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傅佩榮:最應破除的四種人生假象,哪些偏見與成見在左右你頭腦?

我在美國唸書時,讀過一本書,名為《偏見》。

作者提出一個觀點:“有偏才有見”。

因為一個人若是宣稱完全客觀,可能無法下斷語,最後也說不出自己有何見解了。

這種想法不無道理,值得深入思考。

事實上,只要承認自己難免受制於偏見,做人處事就會圓融一些。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偏見或成見,是我們應該認真消除的。

1 四種人生“假象”

英國哲學家培根認為,人生有四種“假象”(即由成見所造成的觀念),應該予以破除。

第一個,是所謂的“種族假象”。

“種族假象”,就是以人類為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由此衡量宇宙萬物的價值高低。

譬如,我們說,蘋果之所以是紅色的,是為了引起人的食慾;狗的敏銳與警覺,是為了替人看守門戶。

如此一來,人類成為宇宙的主宰,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來決定萬物的命運。

這種“偏見”導致的結果如何?

就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自然生態與環保的困境。

第二個,是“洞穴假象”。

亦即:在縮小範圍到人類自身的世界時,會發現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塑造了一個小小的洞穴,就是由個人的生活經驗、習俗、教育所形成的一套狹隘的觀念;

然後彼此之間互相批評、質疑、否定,甚至演變為激烈的對立與衝突。


傅佩榮:最應破除的四種人生假象,哪些偏見與成見在左右你頭腦?

以中文來說,就是“井底之蛙”。

青蛙生活在井底,感覺怡然自得,自然無法理解及欣賞遼闊的江海。

第三個,是“市場假象”。

這種比喻很形象,現代人處在被信息包圍的環境中,正如站在人多口雜的市場裡,造謠、渲染、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現象比比皆是。

信息爆炸的時代裡,我們每天接觸海量的信息。

其中有多少是原版真貌,又有多少是二手傳播?

想在市場裡獲得真實可靠的消息,恐怕最終會失望的。

第四個,是“劇場假象”。

劇場是上演戲劇的舞臺,有無數出戲劇在這裡演出。

每一齣戲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並對人生中的事件保持特定的立場。

譬如,我學習儒家,自然受其影響,對於其他學派或說法就不易認同;

若是學習了道家,也可能會造成類似的情況。

任何一派既成的宗教或哲學,都像是提供了一座座劇場,就看我們能否出入其間,而不致執著於某一學派。

2 真理之於“成見”

打破這四種“假象”,就可以從常見的“偏見”中解放出來;

接著要努力的,則是積極探討真理。

蘇格拉底以此為志業,他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蘇格拉底與人談話時,只要聽到重要的概念(通常是具有倫理學意義的,如:虔誠、勇敢、正義、善、美、節制、智能等),就會敦請對方提供詳細的界說。

譬如,張三認為雅典的法律是正義的,蘇格拉底就會請他解釋“什麼是正義?”

此時,張三不能繼續列舉其他的正義個案,而須扣緊問題焦點,回答“正義之所以為正義”的條件或理由。


傅佩榮:最應破除的四種人生假象,哪些偏見與成見在左右你頭腦?

但是,通常我們不會想得那麼周全,自然很快就招架不住,陷於迷惑之中。

迷惑使人憤怒,因為誰都不願承認自己無知。

可是隻有過了這一關,即接受自己無知這一事實,才會孕育真正的知識,即掌握到一物或一概念之本質。

在希臘文裡,“真理”是“aletheia”,這個詞的本義是“揭開”。

亦即,把遮蔽一物的“面紗”揭開;

當然,所揭開的不一定真的是“面紗”,而是自己內心在成長過程中,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各種遮蔽。

3 最需留意的“成見”

進一步的問題是:

即使獲得了真知,誰又能夠保證由此帶來正確的行動?

即使是小孩子,也都知道不該為惡,但是實際上,依然有些人無法免於這種誘惑而失足。

蘇格拉底對此的回答是:因為他們的“知”並未深及內心,不能算是真知。

如果這樣解釋,那麼人的“意志”又扮演什麼角色呢?

比較切實的觀點應為:

在“知”與“行”之間,還有“意志”與“抉擇”的活動空間。

事實上,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受自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影響最大。

有多少人在遇到善惡之間的掙扎時,不是依靠長期形成的習慣作反應呢?

因此,人的成見中,最須留意的是與倫理生活有關的部分。

求知與審美方面的成見,原本很難取得人際之間的共識與定論;

而有關善惡的成見,則有立即而明顯的後果出現。

所以,我們對於倫理上的成見與討論,必須寄以特別的關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