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

武漢加油加油加油


自古有得中原得天下,中原是一個軍事、政治、文化要地。只要控制了中原,就可成立一個國家!


次雲發


中原沃野,物阜民豐。天朝上國,地大物博。膏肥脂腴,異族環伺。強敵侵擾,千年未息。屠戮劫掠,自古皆然!

女真大規模進攻中原就有二次,一次是一千多年前的完顏家族,滅掉北宋,將中原勢力趕到長江以南。第二次是愛新覺羅家族取代朱明王朝,佔領全中國,實現了一統華夏長達二百六十九年。

明朝後期皇帝懶政妄為,宦官擅權,清流空談,黨爭激烈,國勢日益頹廢。這時雄心勃勃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於白山黑水之間,逐步兼併女真各部,建立亦兵亦民的八旗軍制,後金政權成立。

明朝感覺到了來自東北的威脅,於1519年派楊鎬率四路大軍,進攻女真,努爾哈赤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五天時間滅掉明朝三路大軍,大明軍隊全軍覆沒。(李如柏一路因行動遲緩,未被全殲,)。自此戰場上明取守勢,金取攻勢!

明金在東北地區僵持到崇禎年間,皇太極改金為清,勢力更加壯大,時常越過長城防線,深入內地騷擾劫掠。而此時大明王朝連年災荒,朝廷不知撫卹,苛捐雜稅日益繁重,激起的各地民暴此起彼伏。更有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佔據數省的巨寇。朝堂更是君混+將猥+臣腐,己是日薄西山無藥可救了。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西安稱帝,然後率百萬大軍向京師進攻,一路上所向披靡,明軍紛紛獻關投降。三月十九日兵圍京城,崇禎想抵抗,可敲了半天景陽鍾,不見一個大臣上朝。萬念俱灰的崇禎朱由檢殺死妻女後煤山自縊。明亡!

李自成進城後迅速腐化墮落,官搶兵掠,民心盡喪。

這時扼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首鼠兩端,舉棋不定。李自成招撫未成,親帶大兵進剿,吳三桂在聽聞父親吳襄被害、愛妾被搶後,決意投降滿清,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的軍兵因搶得大包小裹的,己沒有原來的戰鬥力了,被八旗鐵騎一擊而潰。多爾袞帶兵進軍中原,佔領全國。滿清二百多年的統治自此開始。

滿清是瞅準大明這隻病牛、肥牛,一個餓虎撲食,吞掉中原千野沃野,奴役了億萬子民,實現了一千年來女真人一統華夏的夙願。



滄州老夫子


滿人為什麼要入主中原?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也錯綜複雜。主要的原因,第一個就是滿人的復仇心理。第二個原因,明朝將帥太不給力,大部分都投靠了滿人。第三個原因,嚮往中原成熟文明,嚮往中原地區的富饒。

以下我就以這三個原因進行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滿人的復仇心理

大家可能都會知道,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可能也產生過一個蝴蝶效應。哦,萬曆皇帝錯殺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歷史劇變,努爾哈赤對明王朝充滿著仇恨,努爾哈赤含恨起兵,成為了滅亡大明的一個轉折點。



這個事情在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有記載,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順以後,引誘城中的人出來,全都給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他的父親塔克世,也被攻陷古勒寨的明軍所誤殺。之後努爾哈赤聽到父親和祖父早此噩難,他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他趕到明朝邊疆,對明朝邊吏說,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就這一件事,可能是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的一個重要事件。

第二個原因,明朝的將帥太不給力了

明朝的將帥太不給力,大部分都投靠了清朝,就在崇禎皇帝上吊之後歷史上還存在過一個南明政權,也就是弘光政權。當時的弘光政權並不缺乏無力如果咱們看一下他的軍隊數量的話,算上弘光政權的江北四鎮,再加上武昌的左良玉,這個政權的軍力差不多得有100萬軍人。而當時的滿族人最多才20多萬人,那你再想一想,他的軍隊能有多少?最多五六萬那為什麼南明政權的這麼多的軍隊還是沒有弄過清朝呢?



就這個原因,得值得深思南明政權的軍隊並不是一群烏合之眾比如武昌左良玉的軍隊那可是聲音百戰的精兵,他是南明政權中的一個名將。如果要真的要說,哪一個將軍是最弱的?這個人就是劉澤清,他從山東一直撤回到南方,沒有打過什麼硬仗但是,他的實力也是可以的。

是最後這些人全部投靠了清朝,你能說這些軍隊不能打嗎?你能說明末沒有名將嗎?這都不是,那是因為什麼?

第三個原因,滿族人可能是嚮往中原文化,嚮往中原富饒地區

一提到滿人,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東北東北地區氣候寒冷,人煙稀少但是東北地區,他是擁有著大量的平原大家可能都會想到今天的東北平原,東三省的黑土地,但是你想一想,那是在古代生產能力都不發達的時候,他又怎麼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來養活那邊的人呢?滿人可能也會產生對中原富饒地區的嚮往從而激發他南下入主中原。中原的南方自古就就有天下糧倉的美譽。再加上京杭大運河往北方輸入兩草中原地區的富饒是滿族人所渴望的也是羨慕的。也是一個原因。



再者,中原地區對於滿族東北地區是屬於文化比較成熟的地區,滿族人當時可能是嚮往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古而今都是向周邊地區輻射。中原自古以來都是以文明古國自稱,這可能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另一個原因。

總結

清朝入主中原,是由於努爾哈赤復仇心理,再者,是明朝內部的不團結,最後則是滿族人對中原的嚮往。以上三個原因便可知道。


經濟戰略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不只是滿清想要入主中原,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任何朝代的所謂“四方蠻夷”都沒有失去入主中原的想法。

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中原的富饒土地

從“四方蠻夷”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到,要麼是北部的極寒之地、要麼是西部的荒漠之地,要麼是南部的叢林沼澤之地,要麼是東部沿海的鹽鹼之地。

而古代中國最適合生存和發展的地方正是中原的富饒土地。富饒的土地代表適合農耕作業的平原地區,而中國古代人民的口糧主要是靠天吃飯,種植是相當重要的生產環節,所以中原地區土地富饒,糧食豐富,這也是“四方蠻夷”入主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原的繁茂經濟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都是社會經濟的基礎,而經濟的基礎重點是貿易的產生。

古代中原地區主要是指長江中下游和黃河流域,在這片廣袤的中原地區,無論是陸路交通還是航運交通都是相對發達的,而且發達的農業經濟,也會帶動人口的增長和日益繁複的商品交易,這也是“四方蠻夷”所趨之若渴的原因。

所以,無論是滿清入主中原,還是歷朝歷代的四方蠻夷入主中原,都主要基於這兩點。


草竹道人


清朝入主中原——歷史週期律的必然結果


清朝的統治者發源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以畜牧採集狩獵為主要生活方式。其與中原的明王朝的戰爭衝突其實是農耕種植文明與遊牧採集文明之間的衝突。

中原王朝農耕政權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1.最早記載遊牧民族侵略中原的事件可能是西周末年犬戎侵入鎬京,導致西周滅亡。

《史記·周本紀》

幽王無道,申候怒,與西夷犬戎攻幽王,入鎬京,殺幽王驪山下,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2.此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多次侵略中原地區,有的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了政權。

  • 公元304年匈奴後裔劉淵滅西晉建立漢趙政權。
  • 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
  • 公元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政權。
  •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政權。
  • 公元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政權。
  • 公元1644年女真族建立的清政權入主中原。

遊牧民族多次侵略中原農耕文明絕非歷史偶然,是有著深刻原因的歷史週期律的必然作用的結果。

1.氣候因素。

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完全依賴於氣候條件,他們追逐水草而居。當整體氣候變得乾旱寒冷的時候,南下劫掠就變成了唯一出路。中國降雨量分界線正好大體以長城為界限。長城以北為遊牧採集文明部落,長城以南為農耕種植文明。

2.經濟動力需要。

遊牧民族生產落後,物資匱乏,需要中原的茶葉、絲綢、鐵鍋等物品。和平時期可以通過有限貿易交換得來。但遠遠不夠滿足整體需求,戰爭劫掠就變成了常態。

3.人口與資源的壓力。

遊牧部落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源再生週期長,規模有限,資源緊張,不斷增加的人口生存壓力促使他們對外擴張來解決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導致的生存危機。

4.地緣政治因素。

東亞地區的地緣特點,是中原地區成為無可爭議的周圍文明向心力作用的方向。兩千餘年來,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成為這一地區的核心文明。周圍文明無可避免地與之發生交融衝突。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最終融入了中華文明中。滿族(女真族)成為我們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結束語:各文明之間的衝突橫貫整個人類文明史。包括古羅馬在內的世界所有文明都會經常受到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這種入侵可能會帶來人員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導致先進文明遭受巨大破壞,造成歷史的短暫倒退。但先進的文明有著巨大的包容力,不同的文明相互吸引,交流融合,從整體上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


埋首故紙堆


清朝入關最大因素有以下四方面原因:1.明朝末年,皇帝多疑殺死大將袁崇煥,導致官兵寒心;2.明朝重用宦官,導致大權集中在太監手裡;3.滿洲人看到明政府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佔據中原的野心;4.李自成入城後,明崇禎上吊,大明滅亡,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但是此時傳出消息李自成不能控制自己的起義軍的紀律,造成亂兵劫掠,而且吳三桂的家被起義軍佔領,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霸佔,導致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我認為最主要的則是滿清已窺伺我中原多年 恰逢明朝末期政局動盪 給了滿清以可乘之機。


坤垚看世界


大家好,我是興趣愛好者逆旅行人NL,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而不去向北擴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環境與社會經濟。

明朝末年,社會矛盾嚴重,土地兼併嚴重,起義此起彼伏,其中勢力最大的就是"闖王"李自成;同時明朝軍隊經過遠征屬國朝鮮,驅逐日本等戰役,大批精銳遭到損失;從歷史上來看,明朝已經積病難返,即使沒有李自成攻破北京,滿清入關,明朝也會被內部攻破。

歷史學家有人說,滿清入主中原的機會微乎其微,而滿清最終得以成功,就是皇太極看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此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各部,明朝內憂外患,清軍即金戈鐵馬,最終成就大統。

滿清鐵騎為什麼不向北發展,擴展疆土,原因就在於北方位於貧瘠寒冷的西伯利亞荒野,不利於作物生長,牲畜的放養;而向西是一望無際的蒙古沙漠,向東是深淵的海洋,唯有向南是北方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嚮往的伊甸園。自春秋戰國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次又一次衝擊中原政權,當然,滿清也是如此。

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糧食富庶,自古以來"蘇杭足,天下足",經濟發達。而北方地區氣候不定,糧食有時短缺,需要與中原地區互相商貿往來。只要佔據中原地區,便能改變這種情況。

所以 滿清入主中原,是必然也是偶然,成就大統,改朝換代。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各位小夥伴!


逆旅行人NL


我來回答。戰爭,永遠是政治的延續,當和平手段不能得到它想得到的利益時,刀槍就該上場了。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一,為了生存。二,為了生活。三,為了發展。

1. 在侵入中原之前,滿人在東北可以說是茹毛飲血,下冰河捕魚,上雪山捕獵,為了生存他們付了慘痛代價。大明世宗時期,地球又轉入了小冰河時期,寒流從西伯利亞頻繁南下,寒季變長,東北滿人不得不向南方漢民族侵犯掠奪。這是為了生存。

2.李成梁養大了建州女真,更是坐視奴爾哈赤日益狀大。羽翼豐的滿人在奴爾哈赤的領導下開始了南侵。但並不他們一開始就想入主中原的。在皇太極以前,他們的目標是劃地而治,這從“後金”的國號上就能讀懂,恢復金國榮光,在北方成立一個小國。這是為了生活。

3.大明內亂讓滿人的野心膨脹了,他們看到了入主中原的希望,改國號為清――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恢復金國了。從皇太極開始,滿清的目標就是“入主中原”,一統天下。

――清朝,把蒙古.西藏.新疆從真正意義上納入了中國領土,我們今天也是繼承了清朝的疆域,這是清朝的功勞,不世之功,這是必須承認的。


一個智者而己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先介紹一下題目描述的事件:清兵入主中原是指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原因的話從滿清的角度看分為內外兩個因素;

尤其內因是很多人不清楚的做一下詳解,內因:努爾哈赤定下的對外擴張的大政策和皇太極的延續執行,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 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之前明成祖朱棣設置了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和庫頁島地區進行行政管轄,名義上滿清是受轄於大明的)。

努爾哈赤的父祖世代襲封建州指揮使,當時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發動叛亂,遼東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李成梁率領明軍進行平叛,在這一過程中,充當明軍嚮導的努爾哈赤的父親、祖父均被誤殺。這件事對努爾哈赤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對明朝產生極大仇恨,從“七大恨”可窺一斑,帶著仇恨努爾哈赤世襲後開始進行實力的凝聚:萬曆十四年(1584年),努爾哈赤擊敗並處死了女真各部中實力最強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隨後努爾哈赤展開了對建州各部的統一戰爭,經過數年征戰,努爾哈赤終於統一建州各部並收服海西女真。1603年,努爾哈赤遷都赫圖阿拉。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標誌著努爾哈赤的擴張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統一女真後,在建立後金的兩年後,羽翼已豐的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與明朝正式宣告決裂!隨後金軍開始了對明軍的攻擊,並奪去了撫順城。明朝集結了十萬大軍分四路圍攻女真,意圖一戰消滅努爾哈赤。雙方主力在薩爾滸展開激戰,結果明軍大敗,女真反守為攻,開始了在遼東的迅猛擴張。明軍一敗再敗,整個遼東完全喪失,自此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

收朝鮮:朝鮮位於女真東部,是明朝堅定的藩屬國,多次配合明軍圍攻後金。為了保證在進攻明朝時的側翼安全,剛剛繼位的皇太極決定征服朝鮮。後金先後兩次大規模侵入朝鮮,史書有“丁卯胡亂”事件。十年後,為了徹底解決朝鮮問題,皇太極率領12萬大軍親征朝鮮,僅僅12天,清軍便直抵朝鮮都城,朝鮮國王倉皇出逃。最終朝鮮徹底屈服,斷絕了與明朝的藩屬關係,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收蒙古:林丹汗是蒙古名義上的最高領袖,也是蒙古最有實力的部落首領,血統高貴,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代。由於明軍在遼東一敗再敗、形勢被動,明朝不得不聯合林丹汗共同對抗女真。林丹汗與女真的第一次交鋒是在努爾哈赤時期,當時努爾哈赤正在圍攻明軍駐守的鐵嶺,而林丹汗派軍支援。結果後金在攻破鐵嶺城後一戰擊潰蒙古。皇太極繼位後持續對林丹汗進行打擊,林丹汗被迫西逃河套,後金軍窮追不捨,最終林丹汗病死於甘肅,其子投降後金,這標誌著女真實現了對漠南蒙古的征服。

此時放開手腳的滿清對明朝進行六次入關洗劫,最嚴重的一次竟發展到了圍攻明帝國首都北京城,史書有“己巳之變”事件,極大消弱了明朝的經濟實力對擾亂其國內秩序起了很大作用。此時的滿清已具備打勝明軍的實力,但如果讓明軍專心一對一戰爭,如果不能快速滅亡明朝,可能會陷入相持泥潭中,此時全面入侵時機未到。

滿清角度看外因:此時明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昏庸;與之前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糧餉的需求以及滿清六次大掠奪;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此時有吳三桂開關引路,滿清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備,怎麼會有不入主中原之理。

至於為什麼不佔俄羅斯土地,其實遠東地區已經是滿清的了,但少有人類活動,並不富裕,滿清都嫌棄的地方,滿清心中中原才是富裕之地,所以滿清選擇入主中原是必然的。


探影局檔案


“有世仇,有死仇,有利益驅使。”

有世仇。明朝對女真施行“分而治之”的策略,挑動女真各部互相攻伐,坐收漁利,結怨已久。

有死仇。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至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頒“七大恨”起兵攻明,經“薩爾滸”、“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等,明清雙方互有大量死傷,甚至努爾哈赤、皇太極皆因戰事不順,鬱郁而亡,雙方積怨更深,已成死仇不可解。

有利益驅使。定鼎中原,是任何一個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夢想。清一開始是“弱明”的國策,時常南下擄掠人口和財貨,以求明清長期共存。對峙之初明朝仍是龐然大物,清朝統治者內心也許也並不認可憑東北一隅可以滅明。皇太極在戰略上制定了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的方針政策,以解除攻打明朝的後顧之憂。而且皇太極還採漢族降官的建議,確立清朝對明朝實行"講和與自固之策",使原本國力孱弱的清朝實力大增,能夠與明朝打“持久戰”。

明朝亡於腐敗、天災和流民起義,國力日衰,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吳三桂邀多爾袞率清兵入關,明之亡已是天數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