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上大学与不上大学有什么区别?

用户133916062


我是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萤火虫老师

没有本质区别。

上过大学的人,品行不端,那还是一个渣;

没上过大学的,品行优秀,那就是一个人。

很多人以为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的人会有许多区别。

实际上,过于界定于“大学”两字。

我母亲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就是没读过书啊。假如那个年代让我去读书了,我就不会现在这个样子。”


这样的话往往出现在她理亏,但又说不过我的时候。

读书在她心里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件,而这样的事件在她看来,就是高智商人群与低智商人群的区别杠杆。


而实际上,我的母亲情商非常高,与人交往都能让人感受到正能量,即便是吵得不可开交的两个人,我母亲也能轻松两句话化解矛盾。


读没读过书?上没上过大学?

与一个人的情商,智商真正地没有关系。


优秀的人群拥有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雷在1987年编制而成,后来经过两次修订,该测验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属于人格理论中特质流派的人格测试工具。


研究者们在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时,有了惊人的发现,一些不同的研究群体从许多不同的人格资料中不断地发现关于五个人格维度的证据,这五个因素在大量不同方法的研究中都是特别突出。


大五人格分为:神经质,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意识。

1. 神经质:指的是对情感的调节和情绪控制的稳定性。

2. 外向性:是指表现出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

3. 经验开放型:对经验的开放性,探求的态度,不会墨守成规,独立思考。

4. 宜人性:乐于助人,可靠,富有同情心,更注重合作而不是竞争。

5. 责任意识:自律地控制自己,做事有计划性,有条理,并且能持之以恒。

上没上过大学,和读过多少书,明了多少理没有本质的联系。

都在于个人的选择。拥有优秀大五人格的人,也未必都是上过大学的人。

即便是上了高校,读到了博士,硕士,但做出来的事还是鸡鸣狗盗之事,实质上还是个劣质的人。

而有一些人即便没有上过高校,没有高文凭,做出来的事,就是那么让人赞叹。

人与人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不仅仅是拿到几张文凭,更多的应该是明理和知事。

上没上过大学,没有本质区别,有区别的还是人与人。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这里有一张调查表。是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水平差异。



通过调研,通用能力四方面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科研机构、985院校、211院校(非985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在很多人主张学历没有能力重要的今天,现实情况却是院校的实力越强,毕业生的通用能力越强。


这里的通用能力说的接地气一点。就是我们日后混生活的能力。比如一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他的起步很好,但是因为他通用能力弱。管理管理不行,交际交际也不懂,专业知识更是一塌糊涂。有钱也会被败光。


再说史玉柱,他的通用能力就特别强。最早下海创业算是不错,可惜后来玩砸了。血本无归。但是因为他的通用能力强,再次创业,再次成功。


虽然现在很多人说,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从数据的情况上来看,学历和能力依然成正比。而刚才也说到了,决定你以后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你的通用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容易被大家忽略。如果你读的是985院校,你交到的朋友也读985院校。如果你读的是专科,你交到的朋友也是专科。如果你没读过大学,那么你的朋友也没读过大学。


高质量的朋友可以给你带来高质量的社交圈,高质量的社交圈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低质量的朋友可能不会帮到你,有些人甚至还会拖你的后腿。


包括我在内,我也幻想过那些没有高学历甚至没有学历但却异常成功的人。毕竟,他们的故事总是那么激励人。但是随着年纪渐长,总是要看透一些东西,磨平一些棱角。


昨天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三和的一个纪实故事。那里的人基本出身在农村,也都没读过大学,甚至初中都没读过。他们日复一日的在那个人才市场等待着黑中介给的工作机会。好一点的月薪能到3000,差一点的连饭都吃不上。没有中介找上的时候,就吃着泡面,抽着最便宜的烟,在网吧里消磨时间。


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去哪,做什么,以及成为谁。


源姨


不知道题主今年几岁,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有点难受的。

首先你要知道,能不能上大学,上什么大学,并不能够以你的主观想法去左右,而是基于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我不知道你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想给自己一个不好好读书的理由,我希望不是我想的这样。但不论题主的出发点是什么,我首先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

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对未来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略带调侃的段子,说这一生学识最渊博的时候,就是高中那三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数理化,英文也不差。而这些知识,这些在学习的时候,让我们甚至感到痛苦和反感的知识(当然还是有很多孩子喜欢学习并不反感的),在我们将来的工作、生活中,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学习是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回到正题,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的人生的区别。

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的深度和眼界的宽度。

在大学里,我们仍然处在求学的路上,还怀揣着单纯的求学思想,这个时候,我们总会思考各种各样的学业的问题,我们还有时间思考哲学问题,科学问题,而不论这些思考是否有效有结果,思想的深度,是在不断的进步的。在大学里,我们仍然是无忧的学子,有志同道合的同学,有彼此欣赏的恋人,有共同进退的室友,还有可以问道的师长。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着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追求,而与我们亲近的人,总是会默默的影响到我们的喜好和追求,电影、音乐各种艺术,科学,神学不同学科,政治、战乱各种问题,我们与人相处,能够看到他们所看到的,眼界的宽度也就不断的进步了。

不上大学,代表的是进入社会。不论我们进入社会以后获得了何种社会分工,围绕我们的问题大多数变成了:升职、薪水、客户、合同巴拉巴拉之类的内容,这些每天沉浸在我们生活里的内容,着实会令我们变得世俗,变得没有时间思考那么多问题,没有时间去看这么好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