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李悝為什麼能善終?

光輝十萬


李悝最後能得以善終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點當權者魏文侯的鼎力支持,魏文侯當時已經有了很強的憂患意識,想要變法圖強,所以在李悝變法的過程中大力支持,為他提供了大量人才以及特權,讓他在變法的道路上暢通無阻,而且魏文侯死後沒多久李悝也跟著去世了,所以在魏文侯的保護下沒有人敢動李悝;第二點當時的魏國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底層百姓都有了很強的憂患意識,魏國的處境已經非常危險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渴望變法圖強,這讓李悝的變法得到了擁護,這也能看出來中國的變法從某種程度上是倒逼的變法,只有大家都意識到問題所在都願意變法的時候,這樣變法者更容易保全自己;第三點李悝本人長期在地方做官,非常瞭解當時魏國的國情,知道應該在哪裡進行改革,這樣就能更好的順勢而為,減少變法阻力。



仙巢談歷史


導語:

李悝變法相比較商鞅變法沒有那麼出名,但是李悝變法要早於商鞅變法,商鞅就是拿著李悝編纂的《法經》,奉之為經典,才前往秦國完成了變法。也就是說,李悝是商鞅的老師。

  • 李悝是魏國人,李悝變法也是魏國人的變法。魏國最後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所以李悝沒有商鞅出名。
  • 李悝變法的過程中,他本人並沒有因為變法而犧牲。可是商鞅卻因為自己的變法,最後成了犧牲品,這也是商鞅比較出名的原因。

雖然沒有商鞅出名,但是無疑李悝是商鞅的典範,商鞅的幾乎全部變法措施,都是跟隨著李悝的腳步往前走的。那麼為什麼商鞅最後被殺,而李悝卻安然終老呢?

01支持李悝變法的魏文侯,足足活了77歲。

任何一個國家的變法,其實都離不開君主的支持。商鞅如果遇不到秦孝公,他永遠都無法完成變法大業。

同樣的道理,李悝變法也是遇到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君主,那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支持李悝實行變法,這才使得李悝在魏國變法成功。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史記》

變法的結局非常明顯,魏國變得異常強大。魏文侯作為一代明君,自然是要感謝李悝,又怎麼可能加害於他呢?

商鞅之所以被殺,主要是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秦惠文王跟商鞅之間是有個人仇恨的,加上嬴虔的唆使,秦惠文王必然是要殺掉商鞅。

  1. 可是李悝非常幸運,他遇到的是一位長壽的君主。魏文侯活了足足77歲,跟李悝只隔了一年去世,所以有魏文侯罩著他,誰敢動李悝呢?
  2. 由此可見李悝能夠活下來,要感謝一下魏文侯的長壽。反觀秦孝公嬴渠梁,他只活了44歲,他死的時候商鞅變法正是如火如荼的時候。
  3. 當時的商鞅把天下貴族都得罪光了,秦孝公突然去世,使得商鞅完全沒有任何依靠。他本身就不是秦國人,又得罪了這麼多秦國掌權者,自然是要被害死的。

李悝雖然也得罪了不少魏國的貴族,但是魏文侯一直罩著他,所以變法的整個過程,基本上魏文侯都有參與,這幫貴族要報仇也不敢找魏文侯報仇。

02李悝變法時,魏國剛剛建立,貴族集團尚未有統一利益體系。

三家分晉剛剛結束,魏文侯上臺的時候,魏國剛剛建立起來,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當初魏國、趙國和韓國都是晉國的貴族,算不上是一方諸侯。

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

那麼他們手下的這些家族成員自然也就沒有國家的貴族地位那麼崇高了。在建立魏國之初,魏國的這幫貴族,其實還沒有從過去的狀態中覺醒過來。

他們甚至認為天下局勢還會變幻,這個時候根本就不是打造貴族利益體系的時候。貴族們想要壟斷國家的官場,壟斷國家的財富收入,甚至壟斷人才,這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打造這樣的架構體系。

  • 而魏國剛剛建立不久,這種體系並沒有搭建完成。所以說貴族集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個長期的適應過程。
  • 在他們還沒有適應過來的時候,李悝便已經開始實行變法。這對魏國貴族來說,是措手不及的。因為魏國貴族們還沒有擰成一股繩,所以根本就沒有機會在這個時候對李悝下手。
  • 李悝變法如果在晉國實行那就不行了,因為趙魏韓三國貴族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體系,他們當然不會容許李悝損害他們的利益。

所以三家分晉之前,李悝即使有才華,也不敢隨意提出變法。一來晉國沒有支持變法的明君作為依靠,二來趙魏韓包括智家這些貴族力量,是李悝難以撼動的。

反觀秦國的商鞅,他實行變法的時候,秦國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時間。這些腐朽的老貴族們,早就壟斷了國家的所有資源。

商鞅現在要損害這幫貴族的利益,人家自然是絕對不會答應。所以商鞅遭到了秦國貴族們激烈的打擊。

03李悝本人早就垂垂老矣,無法撼動貴族集團。

魏文侯去世以後,僅僅一年時間,李悝也跟著去世了。魏文侯活了77歲,而李悝活了61歲。這兩個人先後去世證明了什麼?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史記》

證明了李悝當時早就體力不支了,人生七十古來稀,61歲的李悝,其實歲數也不算小了。貴族集團的利益鏈搭建的過程中,即使受到了李悝的損害,這個時候的李悝再也無法撼動他們了。

而秦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秦孝公44歲就去世了。而商鞅卻還活得好好的,當時是58歲。

  1. 估計商鞅的身體狀況比較好,所以他成為了秦國貴族集團統一打擊的對象。因為沒有了秦孝公以後,商鞅再也沒有依靠了。
  2. 如果商鞅這個時候繼續實行那些傷害貴族利益的變法策略,那貴族集團自然是不用再怕他了。秦孝公44歲去世,的確非常可惜,甚至可以說,貴族集團根本不允許秦孝公再活下去。
  3. 因為秦孝公在一天,他們就沒有好日子過。老百姓們自然是非常喜歡秦孝公這樣的君主,但是他們掌握不了權力,這才是癥結所在。

58歲的商鞅,依舊有能力可以撼動貴族集團的利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貴族集團果斷出手,商鞅必死無疑。

總結:再說一個陰謀論,李悝當真是安然終老的嗎?

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其實都觸碰到了貴族利益。變相地為普通民眾爭取了很多上升的機會,這對民眾來說是好事,可是對貴族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盤子就這麼大,官位就這麼多,貴族集團的子弟們都分不過來,還需要排隊,普通民眾憑什麼就能擠進來呢?

為此商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用生命證明了一切。同樣的道理,李悝難道就沒有付出過代價嗎?歷代變法,哪有不犧牲流血的呢?李悝真的是終老嗎?

58歲的商鞅,和44歲的秦孝公在同一年去世,因為我們知道商鞅是被秦惠文王和嬴虔給逼死了。那麼77歲的魏文侯和61歲的李悝,只相差了一歲,相繼而終,難道就一定是安然終老嗎?

這世上其實有很多陰謀和秘密,是永生永世都不可能揭露出來的。魏文侯和李悝去世的時間也非常緊湊,就沒有李悝被人弄死的可能嗎?只是我們對魏國的關注度不夠高,後世史學家也是一樣,自然是挖掘不出其中的真相了。


江湖小曉生


對於李悝能夠善終,我的看法是可以歸結為五個字“他是幸運的”,對比一下商鞅,吳起兩位戰國改革家,可以說李悝是真的幸運。

1.遇上了伯樂魏文侯,魏文侯在戰國是可以稱得上是招攬人才的高手,吳起、李悝、樂羊等布衣出身的政治家都在魏國紛紛上位。

李悝的變法就是得到了魏文侯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平穩的進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去世不久,李悝也自然去世,這也使得李悝得以善終。不像商鞅在秦孝公死後還被公子虔綁上罪名車裂而死。

2.商鞅是幸運的,因為他是在魏國變法,魏國是三家分晉建立起來的,不像吳起變法的楚國深受分封制的影響,氏族和諸侯的矛盾重重阻礙著變法實行,也使得吳起在楚悼王一去世就遭到氏族的反擊被亂箭射死。

3.當然李悝除了幸運以外,個人的能力也是他善終的一大因素,在參與魏國變法以前,李悝在中山、上地等做過官,與秦國人打過交到,深知改革的要點。

在魏國李悝廢除井田制允許老百姓自由耕種和買賣土地,但也保留了部分公田,這樣一方面激起了農民的積極性,一方面又給貴族留了一份財產,使得貴族的反抗就少了許多,以至於自己得以善終。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750586611211976"} --}

不羈de汪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師從子夏,魏文侯以為相國,主持變法事宜。戰國初年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經過一系列改革之後的魏國,成為當時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細數魏文侯的改革措施,有以下幾點:

廢除奴隸主官爵世襲制。李悝以“食有勞而祿有功”為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

推行“盡地力之教”,要求農民“治田勤謹”,目的在於挖掘土地潛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稅收。

推行“平糴法”。年成好時,政府以平價購入糧食,災年在意平價出售,穩定小農經濟,鞏固經濟基礎。

創制《法經》,確立了封建法制,成為了後世秦漢法律的張本。

李悝的變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魏國的發展,也為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鑑

戰國時期,七國的地主階級在取得奪權鬥爭的勝利後,為了鞏固和擴展地主階級的利益,紛紛掀起變法,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李悝變法,還有吳國的吳起變法和秦國的商鞅變法。然而據史書記載,吳起和商鞅下場都不盡如人意。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雖然此番帶走幾位與他共赴黃泉,但他最終的下場依然令人嘆息。

《史記.商君列傳》裡說道:“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商鞅最終走投無路,也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然而唯獨李悝不同,他公元前455年出生,公元前395年去世,活了整整六十歲。六十歲在如今不算什麼,但在過去已經是很長壽了。

為什麼同為法家改革家,但是唯獨李悝為何得以善始善終呢?讓我們對比李悝與另外兩位。

首先,在個人品格上,商鞅的個人誠信具有很大的問題,他曾經與魏公子約好不忍交戰,約好遊樂,卻在宴席上設下埋伏,攻打魏國。此戰雖然不戰而勝,但卻勝之不武,這也恰恰體現了商鞅的品德敗壞。吳起和商鞅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心高氣傲,他們的內心既有成霸業的渴望,也有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狂傲。而李悝沒有,盡心輔佐,潛心改革,最終成就一番功業。

其次,便是和歷史的環境分不開,支持李悝變法的君主是魏文侯,在魏文侯去世後,李悝早已經年邁,在魏文侯去世的第二年,李悝也去世了。而支持商鞅變法的是秦孝公,支持吳起變法的是楚悼王,秦孝公和楚悼王去世後,他們還有做官改革的能力,他的改革大業還沒有完成。

另外,便是和他們的選擇有關了。李悝是魏國人,對於魏國的風土人情十分熟悉,所以能夠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而更加有效的實施措施,而且魏國是剛剛從晉國分離出來的國家,舊貴族勢力還很薄弱,所以進行這樣的新型改革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而反觀吳起和李悝,他們分別到了其他的國家進行改革,對當地還不是很熟悉,僅僅採用大趨勢下能夠發展的改革措施進行改革,雖然最後改革成功了,但也大大的破壞了舊貴族的利益,得罪了在秦國和楚國中勢力還很強大的貴族勢力,他們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青山故壘


戰國七雄並立時期,變法似乎成為大家快速提升國力、軍力的唯一途徑,儘管舊貴族集團一直鼓吹“利不百不變法”的陳詞濫調,但七國都無一例外的採取過變法措施,其中大部分都半途而廢,主持變法的大臣如吳起等人都下場不好。僥倖成功的商鞅等人最後也沒有逃脫五馬分屍的下場。但有一個人,不僅主持變法最早,還取得了事業成功和個人善終的雙豐收。

這個人就是李悝,他在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被啟用為相進行變法改革,幫助魏國在隨後的數十年間雄霸中原,險些統一三晉。這次變法也是中國變法之始,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此為開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變法轟轟烈烈開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李悝變法時,魏國國君魏文侯任人唯賢,身邊聚集了許多當時名臣。李悝在朝廷主持變法,吳起為西河郡守、西門豹為鄴令,在地方幫助推行新政,共同鎮壓反抗力量,從而形成上下同行、聯動發力的局面,有力的震懾了反對者的蠢蠢欲動。

這與吳起、商鞅變法時不同,幫助變法的沒有一個有太大名氣,總讓人感覺這兩個猛人仗著國君在單挑全體舊貴族。發揮每個人的特長,改革搞得有聲有色。魏國改革,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均有改革家主政,這就營造了改革的氛圍,形成了改革的氣勢,反對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弱。與後來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僅憑個人單打獨鬥相比,魏國的經驗值得記取。除了在經濟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實行“平糶法”等農業政策外,李悝還注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專門制定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6篇, 在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力的增強、財富的積累,魏國開始全力打造戰國第一支新軍——魏武卒。初期建立時僅3萬人,但這3萬人待遇之高前所未有——入選者一律脫離奴籍,分百畝土地,免除徭役和田宅稅,等於從奴隸直接過渡到小地主階層。因此,這些武卒在爆發巨大戰力的同時,對變法深深的感恩,對一切試圖復辟的舊貴族勢力本能的反感,這支軍隊的建立和發展成為變法持續的堅強護衛。


詩雨花魂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kuī),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戰國七雄並立時期,變法似乎成為大家快速提升國力、軍力的唯一途徑,儘管舊貴族集團一直鼓吹“利不百不變法”的陳詞濫調,但七國都無一例外的採取過變法措施,其中大部分都半途而廢,主持變法的大臣如吳起等人都下場不好。僥倖成功的商鞅等人最後也沒有逃脫五馬分屍的下場。但有一個人,不僅主持變法最早,還取得了事業成功和個人善終的雙豐收。

這個人就是李悝,他在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被啟用為相進行變法改革,幫助魏國在隨後的數十年間雄霸中原,險些統一三晉。這次變法也是中國變法之始,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此為開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變法轟轟烈烈開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李悝變法時,魏國國君魏文侯任人唯賢,身邊聚集了許多當時名臣。李悝在朝廷主持變法,吳起為西河郡守、西門豹為鄴令,在地方幫助推行新政,共同鎮壓反抗力量,從而形成上下同行、聯動發力的局面,有力的震懾了反對者的蠢蠢欲動。

這與吳起、商鞅變法時不同,幫助變法的沒有一個有太大名氣,總讓人感覺這兩個猛人仗著國君在單挑全體舊貴族。發揮每個人的特長,改革搞得有聲有色。魏國改革,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均有改革家主政,這就營造了改革的氛圍,形成了改革的氣勢,反對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弱。與後來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僅憑個人單打獨鬥相比,魏國的經驗值得記取。除了在經濟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實行“平糶法”等農業政策外,李悝還注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專門制定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6篇, 在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力的增強、財富的積累,魏國開始全力打造戰國第一支新軍——魏武卒。初期建立時僅3萬人,但這3萬人待遇之高前所未有——入選者一律脫離奴籍,分百畝土地,免除徭役和田宅稅,等於從奴隸直接過渡到小地主階層。因此,這些武卒在爆發巨大戰力的同時,對變法深深的感恩,對一切試圖復辟的舊貴族勢力本能的反感,這支軍隊的建立和發展成為變法持續的堅強護衛。


唐明國亮


李悝是戰國早年的魏國人,和公孫鞅一樣,信奉法家,秉行“以法治國”,主張削弱貴族,加強君王權柄。李悝同時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著書,系統蒐集撰寫法典的人。公孫鞅也就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很大程度上,商鞅要感謝李悝這個長輩,因為商鞅的秦國新法借鑑了不少李悝的《法經》,只不過商鞅在秦國因地制宜,變革執行更徹底,比李悝更加“青出於藍”罷了。

 

有關於李悝是不是死後得到了善終,歷史並沒有確切的證據,歷來的傳言有兩種,一是李悝死於自殺,另外一種是病死。

 

死於自殺的說法是,因為李悝撰寫《法經》以後,審案判案依靠《法經》的依據,來決定犯人生死。不過,人總有失手的時候,李悝失手誤判,一次冤枉了無辜之人,直到多年後,真兇因為另外一件案子被捕,撂出實情,真相才大白於天下,李悝為此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吃不好,睡不好,之後羞愧自殺。

 

死於善終的說法是,李悝因為在魏國變法有功,最先利用法家的霸道,一舉讓魏國成為了戰國的第一強國,當時的魏文侯為了感念李悝大功,始終對其深恩厚祿,李悝命好,走在了魏文侯的前面,得到了善終。假如反過來是魏文侯死在李悝前面,就憑李悝取消貴族世襲俸祿這一條,恐怕失去保護的李悝也難逃一劫。

 

當時戰國的社會環境已經禮崩樂壞,不管是魏國的李悝,還是韓國的申不害,又或者是秦國的商鞅,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霸道的法家思想進行變法圖強。而法家變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必須削弱貴族權力,這些變法家們觸動了各國貴族數百年的根基,不是扣工資就是取消人家的鐵飯碗,你說貴族能拼命嗎?

 

如果有先王在,貴族們懼怕先王,拿你沒轍,等到支持變法的老君王一死,變法家失去保護,結局通常會很慘。除非你能像李悝一樣走在魏文侯的前面,但那純屬運氣。當時戰國變法家不得善終的原因,估計是新法涉及的人太多,新立的君王剛登基,王位不穩,急需這些先前被新法打壓的貴族們支持,以保持王國的穩定。而且那些被打壓的貴族,並不是普通人,不管是在秦國、韓國又或者是楚國,他們身後的家族勢力,早已經綿延數百年,關係盤根錯節,或明或暗的影響力極大,老國君一死,新君登基,必須考慮是否要讓貴族們的怨氣得到發洩,而發洩的出口,新君會選擇變法家的性命,平息干戈,這就註定了變法之路會走的有多艱難。

 

比如,秦國商鞅變法,支持變法的秦孝公一死,商鞅被車裂。吳起的楚國變法,支持吳起的楚悼王死後,吳起被貴族亂箭射殺,而且吳起死後還被挖出來重新鞭屍,你說貴族得是多恨。當然,如果新君夠聰明,看得遠,只殺人,不廢新法,往往會讓王國脫穎而出,江山一統,比如秦孝公之後的秦惠文王。但楚悼王的兒子楚肅王不爭氣,成了反面教材,楚肅王是把吳起和新法一起廢,所以楚國成了秦國的墊腳石。





米缸摟著麥芽糖


李悝之所以能善終,除了跟魏文侯有關外,更和李悝變法內容密切相關。李悝的變法不是那麼深徹,沒有把舊貴族連根拔起的可能。再者,李悝和繼承人魏武侯之間,也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且,李悝變法的時間,也是他得以善終的重要因素。

魏文侯對李悝的信任

魏文侯是一代明君,他勵精圖治,廣攬人才,使得當時的魏國大大增強了實力,成為戰國首強。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此外,李悝、西門豹、樂羊、吳起等賢相良將,都被魏文侯大力任用,得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雖然魏文侯有北伐中山的戰略錯誤,但除此之外,魏文侯可以稱得上明君,這便是李悝的幸運。

李悝得到魏文侯的全力支持,在文侯時期一直受到重用。而等到魏文侯去世一年後,李悝也隨之去世。只能說李悝真得太幸運,去世的時間也非常關鍵。

吳起、商鞅在楚悼王、秦孝公在位時期,都十分受信任,但國君一死,他們便立刻被反對派殺死。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變法太深徹,極大地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

而李悝變法,則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變法也不是那麼深徹,因此沒有馬上受到清算。

李悝變法的不深徹性

李悝的變法主要分為政治、經濟兩個方面。在政治上,李悝廢除了建立在血緣宗法上的世卿世祿制度,而是按照能力和功勞大小選拔任用官吏。


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在經濟上,李悝實行“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前者是提高單位面積上糧食的產量,後者是防止糧價暴漲。

此外,李悝在軍事上建立“武卒制”,嚴格挑選和管理士兵,提高士兵待遇,增強軍隊戰鬥力。

從李悝的變法來看,他的變法是不深徹或者說不徹底的,和後來吳起、商鞅的變法有著很大的差距。

所以,雖然李悝的變法是對世卿世祿的第一次挑戰,但此時舊貴族的勢力依舊龐大,其根本利益也沒有被連根拔起的危險,所以變法的阻力也就沒那麼大。相反,其中許多變法的內容,也是和舊貴族的利益訴求是一樣的,這也極大降低了李悝受清算的可能。

李悝和魏武侯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變法者的命運,除了舊貴族的反撲外,新任國君的態度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國君的保護,吳起在楚悼王時期、商鞅在秦孝公時期,位置穩如泰山。但因為繼任者的不作為或有意推波助瀾,這兩人才很快被清算。

商鞅在變法時期,對太子的老師動刑,積下了仇恨。因此,秦孝公死後,太子老師誣陷商鞅謀反,最終商鞅被車裂。除此之外,商鞅權勢日隆,對新繼任者形成了嚴重威脅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王,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

出於公憤私怨,秦惠文王都要對商鞅動手了。吳起在楚國身死,是因為楚國公族的力量一直很強大,甚至架空了國君,新任國君不作為的態度,使得吳起失去了庇護的力量。

但反觀李悝,此時魏國的公族力量不足以左右國君之決定,新任國君魏武侯,和李悝也沒有明顯衝突或者利害關係。而且因為李悝變法,魏武侯得以繼續稱霸中原,享受著李悝變法的紅利,自然不會對李悝動手,這是李悝得以善終的第三個原因。

李悝變法的時間

再者,李悝變法的時間實在太好了。隨著爭霸、兼併戰爭的加劇,如果不變法,國家有消失的危險,這是各個國家變法的原始動力。在這一點上,各國的國君和貴族,他們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即變法強國,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因此,開啟了戰國首次變法的李悝,無論是支持派還是反對派,都對他的變法持一種觀望的態度,雙方都在摸索中前進。而且,李悝的變法不注重教化,而是著重加強君主集權和增加生產之道。雖然世卿世祿面臨挑戰,但這些變法還都在舊貴族可以容忍的範圍之內。

經過李悝變法後,等到後來吳起、商鞅變法時,各國貴族都已經充分理解了變法的威力,且吳起、商鞅的變法,有把舊貴族連根拔起的可能,這自然受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一有時機,這些舊貴族自會瘋狂反撲。

綜上所述,因為李悝的變法時間太好了,開戰國變法先河,其變法內容也沒有讓舊貴族有切膚之痛,只是對他們形成了強力挑戰。再加上魏文侯是一位明君,一直能庇護住李悝。而即位的魏武侯,和李悝也沒有明顯的矛盾,還享受著李悝的變法成果。況且短短一年後,李悝便隨魏文侯而去,直接沒給其他人清算他的機會,最終得以善終。


歷史摩天輪


關於李悝的去世,傳言有兩種,一說李悝壽終正寢;一說李悝自殺身亡。

第一個說法,李悝變法受到魏文侯的肯定,他在仕途上可謂是順風順水,李悝成果受到魏國人民的認可,最終得以壽終正寢。

第二個說法,因為李悝制定了《法經》,他也要審理案件。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當事者承認三年前一件謀殺案也是自己乾的。李悝聽後,臉色煞白,因為三年前的這件案子是李悝本人審理的,而且已經定案了。意味著,李悝冤枉了無辜人,並且將無辜者處死。過後,李悝越想越自責,按照自己編寫的《法經》一書,自己應是死罪,李悝寫好遺書後,自殺而死。



變法從來都是伴隨著流血的,而變法者十有八九都不能得到善終。縱觀戰國時期的變法者,不難發現變法者只是在最開始效命的君主時期大刀闊斧的改革著,而一旦新的君主繼位,基本上歇菜了,落得個悽慘結局,不得善終。商鞅被車裂、吳起被射死,反而是中國變法之始的李悝得以善終。

先看李悝變法的內容,政治上主張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度,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提出了“盡地力””和“善平糴”的“重農政策”;推崇法治,編制《法經》,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變法,是對魏國從政治、經濟、社會全方位的改制,給魏國貴族勢力給以了巨大的打擊,使魏國上下都煥發著新生,魏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強大,成為戰國初期一個強盛的國家。

那麼李悝為何能打破“變法者不得善終”的慣例,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魏文侯任李悝為相國時實行變法時,魏氏剛通過三家分晉上位到諸侯不久。對於國內的貴族階層一直抱有警惕性,擔心國內舊貴族仿效自己,聯合幾家一起分魏。所以魏文侯才會支持李悝廢除魏國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消弱貴族階層的實力,以保持自家的統治地位。而且魏文侯在古時是少有的長壽之人,壽高七十六,在位達五十年之久,這就很好的為李悝保駕護航了。等到魏文侯過世,魏武侯繼位之時,李悝的變法也基本在文侯時代完成,此時的李悝已是花甲之人,對武侯沒有威脅,所以李悝得以壽終而亡。

第二、李悝變法之時,魏國剛立國不久,其國內貴族階層累積有限,沒有形成強大的實力,對李悝變法的阻力不強,所以貴族階層的利益動了也就動了,不至於要鬧到翻天。而且李悝對貴族的利益涉及還是比較有分寸的,在穩中求變,用法規範。同時李悝也認識到過度壓制貴族,反而可能產生極大阻力導致變法夭折,所以其主要還是在於開闢上升通道,以及法治國家,相比比較溫和的變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