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鹏友程


在唐朝,当时朝鲜地区的主要政权是高句丽(其疆域主要在今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是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唐朝名将高仙芝就是朝鲜半岛人),而且朝鲜半岛上最初的政权是由商朝后裔在周朝初期建立的,而韩国一带最初的政权是由中国湖北人(秦灭六国时败逃的楚国人)在秦朝初期建立的,它们都源于中原文明,都和中国有关。

“箕子朝鲜”自周朝初期成立时就是属于中国的地方政权,臣服于中国历朝历代的中央政权,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扩张成为割据政权——高句丽,归辽东侯公孙度管辖。朝鲜地区从此开始不服中央政权(高句丽在早期和中期的王城就在今天中国的吉林省集安市,中国将高句丽王城成功申遗,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时,高句丽仍然是不服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政权,隋文帝杨坚在弥留之际,对继承人杨广说:“为了江山稳固,一定要拿下高句丽,为子孙后代解决这个心腹大患。”杨广立誓:“纵使国破也要踏平高句丽!”但可惜的是,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也没将其拿下,而且这还成了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唐朝唐太宗时,高句丽依旧不服中央政权,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依薛仁贵的“瞒天过海”之计,东征高句丽。当时,能征善战的唐朝开国将领几乎全死了,没死的也都老了,不能再出征了,而年轻有为的将领首推薛仁贵。

瞒天过海: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薛仁贵随驾前往。当时正值秋季,海上风浪很大。唐太宗心中不宁,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东征高句丽的大军正乘风破浪,忽然,一条巨龙从海中跃出,喷出一股雾气,将自己吹入大海之中。”虽然这只是个梦,但是唐太宗已经被吓住了,他认为此梦是个凶兆,因此不打算发兵攻打高句丽了。薛仁贵深知兵贵神速,生怕高句丽闻讯,早作准备,以致唐朝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为了消除太宗的顾虑,薛仁贵下令,将方圆数十里的造船工匠都请来,让他们建造了一艘与宫殿一般无二的巨船,并派人连夜赶到长安,将宫中的歌女太监都接到巨船之中。一天夜晚,海面上大雾弥漫,薛仁贵骗唐太宗说应起驾回京,唐太宗于是登上了特制的大船。船上的歌女太监纷纷前来见驾,太宗感觉仿佛回到了皇宫之中。薛仁贵陪同太宗饮酒作乐,一直喝到深夜。天亮后,太宗还酣睡在龙榻之上。薛仁贵叫醒了唐太宗,请皇上起驾上岸。原来,他们已经不知不觉过了大海。唐太宗李世民赞赏薛仁贵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因为他犯了“欺君之罪”而责罚他。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唐名将薛仁贵带领唐朝军队终于平定了高句丽,但这里的人反复无常,此时看似归顺了,但后来又叛乱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再次平定高句丽后,在平壤(现在朝鲜的首都)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负责管辖高句丽。从此以后,中国一直是朝鲜的“监护人”,如果它不听监护人的教育,那就只好让别人来教育了。

 





请看创造宇宙说明书


唐太宗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唐太宗耗费大量的人力丶财力丶物力去远征高丽,是在为后世子孙扫清障碍、消除后患。

当时,高丽的实力在塞外首屈一指,若假以时日,高丽将来必定一统塞外,进而会挥师中原。

当年,隋炀帝看出了高丽的实力,因而多次征伐高丽,结果隋朝每次都铩羽而归。

唐朝初立之时,根基不稳,国力不足,因此魏征老夫子千方百计,阻止大唐征伐高丽。当魏征老夫子逝世后,唐太宗倾力伐高丽,以大唐之威势,唐朝也仅是险胜高丽而已。自此以后的二百多年,大唐再没遇上来自北方的挑战者了。

关于征伐北方,华夏史上有很多案例:

1,汉武帝伐匈奴,为中原换来了两百多年的安定环境。

2,唐朝伐突厥丶伐高丽,为大唐免除了两百年边患。

3,明成祖朱棣及其子孙,多次北伐,大大打击了蒙古各部。由于蒙古汗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致使蒙古分裂,从而彻底消除了蒙古人南下的能力,导致蒙古诸部从此衰落。

纵观历史,就可以发现,有作为的君主,总是居安思危。没有作为的君主,总是自我陶醉、安于现状,尽管有些君主,无为而治的效果还不错,但是这显然也是一种“功在当代,债留子孙。”的做法。这或许就是大治之后,必定大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鬼影147951010


唐太宗征高句丽的背景和原因

高句丽是公元前37一668年建立在我国东北的以高句丽族(融合了秽貊、夫余、高夷甚至炎帝部落)包括汉族、鲜卑、靺鞨、百济、新罗等民族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历史上三迁其都,公元427年长寿王迁都於平壤,其民族文化开始纳入朝鲜半岛,高句丽建国之后多次与内地中央政权发生战争,讨伐周边小国,相当长时期也臣服於中央王朝纳贡朝进。

公元589年隋文帝终于统一中国,与高句丽直接接壤,句丽惊,于是一方面增兵蓄粮、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与突厥结盟对坑隋。同时,百济与倭交替攻击新罗,无奈之下新罗与隋结盟。

598年,高句丽挑起战事,联合靺鞨部攻打辽西。隋文帝大怒,从陆、水路发兵30万征讨,因洪水、暴风而折,为此高句丽婴阳王(590一617年)遣使谢罪。612年隋炀帝以高句丽勾结突厥为名,亲领百万大军征高句丽水陆并进,由于配合失误及后勤保障问题,还有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的善战和应对得当,终隋军大败,死伤无数。随后,炀帝又二次远征均以失败告终。二国暂且无事,高句丽虽然获胜,但为了羞辱中原王朝把杀死的隋朝军人尸体几千个几千个沿着隋军进军路线上推成丘状,号曰"京观",同时大肆表彰武将乙支文德来昭显不可战胜(每年的韩美军事演习就有个××年乙支登陆演习,现在还在炫耀。)

618年隋亡唐立,高句丽婴阳王去世,荣留王即位,他反对乙支等武臣的北进南守政策,采取与唐友好、与新罗、百济对抗的国略。遣使入唐朝贡,与唐和親,遣返了万名隋时中原战俘;双方关系较为和善。但这一政策遭到权臣盖苏文等人的反对,他们看来高句丽的大患是唐而非新罗和百济,要求乘南部未有威胁,且唐初统一战争未结、民力未复之时,即刻对唐发起攻击。642年,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荣留王和对立派大臣,把荣留王弟宝藏立为王(642一668年)。盖苏文自立为莫离支(相当宰相之位),独断朝政,与百济义慈王(641一663)结盟共同抗唐对抗新罗。以上是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前因

那么具体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1.收复辽东故土,使天下大定。

唐武德贞观年间,天下一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东亚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帝国。东北契丹、奚、靺鞨诸部已归唐,本来高句丽荣留王吸取过去教训,主动向唐称臣,岁岁朝贡,使驿不绝。盖苏文杀王立新独专国政,截断新罗入唐交通,挠乱了朝鲜半岛的稳定。

2.讨盖苏文弑逆之罪

盖苏文杀了荣留王,立宝藏王,自任莫离支,专擅国政,虐待百姓,国人怨恨。643年宝藏曾派人入唐朝贡,唐太宗对大臣说:“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诚不可忍"!

3.救新罗,稳定半岛形势

贞观初年,新罗、百济使臣入唐,告高句丽闭塞交通,阻止他们入唐,又屡相侵掠。太宗朱于奢持节去高句丽调节,沒几年高句丽又侵挠新罗。盖苏文专权后,加紧侵夺新罗,百济也乘机合流。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秋九月,新罗使入唐长安城向太宗告之:“高丽、百济,侵凌臣国,累遭攻袭数十城。…愿乞偏师,以存救援"。

(图为高句丽王城,位于今天吉林省集安市)

以上就是唐太宗出征高句丽的三个主要原因,从公元644年,646年和648年唐太宗三征高句丽,使其疆域从辽东退回至鸭绿江以南大同江以北,人口从150多万,缩减至不足百万,士兵不足粮食空虚,若不是太宗染疾,648年高句丽就已灭国。也不会延续到公元667年李勣、薛仁贵包围平壤城,668年破城俘王(宝藏王)抓泉男建(盖苏文已死,此为其子)传承600多年的高句丽遂亡,唐王朝迁其王於长安,只保留部分高句丽人留在当地,绝大部迁往中国东北,一少部分移民中原河洛民间与当地百姓杂居,也融合进了我华夏民族!


闲情小样


尽管高丽已经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贡,但实际上还是对唐朝持有敌视的态度,唐太宗之所以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无非是要保住大唐的江山


高丽和古代中国的关系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好

其实在隋炀帝的时候,高丽的发展就已经很强大了,军事力量不容小视,而且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也是很有野心,倘若不采取相关的行动,恐怕会影响到当时中国东北地区


其实在隋炀帝时期的时候,隋炀帝就有出征过,杨广带兵去打了三次,结果三次都输了,而且正是因为三次的出征,让两国的关系更是紧张


这层关系为什么会被打破

到了唐朝的时候,尽管高丽向唐朝朝贡了,但它依旧在背后搞小动作


当时在朝鲜半岛,还有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和高句丽一块,高当时就怂恿百济打新罗,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后来新罗被高和百济欺负的不得了了,于是便向唐求助


唐收到求助信息后便派人去警告高了,说你要是再搞小动作,我大唐就要出兵了

唐太宗派兵出征

虽然唐已经找人警告过高了,但是高却不听劝,高不听劝的消息被唐太宗知道后,很是生气,于是在644年的时候,派了六万大军,找了胡人的雇佣军,出征高丽


唐太宗这次真生气了,高也没想到唐居然会派这么多人过来搞自己,先是辽东城陷落,后来到白岩城的时候高不战而降,最后唐又冲到安市,谁知道高延寿跑来跪拜求饶,不过安市的城主杨万春不断抵抗,唐有点受挫了,后来因为粮食不足够,天气寒冷,唐的士兵有点适应不了寒冷,唐想来想去,为了避免像前朝攻打高失败,就停止了这次的远征

后来虽然停止了远征,但是唐还是时不时地派兵去骚扰高,打持久战,后来一直到唐高宗的时候,直接将高给灭了,完成了唐太宗没有完成的大业


木瓜想讲历史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丽,发现高丽收留了很多隋朝的兵将。这个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已经萌生了征讨高句丽的想法。

二、高丽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新罗一直臣服于大唐。说白了,新罗就是大唐的小弟,俗话说:打狗也要看主人,高丽攻打新罗,摆明了就是不给大唐的面子!然后李世民派玄奘前去调停,结果却遭到高丽的拒绝。如果高丽攻打新罗,大唐这大哥不出面帮忙,以后就没有人敢做大唐的小弟了。

三、高丽如果占领了新罗,就基本控制了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那时实力强大了,向外扩张,一定会向唐朝发起挑战。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范围内,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势力出现。

在出征高丽前,唐太宗李世民对左右说:“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不惜御驾亲征,虽未获得重大胜利,未动摇高句丽的根基,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高句丽王朝的迅速强盛,也加速了高句丽王朝的没落。并且在征讨过程中,李世民没有采取血腥的屠杀、灭亡政策,仍是用恩威并重的方式,并巩固已得势力,为下一步唐高宗彻底击溃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大江侃历史


征服高丽是唐太宗一直的心愿,后来却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隋唐之际的高丽

隋唐之际,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存。三国之中以高丽势力最为强大,三国矛盾重重,战争不断。

朝鲜半岛自汉朝起便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断向中原王朝纳贡,接受册封。在隋朝时期,高丽王朝处于鼎盛阶段,疆域包括了今天的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高丽不断挑战隋朝的宗主国地位,驱逐靺鞨、契丹,入侵辽西,南征百济、新罗。

高丽的扩张政策引起了隋朝的强烈不满,隋朝先后发动四次远征以求惩戒征服高丽。结果,隋文帝和隋炀帝四次远征都未能征服高丽,反而是损兵折将。隋朝国力耗尽,民怨沸腾,终致各地民变四起,最终葬送了隋王朝。

唐朝建立后,高丽与大唐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双方互换战俘,高丽奉唐朝为正朔,接受唐朝册封。但是好久不长,高丽就从陆路阻挠百济和新罗的朝贡,还派兵入侵两国。

唐太宗对高丽的政策

唐太宗即位之初,大唐久经战乱百业待兴,而且还直接面临着北方突厥人的威胁。唐太宗对内实行休养生息,对外则是专心经略漠北和西域,暂时无暇顾及朝鲜半岛。李世民只得采取外交手段对半岛三国进行调解,高丽表面上做出谢罪与和解的姿态,暗地里却不断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但是唐太宗一直关注着东北地区高丽的情况,曾对朝臣说过:高丽本是汉朝四郡之地,只是后来国家不武,以致沦为异域。倘若我们发精兵数万进攻辽东,高丽必以倾国之兵相救,到时候再派一支海军从东莱直趋平壤,海陆夹击,要攻取高丽并非难事。只是如今中原地区仍然凋敝,我不忍心发动战争,让百姓受苦。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鲜半岛局势发生突变。先是高丽国内爆发政变,权臣渊盖苏文杀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继位,成了高丽王国的实际统治者。而后百济与高丽结盟,向新罗大举入侵。新罗被侵占四十多座城池,危在旦夕,紧急向唐朝求救。

太宗亲征高丽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船五百艘、海军四万三千人,从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军港起航,横渡渤海,直趋辽东半岛;任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为副大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计六万人,从陆路进击辽东。

李世民对臣属说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此次远征大唐军队横扫高丽军队,但是最终却止步于安市城久攻不克,鉴于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太宗最终下达了撤兵的命令,未能达到一战征服高丽的目的。

唐太宗再征高丽的遗憾

太宗回国之后对高丽战事进行了反思,认识到必须重视海军的作用。海军不仅可以减轻从陆路运输粮草的压力,还可以从腹地登陆配合陆军的军事行动。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下诏,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在江南十二州建造大船数百艘,用以远征高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上(李世民)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

令人遗憾的是,在远征万事俱备之时,公元649年,唐太宗猝然驾崩。唐太宗虽未能实现他征服高丽的愿望,但是他所做的准备为高宗彻底征服高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远征高丽既是要一雪隋朝四次远征的耻辱,更是要恢复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确保大唐的宗主国地位。虽耗费巨大,却也保证了东北地区边境的长治久安。


时光山人


高句丽,后汉书《后汉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5世纪后期,高句丽改称“高丽”,其君主也被中原王朝皇帝册封为“高丽王”,但后来出现的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延续。(以下皆称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645年)开始,唐太宗亲率大军进攻高句丽,拔城迁民,杀伤甚众,直到当地变冷、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粮食将尽才班师回朝。在这之后,唐太宗听从朝臣建议,对高丽进行骚扰性攻击,耽误彼国农事,取得不俗战果,严重削弱高丽国力。

唐太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征高丽,我认为原因如下:

中原故地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上奏隋炀帝说:“高句丽之地以前是周朝分封给箕子的封地孤竹国,汉代分设有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郡,晋朝也统治着辽东。”箕子是商国贵族,带领部分族人迁至半岛北部,建立箕子朝鲜。箕子朝鲜被卫满朝鲜所灭,而卫满朝鲜建立者是燕国将领卫满。汉朝灭亡卫满朝鲜,设立四郡,乐浪郡的郡治所在就是后来高句丽的国都平壤,又名长安城。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战,袭占辽东西安平,截断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后在永嘉七年(313年)侵入乐浪郡,建兴二年(314年)南侵带方郡,最终于404年全部占领玄菟、乐浪,将辽东大部分土地纳入高句丽版图。

反复无常

隋初,高句丽就多次小规模袭击隋朝边境,隋文帝对此很不满,并致书斥责高句丽王高汤,高汤只是表面上臣服。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王率领万余靺鞨骑兵进犯隋朝辽西地区,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三十万大军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陆路粮草不济、士卒多病,水路遭遇大风,又逢高句丽王高元迫于隋军压力,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高句丽王背着隋,暗中与突厥往来,试图与突厥联盟。隋炀帝察觉到此事,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高句丽尽臣礼,按时朝觐,高句丽王不从,“籓礼颇阙,帝将讨之”。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以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为由,三次亲征高句丽。第一次亲征,因为隋炀帝过多干涉军令,压抑将领才能的发挥,隋军损失惨重,遭遇惨败。第二次亲征,杨玄感趁隋炀帝率军围攻辽东城发动叛乱,隋炀帝被迫退兵平叛。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战争,高句丽王,高元害怕,遣使送回隋叛将斛斯政请降,隋炀帝撤军。但是高句丽王高元不遵从隋炀帝的命令朝觐,也不放回俘获的隋朝军民,唐初出使高句丽时看到很多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唐朝初年,高句丽与唐朝保持了20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多次向唐朝进贡。但是,贞观十六年(643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进攻新罗,阻断新罗朝贡唐朝的通道,还遣使前往漠北,唆使薛延陀汗国入侵唐朝。次年,唐太宗遣使命令高句丽退兵,否则就发兵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不从。

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又占有辽东,经过不断地学习中原文化以及集权化改革,俨然成为中原王朝东北方向的霸主,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唐太宗深谋远虑,清楚高句丽是一颗定时炸弹,对其尤为重视,要将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其他次要原因,用唐太宗的话说就是:“辽东本中原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今朕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尔。”


京客隆回


因为高丽是唐朝初期的一个极不稳定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

唐朝成立初期,朝鲜半岛有三国,百济、新罗和高句丽,他们都是唐朝的附属国,但唐朝中央政府和新罗的关系较好。这三国就像中国的三国时期,之间关系也并不和睦。

唐朝远征高丽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援助被高句丽和百济围困的新罗。初期,唐朝对这三国都采取和平政策,643年,新罗使臣入唐,请求唐朝出兵援助新罗,说百济出兵攻下新罗四十余城,并与高句丽联合意图阻断新罗入唐之路,于是唐太宗遣使令高句丽和百济停止对新罗的军事行动。否则将出兵攻打他们。

但高句丽不但没听唐政府的话,与百济合兵进攻新罗,还派使往漠北离间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于是唐朝决定出兵攻打高丽。

这就是唐远征高丽的直接原因,那唐朝为何不惜跋山涉水跨也要征高丽呢?根本原因是高丽此国实在是一大隐患,在中原强盛之时俯首称臣,一旦中原不稳定便蠢蠢欲动,这也是唐之前隋炀帝不惜劳民伤财也要征服此地的原因,唐征高丽的根源就是为了边疆的安宁和统治的稳定。


长河渐落


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更正一下提问中的一个误区。唐太宗远征的是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不是高丽(lí)(公元918年-公元1392年)。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远征高句丽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高句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高句丽极盛时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西部到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地理上通过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和中原联通,周围山河四塞,进可攻退可守,能自成气候,具备逐鹿中原的潜力。

如果不灭掉高句丽,等它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向西进入大兴安岭一代接触游牧民族获得马匹,变成农耕游牧帝国,就可以与我们争霸了。比如后来的契丹、女真、满清,都是以东北为根据地,打的中原王朝抬不起头,有的还入主中原。

因此,自古以来,不单隋唐。汉、魏、隋、唐、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只要那块地方有敌对中原政权的势力,或者说有存在敌对中原政权的可能,就必定要灭掉那里的政权。



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公元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遣使入唐,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于是决定发兵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出兵开始远征高句丽。

这一仗一打就是24年,一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才彻底荡平高句丽,高句丽灭亡!

总结:唐太宗之所以远征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历史囧话


高句丽给人一种很偏僻,偏安一隅的样子,但事实上高句丽这个小国家,却给了隋朝和唐朝,很大的打击,如果说隋朝的覆灭,可能就跟这个高句丽有关,隋炀帝三次远征高句丽,但是隋炀帝的三次远征都均以失败告终,那你可以从中知道,高句丽的实力并不是特别的弱,可能还是很强,虽然隋朝的远征高句丽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个重任就交给了唐朝,唐太宗也进行远征高句丽。


唐太宗为什么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远征高句丽,以下我就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高句丽政权已经威胁到中原地区。第二部分,高句丽威胁东北边疆。第三部分,唐太宗要彰显天朝权威。那我就以这三方面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高句丽政权已经威胁到中原地区

高句丽政权,他不像是其他的草原民族政权。他是一个拥有完整的中央体系和政法体系,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中央,他的能力已经可以和中原地区相抗衡。高句丽政权,已经在隋唐时期,已经发展到巅峰,并且高句丽这个国家的地形地势易守难攻,他想打别人比较容易,但是别人想去攻打它,可能就会有一些难度。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句丽地处东北平原,这个地区它是可以发展出农业的,再加上他的天独厚的肥沃土地。国家一富裕,高句丽的野心也相知而膨胀,欺负朝鲜半岛的百济和新罗两国,在唐王朝面前也是阳奉阴违,不时的造反。



第二部分,高句丽威胁东北边疆

高句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他的整体情况和唐朝相比,他甚至可以和唐朝相抗衡,只要中国一内乱,他就扰乱东北边疆,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他的军队数据比较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句丽他收复了周围部落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这些人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中原地区唐朝的军队也不是对手。到沟里动辄能征收15万大军,这还是短时间内,如果给他充分时间,他可能征集的军队大约为40到50万之间。所以这个是如此巨大的威胁,唐太宗必须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消灭他。



第三部分,唐太宗要彰显天朝的权威

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中原的大皇帝,草原地区的天可汗,长安则是万国拜大唐,千里聚,长安。唐太宗怎么会受得上高句丽这个小国的气呢?唐太宗要彰显天朝的权威,要使四海皆服,不允许有敌对。大唐唐太宗时期,唐王朝是多么的恢宏大气,是多么的铮铮铁骨,所以唐太宗必须要去征服高句丽。



总结

唐太宗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征服高句丽,是由于当时高句丽威胁东北边疆,挑战唐王朝的权威,征服高句丽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