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小情人的媽媽hund2016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孩子往往喜歡與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交流。是因為那些人對待孩子很像同輩兒,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這種氣氛。有些父母對孩子總像是上級對下級那樣,並強調他們自己的觀點與尊嚴,而不顧及孩子的想法。父母從來都是對的,而孩子從來都是錯的,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破壞父母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如何做到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解說。

1、理解尊重,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

很多家長在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總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總是以說教的語氣和孩子進行溝通。溝通的時候總是用“不行,應該……”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往往與命令、否定、斥責等相聯繫。溝通效果肯定是最差的。面對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的孩子,作為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知體會思考問題。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成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知心朋友,才能消除溝通上的障礙。才能使子女向父母袒露心靈。父母平時應該多用平等商量的口吻與孩子溝通交流,說話的時候多用“我認為……”或者“我覺得……”的句式會使孩子有一種平等感親切感,這樣他們就願意把心裡的話告訴父母。

2、認真傾聽架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才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需要什麼才能針對性的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孩子向家長訴說高興的事兒,那家長應該表示共鳴。孩子向家長訴說不高興的事兒,家長應該讓他盡情的宣洩表示同情。在傾聽時家長可以用“嗯”“哦”“是嗎”“後來呢”等詞語,表示家長在認真的傾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這樣孩子就會非常願意和家長溝通。

3、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有時候家長會很忙,要忙著做家務,忙著做飯打掃衛生,但孩子就是閒不下來,總是喜歡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家長有時就聽著很煩,會哄孩子不要說話了,一邊玩去。殊不知家長已經錯過了與孩子交流的最好機會。所以聽孩子講話也是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最好機會。瞭解孩子的童言童語,這樣相處起來,溝通起來就會非常愉快。

親子溝通,它關係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和諧。關係到對孩子求知慾的培養以及對其它人格的尊重。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

關於親子溝通,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歡迎下面評論區留言。


煜媽媽


您好,我是彤麟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家長想要跟孩子有效的溝通,就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

①家長跟孩子說,孩子愛聽並且願意聽

②家長愛聽並且願意聽,孩子才愛說並且願意說。

意思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孩子要願意聽,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家長想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想了解孩子,要學會傾聽,孩子才會願意跟你分享他的內心想法。

想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家長就要這樣做:

一: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對話,不要訓話。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勢,對孩子發號施令、訓斥、或是憑自己一時的喜怒哀樂來批評或是誇獎孩子,以顯示自己作為家長的威嚴。家長這樣做,孩子也許暫時會被你的威嚴嚇住,變得聽話了,但是時間久了,這種方法對孩子就不管用了。孩子也會變得更不願意聽你說教了。

作為家長我們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不愛聽,那麼我們不如就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談一談,聊一聊。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同時孩子也有說話的權利,發表意見的權利。我們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說話,表達的機會。二:批評孩子時要用對方法,選對地方。

孩子難免會犯錯,但是孩子犯錯以後家長的處理方法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批評孩子首先不要再有外人在場的地方,孩子也有自尊心和羞恥心。如果被當眾批評,他們的心理防線很可能就會被擊潰。還有,批評孩子時不要“新賬舊賬一起算”這種激烈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家長的批評越過火,孩子就越反感,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抵抗情緒。

三: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

在我們國家90%以上的父母總願意那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殊不知這樣多害的心理傷害有多大,這種比較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時間久了,孩子會感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什麼都做不好,漸漸地失去了自信心,最後,會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做好任何一件事。這種心理傷害是非常可怕的。家長要多注意。

四:永遠不要諷刺嘲笑孩子

“就你那破鑼嗓子,還相當歌星”

“你就不是那塊料,再學也白搭”

你要我說多少遍,你才能記住,你是不是聾了?”

這些話,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孩子天性敏感,來自於最親近,最信賴的人的諷刺和嘲笑,無疑就是一把隱形的尖刀,會深深地刺傷孩子的心。

五,父母要學會傾聽,給孩子表達的機會,應道孩子多表達。

作為家長,我們不應該只做一個擔有養育教育責任的一個長輩,更應該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想要跟孩子有效的溝通,傾聽和傾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無論家長白天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一點時間,聽聽孩子今天有哪些開心,不開心的事,也可以向孩子說一說你的心事,想法。這樣既可以瞭解孩子也可以讓孩子瞭解你,訴說和傾聽對親子關係的增進是非常重要的。


彤麟媽育兒日常記錄


很多人都會用傾聽孩子訴求,和孩子做朋友來提高有效溝通,其實大學生也可以用早期教育方式來指導,雖然不像真正對待小孩那樣去溝通,但還是想補充一些自己的觀點:

1、耐心很重要,耐心能解決大部分的溝通問題,如果是容易焦躁的家長,不妨試一試每天深呼吸兩次,每次三分鐘,讓自己心平氣和。

2、花時間學會真正理解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果能和孩子面對面,眼睛和孩子平視,沒有高低之分,沒有過多威嚴,試一試吧!

上面兩點很重要,好的情緒會影響身邊人,孩子的情緒管理肯定是需要調整,以後的人生才會走得更順暢

3、努力發現你和孩子共同喜歡做的事,並參與其中,讓她知道,你隨時隨地樂於做他們的幫手和後盾,也要讓孩子學會如何應對突發的意外事件。

從你描述的看,原生家庭影響肯定有的,說句直白的話,孩子眼裡只有錢、完全不和你們溝通,很多時候就是家庭的問題,但我不想站在制高點去評判教育的問題,其實教育的藝術有一部分和管理學非常像。是否是因為你們太過於忙碌,而太少和孩子溝通?一定是吧。

想有效溝通,一定要打開自己,也要想辦法讓對方打開自己,有個管理學術語叫溝通視窗,溝通視窗用在任何關係都不為過,公開象限是溝通視窗裡重要一部分,如果孩子願意和你分享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就說明孩子足夠信任你,並且認為你是一個很好的家庭“管理者”,我不喜歡管教這個詞,感覺過於強勢,需要給孩子制定一些條框以及認清底線,但是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走的,我們需要多一些正確引導,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健康人格的人。



育兒小能手阿毛


您好,孩子上大學了,以前習慣性的管教方式不起作用了,家長不知所措。這個階段與高中的教育方式大不同。

孩子需要家長的理解與鼓勵。新的環境、新同學、新的思想,孩子要適應這些新的變化。原來在家中是所有人的中心,受到事無俱細的照顧,現在離開父母、離開家,感覺自己孤伶伶一個人,心裡的落差也不小;還有很多生活技能需要學習。短時間內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他的心理一定會起波瀾,調整自己的過程中也需要家長的理解與包容。長大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勢必要走出這一步,上大學是他獨立生活的開始,也是他步入社會的起點。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包容他們的一些小情緒,更要鼓勵他們,給他們信心,讓他們勇敢地面對未來的一切。

家長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很多時候孩子跟我們家長說話是不需要我們指指點點的,他最需要的是我們的傾聽與理解。他傾訴出來排解了心中的壓抑目的就達到了,其實他心裡已經有了答案,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提些建議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嘮叨,傾訴不成,又受到你的教訓,他還願意跟你談心嗎?這個時候沉住氣,彆著急,火急火燎的會壞大事。

教會孩子一些解決生活難題,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和能力。生活本身就是一部豐富的教科書,讓孩子們有空間自己去讀、去寫,就是一種有效的“幫助”。現實生活中會不斷出現意料不到的事情,要讓他們學會應對這些突發事件、突然壓力的經驗和能力,學會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指導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如何制定解決問題的步驟、怎樣選擇行動方式、怎樣有效交流溝通等。

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朋友同事一樣地平等對待。上大學了,我們要清楚地明白他已經長大成人了,不再是以前那個惟命是從,不敢違抗的小孩子了。他有他的思想,他有他的人生。我們還是把他們當做朋友吧,一個能真 正談心、交流,平起平座、互相鼓勵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家有大一新生,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思想觀念,陪孩子走好這個過渡期。不扮演權威教導者的角色,而是成為一個陪伴者,不輕易施加觀點,鼓勵自主思考,多元成長。關於人生的課,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悟,而不是在課堂上學,要讓孩子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體驗。





鄭堃育兒經


大家好,我是納蘭明心,頭條號“布魯森林的星辰”主筆。

首先來分析一下您的描述“孩子(女)上大學了,自私自利,在家裡很少同父母交流,除了要錢,其他交流時她總是很煩。”

從這句話中,我看到的不是女兒真正的表現,而是你的成見。你說的其實是自己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評價。

要想與孩子有效溝通,我覺得可以捋順一下邏輯,我們可以嘗試著這麼去做:

第一、先放下自己的成見。

第二、接受她是你女兒的事實。

第三、你愛你的女兒。

第四、你想與孩子有效溝通,讓母女&父女關係和諧。

先來說第一條,為什麼要放下自己的成見。因為如果你先入為主,已經認為你的女兒自私自利,你的心結打不開,是無法與女兒建立溝通的,更別提有效溝通了。

其次說說第二條,你得發自內心接受她是你孩子的事實。她不是別人,是一個你從小撫養到現在的自己的親生女兒,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再說說第三條,捫心自問你是不是愛你的孩子,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那好,你要接受這個前提,你是愛你的女兒的。愛的方式是放手,是呵護,是關愛,而不是束縛。你愛你的女兒,那你自然希望你女兒開心快樂,退一萬步說,如果你女兒話不多,但是過得很開心,你應該高興,而不是一味要求女兒主動和你溝通,說很多話。上大學的年齡,有了很多自己的個人世界,你得接受孩子離你越來越遠的事實。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段話很好的描述了這種親子之間的事實: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是單向的愛,兒女愛你不是用父母愛他們的方式,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愛你,有時候我們並不容易察覺。

最後說說第四條,你是想和女兒有效溝通的,如果能按照前面的三條思路思考下去。你就已經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了,你會接受女兒當下的表現,你會對女兒的要求不那麼苛刻,你一定會發現更好的溝通方式。比如,當女兒找你拿生活費的時候,你可以一改以往的心態,用平和的語氣關心孩子,詢問孩子的近況。或者找個時間去學校看孩子,這些都能夠促進親子關係和諧。

往細了說,方法就很多了。總之,你別管現在孩子怎麼看你,你但去做好作為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我想,漸漸地,孩子一定會感覺到你的變化,感覺到父母深深的愛。


布魯森林的星辰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現如今,有很多家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很少,也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始終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何與孩子有效的溝通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理解尊重,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總是把自己放在優勢的位置,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或者是沒有獨立人格的自然人來看待。總是採用教訓的語氣和孩子進行溝通,說話時總是用“不行、不可以…”等的表達方式!這樣子往往效果是最差的。

面對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的孩子,家長們應該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父母與孩子之前應該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成為相互幫助的知心朋友,做父母的應該採用平等、商量的語氣與孩子溝通、交流,說話時多用“我認為,我覺得…”的局式,這樣子會使孩子有一種平等的平等感,親切感。

二、認真傾聽,架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

三、行重於言,為孩子做出示範。

如果說自己很難做到的東西,卻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沒做到,家長反而給予批評時,這時溝通自然就出現了問題。孩子想:你們都做不到?為什麼讓我做到?想讓我做,你為什麼不做?所以我們每一個家長都要做到避免蒼白的說教,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用自己行為感染孩子。

四、形式多變,創造多樣的溝通方式。

家長採用多樣化的形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是有效溝通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家中,可以在散步時,遊玩時,活動時;溝通的方式是多樣的,不侷限於用語言交談,還可以用紙條、錄音、留言等方式。這樣的溝通方式往往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兩代人互相取得理解的橋樑。只有良好的溝通,才能讓父母瞭解孩子,使孩子理解父母,讓父母和孩子在分歧中得到最大的統一,這對於是鑄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凡哥與娜姐


大家好,我是寶爸。在和孩子有效的溝通是一門藝術,首先一點要俯下身子來和孩子平等交流,非常重要的一個動作,蹲下來和孩子平時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的事,對孩子的尊重也是給孩子減輕壓力,在孩子交流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想法降到和孩子年齡並等的水平,因為作為家長來說,往往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孩子的問題,總覺得孩子與自己的想法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是本身的問題,出現了問題是家長一方面。所以應當與孩子以同一個年齡段進行溝通。,使孩子會感到有安全感。另外要學會傾聽,多去聽孩子的講述,並非是指導,是控制室的講解,給予孩子更多的壓力。對孩子來說非常的不舒服,所以應當要給予孩子尊重,與孩子多去討論對某個問題的尋求方式。《要和孩子做朋友。》





真靈小子


溝通的前提早平等,溝通雙方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如果雙方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那就不是溝通,而是強迫、命令!這種不平等的方式無法令站在低處的人讓出心裡真實的想法!

父母想要開導孩子,解決孩子的問題,就要從根本出發,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而溝通是唯一能正確瞭解孩子的唯一途徑!想要孩子說出真實的想法,父母要先蹲下,耐心的引導孩子,且不能過於著急,慢慢地孩子感覺到父母的關愛,令孩子防線放鬆,從而成為朋友,才會說出真實想法!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間隔時間越長,溝通難度就越大,當孩子上了大學,基本上已經可以獨立了,孩子就會對父母越疏遠,什麼東西都不會與父母溝通,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就越難了!但也由於孩子成年了,懂事了,能明確知到禮儀孝了,如果父母能放下身段,用朋友般平等的心態去與孩子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孩子還是可以與父母說真心話的,畢竟裡面有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



好奇人生彭琪皓


家長首先必須瞭解孩子

在瞭解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幫助他們。

瞭解,就必須善於聆聽他們的心聲,善於和他們溝通。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講出內心的喜怒哀樂,耐心地聽取他們對周圍事物或發生的事件的評判。在他們講述的過程中儘可能不要去打斷,不要急於批評或評價。

當他們講完後,你再用十分簡練的語言對他的話做一個概述,幫他理清思路。這是他不但獲得了尊重,也有利於他們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與交流中增強對家長的尊重與信任。

從目前的家庭情況看,不少家長還不善於親子間的溝通,現在孩子不喜歡家長嘮叨,已成為普遍現象。家長出於好意,不斷重複簡單的語言,老一套的問話,比如作業做了沒有,考試成績怎樣等等,從小學到高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為這樣才算盡到家長的責任,其實往往事與願違,這種單調的刺激、說教的方法,使孩子易於造成厭煩和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在表現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現對抗性質。

家長要了解孩子,指導幫助孩子,首先要認真學習家教知識提高家教藝術;對孩子說話,要理智思考不要責怪埋怨;叮囑雖然重要,但要講到點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讓孩子去做,做錯了,吸取教訓;該管的要提出具體思路和要求,做後檢查,肯定成績,糾正不足。


R未來希望


和孩子有效的溝通是一門藝術。蹲下來和孩子平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尊重,也給孩子減輕壓力。在孩子交流過程當中,要把自己的想法降到和孩子同等年齡的水平。因為作為家長來說,往往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孩子的問題,總感覺孩子與自己的想法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這本身問題出在家長這一方面,所以當你與孩子以同一個年齡階段進行溝通,使孩子會感覺到有安全感。

另外要學會傾聽,多去聽孩子去講述,而並非是指導式的、控制式的講解。

也要給予孩子尊重,與孩子多去討論,對某個問題以尋求的方式來尋找共同的共情的話題,孩子與家長成為朋友,會有更多的內心體驗暴露在家長面前,家長也更容易和孩子進行溝通,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家長應遵循以下6個基本原則:

1、有利的環境。

必須給孩子提供養成好習慣的適當環境,儘量避免任何破壞這種環境的行為。 例如我們想幫助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但今天晚上有最精彩的電視節目,明天晚上要帶孩子出去做客,後天晚上家裡又要請客……孩子根本沒有早睡的機會,或者早睡的習慣尚未養成就一再遭到破壞,怎樣可以養成早睡的習慣呢?

2、耐心的引導

望子成龍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過急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不能指望孩子馬上就養成許多好習慣,必須有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 比如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後就喜歡看電視,誰說也不聽。媽媽非常生氣,一見到她看電視,就走過去粗暴地把電視機關掉,任由孩子哭鬧。這樣不但不能幫助孩子養成不看電視的好習慣,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耐心地給孩子說清道理,花時間陪孩子做一些他感興趣的其他事情,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擺脫對電視的依賴。

3、及時的稱讚

發現孩子無意中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時,家長應立即給予稱讚以示鼓勵,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 例如孩子玩完了玩具,順手把玩具收拾整齊放回原處,媽媽馬上注意到這件事,對孩子說:“寶貝真乖,真是一個會收拾玩具的好孩子。”孩子得到媽媽的稱讚,心裡非常高興,下一次更樂意把玩具收拾好,漸漸就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了。 但家長的讚賞應著重控制在言語和態度上,儘量少用玩具、東西吃等鼓勵方式,因為這些方式若使用不慎就會變成一種“賄賂”或交易。

4、良好的示範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比如孩子禮貌的行為、早睡早起的行為、整齊清潔的習慣、喜歡讀書的習慣等,都跟家長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而成人不知不覺間做成的不良示範,同樣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父母喜歡亂髮脾氣,孩子的脾氣一定也不會好;父母喜歡常常罵人,孩子自然也會常常罵人。5、堅決的態度  

 在孩子面前,家長必須有主見,做每一件事都要態度堅決。家長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會受到影響。 有一位母親很怕她的孩子不吃她準備的食物,每次拿東西給孩子吃的時候,總是很緊張地問:“喜歡不喜歡吃?”長此以往,孩子就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 此外,家長的態度一定要前後一致,如果寶寶今天在桌子旁吃飯,明天坐在臺階上吃飯,後天坐在沙發上一面看電視一面吃飯,我們怎能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

6、默契的合作

大人之間態度的不一致極大地阻礙著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見,也要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討論,大家在商談中尋求一個共同的解決辦法。 例如媽媽正在稱讚孩子自己吃飯,不用大人幫忙,奶奶走過來說:“別讓他自己吃了,弄得地上全是飯粒,身上又髒兮兮的。還是大人喂他吃飯,又快又幹淨,多省事。”這樣孩子剛剛開始自己吃飯的興味全被打斷了,自助的好習慣又怎能養成呢?除了以上6個基本原則,家長還應注意創造機會,讓孩子重複實踐好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貫徹始終才有成效,決不能一曝十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