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打白刃戰?

李三萬

摘要:《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獨立團的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開炮直接用火力來解決,而是要和騎兵連來一場白刃戰,白白增加傷亡呢?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打白刃戰?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獨立團的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開炮直接用火力來解決,而是要和騎兵連來一場白刃戰,白白增加傷亡呢?

老實說,這種情況很難說清楚是真是假,你說真的吧,編的成份相當大;你說假的吧,歷史上像這樣的情況也真不是沒有。電視劇當然是編的,而且在戰場上,真正的騎兵對戰也不是電視裡那種反覆進行二馬錯蹬,相互砍殺。

話要說回來,真實的騎戰場景,電視劇也沒法拍啊。唐朝很盛行馬球,馬球場的要求就是要堅實平整的硬地,在古代沒別的法子,就是隔三差五的用人力打夯。等到要比賽了,在場地上鋪設厚厚一層小石子,厚度要超過三寸,要選用山溪裡收集來的比黃豆略大,輪廓圓潤,不易破碎的小石子。然後還要在場上潑麻油,整個場子都要潑透。這些準備工作對比賽有多大作用,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裡面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阻止塵土飛揚,使得觀眾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比賽。所以真正的騎戰,到了一定規模,有個幾百騎,衝殺起來往往就是煙塵滾滾,其實別說打仗,光是騎兵行軍,那個塵土飛揚,就一向是斥候們偵察的首要特徵,有經驗的老兵,甚至可以根據煙塵大小,估算對方人馬數量。

在很多文藝作品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用少數騎兵在馬尾巴上拖了樹枝,製造出大量塵土飛揚的假象,來偽裝大部隊的橋段,這樣做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時張飛獨斷當陽橋,他擋著橋,後面樹林後就讓手下在馬尾巴上拖著樹枝,來回奔馳,做出有部隊埋伏的假象。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打白刃戰?


而影視作品裡,遇到有騎馬的拍攝,都是使用了降塵手段,否則還真沒法拍。真要是在土路上騎馬,就一個人騎個把小時,都能給自己弄的灰頭土臉。所以以前騎兵對戰,二馬一錯蹬,直接就進入戰爭迷霧了。

所以真正的騎兵對戰,通常是遠距離放一輪槍(冷兵器時代就是弓箭),然後就開始耍馬刀,估計最大的可能,還是跟日本兵拼刺刀前會卸子彈一樣的理由,這種時候開槍屬於瞎打,甚至打到自己人的可能性還要更高。二戰時日本騎兵非常厲害,馬都是專門培育成功的東洋大馬,這個馬種直到今天,都還是非常優秀的品種。騎兵軍官都是日本過去的貴族子弟,有的還拿過奧運會馬術比賽的名次。日本海軍一貫看不起陸軍馬鹿,可從來不敢看不起陸軍裡的騎兵,所以對八路騎兵,在這種優勢對決條件下,日本騎兵除了戰場條件沒法開槍外,也未必沒有榮譽方面的矯情,畢竟敢於刺刀見紅的才是真好漢這種話,其實是各國軍隊都有的一條標準,日本兵這方面做的也屬於死硬派,特別注重榮譽,本身在二戰已經屬於情懷兵種的騎兵,在這方面瞎講究,自己感動自己也不是沒法理解。正史上八路軍這邊騎兵的記載並不多,後來擔任三十八軍軍長的梁興初,就是八路軍第一個騎兵偵察連連長。

南方新四軍彭雪楓部隊的騎兵很有名,彭雪楓手下有個騎兵團,在沙山集一戰打垮日軍第26騎兵聯隊,成就中國紅色哥薩克之名。而日軍第26騎兵聯隊,曾在日俄戰爭中,和真正的哥薩克騎兵交過手,也沒吃什麼虧,不過我查資料,日軍第26騎兵聯隊一直駐紮在東北通遼地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都還在通遼,最後隨第4騎兵旅團向蘇軍投降,從來沒有進入到關內作戰。

還有部電視劇《戰馬》是專門講八路軍騎兵部隊的,裡面日本騎兵也是跟《亮劍》差不多。不過同樣看正史資料,二戰時日本騎兵部隊的使用,其實是按歐洲龍騎兵那一套戰術來使用的,就是騎馬趕到戰場,然後下馬步戰,真正發生騎兵對戰的情況,基本上沒有。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打白刃戰?


在正面戰場上,日軍騎兵是很少在白天向國軍發起進攻的,因為國軍尤其是中央軍,裝備的機槍數量相對比較多,彈藥也充足。面對大量自動武器,進行騎兵衝鋒,目標明顯的騎兵,就是最好的活靶子。但是在華北敵後戰場上,日軍騎兵就要猖狂多了,因為八路軍不但機槍的裝備數量很少,而且就是步槍,彈藥也很匱乏,很難以排槍齊射來壓制住騎兵的衝鋒,而一旦騎兵衝入入步兵陣地或隊形,那就是屠殺。

抗戰中國軍也有騎兵部隊,就是西北馬家軍的暫編騎兵第1師(後改稱騎兵第8師).這支騎兵部隊調到華中地區,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從小就會騎馬,所以精於騎術,在馬上射擊或者拼刺都很擅長。但是和日軍騎兵部隊正面對決的情況也不多。

再回到《亮劍》,獨立團騎兵連之所以會和日軍騎兵聯隊展開白刃對戰,主要原因騎兵連是為了纏住日軍騎兵,為獨立團主力撤退贏得寶貴的時間。如果騎兵連不顧大局,自顧自突圍,以騎兵連的機動速度,是很容易擺脫日軍騎兵,但獨立團主力都是步兵,就很難甩掉日軍騎兵的追擊了。所以,騎兵連是以自己全軍覆沒的犧牲來為主力贏得撤退的時間。

而且,請注意,騎兵連並不是一上來就是和日軍騎兵進行白刃騎戰的,先是在馬上遠距離進行槍戰,相互射擊,直到子彈打完了,而且騎兵連也只剩下十幾個人的時候,連長孫德勝才下令扔掉槍支,拔出馬刀,開始白刃戰的。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打白刃戰?


毫無疑問,騎兵連長孫德勝那句“騎兵連,進攻!”,就是最典型的面對強敵也要敢於亮劍的那種精神氣概,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多人也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在已經形成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日軍騎兵聯隊,為什麼沒有選擇開槍,而是同樣選擇以馬刀進行冷兵器時代的那種騎兵對決呢?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在二戰期間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戰場,都有著相當規模的騎兵部隊參戰,而這一時期的騎兵部隊,所配發的武器就是槍械和馬刀。考慮到騎兵快速衝擊力和移動速度,在實戰中使用馬刀的機會並不比槍械要低多少,尤其是在衝入敵方陣地時,槍械的使用已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近距離更多是採用馬刀砍殺的方式,所以在八路軍騎兵與日軍騎兵聯隊的對決當中,日軍騎兵同樣選擇使用馬刀並不奇怪。

而且日軍也肯定看出了八路軍騎兵已經沒有子彈了,這樣的馬刀衝鋒,更多是在進行軍人最後榮譽的“自殺衝鋒”,作為同樣深受騎士精神影響的日軍騎兵,他們並沒有選擇使用槍炮,而同樣選擇用馬刀展開對攻,這也算是一場真正騎士之間的公平決鬥。

何況儘管放棄使用槍械,日軍也絲毫不擔心這場對決會失敗,原因很簡單,如果比較馬上的格鬥能力,日軍騎兵的單兵素養肯定要勝過八路軍,畢竟日軍騎兵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尤其在二戰時期,由於機械化的推廣日軍騎兵的發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騎兵單位被裁撤,那麼剩下的騎兵自然都是精銳,甭說單兵素質,就是馬匹都是精挑細選。而獨立團騎兵連,和日軍騎兵相比,完全就是山寨貨,馬匹大部分是從偽軍繳獲的,小部分是從民間徵集的,很多並不是真正的戰馬。單兵素質上,整個騎兵連唯一能拿出手的恐怕也只有連長孫德勝了。騎兵連說起來是獨立團的寶貝疙瘩,也許在單兵素質上比其他八路軍官兵要強,但在真正的專業騎兵面前,完全差了一個檔次,所以即便進行馬刀拼刺,八路軍騎兵連基本上是佔不到什麼便宜的。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打白刃戰?


兵力上就更不用說了,日軍一個騎兵聯隊,標準的編制是下轄4個騎兵中隊和1個機槍中隊,總共1400人。獨立團騎兵連滿編也就一百來人,此時就只剩下了十幾個人,別說和整個騎兵聯隊對陣,就是日軍出動一個騎兵中隊,就可以把這十幾個騎兵給完全淹沒了。

所以這場騎兵對戰,不用打就知道最後結果是什麼。日軍也很清楚,就算是一比一的交換,也不過就十幾人,何況由於戰馬、單兵素質上的差距,還不可能達到一比一的交換,那麼,日軍騎兵自然更願意用馬刀來解決戰鬥,這才是真正屬於騎兵的戰鬥。

當然,編劇這樣安排,也多少存在煽情的考慮,為了弘揚獨立團官兵的英勇,展現中國軍人的血性,體現逢敵必亮劍的無畏精神,用一場冷兵器的對決,也就完全在意料之中了。再說了,在整個抗戰期間,武器匱乏的中國軍隊也確實沒少用冷兵器來向日軍發起絕死衝鋒,甚至在很多時候,揮舞著大刀的中國軍隊迎來的只是日軍雨點般的子彈,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對手可沒有這麼紳士。在電視劇裡,無非是為了藝術渲染的目的,讓日軍騎兵也和八路軍騎兵連一樣,都用冷兵器進行拼刺砍殺了。

所以,當騎兵連最終全軍覆沒之後,戰場上的慘烈情景,也極大震撼了日軍騎兵,這場從一開始就知道結果的對抗,對面的中國軍人卻沒有選擇放棄,以全體犧牲為代價,捍衛了中國軍人的榮譽,雖然是敵人,但中國軍人捨身忘死的勇氣也贏得了日本軍人的尊敬,最後以武士的禮遇厚葬了騎兵連全體犧牲官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