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威史


戰爭本身並不是為戰爭服務,同樣,戰爭的勝負也非戰爭本身所決定。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各地方政府並沒有多餘的糧食,百姓家中也不會有很多富餘,所以但逢打仗,淄重都會隨隊而行。沒有了淄重糧草,部隊就相當於斷了生活必須品,不用說去打仗,就算是原地駐紮也無法維繫。就像現代戰爭一樣,打仗消耗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沒有強大的經濟又怎能放手角逐沙場


讓自己浸入文化中


“人是鐵 飯是鋼”這句話在哪個時代都是真理。更何況是行軍打仗的士兵。要是飯都吃不上,哪有力氣為你賣命打仗。如果行軍打仗做不到糧草的保障,士兵很容易士氣低落造成軍心不穩。

在古代打仗人命不是很重要,大多數情況下,打仗就是打後勤補給。糧草也是戰局成敗的關鍵,所以它歷來是戰爭的重中之重

古代運輸不方便,特別是輜重運輸尤其緩慢。所以有句話叫“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一個國家如果要打仗,做準備工作都要花上好長時間,快則數月,慢則數年。

1、 首先籌備工作要做好

糧食準備好了,還要做好保障的情況下才可以出發,也必然要有軍隊護送,或稱為先頭部隊。保證軍隊的補給,這在軍事行動中是相當重要的。 漫漫征途一旦出發,糧草就開始消耗。

2、糧草損耗率高

糧草在運輸過程,被劫被燒的情況先不說,單單是運輸環節的損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傳說中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目的就是運輸軍糧更方便。 古代的運輸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運送一批十萬士兵需要的糧草,需要“運輸大隊”可能就超過十萬人。這十萬民夫也是需要吃飯的,路上也要消耗糧食。 因為人力運輸速度緩慢,遇到複雜地形更是舉步維艱。如果遇到陰雨天氣,還有可能導致糧食腐敗變質。一系列的問題都會出現。

3、勞動力去打仗,產糧能力大幅下降

從漢代開始就實行的屯田制,尤其是軍屯制度,其實就是士兵們不打仗的時候種田,解決糧食問題。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邊塞種田,可以解決打仗時糧食遠距離運輸的問題。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為廣泛、複雜、系統。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礎上,一旦打仗,參與糧食生產的士兵就要離開土地,遠赴戰場。這樣一來,糧食生產就會明顯下降。 不僅如此,打仗還會徵召大量的青壯年,進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糧食產量。

4、戰爭時間延長,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戰爭初期還好,軍隊有儲備的糧食,國家也有儲備的糧食。但是一旦時間長了,糧食損耗又很嚴重的話,必然會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徵糧還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門口,亂兵流寇,殺人屠城。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

所以,每到大戰亂之後,總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越打仗糧食越少,糧食越少越要想辦法徵糧搶糧,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缺糧在正常不過了。

5、打仗缺糧時有發生

而打仗缺糧這種事情,在古代時有發生。尤其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期間,經常因為糧草問題而影響到戰爭的結果。

北宋最後的生力軍種師中所帶領的種家軍,最後可以說就是因為沒有糧食而導致的慘敗。在戰場上,种師中和金兵進入相持階段後,宋軍每人能獲得的口糧不過是一勺子豆子。就那一勺豆子塞牙縫都嫌少。

所以“民以食為天”,在古代能夠吃飽飯就相當幸福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精彩內容持續奉上!喜歡可以加關注


鼎鼎九公主


人是鐵,飯是鋼。這吃飯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行軍打戰,最要緊的也是這個糧草。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可並不是一句空話。一場戰爭,糧草的供應往往能左右著戰爭的局勢。打戰怕缺糧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能看出來。

打戰是重勞力勞動

我們都知道現代士兵的單兵裝備是非常多的,而數量多就代表著重量大。通常單兵負重都達到百十斤往上,而在古代,士兵的武器輜重也是不少,並且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行軍打戰基本都是靠兩條腿來完成,這樣的條件下,對體力的消耗是十分強大的。而體力消耗了自然是需要得到補充的,這時候就得吃飯。士兵只有吃飽了飯才有精神,才有動力,才不至於貽誤戰機。

另外,就是古代兩軍交戰都是冷兵器,肢體衝撞。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哪邊的士兵體力更好,哪邊的勝率就會大一點。所以,這一旦糧草缺了,士兵吃不飽,在戰場上就會陷入被動。

軍心不穩

古代打戰動不動就是幾萬幾十萬的人員,而這些人員出門在外,保家衛國。一般一場戰爭就得忍受著長時間的背井離鄉的苦楚。而打戰最重要的就是軍心的穩定,如果人心不穩的話,這幾十萬人不同上令,軍隊自然就亂套了,等會沒打戰就輸了。而穩定軍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糧草。所謂民以食為天,吃喝拉撒,這吃也是排在第一位。只有讓士兵吃飽飯了,士兵才能安下心來打戰。

總結

古代打戰最要緊的就是糧草的供應,若糧草供應不上,士兵餓著肚子,等會戰還沒開始打,自己的軍隊就先亂了。又怎麼可能會打贏戰爭呢。所以,這糧草的充足供應是打贏戰爭的第一步。自然,所有將領最怕的就是糧草短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再厲害的將領,也帶不動沒有吃飽飯的軍隊。


浪裡白條不再白


古代打仗為何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不吃飯?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戰爭由於武器和一些路途的原因其實很多戰爭都是會持續很久的,當然一旦時間長了,可能在吃穿用度上就會緊缺,而小編記得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每次戰爭上報朝廷或者說朝廷所急需解決的就是糧草問題,小編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然其實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行軍都是依靠徒步的,所以肯定是消耗的很快,所以就會依靠糧食的問題,不像交通工具便捷的如今,但是古代打仗到底有所消耗糧草?還是說古代軍人只是在打仗的時候特別的需要糧草的解決?而且古代打仗為何還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是不吃飯?

一方面,人數的問題上,古代一場戰爭的發動其實不僅僅是國家動盪,百姓不安,上位者都是會派遣很多的人馬想要打勝這場戰爭,所以人數肯定是不會特別少了;當然戰爭不只是有將士還有一些戰馬,管理糧草的僕從,隨軍的醫生,還有一些送信的探子,而且浩浩蕩蕩的一群人,雖說運送的糧草也是很多的,可能也會提前先走一些,但是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雖說是按多的運送,但是打仗費事費時,還可能路程不確定的。

另一方面,想要守住一個城池可能就會阻擋這個地方與外界的聯繫,所以面對很危險的境地的時候,時間要是短一些還好,像是碰見在荒漠草原邊境的匈奴或是其他的,人間都是習慣於長時間的作戰,可能自己的將士在長時間的作戰下,會讓這個城池的百姓也陷入危險,所以糧草的問題是更需要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最後,距離的不確定性,一般小編記得電視中的糧草的運輸都是要很長時間的,所以在古代的戰爭的條件下也是如此的,雖說都是大概時間是可以確定的,但是路途的距離不是不變的,還有就是要上報朝廷,等著朝廷的解決,然後一系列的事件。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平時的糧草問題,當然大家都是知道的戰爭是沒有時效性的,所以他們必須是在保證自己能生存的前提下,去向朝廷申報的,而且一去一回的時間也是不少的吧,所以都會提前很多天的。

所以古代打仗總是缺糧草的原因就是戰爭的時候消耗比較大,糧食能穩住兵心,還有就是人數的問題,糧食運送的問題,都是不太方面的,所以卻糧草的原因也是這樣的。還有就是萬一敵人使用計謀有燒糧草這麼一說,所以為了保持糧草的不斷供應,以防止這場戰爭中將士們的穩定,如果沒有糧草一切都是沒有退路了的。


匹諾曹jun


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因為糧草是軍隊命脈所在,一方面是人都是要吃飯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另一方面,糧草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著軍隊士氣,如糧草被端,對軍隊是致命的打擊,沒開始餓就已經軍心大亂了。最後就是古代作戰都是長途跋涉,而糧草運輸卻是一直以來的難題,因此古代打仗最怕缺糧草。

士兵斷糧,導致戰鬥力下降

  •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一場影響天下局勢走向的世紀大戰,秦趙兩國以傾國之力相博,相持良久,而在雙方分別換帥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白起派精兵突襲趙軍,將趙軍一分為二,並切斷了糧道,而秦昭王在得知趙軍糧道已斷,更是親自趕往河內,發動僅有的能戰之人趕往戰場,堵截防備各國運糧給趙軍。

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史記》

而趙軍被秦軍堵在山谷裡整整餓了四十六天,已無反抗之力,而等待他們的是坑殺。可見斷糧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

糧草被端,導致軍心大亂

  •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此戰決定了曹操與袁紹誰將是北方一霸。而戰爭的轉折點在曹操火燒袁紹糧草重地烏巢成功,袁軍軍心瞬間崩潰,馬上呈現了一邊倒的局面。

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三國志》

而火燒烏巢更是曹操親自帶隊,歷經艱辛,才得以成功,從而扭轉整個戰局。可見糧草對軍心的影響。

運糧艱辛,導致無功而返

  • 北伐之戰

諸葛亮為了光復漢室,抑或轉移矛盾,多次北伐曹魏,然而收效甚微,每每因為糧草不足無功而返。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三國志》

而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本來打仗運糧就是個難題,而諸葛亮面對的更是莽莽崇山峻嶺,而由於道路艱險,路上消耗更是大,雖有木牛流馬,但也沒法完全彌補這先天不足。可見運糧艱辛對戰爭結果的影響很大。

總結:綜上所述,糧草乃軍隊命脈,糧草的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著軍隊的戰鬥力和士氣,加上古代打仗糧草運輸不便,所以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臨石觀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並非指糧草先運過去,而是指糧草要先準備好,然後隨軍運送。

一、糧草是什麼及糧草的重要性

古代糧草並非僅為今天我們吃的糧食。

糧草一詞出自《宋史·食貨志三》,其中寫道:“即今所在糧草盡乏,漕臣計無所出,文移指空而已。”

這裡的糧草指的是士兵食用的糧和喂牲口的草料。

古代的軍糧一般以慄米(也叫小米)為主,製作幹餅、鍋盔、肉乾等隨身攜帶,同時大部分隨軍運輸。

在《宋史》中記載“倉贍軍粟陳腐不可”,清代《皇朝經世文續編》中記載“古之餉軍以粟”。

而草料一般是用來喂戰馬以及運送輜重的牲口等。

可見糧草是打仗的必需品,否則根本就沒法打。

二、打仗缺少糧草會有什麼影響

古代打仗都會想方設法斷對方的糧道,也就是讓對方打不下去。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強,曹操弱,但是自從曹操一把火燒了袁紹放在烏巢的糧草,袁紹就不行了。可見,缺少糧草會影響戰局,甚至是團滅。

士兵跟隨打仗無非是為了填飽肚子,既然肚子都填不飽,士氣就低下,軍心就不穩,勢必會影響戰局。

劉備死後,諸葛亮五次北伐,效果一直不理想,其中一大半與缺少糧草有關,因為北伐走的基本是山路,後勤補給跟不上。

所以打仗缺了糧草基本意味著失敗了,當然害怕。


歲在甲子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來回答: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士兵連飯都吃不飽,誰會為你拼命啊。


1、為什麼怕缺糧食

套一下馬斯洛需求,這個理論認為人首先要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才會追求其他的層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這個是最基本的需求。那什麼是生理需求,簡單一點就是吃喝拉撒。

古時候打仗,能夠讓士兵拼命的無非就是兩樣,一個是能夠讓士兵吃飽飯;另外一個大把大把的封賞。

古代打仗,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士兵連兵器都拿不起來,連訓練都操練不起來,更別說和敵軍打仗了。

另外一點如果士兵吃不飽,很容易引起嚴重的後果,兵變!

在唐朝的高宗年間,就曾經因為吃不飽飯而導致的兵變!史稱涇原兵變。

2、為什麼容易缺糧草

古代打仗為什麼害怕缺糧草,其實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很容易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利,如果勞師遠征的話,那麼一天的糧草消耗那就是天文數字了。這個消耗不僅僅是士兵們的消耗,更多的可能還是運糧的人的消耗。

那麼當時一般是怎麼運輸糧草,馬車什麼的,但是還是需要人看著啊。所以運輸糧食的過程,馬要吃,人也要吃,那麼這個運輸的糧食在運輸的過程就消耗不少了。而且糧食運了過去,人家回去要不要也要給糧食啊?同樣也是需要的。

所以,打仗其實對於國家經濟是極為依靠的,對國家的消耗也是極大的。


總結,這就是古代打仗害怕缺糧草的原因了。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吃飽肚子才有力氣啊,你讓博爾特餓著肚子上場,贏我們估計沒問題,但是贏同級別的運動員就夠嗆了。

打仗也是,行軍、拿兵器交戰,都是力氣活,尤其是行軍。古代可是全靠士兵倆腳走啊。非交戰期間的行軍,哪怕騎兵也是倆腳走。

另外糧草能穩定軍心。後秦運輸最能體現某方勢力的綜合實力!官渡之戰,曹操為點糧草愁得不行,袁紹的糧草被曹操燒一次,接著又運來一批,這是實力的象徵。

前線正打著仗,後方突然停止糧草,士兵就會亂想:臥槽,大後方是不是被攻破了,我們是不是被包圍了,是不是要死了?

這影響的就是所謂的士氣。

古代士兵沒多少忠誠度,逃兵問題貫穿整個封建史,有糧有餉還有人逃跑呢,更別說沒飯吃了,一方缺糧,甚至沒打仗呢,士兵都跑光了。

糧草糧草,除了糧食還有草,這裡指的是草料,也就是戰馬、牲畜的飼料。士卒一頓兩頓不吃,還能靠意志力硬撐,馬可不管你,吃不飽真的不幹活啊。

魏晉之後,騎兵可謂是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不考慮其他因素,誰的騎兵多,誰贏的概率就大。

牲畜拉車,一些裝備、器械等東西都是靠牲畜拉,牲畜不幹活,總不能讓士兵揹著吧,萬一敵人來了可死定了。

糧草充足的一方不一定能贏,缺糧一定贏不了。打仗都是為了贏,誰想著輸呢,所以一定會把糧草準備的妥妥的,一旦缺糧就該撤軍了,否則鐵定大敗。


臥牛說歷史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一個是看其軍隊戰鬥力,另一個就是看它的後勤保補給能力是否強大,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這一點體現的尤為明顯,秦軍與趙軍在上黨地區對峙三年有餘,在這三年裡已經不僅僅是拼軍隊戰鬥力了,完全是在拼國家的後勤保障能力,歸根結底的說就是在拼糧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而且佔據著大關中地區、蜀郡平原和河內郡平原,這些地方主產糧食、木材等等大量戰爭需要的資源,因此秦國的戰爭資源可以說是非常充足,雖然秦國遠離本土進行作戰,但是糧草的運輸從咸陽到達渭水之後可以改成水路運輸,這一點就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而反觀趙國,有這麼一句話形容趙國“燕趙均是苦寒之地”,意思是趙國境內,大部分地盤都是草原和山地,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很少,雖然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但是糧食問題始終沒有根本解決,沒有糧草是一個大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四十萬大軍幾乎傾盡趙國所有的精壯,再湊齊一百多萬的運輸隊伍,每天即使不打仗,這一百多萬人的口糧問題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可想而知趙國到底有多困難。

最後長平之戰的結果大家也是知道的,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元氣大傷,雖然長平之戰的失敗在於臨陣換將,趙括一無是處,只會紙上談兵,其實換將還有一重要原因,就是趙國已經拖不起了,沒有糧食,每天趙王一睜眼就要為百萬人的口糧發愁,在向齊國借糧未果之後,趙王才下定決心要主動出擊,儘快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消耗大戰,所以說“糧草”不足也是趙國最終戰敗的原因之一。以上個人觀點,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321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孫子兵法的精髓之一,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古代打仗靠的就是人,而是個人就得食人間煙火,不可能空腹運動。

古代沒有什麼壓縮乾糧,什麼速食食品,有的只是柴米油鹽,吃的時候現開火開灶。

所以糧草在古代打仗的時候,是最重要的後勤保障。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相遇官渡,展開決戰。袁紹當時是諸位諸侯中實際最強的,坐擁青幽二州,良田千頃,挾數十萬之眾。

曹操能有袁紹一半的兵力就不錯了。為此前期,曹操的戰局很不利。

袁紹手下首席謀臣之一許攸建議袁紹派奇兵突襲許昌,斷其後路。然後包圍曹操,不必費一兵一卒,就能把曹操餓的自動投降。

許攸的建議就是為了斷掉曹操的糧草,讓其軍心大亂,不戰自敗。

結果呢,袁紹剛愎自用,認為我百萬之眾,何需如此費勁,直接幹就完了。許攸氣急,豎子不能與謀,於是連夜轉投曹操旗下。

既然是投靠人家,這投名狀是不能不帶的,於是許攸向曹操供出了袁紹的糧草所在地。

曹操立馬聲東擊西,派重兵把袁紹的糧草燒個精光。並且在半路埋伏,把前來支援的袁軍一舉消滅。為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可見,糧草在古代那就是軍隊的命侯,誰捏住了這個穴道,誰就能敗敵致勝。

同樣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火速攻下魏軍兩座城池後,開始修整,等待魏軍大軍的來襲。

排兵佈陣後,就差最重要的一環,需要細細考量人選,那就是街亭。

街亭是蜀地通往中原的糧道,而且是唯一糧道,堪稱咽喉要道。

諸葛亮正在思索派誰去能守住這個重要關卡呢?這時候,馬謖毛遂自薦,但諸葛亮想起先帝對馬謖的決斷,遲遲下不了決定。

最後拗不過馬謖死皮賴臉的主動請戰,就派給了他,走前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守住,它是我們的糧草保障,是我們的命。

結果我們大家都知道,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同樣在北伐時期,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所以就堅守不戰,想要耗盡諸葛亮的糧草,令其頂不住後,自己退兵。

諸葛亮何嘗不愁,司馬懿此舉算是拿住了他,再不出兵決戰,這空耗路費和人力,一點成果也沒有。

諸葛亮苦思冥想,還是得在糧草上做文章。所以用木牛流馬來搬運糧食,故意讓司馬懿看見,引誘司馬懿出來。

司馬懿初期嚐到了甜頭,後來抓到一個蜀軍俘虜,俘虜供出諸葛亮的糧草都安置在五丈原內。

司馬懿心動,趕忙帶著兒子和眾位大將到五丈原燒蜀軍糧草。結果被諸葛亮來了個甕中捉鱉,要不是天公不作美,諸葛亮的幾萬擔糧草燒的就是太值了。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打仗除了在排兵佈陣、出謀劃策上相互鬥爭外。糧草是所有人都會關注的重點。

私吞軍餉,剋扣糧草,在古代那都是要軍法從事,直接砍頭的。可見,糧草在古代行軍打仗中的重要程度。

民以食為天,軍隊更是。人類發展了幾千年的時間,什麼都可能變化,但是吃飯這件事是亙古不變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