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李悝為什麼能善終?

光輝十萬


李悝是戰國初期的重要歷史人物。李悝別名李克或裡克。他也是儒家學派著名大師子夏的學生,被子夏推薦給魏文侯。魏文侯任命李悝擔任魏國的相國,全力支持李悝變法。

李悝在魏國主持的變法,對我國曆史影響深遠。並且,無論是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還是吳起在楚國主持變法,都借鑑了李悝變法的內容和經驗。

在我國古代,主持變法的改革家們大部分沒有好下場。例如,商鞅被車裂(五馬分屍)。吳起被守舊派亂箭射死。

那什麼在魏國主持變法的李悝能夠善終呢?主要原因有:

一、堅決支持李悝變法的國君魏文侯健康長壽,統治魏國長達五十年。古人的生活條件比較惡劣,醫療技術水平也明顯低於現代社會。所以,魏文侯在戰國時期能活到76歲左右,已經算長壽了。在魏文侯的庇護下,魏國沒有人敢傷害李悝。

二、魏國的守舊貴族勢力相對較弱。魏文侯曾經是晉國的大臣。魏文侯聯合趙家、韓家共同瓜分晉國,各自獨立建國。當時,魏國屬於新成立的國家。魏國境內的貴族勢力非常弱。其中,實力最強的魏國貴族,就是堅決支持變法的魏文侯本人。

三、在魏文侯去世不久,李悝也跟著病逝了。即使守舊貴族打算報復李悝,時間上也來不及。因為李悝也去世了。

四、李悝在制訂和實施變法政策時,採用循序漸進的手段,減少變法的阻力;並且,李悝制訂的變法政策能夠使多數魏國人受益。在改革中獲得實際利益的魏國人,都成為李悝和變法運動的堅定支持者。

例如:李悝制訂《平糴法》,由魏國政府收購和銷售糧食。具體做法:

(1)在糧食豐收的時候,魏國政府以優惠的價格向農民收購糧食,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不會受到損害,防止“穀賤傷農”。

(2)在遭遇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時,魏國政府以優惠的價格向國民出售糧食,保障國民的經濟利益,防止商人趁機抬高糧食價格以及“谷貴傷民”。

《平糴法》的制訂和實施,使農民和其他國民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

五、李悝為人處事特別謹慎低調,始終恪守本分不逾越半步。因此,李悝在魏國的人緣非常好。

六、魏文侯執政期間任人唯賢、不問出身,大力選拔各種人才做官,進一步削弱了守舊貴族的勢力。

這些就是李悝在魏國進行變法,卻能夠善終的原因。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144116347210866"} --}

寒松722


導語:

李悝變法相比較商鞅變法沒有那麼出名,但是李悝變法要早於商鞅變法,商鞅就是拿著李悝編纂的《法經》,奉之為經典,才前往秦國完成了變法。也就是說,李悝是商鞅的老師。

  • 李悝是魏國人,李悝變法也是魏國人的變法。魏國最後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所以李悝沒有商鞅出名。
  • 李悝變法的過程中,他本人並沒有因為變法而犧牲。可是商鞅卻因為自己的變法,最後成了犧牲品,這也是商鞅比較出名的原因。

雖然沒有商鞅出名,但是無疑李悝是商鞅的典範,商鞅的幾乎全部變法措施,都是跟隨著李悝的腳步往前走的。那麼為什麼商鞅最後被殺,而李悝卻安然終老呢?

01支持李悝變法的魏文侯,足足活了77歲。

任何一個國家的變法,其實都離不開君主的支持。商鞅如果遇不到秦孝公,他永遠都無法完成變法大業。

同樣的道理,李悝變法也是遇到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君主,那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支持李悝實行變法,這才使得李悝在魏國變法成功。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史記》

變法的結局非常明顯,魏國變得異常強大。魏文侯作為一代明君,自然是要感謝李悝,又怎麼可能加害於他呢?

商鞅之所以被殺,主要是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秦惠文王跟商鞅之間是有個人仇恨的,加上嬴虔的唆使,秦惠文王必然是要殺掉商鞅。

  1. 可是李悝非常幸運,他遇到的是一位長壽的君主。魏文侯活了足足77歲,跟李悝只隔了一年去世,所以有魏文侯罩著他,誰敢動李悝呢?
  2. 由此可見李悝能夠活下來,要感謝一下魏文侯的長壽。反觀秦孝公嬴渠梁,他只活了44歲,他死的時候商鞅變法正是如火如荼的時候。
  3. 當時的商鞅把天下貴族都得罪光了,秦孝公突然去世,使得商鞅完全沒有任何依靠。他本身就不是秦國人,又得罪了這麼多秦國掌權者,自然是要被害死的。

李悝雖然也得罪了不少魏國的貴族,但是魏文侯一直罩著他,所以變法的整個過程,基本上魏文侯都有參與,這幫貴族要報仇也不敢找魏文侯報仇。

02李悝變法時,魏國剛剛建立,貴族集團尚未有統一利益體系。

三家分晉剛剛結束,魏文侯上臺的時候,魏國剛剛建立起來,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當初魏國、趙國和韓國都是晉國的貴族,算不上是一方諸侯。

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

那麼他們手下的這些家族成員自然也就沒有國家的貴族地位那麼崇高了。在建立魏國之初,魏國的這幫貴族,其實還沒有從過去的狀態中覺醒過來。

他們甚至認為天下局勢還會變幻,這個時候根本就不是打造貴族利益體系的時候。貴族們想要壟斷國家的官場,壟斷國家的財富收入,甚至壟斷人才,這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打造這樣的架構體系。

  • 而魏國剛剛建立不久,這種體系並沒有搭建完成。所以說貴族集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個長期的適應過程。
  • 在他們還沒有適應過來的時候,李悝便已經開始實行變法。這對魏國貴族來說,是措手不及的。因為魏國貴族們還沒有擰成一股繩,所以根本就沒有機會在這個時候對李悝下手。
  • 李悝變法如果在晉國實行那就不行了,因為趙魏韓三國貴族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體系,他們當然不會容許李悝損害他們的利益。

所以三家分晉之前,李悝即使有才華,也不敢隨意提出變法。一來晉國沒有支持變法的明君作為依靠,二來趙魏韓包括智家這些貴族力量,是李悝難以撼動的。

反觀秦國的商鞅,他實行變法的時候,秦國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時間。這些腐朽的老貴族們,早就壟斷了國家的所有資源。

商鞅現在要損害這幫貴族的利益,人家自然是絕對不會答應。所以商鞅遭到了秦國貴族們激烈的打擊。

03李悝本人早就垂垂老矣,無法撼動貴族集團。

魏文侯去世以後,僅僅一年時間,李悝也跟著去世了。魏文侯活了77歲,而李悝活了61歲。這兩個人先後去世證明了什麼?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史記》

證明了李悝當時早就體力不支了,人生七十古來稀,61歲的李悝,其實歲數也不算小了。貴族集團的利益鏈搭建的過程中,即使受到了李悝的損害,這個時候的李悝再也無法撼動他們了。

而秦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秦孝公44歲就去世了。而商鞅卻還活得好好的,當時是58歲。

  1. 估計商鞅的身體狀況比較好,所以他成為了秦國貴族集團統一打擊的對象。因為沒有了秦孝公以後,商鞅再也沒有依靠了。
  2. 如果商鞅這個時候繼續實行那些傷害貴族利益的變法策略,那貴族集團自然是不用再怕他了。秦孝公44歲去世,的確非常可惜,甚至可以說,貴族集團根本不允許秦孝公再活下去。
  3. 因為秦孝公在一天,他們就沒有好日子過。老百姓們自然是非常喜歡秦孝公這樣的君主,但是他們掌握不了權力,這才是癥結所在。

58歲的商鞅,依舊有能力可以撼動貴族集團的利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貴族集團果斷出手,商鞅必死無疑。

總結:再說一個陰謀論,李悝當真是安然終老的嗎?

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其實都觸碰到了貴族利益。變相地為普通民眾爭取了很多上升的機會,這對民眾來說是好事,可是對貴族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盤子就這麼大,官位就這麼多,貴族集團的子弟們都分不過來,還需要排隊,普通民眾憑什麼就能擠進來呢?

為此商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用生命證明了一切。同樣的道理,李悝難道就沒有付出過代價嗎?歷代變法,哪有不犧牲流血的呢?李悝真的是終老嗎?

58歲的商鞅,和44歲的秦孝公在同一年去世,因為我們知道商鞅是被秦惠文王和嬴虔給逼死了。那麼77歲的魏文侯和61歲的李悝,只相差了一歲,相繼而終,難道就一定是安然終老嗎?

這世上其實有很多陰謀和秘密,是永生永世都不可能揭露出來的。魏文侯和李悝去世的時間也非常緊湊,就沒有李悝被人弄死的可能嗎?只是我們對魏國的關注度不夠高,後世史學家也是一樣,自然是挖掘不出其中的真相了。


江湖小曉生


譚嗣同曾經說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蓋因變法必然會得罪既有的利益集團,以致變法者一旦失去庇護,就會遭遇利益集團的反攻倒算。所以,我們就能看出變法者能否善終的兩個關鍵因素,利益集團的實力和最高統治者對自己的態度。


李悝變法簡介

具體到李悝,我們首先了解下李悝變法的背景。李悝生長的時代正值春秋戰國之交,因為鐵製農具和牛耕的發明和普及,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私田越來越多,以集體耕種、土地公有為特點的井田制逐漸瓦解。


隨著私田的增加,新興的地主階層迅速崛起,並與世襲的舊貴族階層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原有的奴隸制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各國都亟需變法來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李悝變法就是在背景下開始的。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李悝擔任魏國的相國,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開始變法。經濟上,正式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發展小農經濟;同時勸課農桑,“作盡地力之教”;實行平糴法,就是由國家收購和出售多餘的糧食,穩定糧價。


政治上,李悝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有功國家的人,用人唯才,賞罰分明;軍事上,實行實行有嚴格考選制度的“武卒制”,用專業的精兵代替之前的動員兵制;法律上,則彙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


在李悝的變法措施中,廢除世卿世祿制是最損害舊貴族利益的一條,使得這些人再也不能依靠繼承父輩的爵位和官職而不勞而獲,李悝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李悝的變法不僅使得魏國在戰國初期實力領先於群雄,也對後來的商鞅、吳起等人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商鞅、吳起的變法措施中,都包含了廢除世卿世祿制的內容,這也使得他們日後招致了猛烈的報復,不得善終。


然而,作為變法始祖的李悝卻得以安享晚年,一直到60歲才去世,壽命遠遠超過了當時社會的平均水平,這是為何?這就涉及到第一段提到的兩個因素,利益集團的實力和最高統治者對自己的態度。

沒有引起新君王的殺心

商鞅為什麼被殺?一方面是得罪了舊貴族集團,一方面和新即位的秦惠王有私怨。於是在庇護自己的秦孝公死後,商鞅被指控謀反,最終慘遭車裂;

吳起為什麼被殺?一方面也是得罪了舊貴族,另一方面則是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楚悼王死的時候,吳起剛剛領兵打敗了魏武侯,聽到了楚悼王逝世的消息,急忙率領大軍返回都城。在尚未即位的楚肅王的默許下,舊貴族發動兵變將其射死。

相對來說,李悝就很幸運了,魏文侯一直活到了李悝死前一年。等到魏武侯即位時,李悝已經六十,既沒有手握重兵,引起魏武侯的猜忌,此前也沒有得罪過魏武侯,於是平穩度過了餘生。


恰逢三家分晉,魏國貴族勢力不強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正式瓜分晉國,而魏國的第一代國君就是魏文侯。因此在李悝變法時期,初生的魏國,貴族階層實力不強,而魏文侯有鑑於晉國的遭遇,也會本能地限制貴族階層。


舊貴族實力越弱,反而受到變法的損害越小,能夠實施的報復也小,於是魏文侯死後,也沒有舊貴族跳出來反對李悝。


而商鞅和吳起就沒這麼幸運了,秦國和楚國都是立國已久,國內舊貴族階層根深蒂固,因此他們的反撲也相當猛烈。而失去了國君的庇護,商鞅和吳起也只任人宰割,慘遭殺身之禍。


機智的小熊貓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師從子夏,魏文侯以為相國,主持變法事宜。戰國初年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經過一系列改革之後的魏國,成為當時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細數魏文侯的改革措施,有以下幾點:

廢除奴隸主官爵世襲制。李悝以“食有勞而祿有功”為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

推行“盡地力之教”,要求農民“治田勤謹”,目的在於挖掘土地潛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稅收。

推行“平糴法”。年成好時,政府以平價購入糧食,災年在意平價出售,穩定小農經濟,鞏固經濟基礎。

創制《法經》,確立了封建法制,成為了後世秦漢法律的張本。

李悝的變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魏國的發展,也為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鑑

戰國時期,七國的地主階級在取得奪權鬥爭的勝利後,為了鞏固和擴展地主階級的利益,紛紛掀起變法,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李悝變法,還有吳國的吳起變法和秦國的商鞅變法。然而據史書記載,吳起和商鞅下場都不盡如人意。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雖然此番帶走幾位與他共赴黃泉,但他最終的下場依然令人嘆息。

《史記.商君列傳》裡說道:“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商鞅最終走投無路,也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然而唯獨李悝不同,他公元前455年出生,公元前395年去世,活了整整六十歲。六十歲在如今不算什麼,但在過去已經是很長壽了。

為什麼同為法家改革家,但是唯獨李悝為何得以善始善終呢?讓我們對比李悝與另外兩位。

首先,在個人品格上,商鞅的個人誠信具有很大的問題,他曾經與魏公子約好不忍交戰,約好遊樂,卻在宴席上設下埋伏,攻打魏國。此戰雖然不戰而勝,但卻勝之不武,這也恰恰體現了商鞅的品德敗壞。吳起和商鞅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心高氣傲,他們的內心既有成霸業的渴望,也有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狂傲。而李悝沒有,盡心輔佐,潛心改革,最終成就一番功業。

其次,便是和歷史的環境分不開,支持李悝變法的君主是魏文侯,在魏文侯去世後,李悝早已經年邁,在魏文侯去世的第二年,李悝也去世了。而支持商鞅變法的是秦孝公,支持吳起變法的是楚悼王,秦孝公和楚悼王去世後,他們還有做官改革的能力,他的改革大業還沒有完成。

另外,便是和他們的選擇有關了。李悝是魏國人,對於魏國的風土人情十分熟悉,所以能夠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而更加有效的實施措施,而且魏國是剛剛從晉國分離出來的國家,舊貴族勢力還很薄弱,所以進行這樣的新型改革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而反觀吳起和李悝,他們分別到了其他的國家進行改革,對當地還不是很熟悉,僅僅採用大趨勢下能夠發展的改革措施進行改革,雖然最後改革成功了,但也大大的破壞了舊貴族的利益,得罪了在秦國和楚國中勢力還很強大的貴族勢力,他們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青山故壘


戰國七雄並立時期,變法似乎成為大家快速提升國力、軍力的唯一途徑,儘管舊貴族集團一直鼓吹“利不百不變法”的陳詞濫調,但七國都無一例外的採取過變法措施,其中大部分都半途而廢,主持變法的大臣如吳起等人都下場不好。僥倖成功的商鞅等人最後也沒有逃脫五馬分屍的下場。但有一個人,不僅主持變法最早,還取得了事業成功和個人善終的雙豐收。

這個人就是李悝,他在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被啟用為相進行變法改革,幫助魏國在隨後的數十年間雄霸中原,險些統一三晉。這次變法也是中國變法之始,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此為開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變法轟轟烈烈開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李悝變法時,魏國國君魏文侯任人唯賢,身邊聚集了許多當時名臣。李悝在朝廷主持變法,吳起為西河郡守、西門豹為鄴令,在地方幫助推行新政,共同鎮壓反抗力量,從而形成上下同行、聯動發力的局面,有力的震懾了反對者的蠢蠢欲動。

這與吳起、商鞅變法時不同,幫助變法的沒有一個有太大名氣,總讓人感覺這兩個猛人仗著國君在單挑全體舊貴族。發揮每個人的特長,改革搞得有聲有色。魏國改革,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均有改革家主政,這就營造了改革的氛圍,形成了改革的氣勢,反對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弱。與後來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僅憑個人單打獨鬥相比,魏國的經驗值得記取。除了在經濟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實行“平糶法”等農業政策外,李悝還注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專門制定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6篇, 在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力的增強、財富的積累,魏國開始全力打造戰國第一支新軍——魏武卒。初期建立時僅3萬人,但這3萬人待遇之高前所未有——入選者一律脫離奴籍,分百畝土地,免除徭役和田宅稅,等於從奴隸直接過渡到小地主階層。因此,這些武卒在爆發巨大戰力的同時,對變法深深的感恩,對一切試圖復辟的舊貴族勢力本能的反感,這支軍隊的建立和發展成為變法持續的堅強護衛。


詩雨花魂


對於李悝能夠善終,我的看法是可以歸結為五個字“他是幸運的”,對比一下商鞅,吳起兩位戰國改革家,可以說李悝是真的幸運。

1.遇上了伯樂魏文侯,魏文侯在戰國是可以稱得上是招攬人才的高手,吳起、李悝、樂羊等布衣出身的政治家都在魏國紛紛上位。

李悝的變法就是得到了魏文侯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平穩的進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去世不久,李悝也自然去世,這也使得李悝得以善終。不像商鞅在秦孝公死後還被公子虔綁上罪名車裂而死。

2.商鞅是幸運的,因為他是在魏國變法,魏國是三家分晉建立起來的,不像吳起變法的楚國深受分封制的影響,氏族和諸侯的矛盾重重阻礙著變法實行,也使得吳起在楚悼王一去世就遭到氏族的反擊被亂箭射死。

3.當然李悝除了幸運以外,個人的能力也是他善終的一大因素,在參與魏國變法以前,李悝在中山、上地等做過官,與秦國人打過交到,深知改革的要點。

在魏國李悝廢除井田制允許老百姓自由耕種和買賣土地,但也保留了部分公田,這樣一方面激起了農民的積極性,一方面又給貴族留了一份財產,使得貴族的反抗就少了許多,以至於自己得以善終。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750586611211976"} --}

歷史百貨鋪


李悝最後能得以善終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點當權者魏文侯的鼎力支持,魏文侯當時已經有了很強的憂患意識,想要變法圖強,所以在李悝變法的過程中大力支持,為他提供了大量人才以及特權,讓他在變法的道路上暢通無阻,而且魏文侯死後沒多久李悝也跟著去世了,所以在魏文侯的保護下沒有人敢動李悝;第二點當時的魏國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底層百姓都有了很強的憂患意識,魏國的處境已經非常危險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渴望變法圖強,這讓李悝的變法得到了擁護,這也能看出來中國的變法從某種程度上是倒逼的變法,只有大家都意識到問題所在都願意變法的時候,這樣變法者更容易保全自己;第三點李悝本人長期在地方做官,非常瞭解當時魏國的國情,知道應該在哪裡進行改革,這樣就能更好的順勢而為,減少變法阻力。



仙巢談歷史


李悝是戰國早年的魏國人,和公孫鞅一樣,信奉法家,秉行“以法治國”,主張削弱貴族,加強君王權柄。李悝同時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著書,系統蒐集撰寫法典的人。公孫鞅也就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很大程度上,商鞅要感謝李悝這個長輩,因為商鞅的秦國新法借鑑了不少李悝的《法經》,只不過商鞅在秦國因地制宜,變革執行更徹底,比李悝更加“青出於藍”罷了。

 

有關於李悝是不是死後得到了善終,歷史並沒有確切的證據,歷來的傳言有兩種,一是李悝死於自殺,另外一種是病死。

 

死於自殺的說法是,因為李悝撰寫《法經》以後,審案判案依靠《法經》的依據,來決定犯人生死。不過,人總有失手的時候,李悝失手誤判,一次冤枉了無辜之人,直到多年後,真兇因為另外一件案子被捕,撂出實情,真相才大白於天下,李悝為此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吃不好,睡不好,之後羞愧自殺。

 

死於善終的說法是,李悝因為在魏國變法有功,最先利用法家的霸道,一舉讓魏國成為了戰國的第一強國,當時的魏文侯為了感念李悝大功,始終對其深恩厚祿,李悝命好,走在了魏文侯的前面,得到了善終。假如反過來是魏文侯死在李悝前面,就憑李悝取消貴族世襲俸祿這一條,恐怕失去保護的李悝也難逃一劫。

 

當時戰國的社會環境已經禮崩樂壞,不管是魏國的李悝,還是韓國的申不害,又或者是秦國的商鞅,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霸道的法家思想進行變法圖強。而法家變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必須削弱貴族權力,這些變法家們觸動了各國貴族數百年的根基,不是扣工資就是取消人家的鐵飯碗,你說貴族能拼命嗎?

 

如果有先王在,貴族們懼怕先王,拿你沒轍,等到支持變法的老君王一死,變法家失去保護,結局通常會很慘。除非你能像李悝一樣走在魏文侯的前面,但那純屬運氣。當時戰國變法家不得善終的原因,估計是新法涉及的人太多,新立的君王剛登基,王位不穩,急需這些先前被新法打壓的貴族們支持,以保持王國的穩定。而且那些被打壓的貴族,並不是普通人,不管是在秦國、韓國又或者是楚國,他們身後的家族勢力,早已經綿延數百年,關係盤根錯節,或明或暗的影響力極大,老國君一死,新君登基,必須考慮是否要讓貴族們的怨氣得到發洩,而發洩的出口,新君會選擇變法家的性命,平息干戈,這就註定了變法之路會走的有多艱難。

 

比如,秦國商鞅變法,支持變法的秦孝公一死,商鞅被車裂。吳起的楚國變法,支持吳起的楚悼王死後,吳起被貴族亂箭射殺,而且吳起死後還被挖出來重新鞭屍,你說貴族得是多恨。當然,如果新君夠聰明,看得遠,只殺人,不廢新法,往往會讓王國脫穎而出,江山一統,比如秦孝公之後的秦惠文王。但楚悼王的兒子楚肅王不爭氣,成了反面教材,楚肅王是把吳起和新法一起廢,所以楚國成了秦國的墊腳石。





米缸摟著麥芽糖


李悝能善終的原因和魏文侯有很大的關係。

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君主,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繼承魏恆子之位,前424年稱候改元。

那麼李悝善終究竟和魏文侯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從魏文侯的為人說起了。

魏文侯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禮賢下士,愛民如子,非常尊敬有才能之人,魏文侯覺得要想國家強大和人民富足,那必須廣納賢才,改革法制,虛心向有才能之人請教治國理政的想法。

文候聽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參考《史記》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非常有才學,就親自前去拜他為師,子夏深受魏文侯的感動,就來到了魏國河西,和他講了很多治國理政,仁政愛民的觀念,並讓魏文侯向堯舜學習,親賢臣,遠小人。

又聽說田子方的賢明,便親自請到魏國來。有一次魏文侯和田子方宴飲,聽到奏樂聲不協調,就對田子方說:"鐘聲不協調,左邊的聲音高,田子方大笑,魏文侯問他為什麼大笑,田子方答到:"君主不應該把心思用到這裡,應該專心致志用於治理國家,現在君主如此欣賞音樂,臣就非常擔心了。

魏文侯虛心接受了田子方的建議。

魏文侯聽聞段幹木,想讓他在魏國為官,段幹木沒有答應,就親自拜訪他,沒想到他卻翻牆而走,文候便更敬重他,每次路過段幹木的家,總要起身扶著車前的橫木以示敬重,段幹木深受感動才與魏文侯見面。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於魏文侯的為人十分的清楚的瞭解,他在位期間任用賢臣,禮賢下士,對於有才能之人不論出身如何,總是恭敬,尊敬,因為他心裡清楚要是魏國強大,這些賢臣名將就是寶貝,所以李悝變法之後使魏國強大起來,他心裡更會尊重李悝而不會去猜疑。李悝本人也是一個不恃寵而驕的人,忠心耿耿的去輔佐文候。

所以李悝這個有功於魏國之人才能善終。


歷史精神


個人覺得要從時間維度和變法力度還有支持者三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1.變法時間維度,李悝變法處於戰國初期。而戰國時期以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的,此時魏國剛建立不久貴族系統尚且不穩,個人覺得“李悝變法”反倒是應該叫“李悝製法”。而“商鞅變法”則不同秦國要從西周君王給秦非子封邑算起到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已歷31帝,貴族利益集團盤根錯節。變法損害了大多數貴族集團的利益。

2.變法強度,李悝變法由於魏文候(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時間頗長留給了李悝變法足夠時間,所以說變法相對比較緩。雖然商鞅變法借鑑的是李悝所著《法經》可是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前350年,六年時間兩次變法而且強度之大且極度苛刻和嚴厲連坐法等既得罪了貴族也得罪了貧民實則是“弱貧民而強天子”。

3.支持者,魏文侯跟秦孝公都很支持這兩位變法者。可是後期就不一樣了秦孝公死的早孝公死後秦惠文王需要平息內亂得到老氏族支持再加上商鞅得罪秦惠文王和文王的老師公子虔所以將商鞅車裂,但依然沿用商鞅法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