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名著《金瓶梅》和《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有何異同?

史海爛柯人


《金瓶梅》約出現在萬曆年間,"第一次透露世上存在《金瓶梅》這樣一部小說的信息,見於萬曆二十四年(1956)袁宏道給董其昌的信。"《水滸傳》創作於明朝初期,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在這兩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中潘金蓮的共同點是:故事基本劇情相同,不幸的原生家庭,不滿的指定婚姻,跟西門慶勾結,死於武松之手,皆以悲劇結尾;同樣具有叛逆精神,嘗試掙脫命運之手。不同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人物形象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是立體多元的,複雜化的。《水滸傳》中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是平面抽象的,概念化的。所謂"動心",就是作家在創作中常常會忘掉自我,化身於角色,其主觀意圖被大大弱化;這樣創作出的藝術形象往往會忠實於生活的本來面目,顯得真實可信。《金瓶梅》的作者正是動了心,以客觀之眼為眾人描繪潘金蓮,為我們展現一個真真切切的人。潘金蓮雖然做了挺多傷天害理之事,但也不乏天真率性、幽默風趣,跟自己的丫頭春梅不分尊卑、好如姐妹,重情重義以至於春梅得知金蓮慘死的消息後悲痛欲絕。人物並不以好壞來區分。而《水滸傳》中作者出於厭女情節,塑造人物兩級分化,非黑即白,我們看到的潘金蓮盡是負面缺點,展現的都是人性陰暗面,是個踐踏倫理道德的淫婦形象。

二、角色地位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首先體現在本書的命名上,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潘金蓮為三人之首可見其地位。其次是《金瓶梅》立足市井生活,圍繞西門慶及其妻妾們展開敘述,內容涉及諸多方面,生活的邊邊角角,人物的愛恨情仇,全都一覽無遺,每個人都是自我世界的主角。《水滸傳》對潘金蓮的描寫和刻畫,主要集中在二十三和二十四回,著墨不多。潘金蓮是作者出於創作意圖的考慮,塑造出來反襯英雄人物的,充其量只能當個配角。《水滸傳》是一本歌頌英雄主義的充滿男權色彩的書,宣揚"視兄弟如手足,視妻子如衣裳"的忠義精神,裡面的女性角色除了孫二孃此類女中豪傑,其它女子一併都被當作英雄們的參照物,淫穢醜陋。所以潘金蓮是為了映襯武松的忠義而被塑造出來的。

三、作惡程度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馴養大貓嚇死官兒,教唆西門慶鞭打孫雪娥,冷嘲熱諷逼死李瓶兒,為滿足性慾喂西門慶吃過量丸藥使其精盡人亡,又與女婿陳敬濟通姦,可謂"無惡不作"。《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惡"只是停留在與西門慶通姦合夥害死武大郎的層面上,比較單一。

四、社會背景不同

《金瓶梅》中潘金蓮的社會背景被聚焦,尤其關注環境對其人格影響。九歲喪父,母親為維持生計把她賣去大戶人家當小丫鬟,之後兩易僱主,生活充滿動盪與不穩定性。如花年紀被老頭張大戶蹂躪,又經常被張大戶老婆當出氣筒。而張大戶把金蓮指給無能的武大作妻,只能為了遮掩老婆耳目,私下裡把金蓮當暗室。如此不幸的早期經歷造成潘金蓮沒辦法構建完整人格,她焦慮、恐懼、極其缺乏安全感,憑一己之力又無法逃離這一切,直到遇到那個足以給她安全感的西門慶。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的潘金蓮是有血有肉有需求的,每走一步都那麼情有可原而順理成章。而《水滸傳》中潘金蓮的社會背景被虛化,行走於生活之外,沒有離愁別緒,沒有黯然神傷,沒有焦慮恐懼,環境對其人格影響受到極大的忽略。空白的幕布下,她只是一個淫婦的符號。


一往文學


從《水滸傳》直接截取武松打虎的故事,《金瓶梅》就此徐徐展開明朝市井繽紛的畫卷。《金瓶梅》第一回就交代了潘金蓮嫁給武大郎,終日鬱悶不歡,直到看見魁梧雄壯的武松,才兩眼放光,著手勾搭小叔,卻被武松義正言辭地拒絕。這部分跟《水滸傳》別無二致。另外的相同之處是王婆教西門慶使用“十分挨光計”,一分一分地偷晴(情),慢慢引誘潘金蓮上鉤。

不同之處有很多,最明顯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窗簾叉子打頭。兩部小說都描寫了這個情節,卻存在很大差異。《水滸傳》裡潘金蓮失手滑了叉子打到西門慶的頭,只覺得十分不好意思,“叉手深深地道了萬福”,僅此而已,作者沒有在她的心理波動上繼續著筆墨。而《金瓶梅》對潘金蓮在這個情景中有非常精彩的心理描寫:

當時婦人(潘金蓮)見了那人(西門慶)生的風流浮浪,語言甜淨,更加幾分留戀:“倒不知此人姓甚名誰,何處居住。他若沒我情意時,臨去也不回頭七八遍了。不想這段姻緣,卻在他身上!”卻是在簾下眼巴巴的,看不見那人,方才收了簾子,關上大門歸房去了。(第二回)

金蓮一見動情的心理一覽無餘。《金瓶梅》這麼寫是為了後面故事的延展做鋪墊,畢竟潘金蓮是女主角之一,她的形象需要慢慢構建、豐滿起來。《水滸傳》裡的潘金蓮只是一名配角,作者可能認為不必描寫太多,只需幾筆勾勒即可。

第二,潘金蓮的身世。《水滸傳》裡沒有交代她的身世;而《金瓶梅》裡添加了她的出生背景。從她纏得一雙好小腳我們看出,小時候原本家裡還過得去,甚至可以說是小康之家。能讓女兒纏好一雙腳的人家,肯定不是貧窮之家。但父親早逝,一家人陷入困頓。九歲的金蓮被潘母賣進王招宣(姓王的招宣使,官名)府裡學習琵琶和唱歌,成為一名樂伎。從小康之家的寶貝兒到變為一名樂伎,她心裡一定很悲苦和無奈。

第三,與張大戶的關係。《水滸傳》裡,潘金蓮因不願被張大戶收用,張大戶一怒之下把她白送給武大。《金瓶梅》講述的是張家主母徐氏發現張大戶和潘金蓮的苟且,張大戶懼內,怕徐氏胡亂發賣金蓮,便匆匆忙忙地把金蓮嫁給武大,不但不要武大一文錢,還給他們房屋免費居住,不收房租。除此之外,大戶私下給他銀兩做本錢,讓他做炊餅。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張大戶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繼續可以“踅入房中與金蓮私會”。每當武大挑擔出去賣餅,張大戶悄悄潛入金蓮的房間廝混。

另外,《金瓶梅》裡的潘金蓮對張大戶的態度頗值得推敲一番。在我看來,潘金蓮是心甘情願的被這個可以當祖父的老男人收用的。原因是,金蓮在張家已有三年,對張家的情況頗為了解。考慮到自己已滿十八歲,這個歲數在當時若還未嫁人,算是比較大了,她要為自己謀出路。張大戶膝下無子,儘管嚴重懼內不敢納妾,但他一定不甘心無子送終。恰好這時張大戶看上她,她才不會傻到拒絕。退一步說,若張大戶沒有看上她,金蓮也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勾引這老頭兒。張家家財萬貫,房屋百間,金蓮若能生下一男半女,就能夠名正言順地繼承整個家業,不用再承受賣來賣去的漂泊命運;若不能,憑著她的魅力,總有辦法讓張大戶納為妾,也就能順順當當地站穩腳跟。再不濟,不能為妾侍,也可以撒嬌賣痴,要老頭多多送金銀珠寶給自己,為以後的生活做儲備。不過,可嘆的是。潘金蓮太低估徐氏的潑天醋意,也太高估大戶的膽量。

最後,以英國小說家福斯特(Forster.E.M.)的觀點來總結,《水滸傳》的潘金蓮是扁平人物,形象較為單一,比如她的淫蕩形象;而在《金瓶梅》裡則是圓型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具有複雜性和多面性,比如她憎恨婢女秋菊,卻很愛護另一個婢女春梅。


西門的情感


《金瓶梅》和《水滸傳》中的潘金蓮,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大戶家使女,都因惱了大戶而懲罰性地將她嫁給了武大郎,都是外表漂亮、為人風騷、愛偷漢子,都曾勾引武松未遂,都因叉簾子叉竿打在了西門慶頭巾上而勾搭成奸,都因想長做夫妻而在王婆的慫恿下將自己的老公、老實巴交的武大郎一副砒霜送上了西天。當然,結局也相同,都是被武松挖心祭兄而死。

其實,還有一個相同,那就是王婆總結的所謂“偷情五法”、“捱光五件”:潘、驢、鄧、小、閒。即潘安的貌,驢大的行貨,鄧通的錢財,綿裡針的耐性,有閒功夫。兩書中關於此點記載大致差不多。不過,王婆在“五件”之外,又教了西門慶一個“十分法”,如何買綢娟綾棉交給王婆,王婆再請潘金蓮過來幫自己做送終衣服,然後,步步設局,步步驚心,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直到最後水到渠成。

兩書中的潘金蓮雖然很多地方相同,但不同的地方也太多了。在《水滸傳》中,潘金蓮只出現在24至26回中,限於篇幅,不可能寫得更豐滿,所以相對於《水滸傳》,《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那就豐富多了。這裡隨便舉她幾點《水滸傳》中不同的事情。

《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因為大戶想霸佔她,她不從,還告訴大戶的妻子餘氏,大戶因此記恨,便倒陪房奩,白白將她嫁給了又矮又醜的武大郎,想羞死她。《金瓶梅》裡,潘金蓮是張大戶家買的使女,模樣俊俏,又會品竹彈絲、描鸞刺鳳,才貌雙全,長到十八歲,一天張大戶乘餘氏出門,便把潘金蓮叫到房裡收用了。不想大戶一夕成癮,不顧身體,結果落下四五種病,終於被餘氏發現了,把老頭好一頓臭罵,又把潘金蓮毒打一頓。張大戶知道妻子不容她,便賭氣將潘金蓮嫁給了武大。

《金瓶梅》裡,潘金蓮殺了親夫,修成“正果”,正式嫁到了西門慶家,成了大娘吳月娘、二孃李嬌兒、三娘孟玉樓、四娘孫雪娥後的五娘,第五房妾。不過,潘金蓮美貌多情的外表下,卻是一顆善妒而狠毒的心,被她害死的人有數人:張大戶在潘金蓮嫁武大郎之後,還隔三差五地到她家裡,後因縱慾過度,結果丟掉了老命;武大郎因阻擋了她與西門慶的好事,結果被潘金蓮毒死;嫁入西門慶家後,因爭風吃醋,潘金蓮先後鬥死了宋惠蓮、李瓶兒母子;為了縱慾,潘金蓮又活生生把西門慶折騰致死;

後來,潘金蓮又與西門慶的女婿勾搭成奸,結果懷上了孩子,為了自保,她竟將自己的孩子打掉,把死胎丟入茅坑。可以說,潘金蓮身上,直接或間接害死了整整七條人命。


帝國的臉譜


《金瓶梅》中潘金蓮的形象脫胎於《水滸傳》。在《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淫且狠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的便是她“好偷漢子”以及謀殺親夫的罪行,而在《金瓶梅》中,她的形象較之《水滸傳》更為可怕,她縱慾、貪婪、嫉妒、狠毒得讓人印象更為深刻。

在《金瓶梅》中,她幼年喪父,後來被母親賣給張大戶,因為長得漂亮,她被張大戶悄悄收用,這裡的情節便和水滸有所不同,水滸裡的她還去主動告訴了主人婆,而在《金瓶梅》中,她是被主母發現了和張大戶的醜事,張大戶不得已把她嫁給了武植。

而這裡的武植,又分外地懦弱、醜陋,因為他為了得到張大戶的錢財,不惜讓張大戶繼續玷汙自己的老婆。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潘金蓮想要出軌尋找自己的幸福,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因為她自小生活的環境使然,她所能去找的對象,一是有力氣而看不上她的武松,二是有錢但隨時會變心的西門慶。

當然如果她在找到西門慶後,能夠到此為止,或者說就算偷情偷一輩子,也還有些讓人同情的,她的抗爭也還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但是接下來她所做的一切就讓人不敢苟同了:

她親手藥死了武大(武植),折磨武大和前妻的女兒迎兒,毒打秋菊,逼死了宋慧蓮,謀害了李瓶兒的兒子官哥兒,李瓶兒也因此抑鬱而死;

她費勁心機地討好西門慶,為了獨佔西門慶,做出種種讓人作嘔的醜態;

對威脅到她的妻妾婢女和妓女則心狠手辣,絕不放過;

她對男人極度飢渴,不正常的慾望,讓她對凡是能接觸到的男性都要下手勾引,用書中的原話說,“一夜沒漢子也成不了的”,除了張大戶、武植和西門慶外,尚有琴童、女婿陳敬濟和王婆的兒子王潮兒,在《金瓶梅》中,她就是這樣一個墮落而瘋狂的女性。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社會造成的,因為潘金蓮除了唯一的本錢美色之外,並沒有任何足以在社會上立足的東西,她用盡了一切手段去爭取自己想要的,在這過程之中,她不斷地抗爭和攫取,在畸形的家庭中掙扎,自己也是畸形的一份子。

最終她終於被複仇者武松挖胸掏心,從而完成了作者對這類女性的審判。


潯陽鹹魚


《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只是武松故事的一個片段,與西門慶私通、毒殺武大郎,就沒了,形象相對來說比較單薄。《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則是一百回書的主角,那就豐滿很多了。

就算我們對比在《水滸傳》和《金瓶梅》中都有的私通西門慶、毒殺武大郎這一段故事,也能很明確的看出二者對潘金蓮的描述有很多不同。其實,《金瓶梅》中所描寫的潘金蓮,更像潘金蓮,或者說,更像那個我們印象中的淫婦。


《水滸傳》中交代潘金蓮的出身,只說是張大戶的使女。《金瓶梅》中則加了一段:

「潘裁的女兒,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纏得一雙好小腳兒,所以就叫金蓮。他父親死了,做孃的度日不過,從九歲賣在王招宣府裡,習學彈唱,閒常又教他讀書寫字。」

潘裁縫的女兒,排行六姐這些都無關緊要。《金瓶梅》特地點出了潘金蓮有些姿色,纏得一雙好小腳。賣到王招宣府在《金瓶梅》中也是很重要的交代。因為王招宣府在後面還會有交代,王招宣的兒子整日尋花問柳,後來認了西門慶作義父,王招宣的老婆林太太也被西門慶搞到了手。總之,王招宣府是個很不堪的地方。以此來渲染潘金蘭的出身之地。


在一定程度上,在王招宣府的這幾年,早就了日後的潘金蓮,畢竟,潘金蓮在王招宣府時就這樣了:

「不過十二三,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品竹彈絲,女工針指,知書識字,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做張做致,喬模喬樣。」

王招宣府的這一層出身,是《水滸》中所沒有的。

在《金瓶梅》中,潘金蓮十五歲被賣到張大戶家,這就和《水滸》中的金蓮合上了。但在張大戶家還有個很重要的不同。


在《水滸》中,張大戶要糾纏潘金蓮,潘金蓮不從,這才被與了武大郎。《金瓶梅》中可不是這樣,而是:

「一日主家婆鄰家赴席不在,大戶暗把金蓮喚至房中,遂收用了。」

《水滸》中潘金蓮不從,《金瓶梅》中潘金蓮從了。這就明顯表現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了。


在《水滸》中,張大戶因潘金蓮不從,才把她與了武大郎。《金瓶梅》中卻是主家婆知道了張大戶與潘金蓮的事,不容金蓮,張大戶才把潘金蓮與了武大郎的。而張大戶把潘金蓮給了武大郎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方便自己享用。武大郎也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有時撞見了張大戶和潘金蓮,也不作聲。直到張大戶死了,潘金蓮才隨武大郎搬到了別處。

潘金蓮和武大郎在一起後,雖然《水滸》中直白的說:「這婆娘倒諸般好,為頭的愛偷漢子」。但這樣直白的判定似乎並沒有什麼力量。看看《金瓶梅》中是怎麼寫的:

「那婦人每日打發武大出門,只在簾子下嗑瓜子兒,一徑把那一對小金蓮故露出來。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門前彈胡博詞,撒謎語。」

這麼一寫,潘金蓮何等人物,躍然紙上,這就比單純說「為頭的愛偷漢子」有說服力。


單單就此而觀,《水滸》中的潘金蓮的形象還是比較模糊的,雖然《水滸》的作者明說了「為頭的愛偷漢子」,但那樣的斷語沒什麼力量。而《金瓶梅》的潘金蓮,似乎早已透漏出她是何等人物了。這些描寫的不同,都使得《金瓶梅》中的潘金蓮更像潘金蓮。


當然,後來金蓮勾情,王婆說技,都是一樣的故事了。


孫虛白


《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一個角色。

《金瓶梅》中的潘金蓮是一個道具。

《水滸傳》中如果沒有潘金蓮,就沒有武松上二龍山直至投奔梁山。

《金瓶梅》中如果沒有潘金蓮,還可以另找一個,只要是個女人,叫什麼都無所謂,甚至連“西門慶”也可以換做“東門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