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人在地裡耕作呢?

冬日暖陽187603428


老人不耕種地就沒人種,因種地收入低,青壯年為了家庭生活都去外地打工了,家裡只乘了老人和孩子了。


張小元3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我是最有資格講的,因為我出身農村,也是最瞭解農村的。

80年代初,中國農村實行分田到戶制度,每個家庭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的我還很小,根本不知道這個分田到戶到底是什麼,只知道不管任何時候,父母親總是在地裡忙活,風裡來雨裡去的,特別是農忙時節,總是來去匆匆一天見不到人,你想想那時候,為了養活幾個孩子,父母親承受了多大的苦累呀?儘管如此奔波勞累,但在那個年代,靠幾畝田的糧食,僅夠維持一家幾口人的溫飽而已,就談不上什麼小康生活了。

長大後,我們都離開家鄉各自奔波在外地,有時候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家裡就剩下兩個老人在忙碌那永遠也忙不完的農活,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家蓋起了小洋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父母親的歲數也越來越大了,身體不像年輕時那麼好了,但依然堅持在田地裡勞作,我也能理解,土地就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已經離不開自己的土地,也太愛自己的田地了。

其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也曾勸過父母親,叫他們不要做了,畢竟年紀大了,身體越來越吃不消,就放棄了吧,但他們依然不聽我們的勸說,後來想想,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已經習慣了一輩子在地裡面操勞,如果真的閒下來,他們反而覺得無所事事。

於是我們也不再說什麼了,直到父親走了,母親一個人還在堅持了這麼多年,但終究還是抵不過歲月的風霜,如今已經80多歲的她,也僅僅是種了一小片玉米地和一片菜地而已,我也沒再勸說,只能任由她去吧,我也終於明白,以前年輕的時候,在田地裡忙碌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如今生活好了還在堅持,卻是因為這麼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只有這樣遵循她的意願,才能讓她找到生活的樂趣,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讓她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吧!


壯族老三


與過去相比,或者說與30年前相比,農村的社會經濟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這個時間節點並不能作為一個唯一的衡量對象。但是筆者從自身的感受出發,只能將時間放到30年前與現在,因為這一段時間是筆者真正親身經歷的幾十年。從本質上來講,現在的農村生活水平確實比過去提高了很多。小時候雖然家裡不愁吃喝,但是兜裡沒錢。現在不管怎麼說,家庭的生活狀況,經濟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物質也得到極大的豐富。

30年前根本沒有人外出打工,所有人都在家裡務農種地開荒,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但是30年後的今天,農村已經空空蕩蕩,很多青壯年勞動力早已外出打工,根本沒有人在家種地。農村土地也處於大量的拋荒狀態,僅有的一部分在家種地的農民還都是上了年紀的農民,還都是那一幫30年前就在土地上刨食吃的農民。為什麼社會已經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而在農村耕種土地的還是那一幫人呢,這些人已經年紀很大了,有的都六七十歲了,他們為什麼還要下地幹活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考慮。

第一,老人年紀大了,沒辦法外出打工。

現在在外面打工的農民非常多,但主要是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雖然我們也看到有一些50多歲60歲的農民外出打工,但是他們的收入比較低,而且不容易找到工作,如果超過60歲以上就更難尋求就業機會。坦白說,不是他們不願意打工,也不是說他們不想出去打工,只是沒有辦法,只能選擇留在老家。農村老家除了種地,也沒有更好的機會來養活自己。所以它們就成了農村最後一批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

第二,老人種地給自己積攢養老金

中國已經逐漸的向老齡化社會,過度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更是一個社會的大難題。現在生活壓力很大,每個人都在辛苦的掙錢養家餬口。對於農村老人來講,只要身體許可,它們也不會待在家裡不動,而是會繼續的,下田幹活掙一分是一分,儘可能的給自己掙一點養老錢。否則的話,到了年紀大了不能動的時候,伸手向兒女要錢,或者說有兒女來養活自己,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如果兒女孝順這道問題不大,但如果遇到不孝順的兒女,他們的晚年生活就會陷入困境。

第三,可憐天下父母心,老人為兒女攢錢

只有做過父母的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才能體會到父母一心一意為兒女付出的情誼。對於農村老人來講,他們本身可能沒有太高的文化程度,也不會講什麼大道理。但是他們卻懂得人間的最樸素的真情真意,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女過得更好一點。現在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每個人生活都不容易,父母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雖然它們沒有辦法外出打工了,但是還是希望能夠給子女攢一點錢。或者說農村老家還有一些基本的人情往來和生活開銷,它們也不願意讓子女來負擔,而是通過自己下地幹活來掙一部分生活費。

第四,身體康健,幹了一輩子農活的老人閒不住

雖然作為晚輩,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仍然下地幹活非常辛苦,卻是於心不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對於這些幹了一輩子農活的農民來講,它們根本就閒不住,只要身體沒有太大問題,它們一定會夏天干活,如果讓他們一直閒著,反而心裡堵得慌,反而容易閒出病來。所以對於農村老人來講,那就是儘可能滿足他的自我意願。老人只有自己生活在自己的節奏中,才會過得開心。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就好比很多農村孩子在城市奮鬥拼搏取得成功之後,想把父母接到成人的生活,但是父母卻不願意去,即使去了也過得很不開心,最終還是想要回到農村去生活,道理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長期在農村,所有的生活習慣都已經養成,很難被改變。

所以總的來說現在農村老人下地幹活,一方面是想多掙一點錢,為自己和子女,為整個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幹了一輩子農活,根本就閒不住。生活條件再越來越好,但是真正對老人的關心其實是不夠的,我們要做的是尊重他們。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您的閱讀。


止茶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老人!七十五歲了,仍是每天起早貪黑的忙活。還去村頭的中學給字校食堂幫工,一月掙一千多塊錢,一大早就去,風雨無阻。弟弟說:兒女都大了,不讓他去,他還很生氣!老人身體比我還硬朗,唉!由他吧!


心想有你178


農村生活水平是慢慢提高了,但是老人們也不見得會放棄到地裡農做耕地,畢竟這是他們老一輩人的求生之路,我奶奶就是今年75了,自己還要挖點地種花生,這不是近期疫情嚴重,在家也閒的無聊,所以我偶爾也會去幫她挖點,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體驗,幹農活也許就是老一輩人的一個標籤吧!


晨奇4


這個問題個人談一下自己的膚淺看法,不當之處歡迎各位朋友指教!我是53後生,從記事開始慢慢認識了這個社會,小的時候生活很困難,和周邊的孩子一樣,衣服上帶著多塊補丁,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隨著年齡增長進入社會,那時的生活水平比不了現在。六七十年代的口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頓省一口,一年省一斗"。農村的生活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富裕起來的,現在各家有的轎車比以前各家的自行車還多,衣服不時尚就不穿扔了。生活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任何時候生活水平個人之間都有差異。現在農村有些老年人還在地裡耕作,關鍵是這部分人沒有退休金,只有政府每月發放100元左右的基礎養老金,可這些錢對他們來說只能勉強維持生活,所以他們還得參加勞動,多掙點錢來補貼家用,這是沒辦法的事。這些人當年也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挖河、修路、植樹、交公糧,只有政府提高基礎養老金,才能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有所好轉。


實言誠信為本158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特別的難受,我家現在還留有幾畝地,對於我們年輕人的思想和現在社會的影響感覺種地不是一種光榮的事,可是對於小編我來說是一種傷。

農村的土地放到以前,這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我父親種了一輩子的地,對於現在我也有的時候也不理解父親的行為,為什麼不把地租出去。現在我理解了,父母對地已經有感情了,地對於父母就像是孩子,你懂嗎,哪一天如果真的沒有地了,父母會感覺自己一點作用都沒有,理解老人的行為你就會知道為什麼現在農村的老人為什麼還要種地,不是年輕的我們不孝順而是感情



農村阿寶哥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還在地裡耕種,我覺得一是他們認為自己身體都還能幹得動,多耕種點不僅自己有收入 能把自己養活的情況下不需要子女操心,還能為自己女減輕負擔。二是,他們這些老人在農村沒啥事,種地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了,都想自己種點地啊,菜啊,什麼的,自己不幹也閒不慣。

就說我自己父母吧他們都已經60多歲了,條件也蠻好的,哥哥家小孩從小沒讓他們帶過,而且哥哥常年在外面做生意,開店。他們老兩口一直在農村,他們一點也閒不慣,不僅養了好多家禽,而且他們還種了好多土地,我爸還在外面給人家做小工。每次回去打電話都在給他們說,叫他們少種點土地,年齡大了,種點夠吃的就行了,他們也不聽。我爸時常說現在我們還能做的動,不要你們拿錢,我們自己能保自己,你們不要操心,種點地嘛,你們過年回家有吃的,走時嘛你們可以帶點上,米啊油啊在外面少買點,自己家種的又好吃,每次回去給他們拿錢,他們都不要,而且每年還到貼給我們拿。今年疫情年前回去也是,走時我爸他們給我拿肉拿米的,不要非要往車子裡放,想想他們這麼大年齡了真心疼捨不得要他們的。

當父母的都是為兒女操心一輩子,想想都心酸,希望我父母身體永遠健康,也祝願全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普通何么妹


農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很多了,慢慢的很多人也就不喜歡種地了,我小時候也有下地幹活:拔草啊,種棉花時幫大人們散散苗,澆澆水,用鐵鍬鬆土地等想想都是滿滿的回憶。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人在地裡耕作呢?以我個人來看歸納了一下幾點可以參考一下。

1.老人們一輩子勞動慣了,他停不下來,讓他們閒著玩就會生病這裡疼那裡不舒服的還不如讓他們做點事忙忙碌碌的過一天呢!我媽就是這樣的人今年七十歲了還自己種菜自己賣,我哥,弟都是做生意的也不缺錢花我好多次回孃家都找不到人不是在這塊地都是在那塊地,把地看得像個寶。

2.他們沒什麼事幹,總想著打理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俗話說,人勤勤地不懶,種地是祖祖輩輩農民的本行,經常聽老人們講以前紡花織布,所有吃的用的都是雙手做出來的,現在不用做這些,所以很多時間他們就會去地裡找點活幹幹。

3.很多老人都會給承包大戶幹活,和大家一起還可以說說話,聊聊天。還能掙點零花錢。

4.年輕人都做生意,或者打工去了,家裡就有老人,自己家的地總不能不耕作吧!

看到電視上好多有錢人都說把父母接到城裡享福去,可是也有很多老人不喜歡進城生活,他們懷念家鄉的耕地,他們喜歡在地裡勞動並快樂著。


張藝晨


我講一個我村兩老人種地的真事。我村裡有個煤老闆,聽說年入千萬,三天兩頭就會安排人給他父母送吃的,可以說是吃用不愁。就這生活水平你說高不高,那是絕對高,恐怕城裡也沒幾個比的上。但是兩個老人家,在家也沒閒著。把門口別人荒了地,全部挖出來,一年四季種土豆、種玉米、種紅薯…忙的不亦樂乎。施肥時,一個老人擔不動就兩個人就抬。他們兒子不讓他們做,他倆就偷著種,還讓鄰里別告訴他兒子。別人說,你兒子那麼多錢,種那地幹嘛?兩個老人家說:家裡兒子啥都給買的有,我倆不種點地,會閒出病的。

從這兩個老人種地的事實可以看出,土地對於他們具有非凡的意義,在現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農村,土地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需要,而是他們給生活找樂子的手段,是他們發自骨子裡對土地的那份熱愛,是我們上一代人勤勞的一種提現。富人家老人尚且耕作於地,對於我們那些一般家庭的老人更會執著於土地,他們除了上面兩位老人的消遣式耕作,更多還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對後代的愛。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是事實,但是提高不代表高,否則國家也不會搞什麼扶貧運動,這個說明我國農村生活水平還是有限,還不足以讓農村人放棄耕作。現在每年年一過,很多年青人被迫無奈,把孩子留給老人,兩口子外出務工。老人家便承擔起在家扶養孫輩的任務,所有的生活來源只能依賴兒子,踏實孝順的兒子每月還會寄一部分錢回來,碰到那些不成器的兒子,老人家帶著孫子只能自求多福了。這一農村社會現實,讓不少老人不得不主動或者被動去選擇耕作。一方面,他們無法外出打工,在家種點地,日常吃的可以自足,也可以幫兒子們分擔點壓力,自己也不用伸手問兒子要,吃的也舒心,硬氣。另一方面,現在城裡人都認為農村自己種出來的東西綠色健康,老人家種點東西,也是為了生活在城裡的兒子孫子,自己也吃不了那麼多,子女回來了全部給他們打包走,這完全是出於對下一代的愛。

對於現在農村老人耕作現象,是他們與土地的那份無一割捨的感情的產物,同時是生存的需要,也是自我消遣打發時間的一種生活習慣。但我希望,農村所有的參與耕作的老人,都是和我鄰居那對老人一樣的原因,不是生活所迫,而是無聊消遣,他們找樂子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