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怎麼做能儘量使得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

古今說史



“熊孩子”的破壞性太大了,很多父母在娃剛出生的時候,就開始擔心自己帶不好孩子,怕把孩子養成“熊孩子”。

其實,作為一個媽媽,作為一個有素質、講道理的媽媽,不用特別擔心會養出“熊孩子”。

因為孩子的言行舉止,其實深受家長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行為已經得到父母的精髓了。

所以啊,寶媽不用太緊張、太焦慮。

其次呢,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不縱容寵溺孩子。

當小朋友犯錯的時候,父母就指出孩子錯在哪裡、為什麼錯、怎樣才是對的。

一條條的給他分析清楚,讓孩子自己理解“自己犯了什麼錯”。

當小朋友犯渾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太遷就孩子,要讓孩子自己的愛的底線。

別一再為了孩子拉低自己的底線!這是“養廢”孩子,而不是寵愛孩子。

明辨是非、有擔當、有能力,才是父母該教孩子的,而不是在孩子童年時溺愛,長大後恨其不爭。

再次呢,“熊”的定義,父母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

有的孩子跟別人打架了,別的家長找上門,父母就覺得自己孩子熊。但有可能是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打了“正義的一架”呢?

還有就是孩子總是否決父母、不聽父母的話,讓父母感覺很憤怒。

這個也不是“熊”,只是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不願意一味的跟著父母的思路走。這時候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要明白、理解甚至接受孩子的想法。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太死板的規定到底遇到什麼事情,該怎麼做。

當父母是講道理、不溺愛孩子的人,孩子幾乎不會成長為“熊孩子”。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福林媽咪,每天為您推薦落地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福林媽咪


怎麼做才能儘量使自己的孩子不成為(或接近)“熊孩子”呢?

說難也不難。都說父母的教養是孩子的素養,說出來一定有人不服氣——可是,這話有錯嗎?

有個網友吐槽說:當年他初中的時候,因為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所以沒有寫完,第二天作業沒交,罰站!OK,沒問題他站著。但這老師竟然說:他父母是垃圾,沒教養才有他這樣的學生。你們覺得我能忍嗎?我當場就抄凳子和這老師打了起來,整整一星期,凡上語文課不是和老師打就是和老師對罵?因為他罵了他父母也沒敢去他家告狀。

這樣一個案例,開始我還真不好怎麼應答。或許只想講,本來你是對的,現在卻大錯了,你的性格暴露了你的本性,從小家教還真是有問題(有缺失)!本來老師這麼因此一次缺交作業就這樣罵學生(家長)肯定不對,但此學生竟和老師對打、對罵,採取的是下策中的下策!

父母的影響力是不夠。我出生的那個年代,家教特別嚴,自己學習成績也較優秀,敢與老師對打、對罵的,那是明天不想來上學的!

大家都知道,玩遊戲要遵守規則;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要有公德;人多要排隊,按先後秩序來……

當然在課堂上,更要遵守課堂紀律。凡事要講規則,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最輕也要受到扣分或罰款等處罰的……

家長在家也宜建立家庭獎懲制度,模擬社會上的獎罰,並讓孩子牢記於心,堅決按規則辦事!

比如孩子在外面犯了錯,按照家規必須接受什麼樣的處罰;孩子做了好事,按照家規同樣可以得到褒獎……

每個熊孩子的背後至少有一位熊家長,這點應該是沒人有質疑的。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只會一味地支持偏袒自己的孩子,經常會打擊別人,而孩子的性格又較不好,這個孩子必將離熊孩子不遠。

這種家長一般會說,孩子我們知道,他不可能無緣無故打人;孩子還小,懂事了就不會;一個巴掌拍不響,不全是我家孩子錯;芝麻點小事,沒什麼了不起的……而當某些家長表示極大憤慨的時候,這孩子的父母竟所言可以來“大人PK”,這種家長最終吃虧受害是他自己。

熊孩子絕非天生,後天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場所。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庭最初的好引導(孩子出生後1000天),最好的教養是父母的身正示範!那種被孩子牽著鼻子跑的、大事小事都會依他、順他的家長,“老子”遲早會成“孫子”。

不信,你多觀察觀察!


種金易


怎麼樣才能使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

在我面前,我的孩子怎麼也成不了熊孩子,牛皮不吹,泰山不堆。

第一,我不嬌孩子,不寵孩子,不溺愛孩子,這是孩子不熊的前提條件。

孩子變熊,一定與教育環境息息相關,在我這裡,只要孩子耍嬌耍賴,不講道理還得寸進尺,反覆做工作還不聽家長的話,任性頂嘴,我連續反問孩子問三話,他還不收斂認錯,沒得說,火氣一上來 ,直接發飆。

我發飆的樣子有點恐怖,眉毛緊縮,怒目圓睜,臉孔一板,很容易聯想到烏雲狂風暴雨,很多孩子看到就害怕。

父母啊,對孩子一定要嚴格一點,你弱了,他就放肆;你讓他,他就變本加厲;你對他寵愛有加,他就利用你的愛變得有恃無恐。

時間久了,熊孩子的雛形已經出來了:任性,不聽話,愛欺負人,喜歡搞破壞,不尊重他人,霸道自私。

第二,訓斥批評之後,我會經常與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上“政治課”和“國學課”,來一番“思想維穩”。

我認為,批評和大聲呵斥後就沒下文的教育是徹底的歇斯底里,是一種家庭軟暴力。

孩子出現錯誤,首先嚴厲批評,但是緊跟著一定還要對孩子進行“思想維穩”,和他講道理,告訴孩子錯了哪裡,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三字經》怎麼教我們的?直到孩子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思想工作才叫做到了位,否則就要繼續教育和安撫情緒。

第三,我一有時間就找孩子玩,平時我和孩子的關係非常好,既是父子關係也是朋友關係,我們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大家取長補短,簡單的父子關係延伸到社會,孩子已經被內化。

不陪伴就沒有了解,不陪伴就難以走進內心,陪伴就是參與孩子的成長,陪伴就是互相進入對方的心靈,用心去管孩子,教育就變得簡單有效,孩子就告別了“熊”字。

總之,熊孩子不是天生的,後天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場所,要想孩子不“熊”,家長首先要“熊”一點,那種被孩子牽著鼻子跑的唯命是從型的家長,“老子”遲早要變成“孫子”。


上山畝教育


在公共場合裡大哭大鬧的孩子,不僅讓父母頭疼身邊的人還會投來異樣的眼光。而且有些孩子在去別人家做客,亂動亂拿別人家的東西,非常的不禮貌。主人只好讓孩子玩,可是有可能是對主人很重要的物品,也會讓主人無奈。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我鄰居家的小孩就是這樣一個“熊孩子”,每次在樓下碰到他的奶奶帶他出來,他就對奶奶耍脾氣,非要買玩具和零食,奶奶不買,他就又哭又鬧,聲音還大,惹得小區裡的人都看著奶奶,實在不行,只好給孩子買了。還有一次這小孩來我家玩,一來就當成自己家了,隨便亂動,我收藏多年的手辦,都被孩子拿走了一個,還有一個玩壞了。真是讓人不省心。這樣的熊孩子其實是家長沒有教育好,平時在家裡太過於寵溺了。


很多人遇到熊孩子都拿他們沒辦法,但是很多人都是反感熊孩子們的,因為孩子們不禮貌並且不講道理。你家的小孩可能在無意間就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教育,避免讓孩子成為“熊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不成為熊孩子

01、 不溺愛孩子

很多家庭都是太過於寵溺孩子,導致孩子太自大而且過於自信。過於寵溺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得聽他們的,如果不順他們的意,他們就會用各種辦法來“整”你。這個時候一定要記得,愛孩子是好事,但是不能過度寵溺孩子。

02、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很多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是一群熊家長,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時候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學習父母的行為。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起到帶頭作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可以在孩子面前也表露出野蠻與無禮,不然孩子也會學習去。

03、 尊重孩子

有的孩子無理取鬧實際上是想讓家長注意到自己。很多家長其實都忽略了孩子的自尊,覺得孩子是無所謂的。但實際上這對孩子的習慣以及未來是很不好的。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讓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

不管你家孩子是否是熊孩子,但是這三個方面都需要注意。教育孩子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而是一件長期漫長的過程。記得要給孩子溫暖以外,也要記得給孩子一個界限,不能讓孩子越界,就成為了熊孩子。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朗朗育兒課堂


在我孩子小時候帶她出門,坐火車時,剛開始同車廂的都會嫌棄,一個小小孩,不消停了,可每次結果都是出乎人意料,小孩全程都特別乖,很懂事。

我因為在教育系統工作,也關心教育,經常觀察孩子。可以發現,很多熊孩子的家長看起來也不是特別有教養的樣子,在很多小節上不太講究。看到這種,養出熊孩子也毫不奇怪了。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家長如果不遵守社會的規則,孩子又如何能遵守?

所以,第一,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教育孩子不是用語言,而是行動,用自己的行為告訴他,在公共場合不能吵鬧,去別人家不要亂翻東西,有別人東西要先詢問別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孩自然就遵守了。



第二,對孩子不要過於溺愛。有些家庭父母都很通情達理,待人接物也很好,但孩子的習慣不好。原因是家裡過於溺愛,對孩子的錯誤沒有第一時間指出,總認為孩子小,任由發展之後,就很難糾正。因此,要制定一定的規則,要從小事起,看到問題就要糾正。糾正的時候,就事論事,指出問題,不要責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問題很正常,要給孩子犯錯機會。

第三,制定規則要循序漸進。比如,在一歲左右,制定吃飯和睡覺的規則,吃飯不能看電視、玩食物,睡覺前刷牙,睡覺的時間等。逐步加碼,慢慢增加規則。在執行規則時,不要過於死板或強硬,給孩子一個空間,慢慢來。

第四,對於家庭比較嚴厲,孩子也很乖,很順從規則,這時家長反而要注意,要慫恿孩子乾點小壞事,破壞一下規則。我在清華,見到太多的別人家的孩子,這些孩子非常完美,但內心非常苦悶,許多人有精神方面的困擾。

第五,對於精力比較充沛的熊孩子來說,他當熊孩子是無心的。這時家長平時要注意發洩掉孩子的精力,讓他多參加體育活動。當年的游泳天才菲爾普斯就是多動,他媽媽讓他游泳成就了一位天才。如果是好奇心強的孩子,那麼給他找一些好的項目,比如樂高,比如野外觀察或者科學實驗,讓他在理性的環境裡進行科學探索。

總之,千萬不要壓制孩子的精力,也不要把孩子的精力引導到和家長的鬥智鬥勇上。

<strong>

注意:培養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不是要讓孩子順從,唯唯諾諾。這個要嚴格區分。


培養一個好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也需要科學依據。最後,忍不住再呼籲一下,因為我見過太多的問題家長了,問題孩子主要關鍵是家長。家長不是生了孩子就是合格家長,需要學習,要有科學態度。

<strong>


五道口的顏學姐


“熊孩子”是專指那些淘氣頑皮,不守規矩,沒有禮貌,經常搞破壞的孩子。這類孩子在家裡都被當成寶,可是到了家庭以外任何地方,都常常招人不喜歡。可以說,“熊孩子”屬於家庭教育失敗的典型,凡是想把孩子教育和培養好的家長,都需要在這方面加以注意,那該如何防止家有“熊孩子”呢?下面我給幾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家長要有從小培養孩子遵規守矩意識,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秩序感。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家長必須要牢牢記住!因為國法、家規和校紀,都是約束每個人行為的最起碼準則。而在家庭教育的功能裡面,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一定是先從家裡開始,再延伸到學校裡,最後才是觸及社會。從遵規守矩方面來講,本身並不難理解,但是對家長們來說,恐怕最難的就是在家裡訂立家規了。原本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家規是很重要的維護家庭秩序的工具,但隨著時代發展到了今天,絕大多數家庭都沒有家規,必然無法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的秩序感。

第二,家長要始終堅持對孩子進行遵守家庭規則和學校紀律意識的培養。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遵守家庭規則和學校紀律意識培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認知和分辨力必須要優先進行。因為孩子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密切相關,再嚴謹的家庭規則如果孩子不理解,可能就記住,或者在你們面前孩子暫時遵守,離開你的監督孩子就行為失控了。因此,在對孩子進行家規和校紀內容教學時,家長一定要結合具體事進行情景教育,既讓孩子容易理解,也容易讓孩子記住。在教學時,家長需要引入“好孩子”概念,既遵守了家規和校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只要孩子做到了,就及時肯定和讚賞,從而讓孩子在大腦裡建立起遵守規則和紀律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第三,結合一日生活和不同的場景,對孩子進行禮貌習慣的培養,規範孩子言行。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熊孩子”父母,你會發現他們幾乎普遍不重視對孩子進行禮貌習慣的培養,包括他們自己也屬於缺乏禮貌意識,常因言語粗魯,行為自由散漫,而讓人所不屑。其實對孩子進行禮貌習慣的培養一點都不難,先從家長自己禮貌習慣自我養成著手就可以,結合一日生活的細節,讓孩子看到你怎麼做,怎麼說,然後再告訴孩子為什麼爸爸或媽媽要這麼做,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當你堅持久了,就會讓孩子大腦裡建立起深刻的講禮貌的好習慣了。

第四,在對孩子進行講禮貌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家長需要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幼兒還是兒童,都缺乏行為自控力,那就需要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格外注意鍛鍊孩子的自控力。要想做到這點,必須要考慮引入合理的獎懲機制。當孩子因為講禮貌做的很好時,家長需要及時進行肯定與讚美,讓孩子建立積極的大腦條件反射,為了固化這種反射弧,有時也可以偶爾來點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因為自己講禮貌受到獎勵而特別開心。而當孩子反覆在某一行為細節上不講禮貌,不聽勸阻或警告時,需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懲戒。但是需注意,懲戒方式需平時約定好,不能亂懲罰孩子。

第五,結合愛的教育,讓孩子擁有同情心,願意去幫助他人,願意與他人分享。

很多“熊孩子”因為在家裡經常被溺愛,且沒有家規作行為準則,自然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對還是錯。而當家長知道重視對孩子進行遵規守矩好習慣培養時,還不要忘了,要結合愛的教育,讓孩子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小夥伴在一起時,要有同情心和愛心。如願意和別人一起在遵守遊戲規則的前提下玩遊戲;如看到小夥伴不開心時,願意去陪伴和聊天,讓對方因為得到關愛而情緒好轉;如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書籍、零食拿出來與小夥伴一起分享等。當這些活動經常搞時,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內心情感特別豐富的好孩子,而可是高情商的基礎啊。

結束語:“熊孩子”現象,儘管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卻成了很多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的反面教材。而你在培養孩子好習慣時,也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那些“熊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說出TA哪些行為做的不好,則可以增強孩子的分辨意識,只要家長稍加引導,就能讓孩子反感這種不良行為,自己本身不會去模仿。好孩子,是由好父母精心培養,你願意讓孩子成為有良好修養的好孩子,而去下功夫教育和培養孩子嗎?我相信你願意。


寒石冷月


熊孩子,泛指那些惹人討厭的孩子。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出門時,在每一家飯館和每一節車廂裡亂跑亂竄。

我們家長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呢?

1. 首先將孩子視為擁有獨立意志的個人,而不是附屬於父母名下的財產或自己的心理替代品,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那些出於人前的虛榮心和體面而強迫孩子當眾表演背唐詩、翻跟頭、拉小提琴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日後可能也會成為和他們一樣為了取悅他人而變得諂媚的表演型人格。

2.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把孩子作為發洩消極情緒的工具。會顧及兒童的尊嚴,不在公共對孩子大加呵斥。“尊重”是親子間交流應持有的態度,而不是用強權使孩子順從。

3. 要教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而不是第一時間以“他還只是個孩子”、“你怎麼和孩子計較”、“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等藉口為孩子開脫,這些說辭也是對父母自身責任的推卸。

4. 從注重對生活習慣的培養。以爭議較多的“公共場合隨地大小便”舉例,一到兩歲階段為兒童的自主排便訓練期,家長們需要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如果該年齡段的孩子對自主排便的把握還沒有成熟,那外出時可以帶上專為該階段兒童準備的紙尿褲和排便壺。也就是說,父母們完全可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孩子還小”的說辭都是正當的。

5、 不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階段的思維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某種程度上說,道德水平與動物無差,他們對於“善惡”的理解極易出現偏差,因此可能會對其他生物做出一些殘忍的舉動。這時候父母的引導對於正確價值觀的灌輸是相當重要的。


炳旭5201314


熊孩子是對於不守規矩的孩子的總稱。目前,社會上經常報道熊孩子事件,給人們提了個醒,熊孩子最後禍害的不僅是他自己,更是父母!

幾個典型的熊孩子

我們先看看幾個典型的熊孩子弄出的事件。第一個是上海迪士尼熊孩子摸女孩子臀部,孩子父母不但不道歉,還毆打被摸女生。

第二個是最近很火的在公交車上被打的小男孩。起因則是孩子不停踢車上一個乘客,而父母是熟視無睹。最後的結果則是該男孩被暴揍。


第三個是在電梯撒尿的熊孩子,幸虧沒有發生事故,還好孩子的父母一直道歉,並定期到電梯打掃衛生。

如何才能不讓孩子成為熊孩子呢?我想最少要有如下幾個措施:

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

如果不客氣的說,所有的孩子,只要是正常的孩子,如果成為熊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的主要原因。家庭中的教育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父母應該以身示範。父母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父母應該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其次,不能溺愛孩子。溺愛孩子是導致孩子成為熊孩子的主要原因。讓孩子無所畏懼,什麼都敢幹,做錯了父母還為孩子辯護是最大的錯誤;

最後,應該給與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出了行為師範,還是要給孩子講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熊孩子之所以熊,主要是對於一些事情沒有責任感,不知道什麼事情該自己負責,什麼事情父母負責。如果沒有責任感,則是可以肆意妄為,就有可能給別人帶來傷害。

第三,知道為錯誤事情負責

父母要告知孩子,如果做錯了會有什麼後果,需要承擔什麼責任。這個要讓孩子自小就知道。著名幼兒教育家盧梭就主張自然教育法,讓孩子自己承擔一些責任。比如說,孩子總要用手去碰熱水,父母總是攔住他,其實,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攔住,而是放任孩子去犯錯誤,如果他被燙到了,他下次自然就不幹了,當然這種方法有限度。比如電就不能試。一點小懲罰可以,太大的傷害父母還是要注意。反正,就是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做錯了,是要受到懲罰了。他心裡就有譜了。

第四,要告訴孩子社會規範

遵守社會規範,是孩子走向社會的重要前提。一個遵守規範的孩子,最少是個文明的孩子,會受到社會的尊重。


義哥說教育


要想自己的孩子不成為討人厭的“熊孩子”,個人認為,首先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家長做事情要有規矩,要尊重公共道德和規範,不能給孩子做出壞榜樣。

俗話說,每個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或幾個 熊家長。

因此,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能遇事就在孩子面前發牢騷罵人,更不能帶領孩子逃票,不能孩子被人批評兩句,自己就衝上前去“護犢子”,更有甚者,有的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被別人說一句重話,即使是老師批評了孩子,家長也對老師不滿。這樣的孩子,怎麼能不發展成“熊孩子”,因為沒人敢管他,長久以往,家長的話孩子也不聽了,無法無天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做人誠實、講信用、遵守社會公德,不給孩子樹立反面榜樣。

二,不能溺愛孩子,孩子犯錯要及時糾正。

孩子年齡小,總是會犯錯誤的。一次犯錯不要緊,只要家長告訴孩子道理,糾正了他的錯誤,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行了。

小錯不糾,一次次累積就會犯大的錯誤。

還有,平時在家裡不要處處以孩子為中心,也不要胡亂表揚孩子,以免孩子過於自我和自大。

三,培養孩子熱愛讀書,多讀好書。

有的孩子可能屬於性格比較急躁的那種,有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如果孩子讀書多了,受到書中思想和情感好的薰陶,潛移默化,性格就會變得沉穩。而且多讀書就能命理,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當然也就不會做令人討厭的事情,也就不會成為熊孩子了。




小作家起跑線


先來看一則新聞:

乘坐高鐵,孩子身高已經超標了,本應該買票,家長不想買,被查了還心存怨氣,找茬給了鐵路工作人員兩巴掌。

孩子既然達到了買票的標準,給孩子買一張坐票,乘坐時會更舒適,孩子也有尊嚴感,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的做法,錯誤如下:

  • 眼中沒有孩子的成長,無視孩子。

  • 沒有規則意識,不遵守規則,破壞規則。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

  • 做錯了事,不認錯,撒潑耍賴,任性而為。給孩子做了負面的榜樣。

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照著去做。“熊孩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熊孩子”誕生的土壤。

1.原生家庭的傷害。


學校裡,幾乎每個班上,都有那麼一兩個“熊孩子”,調皮搗蛋、破壞紀律、不守規則。雖然這些孩子各有不同的性格,但看他們的家庭,確是驚人的相似,都是支離破碎、不和諧、不幸福。

我班上有個男孩小A,就是班上的小霸王,雖然虎頭虎腦的,長得很可愛,但老師和同學都愛不起他來。每天,小A都得幹幾件出格的事。欺負同學,在牆上亂畫,上課的時候出怪聲,老師批評他,他還頂嘴,有一次竟然踢打老師。真是個讓人頭疼的“熊孩子”。

從沒有見過小A的媽媽,小A的爸爸根本沒法交流,每次來學校都是滿身酒氣,還沒說幾句話就罵罵咧咧的追打小A。

去家訪,看到了小A的家。

如果說是家,不如說是個倉庫。家中存放著許多裝修需要用到的乳膠漆,是他爸爸搞裝修需要用到的物品。小A說,從記事起爸爸媽媽就開始打架,幾乎天天打,最後媽媽離婚後走了。

小A的爸爸借酒消愁,每天醉醺醺,對小A也是不管不問。

看到這個家庭,我真是很心疼小A。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應該通過學校教育進行適當的彌補。於是對他多些關注,多些疼愛,多些指導。

人是環境的產物,每天的耳濡目染,無聲無息的影響著孩子。缺乏愛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是自卑自負、偏執冷漠、格格不入。

2.不良的教育方式。

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 溺愛

家長無原則的溺愛、滿足與遷就,會讓孩子變得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知感恩,任性暴躁,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孩子是在跟父母的關係互動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父母總是百依百順,沒有底線的溺愛,會讓孩子錯覺,別人與自己的交往都應該是這樣。在現實社會中,就會碰壁。

  • 愛比較

總會有這樣的家長,口中最愛說“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那個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孩子的噩夢。

經常拿來做比較,孩子會嫉妒心比較強,心中埋藏著怨恨,有時候貌似很乖的孩子也容易做出狠事情。

  • 包辦代替

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從而自己把孩子的事都包辦代替了。但是,孩子是要成長的,如果不做事情,不長本事,只長年齡,孩子會非常痛苦。

生活上不能自理,做事情做不好,孩子就是自暴自棄、暴虐、搞破壞。


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熊孩子”,父母需要這樣做:

第一,家庭和睦,互敬互愛。

好的家庭,不在乎窮富,也不在乎父母學歷的高低、幹什麼工作,只要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是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對孩子就是好的影響。

愛的滋養,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家庭和睦,孩子不缺乏安全感,內心強大。

而且,心中有家人,有父母的孩子,對生命有敬畏心,也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來。

如果父母離婚了,也更應該重視孩子的培養。雖然大人是分開了,但是都依然是孩子的父親母親,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責任。不要在孩子面前講前任的壞話,並適當的安排一家人的團聚契機。

我的同事是位女性,她跟丈夫離婚了,自己帶著一個男孩生活,沒有再婚。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同事特意給孩子安排在了一個男班主任的班裡,還給孩子報了足球班,藉助外力培養健康男孩的氣質。也是一個好方法。

第二,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家長教育孩子,歸根結底是家長的自我提升。因為,做孩子的榜樣,做給孩子看,才最有說服力。

安徽高考狀元董吉洋曾說:我也會有厭學的時候,有時候不想看書了。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有力量的!

  • 父母作息規律,熱愛運動。孩子健康陽光,能夠堅持一項體育鍛煉。

  • 父母愛讀書,每晚有讀書習慣。孩子也能擺脫電視和手機,喜愛讀書。

  • 父母做事有原則,有底線。孩子也會遵守規則,不任性妄為。

  • 父母待人和善。孩子知感恩,懂回報。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魯普斯卡婭

父母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就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

最後的話:

“熊孩子”誕生的土壤是原生家庭的傷害和不良的教育方式,所以,不培養“熊孩子”,家長需要創建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互敬互愛,並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