限。但是战争一旦持续时间过长,那个时候就是对国家的巨大考验。猪场的劳动力被征调为民夫。国家的生产将会无以为继,随时会引发民变等动乱。因此兵事被称为凶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除了战争时期正常的粮食消耗以外,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也很坑爹。

北宋与北方敌人进行战争的时候,前线将领经常是虚报消耗。一支军队的人数,所需要的粮食,往往都是狮子大开口。由于北宋有冗官的情况。经常是一个岗位上需要三五个官员来负责,而事实上他们谁都不愿意负责。所以对前线运输的粮食就狠狠地超越了预算,反而这样是不可能打好的。如果前线的将领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就需要把战事拖得更长,这样自己的利益才能更大化。于是宋朝在军事上一直被大家所诟病,除了重文抑武的因素,经济原因也是导致北宋经常处于下风的主要原因。

因此战争时期粮食消耗巨大,是由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共同组成的。


古行生


“人是铁 饭是钢”这句话在哪个时代都是真理。更何况是行军打仗的士兵。要是饭都吃不上,哪有力气为你卖命打仗。如果行军打仗做不到粮草的保障,士兵很容易士气低落造成军心不稳。

在古代打仗人命不是很重要,大多数情况下,打仗就是打后勤补给。粮草也是战局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历来是战争的重中之重

古代运输不方便,特别是辎重运输尤其缓慢。所以有句话叫“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一个国家如果要打仗,做准备工作都要花上好长时间,快则数月,慢则数年。

1、 首先筹备工作要做好

粮食准备好了,还要做好保障的情况下才可以出发,也必然要有军队护送,或称为先头部队。保证军队的补给,这在军事行动中是相当重要的。 漫漫征途一旦出发,粮草就开始消耗。

2、粮草损耗率高

粮草在运输过程,被劫被烧的情况先不说,单单是运输环节的损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目的就是运输军粮更方便。 古代的运输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运送一批十万士兵需要的粮草,需要“运输大队”可能就超过十万人。这十万民夫也是需要吃饭的,路上也要消耗粮食。 因为人力运输速度缓慢,遇到复杂地形更是举步维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还有可能导致粮食腐败变质。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

3、劳动力去打仗,产粮能力大幅下降

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的屯田制,尤其是军屯制度,其实就是士兵们不打仗的时候种田,解决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边塞种田,可以解决打仗时粮食远距离运输的问题。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为广泛、复杂、系统。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础上,一旦打仗,参与粮食生产的士兵就要离开土地,远赴战场。这样一来,粮食生产就会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打仗还会征召大量的青壮年,进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粮食产量。

4、战争时间延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战争初期还好,军队有储备的粮食,国家也有储备的粮食。但是一旦时间长了,粮食损耗又很严重的话,必然会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征粮还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门口,乱兵流寇,杀人屠城。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

所以,每到大战乱之后,总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越打仗粮食越少,粮食越少越要想办法征粮抢粮,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缺粮在正常不过了。

5、打仗缺粮时有发生

而打仗缺粮这种事情,在古代时有发生。尤其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期间,经常因为粮草问题而影响到战争的结果。

北宋最后的生力军种师中所带领的种家军,最后可以说就是因为没有粮食而导致的惨败。在战场上,种师中和金兵进入相持阶段后,宋军每人能获得的口粮不过是一勺子豆子。就那一勺豆子塞牙缝都嫌少。

所以“民以食为天”,在古代能够吃饱饭就相当幸福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精彩内容持续奉上!喜欢可以加关注


鼎鼎九公主


人是铁,饭是钢。这吃饭对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行军打战,最要紧的也是这个粮草。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可并不是一句空话。一场战争,粮草的供应往往能左右着战争的局势。打战怕缺粮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能看出来。

打战是重劳力劳动

我们都知道现代士兵的单兵装备是非常多的,而数量多就代表着重量大。通常单兵负重都达到百十斤往上,而在古代,士兵的武器辎重也是不少,并且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行军打战基本都是靠两条腿来完成,这样的条件下,对体力的消耗是十分强大的。而体力消耗了自然是需要得到补充的,这时候就得吃饭。士兵只有吃饱了饭才有精神,才有动力,才不至于贻误战机。

另外,就是古代两军交战都是冷兵器,肢体冲撞。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哪边的士兵体力更好,哪边的胜率就会大一点。所以,这一旦粮草缺了,士兵吃不饱,在战场上就会陷入被动。

军心不稳

古代打战动不动就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出门在外,保家卫国。一般一场战争就得忍受着长时间的背井离乡的苦楚。而打战最重要的就是军心的稳定,如果人心不稳的话,这几十万人不同上令,军队自然就乱套了,等会没打战就输了。而稳定军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粮草。所谓民以食为天,吃喝拉撒,这吃也是排在第一位。只有让士兵吃饱饭了,士兵才能安下心来打战。

总结

古代打战最要紧的就是粮草的供应,若粮草供应不上,士兵饿着肚子,等会战还没开始打,自己的军队就先乱了。又怎么可能会打赢战争呢。所以,这粮草的充足供应是打赢战争的第一步。自然,所有将领最怕的就是粮草短缺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再厉害的将领,也带不动没有吃饱饭的军队。


浪里白条不再白


古代打仗为何总是缺粮草,难道平时都不吃饭?其实原因是这样的

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战争由于武器和一些路途的原因其实很多战争都是会持续很久的,当然一旦时间长了,可能在吃穿用度上就会紧缺,而小编记得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每次战争上报朝廷或者说朝廷所急需解决的就是粮草问题,小编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当然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行军都是依靠徒步的,所以肯定是消耗的很快,所以就会依靠粮食的问题,不像交通工具便捷的如今,但是古代打仗到底有所消耗粮草?还是说古代军人只是在打仗的时候特别的需要粮草的解决?而且古代打仗为何还总是缺粮草,难道平时都是不吃饭?

一方面,人数的问题上,古代一场战争的发动其实不仅仅是国家动荡,百姓不安,上位者都是会派遣很多的人马想要打胜这场战争,所以人数肯定是不会特别少了;当然战争不只是有将士还有一些战马,管理粮草的仆从,随军的医生,还有一些送信的探子,而且浩浩荡荡的一群人,虽说运送的粮草也是很多的,可能也会提前先走一些,但是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虽说是按多的运送,但是打仗费事费时,还可能路程不确定的。

另一方面,想要守住一个城池可能就会阻挡这个地方与外界的联系,所以面对很危险的境地的时候,时间要是短一些还好,像是碰见在荒漠草原边境的匈奴或是其他的,人间都是习惯于长时间的作战,可能自己的将士在长时间的作战下,会让这个城池的百姓也陷入危险,所以粮草的问题是更需要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最后,距离的不确定性,一般小编记得电视中的粮草的运输都是要很长时间的,所以在古代的战争的条件下也是如此的,虽说都是大概时间是可以确定的,但是路途的距离不是不变的,还有就是要上报朝廷,等着朝廷的解决,然后一系列的事件。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平时的粮草问题,当然大家都是知道的战争是没有时效性的,所以他们必须是在保证自己能生存的前提下,去向朝廷申报的,而且一去一回的时间也是不少的吧,所以都会提前很多天的。

所以古代打仗总是缺粮草的原因就是战争的时候消耗比较大,粮食能稳住兵心,还有就是人数的问题,粮食运送的问题,都是不太方面的,所以却粮草的原因也是这样的。还有就是万一敌人使用计谋有烧粮草这么一说,所以为了保持粮草的不断供应,以防止这场战争中将士们的稳定,如果没有粮草一切都是没有退路了的。


匹诺曹jun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因为粮草是军队命脉所在,一方面是人都是要吃饭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另一方面,粮草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军队士气,如粮草被端,对军队是致命的打击,没开始饿就已经军心大乱了。最后就是古代作战都是长途跋涉,而粮草运输却是一直以来的难题,因此古代打仗最怕缺粮草。

士兵断粮,导致战斗力下降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一场影响天下局势走向的世纪大战,秦赵两国以倾国之力相博,相持良久,而在双方分别换帅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白起派精兵突袭赵军,将赵军一分为二,并切断了粮道,而秦昭王在得知赵军粮道已断,更是亲自赶往河内,发动仅有的能战之人赶往战场,堵截防备各国运粮给赵军。

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史记》

而赵军被秦军堵在山谷里整整饿了四十六天,已无反抗之力,而等待他们的是坑杀。可见断粮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

粮草被端,导致军心大乱

  •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战决定了曹操与袁绍谁将是北方一霸。而战争的转折点在曹操火烧袁绍粮草重地乌巢成功,袁军军心瞬间崩溃,马上呈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三国志》

而火烧乌巢更是曹操亲自带队,历经艰辛,才得以成功,从而扭转整个战局。可见粮草对军心的影响。

运粮艰辛,导致无功而返

  • 北伐之战

诸葛亮为了光复汉室,抑或转移矛盾,多次北伐曹魏,然而收效甚微,每每因为粮草不足无功而返。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三国志》

而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本来打仗运粮就是个难题,而诸葛亮面对的更是莽莽崇山峻岭,而由于道路艰险,路上消耗更是大,虽有木牛流马,但也没法完全弥补这先天不足。可见运粮艰辛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很大。

总结:综上所述,粮草乃军队命脉,粮草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加上古代打仗粮草运输不便,所以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临石观海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来回答: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谁会为你拼命啊。


1、为什么怕缺粮食

套一下马斯洛需求,这个理论认为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才会追求其他的层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这个是最基本的需求。那什么是生理需求,简单一点就是吃喝拉撒。

古时候打仗,能够让士兵拼命的无非就是两样,一个是能够让士兵吃饱饭;另外一个大把大把的封赏。

古代打仗,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士兵连兵器都拿不起来,连训练都操练不起来,更别说和敌军打仗了。

另外一点如果士兵吃不饱,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兵变!

在唐朝的高宗年间,就曾经因为吃不饱饭而导致的兵变!史称泾原兵变。

2、为什么容易缺粮草

古代打仗为什么害怕缺粮草,其实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容易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利,如果劳师远征的话,那么一天的粮草消耗那就是天文数字了。这个消耗不仅仅是士兵们的消耗,更多的可能还是运粮的人的消耗。

那么当时一般是怎么运输粮草,马车什么的,但是还是需要人看着啊。所以运输粮食的过程,马要吃,人也要吃,那么这个运输的粮食在运输的过程就消耗不少了。而且粮食运了过去,人家回去要不要也要给粮食啊?同样也是需要的。

所以,打仗其实对于国家经济是极为依靠的,对国家的消耗也是极大的。


总结,这就是古代打仗害怕缺粮草的原因了。


围观历史的吃瓜群众


导语

“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晁错《论贵粟疏》

古代打仗时将士们最害怕的是什么?是对方武器先进还是对方兵多将广?确实,这些因素都存在。但是最害怕的还是害怕缺粮草。长平之战,白起派兵,截断赵国的水道和粮道,赵国全军覆没。官渡之战,曹操连夜烧毁乌巢军粮,袁绍几乎全军覆没……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无一不是抓住敌方最核心、最关键、最让敌人害怕的命运保障——粮草。

兵法有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主要指军用的粮食和草料。粮草有多重要,笔者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

一、粮草是稀缺资源

虽然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但是人们获取粮食的能力十分有限,粮食的产量与质量也层次不齐,粮食总体上十分紧缺。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古代自然灾害频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的产量。另一方面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劳动生产力的低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的人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是人马集聚的军队了。

二、粮草是人心资源

李自成起义时打着“跟闯王,不纳粮”的旗号。于是拥护他的,愿意跟他造反的农民不计其数。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古代社会得粮食者得人心。

所以古代战争的动因大多都与粮食密切相关,无论是为了掠夺包括粮食在内的资源而战,还是为民族或阶级矛盾而战。战争的结果都会破坏土地,使农田荒芜,人员的大量集聚和生产的全面破坏,战争自身就会加剧粮食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谁掌控了粮草,谁就掌握住了人心。

三、粮草是战略资源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短兵相接。打仗的最主要形式就是近距离的厮杀,战斗的成败也往往取决于士兵与战马的战斗力。如果没粮没草,士兵和战马就失去了保障,军队就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没粮没草,将士的军心与士气也会动摇。

况且,古代的大型战争动辄数百万之多,如此大规模的用兵,有时候还是长途作战,解决吃饭问题显然是头等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粮草是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总结

在古代战争中,粮草是稀缺的,拥有了足够的粮草就拥有了人心,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性。所以《管子》中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是故军无辎重则亡。”


予知君


1.打仗要考虑很多问题,粮草更是重中之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最好的解释。粮草是士兵生活必备的,如果粮草没保证,士兵很容易恐慌,军心不稳,士气低下,很难打胜!所以粮草对于战争而言很重要,是重中之重!工资可以拖欠,肚子是不能亏待的。

2.平时消耗的粮草和战时消耗的粮草不是一个数量级的。10万大军打仗,后边得动员至少30万民夫运送粮食和其他补给,这30万民夫也都是要吃喝的。等于说平时只要管10万军队吃饭问题,战时你得管40万人吃饭问题,粮食消耗至少增加4倍。而且由于战争可能带来的损耗,比如粮草被敌人烧了等等,粮食消耗一般要增加6-8倍才算合理。

3.这30万民夫都是从农田里征调的精壮小伙,平时他们是生产粮食的,战时他们是纯消耗粮食,而且由于抽调这些精壮小伙,还会导致粮食生产的大量减少。一增一减,等于战时消耗了平时的至少10倍以上的粮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争时期,每个人都要玩命,耗费的力气也是平时的数倍以上,饭量翻一番是很正常的事情。

4.10万军队,就好比包括10万士兵和1万战马,如果一个士兵每天4斤粮食,一匹战马每天20斤粮草,那在平时一年至少可以消耗21900万斤粮食,等于109500吨粮食,那一旦到了战时,如果战争持续一年,至少要准备21.9亿斤粮食才够用,等于109万吨。

5.这些粮食放现代不算什么,现代农业亩产上千斤都算正常的,但在古代可不得了的,那年代亩产超过2石就很了不起,2石才240斤,21.9亿斤粮食都够900多万亩耕地种上一年了。毕竟古代没有杂交水稻,不然这些百姓怎么会经常闹饥荒呢?在古时候,无论是不是战争期间,粮食都是稀缺和重要的。

6.不同建制单位储备量也是不同的。那我们现代军队来说,一般团以下单位自行携带7日份,集团军储备2日份,放在集团军物资保障旅仓库中。所谓日份就是够全体人员一日量。战争拖长,后勤供应就显更加重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打后勤。现在如此,古代也一样,所以古代打仗最怕没粮食了。


悦读生活品味人生


小编来回答这个问题哦。大家都知道自古有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点也不难解释。人家都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古往今来人人皆是如此。

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先提条件。如果是在和平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农民正常种植,这样有了收获,不仅自己丰收,而且还可以上交给国家。而战争时期就不一样了。古代大都没有正规军。而主要靠向民间征收士兵。成年人一般都会去服兵役。在古代被称为屯田。而这些壮实的男子基本上都是在田地中劳动的农民。

他们一走那种田养家的活自然就落到了老弱妇孺的身上。而他们自然是没有做过这么重的活。所以田地的收成自然不会太好。而收成不好,自然上交给国家交给军队的。自然就很少,所以征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收成。虽然农民的粮食有一些上交给国家,但是对军队来讲,这些根本就远远不够。所以军队的做法是就地取材。这里小编就要举一个闯王李自成的故事。闯王李自成为了得到农民的爱戴,承诺说闯王到的地方不用交粮食。他这样的做法自然受到了很多人民的爱戴。但是他允许士兵到地主家去抢粮。抢劫地土绅的粮食来补充军队。而且粮食的运输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时主要靠的是马拉人力。而当时又没有汽车火车之类的。不像我们现在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很远的地方。嗷,我们当时是要靠牛马驴来拉,这自然就影响了军队的粮食供应。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评论,点赞关注,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古代打仗靠的就是人,而是个人就得食人间烟火,不可能空腹运动。

古代没有什么压缩干粮,什么速食食品,有的只是柴米油盐,吃的时候现开火开灶。

所以粮草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是最重要的后勤保障。

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相遇官渡,展开决战。袁绍当时是诸位诸侯中实际最强的,坐拥青幽二州,良田千顷,挟数十万之众。

曹操能有袁绍一半的兵力就不错了。为此前期,曹操的战局很不利。

袁绍手下首席谋臣之一许攸建议袁绍派奇兵突袭许昌,断其后路。然后包围曹操,不必费一兵一卒,就能把曹操饿的自动投降。

许攸的建议就是为了断掉曹操的粮草,让其军心大乱,不战自败。

结果呢,袁绍刚愎自用,认为我百万之众,何需如此费劲,直接干就完了。许攸气急,竖子不能与谋,于是连夜转投曹操旗下。

既然是投靠人家,这投名状是不能不带的,于是许攸向曹操供出了袁绍的粮草所在地。

曹操立马声东击西,派重兵把袁绍的粮草烧个精光。并且在半路埋伏,把前来支援的袁军一举消灭。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可见,粮草在古代那就是军队的命侯,谁捏住了这个穴道,谁就能败敌致胜。

同样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火速攻下魏军两座城池后,开始修整,等待魏军大军的来袭。

排兵布阵后,就差最重要的一环,需要细细考量人选,那就是街亭。

街亭是蜀地通往中原的粮道,而且是唯一粮道,堪称咽喉要道。

诸葛亮正在思索派谁去能守住这个重要关卡呢?这时候,马谡毛遂自荐,但诸葛亮想起先帝对马谡的决断,迟迟下不了决定。

最后拗不过马谡死皮赖脸的主动请战,就派给了他,走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守住,它是我们的粮草保障,是我们的命。

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同样在北伐时期,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所以就坚守不战,想要耗尽诸葛亮的粮草,令其顶不住后,自己退兵。

诸葛亮何尝不愁,司马懿此举算是拿住了他,再不出兵决战,这空耗路费和人力,一点成果也没有。

诸葛亮苦思冥想,还是得在粮草上做文章。所以用木牛流马来搬运粮食,故意让司马懿看见,引诱司马懿出来。

司马懿初期尝到了甜头,后来抓到一个蜀军俘虏,俘虏供出诸葛亮的粮草都安置在五丈原内。

司马懿心动,赶忙带着儿子和众位大将到五丈原烧蜀军粮草。结果被诸葛亮来了个瓮中捉鳖,要不是天公不作美,诸葛亮的几万担粮草烧的就是太值了。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打仗除了在排兵布阵、出谋划策上相互斗争外。粮草是所有人都会关注的重点。

私吞军饷,克扣粮草,在古代那都是要军法从事,直接砍头的。可见,粮草在古代行军打仗中的重要程度。

民以食为天,军队更是。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的时间,什么都可能变化,但是吃饭这件事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