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蜀汉政权建立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面或者西北的方向继续扩张领土?

春秋乱舞


蜀汉在实现三分天下以后,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征伐曹魏,向北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有人不免突发奇想:蜀汉为什么只是一味地向北发展,为什么不向其它方向发展呢?向其它方向发展,把国土面积变大了,以此为基础,再来和曹魏争夺天下,不是更加有利吗?

用这个问题来问蜀汉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个问题对东吴来说没有意义。东吴除了与蜀汉、曹魏接壤外,其余方向上都是大海。按照东吴那时候所拥有的航海技术,他们也不可能向海外发展。但是蜀汉不一样啊,除了东面与东吴接壤,北面和曹魏接壤外,西面和南面都是陆地,而且那些地方也生活着人,为什么蜀汉不往那些地方发展呢?

(蜀汉区域图)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向北发展是蜀汉发起战争的唯一借口。

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户。这个政权之所以能够在巴蜀地区扎根,并非仅仅凭借武力。

他们凭借的是什么呢?

一是刘备是皇家后代。虽然原先蜀地的统治者刘璋也姓刘,但是他就没有刘备那样有个明确的皇家身份(或许有,但他并没有把这个提出来,也没有把身世理清楚)。而刘备一直对外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对他立足蜀地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刘备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刘备在四处征伐的时候,一直都在提自己的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既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向被发展,把“窃夺汉家权柄”的曹操打败。

正是因为刘备有这样的身份这样的理由,他才能在蜀地立足,才能不断地发动战争,同时还能得到蜀地的门阀士族和士人知识分子的支持。

(刘备剧照)

二、向北发展符合蜀汉统治者心中的政治愿景。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等蜀汉统治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同时,也符合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

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是什么?就是“逐鹿中原”。“逐鹿中原”一词,很早就产生了,它是争夺天下的代名词,也是所有志在天下的诸侯们的关键方向。只有把中原地区拿下来,把都城定在那里,才能叫做获得天下。

不过,这个政治愿景虽然存在于诸侯们的心中,但他们不会说出来,他们说出来的,都是另一番理由。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他们说出来的理由是维护周王室,是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比如秦末的诸侯们,他们说出来的理由是推翻暴秦,平定天下,给老百姓带来幸福安康。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统治者,他们说出来的理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因为说出来的理由,和藏在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高度契合,因此,他们发动战争不但理直气壮,也特别起劲。

(诸葛亮剧照)

三、其它方向的发展费力不讨好没有意义。

首先,不能向东发展。向东发展没有理由,而且还费力不讨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还是在他登上皇位以后。因为登上了皇位,所以他就是以皇帝的身份,去讨伐不服从他的东吴小政权,理由很充分。不过,就算理由充分,其实也是费力不讨好。因为既打不赢,而且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因此,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制定了只向北发展的策略,再也没有往东打过。

其次,不能向南发展。南边主要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土地瘠薄,瘴疠横行,不出庄稼。不出庄稼倒也罢了,关键是这些地方还有非常多的势力,很不太平。你就算把一股势力打败了,一者他容易反抗,二者其他势力还不服。所以,蜀汉统治者所采用的办法,一直是以和平收复为主。诸葛亮深入南方,曾经“七擒七纵”孟获,就是很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以安抚为主。

再次,不能向西发展。西边是高原,高原真正发展起来,还要往后延续到唐代。就算是强悍的唐代,也一直没有把吐蕃征服,不得不多次采用和亲的办法。何况是弱小的蜀汉,他们完全没有必要翻山越岭,劳师远征去占领高原上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没用的土地。

所以,综合考虑,蜀汉就只是一直往北边用兵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三国时期,蜀国明显是最弱的一方,于是就有人提问:为何蜀国不向西南开拓疆土呢?对此,很多朋友也是脑洞大开,甚至有人想象蜀国将领土发展到印度洋。

那么,蜀汉究竟有没有向西南发展的机会呢?且看三国鼎立形势图:

单从地图面积而言,东吴和蜀汉与曹魏的差距并不大,但为何曹魏被公认为最强大的一方?这还是基于人口而言,在公元263年,蜀国大约有一百零八万人,而魏国则有四百四十三万人,而到公元280年,吴国也才发展到二百五十六万人,也就是说,魏国的人口比蜀国加上吴国的总和都要多。

或许有人又会说,人口不够,那为何对外发展去掠夺人口?对于这一点,六甲番人认为,治国不是单纯的数学题,还是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制定治国方略,我们可以再看下蜀汉当时的地理环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在蜀国的西边是青藏高原,不太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要发展只能往南边方向了。

南边那时还没形成强大的国家,那个什么蒲甘王朝,要800年后才建立,有点实力的也就是位于今天缅甸的骠国,理论上是可以往南打的。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开疆辟土,需要人,也需要钱粮,蜀国能否支持?

蜀汉早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孟获仅有2万兵力,诸葛亮也才用了3万人,却是几乎动用了全蜀国可机动兵力来打这场战争,当时孟获所在的南中地区在东汉时期已经属于益州辖区内,诸葛亮七擒孟获名义上也是平叛而已,再往南,就要面临更复杂的形势了。

不过,理论上还是有机会的,根据后来的《旧唐书》记载骠国在“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馀里,去上都 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大约是在今天缅甸的位置,骠国在唐朝初期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在三国时期应该更少,蜀汉如果不亡,还是有机会打下来的,也有机会发展到印度洋,前提是北边和东边无战患。

但是,蜀汉有过不打仗的时期吗?当然没有。实际上,不单蜀汉,整个华夏民族在三国时期确实错失了很多向外发展的机会,在严重内耗人口减少大半的情况下,孙权还能收复交州、新辟夷洲,如果早日统一,比如曹操赤壁大战赢了,那么后来又会是什么情况?

可惜的是,历史就是历史,所以,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国不停地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不停地减少,最后迎来五胡乱华的痛点。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章武元年(公元221 年)春。从刘备于成都登基开始,蜀汉其实一直都在向外扩张。除了没有向西扩张外,其它七个方向都有扩张的实际行动或者扩张预案。只不过由于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名气太大,掩盖了其它方向的扩张,导致这些扩张都不太有名。

下面分开细说。

先说蜀汉为什么不向西面扩张。这个原因很简单,蜀汉的西面挨着青藏高原,看似好像很近很近,一步就跨上去了。但实际上,当时从成都平原往西,根本就没有上青藏高原的路。没路怎么扩张?历史上第一次将青藏和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时期的吐蕃人。所以蜀汉不可能向西扩张。(中原王朝从四川向西藏扩张,那还要等到明清时期)


向东扩张——失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由于关羽丢了荆州,刘备集团被困在了巴蜀之地。当时的蜀汉,面临着一个抉择问题——自己这个政权的前途在何方?

永远待在蜀地行不行?

不行!不出征,不对外扩张,与等死无异。

那么,既然要扩张,应该往哪个方向扩呢?

首先,赵云给出了意见,他认为应该北伐国贼曹丕——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意见。

但是,刘备认为应该向东,也就是向东吴方向扩张——这是一个稳定军心的方案。

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不要动,也就是什么都别干——这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臭招。

最后,刘备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提兵五万向东征讨东吴(其中有一万是蛮夷兵)。这便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夷陵之战。


关于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就不提了。这里只说说影响。影响有两点:

第一、蜀汉濒临亡国!

除了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之外,其它地区基本全部造反了。甚至就连离首都成都不远的汉嘉郡(雅安市)也造反了。诸葛亮看似白捡了一个国家的统治权。但实际上,他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权,几乎就相当于是二次创业。

第二、确立联吴抗魏的国策。

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开始,蜀吴和好。自此蜀汉便不再向东面和东南方向进行扩张。因为这两个方向都是东吴的地盘。

截止这里,八个扩张方向中的三个方向被彻底的Pass掉。

向东扩张是东吴,那是盟友。所以Pass

东南方向也是东吴,一个样。直接Pass

向西扩张没有路,劳民伤财。于是Pass


向南扩张——中途而废

刘备病死的当年,诸葛亮回到成都,先派人平定了汉嘉郡的叛乱,稳定了蜀汉在巴蜀核心区的稳定。在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后,蜀汉的经济得以恢复后,于是对外扩张的讨论再次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当时,他提出了扩张方案:一是北伐,讨伐曹丕;二是南征,稳定后方。

巴蜀本土士族代表谯周认为,咱们巴蜀是天府之国,自保足以。咱哪都别去,北方被曹魏占了,占了就占了,反正我们也打不赢他们;南方的蛮族造反,反了就反了,反正他们那边也都是穷地方,我们派兵去征讨,太特么不划算了。总之就是一个观点,我们窝在四川盆地就行了。

荆州外来户的代表诸葛亮认为,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就算我死了,北伐这个政策也是要贯彻下去的。但是北伐之前,咱们的南方不能有隐患。所以我决定了,先南征,再北伐。总之就是打!我们不能这么窝在蜀地等死。否则我对不起先帝,也对不起我年轻时的政治理想。



公元225 年,诸葛亮南征南中蛮夷。随后大获全胜,蜀军主力回师成都。他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果,绝对是瞩目的。首先南中数郡被重新收复,蜀汉的国土面积增加了;其次是南中蛮族的一万多壮男被编入军队,部分地区乖乖上缴金银丹漆、战马耕牛。蜀汉在南中的影响力加强了。

后来有人说诸葛亮这次南征,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南中问题。在《襄阳记》中更是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返。“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诸葛亮的部队刚走,南蛮就叛乱,杀了蜀汉守将。其中有两个郡的太守还是诸葛亮亲自委任的(南中叛乱时,永昌郡有两个人坚决支持蜀汉。诸葛亮大力表彰了他们的英勇行为)。可惜的是,诸葛亮的军队一离开,这两个人就被南蛮干死了。最后,幸亏建宁当地的土豪李恢出马,才平定了叛乱。

由此可见,尽管诸葛亮名义上搞定了南中的叛乱。但实际上,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仍然是不足的。

不过诸葛亮没闲心管南中的烂事。他的目标在北面,他要北伐曹魏,光复汉室。

于是,诸葛亮的南征因此便半途而废。蜀汉的第一次向南和西南方向的扩张,也就此打住。


蜀汉向北、西北的扩张

关于诸葛亮的北伐,就不细说了。这里主要谈影响,有两个影响:

第一、保证了蜀汉北面的稳定,使得魏国对蜀汉不敢小视,并且还拿下了两个郡(曹魏放弃的武都郡、阴平郡)。

第二、用事实告诉了之后的继任者,北伐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于是,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直接将北伐方案叫停。雪藏了整整二十年之久。(只允许姜维以偏师对魏国进行小规模的袭扰)

另外,谁说蜀汉不向西北扩张了?岐山就在汉中的西北方向。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他的目标就是西北!蜀军以赵云为偏师出箕谷,吸引魏军分兵。主力则兵出岐山,直扑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这不就是在向西北扩张么?



第二次向南扩张——依然中途而废

公元234 年,诸葛亮去世。他死后,蜀汉的北伐政策被叫停。这一停就是二十年,直到二十年后才又开始向北扩张。而在这二十年中,蜀汉的主要扩张方向都是南面。

为啥是南面呢?前面已经说过了。诸葛亮南征的效果并不好,南蛮其实根本就不服,对蜀汉南面造成极大的隐患。就在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南蛮又反了,带头的叫刘胄。当时的庲降都督张翼搞不定,是诸葛亮派出马忠协助张嶷才把刘胄干死。


比牂牁郡刘胄造反更让人头疼的是,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简直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那些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不服从中央,诸葛亮一直到死,都没有腾出手来收拾他们。比较搞笑的是,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由此可见,南中之于蜀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服帖。平定南中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大工程,诸葛亮只是开了个好头,但是并未完工。之后他就专心去搞北伐了,没有往南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即不留兵,也不运粮,玩“南人治南”。

这一切,在诸葛亮去世后被慢慢改变了。

公元235 年,蜀汉平南中行动正式开始。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蜀汉大将马忠驻扎建宁郡后,靠着武力逼着南蛮对他又爱又怕。到了240 年,中央觉得时机成熟,该收拾越嶲郡那帮蛮人了。于是马忠的部下张嶷被任命为越嶲太守,带兵去教蛮夷做人。(顺便也帮越嶲太守上任,不能总是遥领吧)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三国志·马忠传》



张嶷带兵杀向越嶲后,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叫他“爸爸”。三年之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邛都县。

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三国志·张嶷传》
延熙五年(242年),乃还旧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兴复七县。——《华阳国志》

随后,张嶷又接到命令,将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杀的服服帖帖,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们知道,南蛮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羊。张嶷能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离不开中央对他的大力支持。张嶷迁回邛都县后,在当地设置了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发现兵不够用,中央又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确保能对叟夷的威压。若是没有中央的支持,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对南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南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将实际占有的国土向西南方向进行了延伸,并巩固了对南中的统治。

只不过,蜀汉北面有曹魏的压力,东面也要防着东吴,加之它自身的实力不足,影响了向南扩张的速度。截止到姜维北伐前,蜀汉还没有彻底搞定南蛮。

既然连南中蛮夷都没有搞定,蜀汉也就不可能继续向更靠西南的缅甸扩张了。

向东北扩张——腹死胎中

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将军蒋琬另行规划了两条伐魏路线:一条是东征,即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直入荆州;另一条是西进西凉,立足于关外,与曹魏共存。

建兴十三年(235 年)四月,蒋琬被拜为大将军。当时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也想赶时髦做皇帝,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公然与曹魏叫板。

蒋琬看到魏国内乱,便想趁此浑水摸鱼,与东吴联合出击,兴兵讨魏。第二年,蒋琬带领大军屯住汉中,虎视眈眈。

可惜,当蒋琬开始下达出战号令时,司马懿已经平定辽东,胜利班师。落井下石的想法落空了,蒋琬和姜维只得打道回府。

回到成都后,蒋琬开始换思路,他下令蜀国工匠造船。姜维大惊:要南水北调,然后坐船去打魏国吗?

蒋琬认为,诸葛亮多次从出兵秦川,那里道路险峻,运输艰难,终无所成。我们干脆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直入荆州。

对于这个方案,朝中对蒋琬的伐魏路线产生了剧烈的反对意见。有些将领认为,沿汉水东下太冒险。万一作战不利,我们会逆水而退,很难撤兵。

蜀后主刘禅向来没主见,蜀汉朝廷一直是谁说话的嗓门大,大伙就听谁的。蒋琬一个人吵不过一群人,然后他就去汉中了。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


蜀汉延熙四年(241 年)十月,刘禅派费祎和姜维去给蒋琬做思想工作,让他回来。结果没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现了。蒋琬、费祎和姜维一碰头,这三个由诸葛亮指定接班人凑在一起一商量,居然达成了共识。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不北伐中原,我们死也不回去!

三个人在汉中背着刘禅达成了分工协议:蜀军计划对凉州展开猛攻,蒋琬驻涪陵,姜维驻凉州,两人东西并力,姜维为主,蒋琬镇后,互相策应。根据这一协议,蜀不再图谋关中,而是立足关外;不再图谋消灭曹魏政权,而是与魏国并存。

然而,延熙六年(244 年)十月,正当蒋琬进驻涪陵,准备实施他的“东西并力”的战略规划时,他的病情加剧,不能理事,朝廷遂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蒋琬负责军国大事。蜀汉内部为了维持稳定,于是蒋琬提出的“东西并力”的计划就此搁浅。


向西北扩张—徒劳无功

公元253 年初,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杀。同年夏天,姜维取代了费祎的位置。他上台之后,蜀汉立即停止了所有方向的扩张,改为向西北扩张。

姜维向西北扩张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凉州天水人,他的扩张方向是自己老家。而凉州就在蜀汉的西北。

姜维在接替费祎之后组织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十一次北伐中原的第六次。这次他憋足了一口气,动员了几万人马,大举出征。以蜀汉的国力,肯定是经不起南北双线开战的。于是254 年,在南方杀的蛮夷叫爹的张嶷就从越嶲郡被调回,加入姜维的北伐队伍。然而同年张嶷战死。他的死也标志着蜀汉对南中重点经营的结束。

从254年—262年,蜀汉把重点全部放在了西北方向。可惜的是,姜维不给力,连续六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公元263 年,魏国三面伐蜀。钟会率领的主力魏军从汉中进攻,邓艾率领西路军从西北方向的阴平郡杀向成都平原。

姜维十一次北伐,几乎每次都向西北方向发动进攻。结果邓艾就这么反攻了一次,蜀汉就灭亡了。



最后做个总结:以蜀汉为中心,共有八个方向可供扩张。其中正西方向无路可走,直接排除掉。正东和东南方向由于是吴国,也直接排除掉。东北方向,蒋琬提出过设想。但是反对的意见太大,最后腹死胎中。

接下来是向北扩张,也就是直取关中。诸葛亮的后两次北伐就是这个方向,但是难度非常非常的大,两次都失败了。

最后是正南方向、西北和西南方向,蜀汉也一直在扩张。其中西南方向,蜀汉花了二十年时间经营南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西北方向更是蜀汉后期的主攻方向!姜维在这个方向整整打了八年之久。

因此,蜀汉并不是没向西南和西北扩张。蜀汉确实是扩张了,只是碍于实力不足,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Mer86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相互攻伐,战火连天。不过,如果放到今天的版图上来看,就会发现,除了魏、蜀、吴外,其实还有大片区域并没有纳入三国势力范围。

吴国比较悲催,被蜀国和魏国夹着,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陆上只能向今天的越南方向扩张,至于海上,随便你怎么折腾,毕竟当时大家都没制海权这一概念。魏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北边是羌胡,鲜卑,不太好搞,虽然魏军经常揍的鲜卑满地找牙,但是也只能威慑鲜卑不向内地侵犯,毕竟要想控制茫茫大草原是不现实的,东边是高句丽,这个从西汉初期时期建立的小国在东边猥琐发育了几百年,看到中原大乱,满心以为他的机会到了,于是想着在魏国边境搞点事情,但是被魏国幽州刺史毋丘俭两次带兵征讨,攻破其首都丸都城,几亡其国,吭哧吭哧辛苦几百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积累的家当又全部没了,于是又进入猥琐发育的阶段,又几百年后被大唐李家暴揍灭国,这是后话不提。值得欣慰的,老曹家靠着魏国的这点家底,硬是保住了河西走廊,将西域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多少大一统的中原王朝都做不到这一点。好了,说完了魏国和吴国,正是来说说今天的主角--蜀国,三国里地缘政治最好的国家,为什么白瞎了南边和西南这么大块的土地,非得和老曹家在中原死磕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知道很多人坐不住了,痛心疾首,诸葛村夫还是不行啊,要是不在中原和司马懿死磕,把西南这么大片土地打下来,何愁大业不成,汉室不兴。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七擒孟获大家都知道吧,抓了放,放了抓,就像猫玩老鼠一样,最后还是孟获老脸绷不住了,带领部族系数投降,从此死心塌地跟着臣服蜀国,不在作乱,南中遂平定。诸葛亮平定的南中是哪里呢?今天的云贵一部分以及四川西南,那么蜀国得到了什么呢?诸葛亮在《出师表》说道: “五月渡卢,深入不毛”。南蛮之地都是不毛之地,物产贫瘠,特产是丹、漆、耕牛,发动数万大军,耗费国库钱粮无数,最后就得到了几头牛,这笔账算算就知道不划算。

当然,平定南中,还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第一,保持了蜀国后方的稳定,让诸葛亮可以专心和魏国交战。第二,从南中征兵,蛮人彪悍善战,蜀国将蛮人、羌人万余户移到蜀中,挑选其中的精壮之士,组成了一支作战勇猛,战斗力强悍的“飞军”。

不过,这也是蜀国能扩张的极限了,不可能在向外扩张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形势不允许

平定南中叛乱,还是诸葛亮通过施展外交手段,稳住东吴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出动的只是蜀国的一支大约2万人的偏师,蜀国大将魏延、赵云、吴壹等人都没参加,都各自领兵驻防要地,平定南中可以说是诸葛亮抽空打了个野,但是如果继续带兵深入西南,先不西南环境恶劣,沿途多瘴气,这点兵力根本就不够用,而且魏国、吴国肯定不会安安心心等着蜀国扩张,必定会趁机攻伐的,到时候就是两面,甚至是三面受敌了。此外,蜀国内部并不是向大家想的那么团结,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地派势力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外来派势力之间的矛盾,皇帝势力和丞相势力之间的矛盾盘根错节,如果诸葛亮离开朝堂太久,内部必生内乱。

第二,实力不允许

在三国里面,蜀国最弱小,看看蜀国的地盘有哪些?北部:今甘肃省陇南市往北的渭水南岸,陕西南部的汉中。 东部:至今湖北西部巴东县,重庆的涪陵,东南地为方今贵州省贵阳市往东一部分地方。 南部:今天的云南省,加上缅甸国的密支那市。 西部:多为山险地带,只限于四川盆地附近,西部不包括今天的九寨沟马尔康等地区。和魏国、吴国比起来,土地和人口都少不少。据记载,蜀国人口约在90万左右,军队10万左右,而同时期的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300多万。蜀国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存活下来,并且还对魏国保持攻势,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别说继续向外扩张了。况且西南是青藏高原,虽然这个时期高原Bug吐蕃还没崛起,但是以蜀国这样一个小国的国力,向高原进军,无异于是天方夜谭。而且东南亚国家也并不是容易征服的,清缅战争,大一统的清朝面对小小的缅甸时,也是损兵折将,耗损巨大,最后草草收场。

第三,经济不允许

如上所言,南中已经是蛮荒之地了,物产贫瘠,如果说诸葛亮平定南中是为了维持蜀国后方稳定,那么,在往南打就没有意义了,就算打下来了,也得不什么。


一卷青史


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后,由于曹魏和东吴所做出的反应,刘备的精力全被牵扯在汉中和荆州上了。刘备的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就集中在这两个方向上。可以说没有余外的精力在向西南那个方向去开疆拓土。

直到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才趁着其它两方无暇顾及的短暂时机,亲率蜀军前去征伐南中地区。

马谡曾经对诸葛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这就是说南中地区地势险峻而且路途遥远,即使打了下来也不好治理。

诸葛亮打下南中之后,没有在当地设郡县,也没有留下蜀国的官员和驻军。诸葛亮认为:“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如果留下官员,就要驻军;留下驻军,就需要保证粮食的供给。刚刚打完仗,因为打仗死伤所造成的仇恨,不可能短期消除;如果只留下官员,不留驻军,早晚还是要出事儿。留下的官员始终会被认为是外人,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

所以诸葛亮决定,不留兵不运粮,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只要他们和蜀国大致平安就行了!

诸葛亮在收服了当地首领孟获之后,没有把南中并入自己的版图,依然让孟获在当地治理。诸葛亮对西南方向的战略意图,也就是只要他们不找麻烦就行了。如此一来西南方向的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为什么没有向西北方向发展?

刘备主要是把战略重心放到了汉中地区了,从而忽略了往西北的发展。当然这也有形势所迫的一个原因在内。

为什么说刘备忽略了往西北发展的可能性?

因为当时马超已经归顺了刘备。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马超父子经营西北多年,在西北一带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此时的刘备可以让马超联合羌、胡等族,致力于向西北方向发展。只要马超能够重新夺取西北一带,那么势必会给曹操做成很大的威胁。

即使马超在取得西北地区之后脱离了刘备,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马超与曹操有着血海深仇,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的马超还是会和刘备是盟友,共同对付曹操。

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刘备派张飞、马超等人从沮道去攻打下辩。马超策反了氐族雷定等七部一万多人,但还是被曹洪等人击败,只好退了回来。

后来刘备亲自出马,才最终取得了汉中。

之后的马超基本上也就再没有什么行动了。

等到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后又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刘备是决定让马超向西北发展,还是只给马超挂个虚名,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很快马超就死了!

如果一开始刘备就让马超向西北发展,或许有可能从西北方向打开突破口。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其实诸葛亮也曾经向西南方向用过兵,那就是著名的七擒孟获,在诸葛亮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之下,孟获这个蛮族老油条终于心悦诚服的臣服于蜀国,南中宣告平定。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蜀汉帝国的地盘就只有四川那一亩三分地,南中地区就不全在四川境内,它包括了四川的西南一部分,以及云贵的一部。

可是南中地区也就是蜀汉帝国扩张的极限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西南以及西北方向继续扩张。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国际环境强敌环饲

平定南中叛乱,诸葛亮只是带了一支两万人的偏师。蜀汉军团的主力部队一个没有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些部队要面对曹魏军团可能的进攻,同时也要防御孙权集团突然撕毁和平协议,趁虚而入。在这两个方向上,牵制住了蜀汉帝国的手脚,使得诸葛亮不敢抽掉其中的一兵一卒。

其次西南环境恶劣

三国时期的西南地区和现在的美丽西南完全不同,当时的西南地区开发度很低,环境极为恶劣,沿途还有瘴气,来自其他地区的士兵,进入大西南之后,往往会水土不服,将要面临极大的非战斗减员。

诸葛亮这两万人深入西南地区腹地,估计在瘴气以及从林猛兽毒虫的攻击之下,能有一半人还维持着战斗力,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在西南恶劣的环境之下,孔明的这点部队根本不够看,足以让蜀汉帝国能够拿下大西南。

第三点,蜀汉帝国内部斗争激烈

蜀汉帝国内部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在这个国家有两大势力,第一就是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派,这是益州土著集团,还有一个就是诸葛亮所在的荆州派,这是外来势力。这两个派别之间的矛盾很深,刘备在的时候,他能够处于一个超然的地位,有效的制衡两派。

但是在诸葛亮主政的时期,由于诸葛亮自身的派系标签,他很难一碗水端平,这就让益州派非常不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后,继续向西发展,远离朝堂,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朝堂上一旦发生变故,那后果将会极为严重,这也是诸葛亮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第四、得不偿失

诸葛亮对于南中地区的评价就是不毛之地,他之所以南下是为了维护蜀汉帝国后方的稳定。南中地区已经物资很贫乏了,在诸葛亮的认知中,南中再往南或者再往西将会更加贫瘠,所以继续选择扩张诸葛亮认为得不偿失,所以蜀汉帝国在平定南中之后也就停下了扩张的脚步,进而开始北伐。


历史评说


蜀汉政权之所以不向西南或西北扩张领土,不是不肯,而是不能!其原因有二。

一、蜀汉的西南面是外族政权,他们与中原政权在人口、文化以及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都有着天壤之别。并且那个时代的恶劣交通条件,也不允许蜀汉政权翻山逾岭,远离本土去做某种冒险尝试。

因此要求蜀汉政权向西南方向开疆拓土,实在是强人所难。即便退一万步讲,蜀汉占领了部份西南地区的外族领土,谁又能保证其可以持久统治下去?文化上的差异,就足以对蜀汉的统治造成致命的影响!

再设想一下:当初诸葛亮费尽了心机,渡过泸水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可最后不还得将其交付给当地人的首领孟获自治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人!不错蜀汉是偏居一隅,显得地盘狭小。可是相对的它的人口也是三国中最少的!因此其缺乏对外扩张的现实需求与动力。

二、至于说想让蜀汉向西北扩张,那就更不容易做到了!那时的西北是甘、凉之地,是曹魏的属地。更是蜀汉几次北伐战争的主战场。

试想:以诸葛亮才智之卓越,为人之干练,尚且六出歧山而无尺寸之功。那么还能指望其他人来替诸葛亮实现先占甘、凉,再徐图关中,而后再夺取中原的宏愿吗?

对于蜀汉来说:向西南拓展因受民族、文化、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但是向甘、凉之地用兵,可是诸葛亮乃至姜维一直坚持的方针。

蜀汉政权也无时无刻不在想要吞并甘州和凉州,以求将这里和蜀汉本土联接起来,以便达到改善不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利用这两州丰富的物质资源,达到弥补蜀汉国力不足,部份缓解益州疲敝的现实情况。

然而限于蜀汉自身的实力有限,所以即便是以诸葛亮之智慧,以姜维之忠勇,也依然无法实现其意图。于是蜀汉政权处在:伐贼不胜,(蜀)汉必亡。不伐贼,汉亦亡!这样被动而无奈的处境之中了。


北疆同心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蜀国建立之后,北有曹魏,东有孙吴。这三个国家相互牵制,保持了一种稳定性。这本来是蜀国向其他方向发展的最好时机,但是实际上蜀国却没有这么做。

蜀国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领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早在称帝的时候,刘备就提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口号。北伐中原不但是军事行动,也是政治需要。

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如果不能及时出兵北伐中原,日子久了中原的百姓就会向魏而不向汉了。因此必须要趁着汉室余威尚在,抓紧时间收复中原才是王道。

因此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心北伐,蜀汉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了北伐上,因此也就没有余力去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了。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刘备提出的口号)


第二、无利可图。


蜀国本来就地处中原文明的西南,蜀国的西南和西北更是蛮荒之地,非常贫瘠。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为了收服孟获安定南蛮。但是平定了南蛮之后诸葛亮却没有驻兵在南蛮,仍然让这些部落自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地方过于落后。

如果将西南部落纳入蜀汉政府的直接管辖,不但不能向中央政府“输血”,还要消耗中央的资源来建设地方的基础设施并且长时间得不到回报,得不偿失。

(蜀汉西南的横断山脉实景图,这里并不适合经济发展)


第三、受地形<strong>限制。


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从地形上来看,蜀国不但通往北边的道路艰难,西南和西北也是遍布崇山峻岭。

虽然益州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但是想要打出去同样很难。在益州本地作战补给线还可以支撑,但是一旦军队深入西边或者南边的大山和丛林里面。那么给养的运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大军很难征讨这两个方向。

(益州的周边,特别是西北和西南都是崇山峻岭)


第四、受人口限制。


在魏蜀吴三个国家之中,蜀国的人口本就是最少的。

四川盆地的沃野千里尚且没有开发完全,蜀汉哪里有能力去开发大西南或者大西北呢?因此就算蜀国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蛮族难以抵挡蜀国大军。蜀国不费吹灰之力的得到了大片的领土,但是这对蜀国的国力并没有有效地加持,相反,因为劳师远征会消耗蜀国大量的粮草,驻守这些新得到的领土要耗费大量的兵力。

这在无形中削弱了蜀国对魏国和吴国的防御能力。一旦边关有警,兵力分散的蜀国军队未必能够及时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蜀国的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


综上所述:

因为蜀国的政治需求,蜀国主力必须要进行北伐,因此没有余力去出兵深入到地形复杂的西南或者西北方向扩张领土。而西部荒芜,不能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蜀国又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可以投入到“西部大开发”中去。就算得到了这些地盘也如同鸡肋一般有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所以蜀国建立以后,没有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三维策论


其实蜀汉一直在向西南和西北进行扩张。

历史上诸葛亮在北伐前,曾首先率兵平定了南中(云贵)的叛乱。但实际上严格来说,诸葛亮南下并不算是平叛,而算是攻占南中,拓展版图,因为此前,南中这个地方本来也没有直属于蜀汉。

在西汉时期,西南这个地方本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而且还各自建立有政权,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夜郎国,只不过这些地方政权名义上归附汉朝,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是自成一体的。

到了汉武帝时期,通过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方式,逐步的将这些地区纳入到汉庭的直辖当中,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直到东汉末年时,刘璋父子对南中所能掌控的区域也仅仅局限在犍为属国和益州郡,而且即使是已经设置了郡县,这些地方的郡守等官吏也是由南中大姓掌控的,朝廷对这些地方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也就是高度自治的办法。

刘备入蜀后,以朱提为基地,向南中展开招降、安抚的政治攻势,即最大程度争取这些地方的拥护和支持,当时受刘备派遣进入犍为属国任都尉的邓方就是其中之一。史载:“时南中夷落未附者犹多”。所以,刘备去世时,南中对于蜀汉而言,并不算是领土,而只能算是一种藩属关系,蜀汉并不能直接从这些地区征调兵员和赋税。

刘备夷陵兵败后,除滇西永昌郡太守吕凯继续拥蜀外,其他地方的夷帅都倒向了东吴,成为东吴的藩属。所以,诸葛亮南征,虽然被后世解读为平定叛乱,但本质上其实为蜀汉开疆拓土,也为了稳固后方。

诸葛亮的南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最终不仅实现了夷帅们对蜀汉的臣服,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打破了过去西南完全由南中大姓以及夷帅们掌控的局面,原有的四郡被重新分割,蜀汉朝廷任命的官员也开始掌握实权。自此,南中不仅真正成了蜀汉的版图,而且蜀汉也可以从中直接征调粮草兵员(无当飞军就成了一支劲旅)。

那么既然南中已经平定,为什么诸葛亮不继续向广袤的西南进兵呢?有人就提出为何不干脆拓展到印度?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蜀汉国力太弱。历史上,国力鼎盛时期的秦王朝,尚且费尽周折才勉强将南越纳入版图,而此时国力不及秦朝十分之一的蜀汉,面对情况更加复杂的西南地区,显然也是力不从心,因为攻城容易,攻心最难。即使诸葛亮有心继续向西南进军,蜀汉的国力也无法支撑起对这些地区的有效管理(包括军队驻扎、官吏任命、帮助西南各族同胞开发等)

相比继续向西南挺进,北伐反而相对容易。因为北伐的目标区域原本就是汉文化传统区域,百姓对蜀汉、曹魏,认同感是一样的,不会认为你的文化、习俗不同而产生对抗心理,攻占这些地区后,可以直接进行生产恢复,而不需要经历开发这个漫长的过程。

历史上,诸葛亮数次北伐,目标都是瞄准了西北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是曹魏统治的薄弱地区,蜀汉一旦攻占,不仅可以对曹魏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可以为蜀汉提供粮草、战马、兵员,即使不能短期内统一,也可以不断蚕食曹魏地盘。比如第一次北伐时疆域拓展到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后因战略失误丢失),第三次北伐时又攻占了武都、阴平。

所以,总体而言,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的疆域确实是从西北、西南两面在扩展,只是因为多种因素在内,导致蜀汉的战果并不大罢了。


秦皇汉武


汉昭烈帝刘备死后,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治清廉、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蜀汉的国力与魏国、吴国相比,没有什么优势,所以蜀汉应该尝试向其它方向发展。

蜀汉的西北方向,是青藏高原,致使蜀汉无法往此方向发展。然而蜀汉的西南方向,是广袤的东南亚。当时东南亚的土地上,基本为原始形态的土著部落。诸葛亮本可开疆拓土主宰东南亚,但这些原因,阻碍了其向西南方向发展。


原因一,地理因素。与蜀汉接壤的东南亚地区,基本山峦叠嶂、气候湿热。凭借古代的科学技术,难以开发广袤的热带原始森林。而且每当雨季到来,汉族人也不适应几乎天天下雨的天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原因二,人文因素。由于东南亚的土著人,与汉族人语言不通、意识形态不同,便会经常爆发冲突。即使如孟获般,长期归顺汉朝的土著首领,也会时不时地反叛。于是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纵”孟获,以换取土著部落对蜀汉的信任。——东南亚土著人,不会如内地省份的百姓那样,欣然接受蜀汉统治。



原因三,价值因素。诸葛亮以“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为其毕生的追求。所以当蜀汉国力强盛后,诸葛亮便挥师北上统一中国,而不是向西南发展主宰东南亚。——可惜诸葛亮北伐失败,使蜀汉再也没有实力往西南方向发展。


这就是为何,即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后,蜀汉却没有继续向西南方向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