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1968年12月10日下午,一个身穿和服身材瘦小的日本男人走向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台。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幽怨的笔调、高超的技巧完美展现了日本人的心灵(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并以此征服了评委,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人,也是亚洲第三人,这次获奖使世界文坛开始关注日本文学,他就是川端康成。

评委特别提到了川端康成的三部获奖作品,《雪国》、《古都》《千只鹤》,认为它们是川端康成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雪国》更被认为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号称诺奖史上最美小说。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雪国》的主要人物只有四个,情节也很简单, 它以日本新泻越后汤泽温泉为场景,讲述了东京的舞蹈研究者, 纨绔子弟岛村到温泉游玩的经历。岛村表面以研究传统音乐舞蹈为名,实际却想寻欢作乐。

他与当地的一名艺妓驹子一见钟情, 同时又对萍水相逢的叶子, 钦慕不已。渴望真爱的驹子和逢场作戏,心中充满虚无的岛村无奈分手。少女叶子用尽心力照顾重病的少年行男,行男撒手人寰,叶子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死去。

情节这样简单的作品怎么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因为它美,它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除了肉眼可见的文字之美,让人更加赞叹的是这部小说蕴含的思想和哲理之美,生命无常象飘落的樱花,人生寂寞如空灵的雪山。这部小说宛如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让人无限感慨。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本文将从虚无之美、物哀之美、禅意之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全面剖析。

虚无之美

一、 人生的虚无

花花公子岛村来自东京下町, 他祖上家产殷实, 现在衣食无忧,整日游手好闲,他认为人生如梦, 但这个梦必须编织下去。他孤身一人来到了雪国,寻找寄托。他觉得驹子的美是明亮的, 映在晨雪的镜中; 叶子的美, 是朦胧的,映在火车清冷的玻璃上。

驹子是真的爱岛村,但他对驹子若即若离,他和两个女人之间或者说他和所有人之间都有着巨大的鸿沟,他不理解驹子对生活和爱的真诚与热烈, 更想不通叶子为爱做的牺牲。他把叶子看做美的化身,可是这美是虚幻冷峻的,如镜花水月一般。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叶子的死使岛村爱的幻想破碎,但又形成了新的意境。小说最后写道:银河好像哗啦一声, 向他的心坎倾泻了下来。很明显, 岛村的精神世界是虚无的,他眼里的人生也是徒劳的。

小说以叶子开场,也以叶子的死收尾。岛村形容叶子声音空灵,映在列车车窗上的倩影美得不可方物,她的美不是来自现实世界, 而是来自遥远的幻想世界。

叶子从何而来,为什么要照顾行男,谁都不知道,这已经充满了虚幻的感觉。最后她打算跟岛村去东京做女佣,就算没有在大火中死去,她的命运也是凄凉的。虽然叶子追求幸福, 悉心照料行男,但最后她和行男都不幸死去,一切都归于虚无。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驹子出身卑微, 命运多舛,但她总是在努力,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但是, 她的行为在岛村心中都是无奈的、徒劳的,记日记是徒劳的,苦练琴技渴望学有所成是徒劳,不惜卖身筹钱给行男治病也是徒劳,恳求岛村的爱更是徒劳。因为岛村认为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空虚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而岛村心中的艺术是将自我沉浸于一个纯净的梦幻世界,在这里美才会永恒

二、 情景描写勾画出虚无之美

除了人物和爱情所展现的虚无,在情与景描写中,作者描绘出了虚无之美,空灵之美。以下几段描写成为经典。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是《雪国》的开篇名句,除了故事发生地点的交代外,大量留白从而给人空无一物、超越现实感觉。冬

天的深夜 “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让人感受到了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叶子的出场描写被无数文学爱好者奉为神笔,作者借用了岛村的眼睛,营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 “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 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 “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这种写法,让我们身临梦境,在幻想中被《雪国》的虚无之美打动。

小说的结尾,在岛村和驹子跑向蚕房的路上, 作者反复描写银河,他写道:“银河, 多美啊!驹子喃喃自语。她仰望着太空, 又跑了起来。待岛村站稳了脚跟, 抬头望去, 银河好像哗啦一声, 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可是在这时,带着浑身燃烧的火苗,美丽的叶子从二楼掉下来结束了生命。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在川端康成眼里,此刻叶子的死亡并不悲惨, 反而是美丽的,像银河一样灿烂,虽然她失去了生命却获得了自由,最后“银河向岛村心坎上倾斜下来” 的描写,告诉我们叶子的灵魂融入了美丽的银河,叶子在岛村心中复活了,达到了作者心中美的最高境界。

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日本人看来,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才是真实的,才能打动人,这就是 “物哀”思想。在日本文学中,它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愫,它不喜欢壮烈奔放的表达,而注重淡如止水的清雅。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这种文化传统形成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滨海多雾,雪山、林涧、温泉、瀑布等诸多美景一应俱全。

既有林木葱郁,雾雪迷离,又有竹林流水,庭院幽雅;同时日本灾害频繁,地震、雪灾、海啸、经常爆发,所以在日本人的眼里美是转瞬即逝的,须臾间便化为乌有,虚幻和忧伤成为了普遍的民族意识。后来,又加上佛教的强化 ,“物哀”意识最终形成

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追求日本传统文学的美, 注重传统文学中朦胧忧伤的格调。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他引用了日本古时的偈语,体现了他长期一贯的创作理念——“我心似此虚空,纵然风情万种,却是了无痕迹。”他在《雪国》中反反复复地细致描绘雪夜、落日、星空与山 峦,在情景交融中可以体会出淡淡的哀伤。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结尾对大火和银河的描写也体现了物哀精神,“从高空望下去,辽阔的星空下,大火宛如一场游戏无声无息”这是强烈的虚空感,在银河笼罩下,最后“无论远近 都统一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之中”了,对银河和大火 进行的交叉描写,叶子在大火中死去,岛村在银河的照耀下开悟。这一方面体现了虚无,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淡淡的忧伤。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川端康成把传统日本的悲哀、资本主义时代的悲哀和自己经历的悲哀融合在一起, 追求一种哀伤之美、毁灭之美,并在西方哲学神秘主义的影响下,找到了东西方世纪末精神的融汇点

禅思之美

日本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家,佛教对日本的影响无处不在。川端康成童年凄凉,孤苦无依中长大。佛教禅宗思想慢慢占据了他的内心。他曾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起来的”,“那古老的佛法的歌儿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

佛教禅宗的思想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 禅宗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空静”的,不受世间繁华打扰。于是,他将空旷的雪国设为背景,把雪看做世上最纯净的物质,其实就是在搭建心中的理想世界。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书中还有很多景物描写也独具匠心,倾泻而下的壮丽银河、烧死叶子的大火、暴晒的纱巾,皆为“空净”之物。另外,小说里出现 的众多意象,也反映了禅宗的思想,比如车窗的映像,秋虫之死,都体现出亦幻亦真、人生无常的禅宗思想。

他作品中的“禅宗”思想不是简单的传统思想,在吸收了传统思想后,他又进行了艺术加工,与日本传统“物哀”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的禅思。

《雪国》之中充满了对“虚无之美”的描写,以及人生“徒劳”的感悟,他认为无就是有,无是世界最真实的状态,是生命的开始。他希望可以透过生死,寻找真正意义上的“永恒”。他认为生死是一个轮回,人要在死亡中超脱,也就是涅槃。

他把我们引入更深层次的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小说结尾,叶子之死实际上就是禅宗的“开悟”,叶子在大火中丧生,同时“银河向岛村心坎上倾斜下来”。

在作者看来,叶子没有死,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实现了涅槃,叶子重生了,而且展现出岛村梦寐以求的永恒之美。

《雪国》:摇曳在虚无中的空灵之花


结语: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被人们称为最美诺贝尔文学奖小说。这本小说的美是独特的,有虚无之美,物哀之美,禅思之美,它们共同构成了“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认为人生是徒劳的,虚无的,只有死才能解脱,他把死亡看成艺术,1972年他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体力行了他的人生哲学。

斯人已逝,《雪国》是他为世界文化宝库留下的珍贵遗产,那些独特的“川端康成之美”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