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1、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市面上,講授“時間管理”的很多,可講述“時機管理”的卻很少。

如果說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精力管理,那麼時機管理的切入點便是“什麼時候做”。

《孫子兵法》裡曾寫道:“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指的是那些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

而時機管理,正是謀求在“更好的時機”出手,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追求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

如何在做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或許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的問題。

時機管理,基於人的管理,通過研究得出的規律來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對待一件事情的“開始、中間點、終點”,把握好每一部分的要點,能讓我們處於“不敗之地”。

本篇文章,結合丹尼爾·平克的《時機管理》和我自己的思考,為你講清“時機管理”,讓你在不同的時機節點,更加遊刃有餘。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2、為什麼要學習時機管理?

假設派你去一個陌生的城市,你第一個想法會想著怎麼去嗎?

不,你肯定先需要了解這個城市離你有多遠,交通是否方便,有著哪些可以選擇的選項,然後才是“怎麼去”。

時機管理,就相當於在具體行動前的“瞭解地形”,做到心中有數,事情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比方說在時機管理裡,便有一個名詞——“時間類型”。

根據研究,並不是每個人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度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類型”(chronotype),這決定了不同人的身心晝夜節律。

一部分人是夜間型,我們稱之為“貓頭鷹”:這類人日出很久才會醒來,討厭早晨,直到下午甚至傍晚才迎來高峰。

另一些人則是早間型,我們稱之為“雲雀”:起床很輕鬆,白天感覺活力充沛,晚上卻疲憊不堪。

大部分卻是“第三種鳥”,我們稱之為“蜂鳥”。這一類人既不會經常熬夜到深夜才睡,也不會每天五點鐘早早起床,一般在晚上11點之前睡覺,在早上7點左右起床,但是不是為了某一種愛好,他們即可偶爾的早起,也可以時不時的熬夜,比如說可以約朋友明天去遊玩,就可以早起,或者說參加聚會到凌晨,明天睡懶覺,這種人是比較隨性的。

德國科學家羅恩內伯格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判斷一個人的時間類型,想想你在不需要固定時間起床的“自由日”裡的行為,然後回答三個問題:

1、你通常幾點睡覺?

2、你通常幾點醒來?

3、兩個時間的中間點是幾點?也就是說,你的睡眠中間點是幾點?例如,如果你通常在晚上11點30分左右入睡,並在早上7點30分醒來,那麼你的睡眠中間點是凌晨3點30分。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根據上圖,你便能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時間類型”。

在合適的時間,做出更符合自身規律的事,這在社會學家眼裡,稱之為“同步效應”——指對在一個系統中所發生的事件進行協調,時間上出現一致性與統一化的現象。

例如,儘管晚上開車肯定更危險,但讓貓頭鷹們在早晨開車更不明智,因為這與他們天生的大腦謹慎和警覺週期不同步。

所以,學習時機管理,能讓我們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決策。

另外,時機管理包含的理論有很多,但核心都是為了讓我們在瞭解人類的一些行為的基礎上,選擇更恰當的時機,運用一些更好的方法,來指導我們更好地工作、生活。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3、怎麼運用好時機管理?

那麼,具體落實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藉助“時機管理”的力量呢?

一件事情,可以簡單地分成了“開始、中間點、終點”。

因此,結合丹尼爾·平克的《時機管理》,我們不妨探討一下,在這三個節點,如何做好“時機管理”。

01、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

①、藉助“時間地標”,重啟改變

“不管做什麼,我們都要充分利用起點的力量,力爭有一個好的開始。”

當人們遇到了一些煩惱的問題,我們經常在“是什麼(what)”上尋找原因。比方說:我們做錯了什麼?我們做些什麼能改善現狀?別人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我們?

然而,我們卻很少意識到,真正的答案其實隱藏於“何時”(when)中。起點對一個人的影響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象。事實上,多個研究證明,相對於結果,起點更為重要。

但是,儘管我們不能總是確定什麼時候開始,但是我們可以對起點施加影響,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不良結果的影響。

留心觀察,你會發現不少人喜歡在新年的第一天為自己羅列出一些目標,比如說:今年一定要好好鍛鍊、今年要多陪陪家裡人、今年要少喝酒……

一年中的第一天,社會學家稱之為“時間地標”。

在2014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三位學者發表了一篇突破性的時間科學論文。他們分析了時間跨度長達8年半的谷歌搜索數據後發現,“節食”這個關鍵詞的搜索量總是在1月1日這天飆升,比平常日子多出80%左右。

這或許沒什麼奇怪的,但是在每個月和每週的第一天,對該詞的搜索也呈激增狀態。在每個法定假日後的第一天,“節食”的搜索量甚至也攀升了10%。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節食”一詞的谷歌搜索量增長的時間地標

這意味著,在那些代表著某個週期“第一天”的日子,人們的動力開關會被重新開啟。

三位學者將之稱為“新起點效應”(fresh start effect),並用來描述這種現象:“日曆上的某些日期比其他日期更重要,人們用它們來“劃定時間的界限”,結束一個週期,進入另一個週期,翻開全新一頁。”

所以,當我們遭遇挫敗,不如藉助“新起點效應”,有意識地構建屬於自己的“時間地標”,讓自己能夠捲土重來。

你並不一定要等到每年的第一天才開始做些改變,從下個月開始、從下星期開始、從明天開始……甚至,從現在開始。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②、事前驗屍,助你開一個好頭

開始那麼重要,我們如何保證一個好的開始呢?

這裡推薦一個很好的辦法:事前驗屍。你可能聽說過驗屍,指的是法醫檢查屍體以確定死因。

心理學家加里·克萊恩(Gary Klein)對其進行了創造性的應用,將這種檢查從事後移到了事前。

假設你想要創業,在啟動之前,可以召集所有成員進行一次事前驗屍:

“假設一年後,我們的項目徹底失敗了,”你對團隊成員說,“問題出在哪兒?”利用後見之明,整個團隊會給出一些答案:

也許任務沒有定義清楚,也許人員太少、太多或人員不合適,也許沒有一個頭腦清醒的領導者或實際的目標。通過預先想象失敗,思考可能導致錯誤起點的原因,你可以預見一些潛在的問題,並在項目實際開始後規避它們。

通過“時間地標”,藉助新起點效應,讓我們重新開始一個改變。再借助事前驗屍這種方法,讓自己的開始變得更加理智,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管理好了“開始”這個時機。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02、中間點常常會讓我們洩氣,如何扭轉局勢?

《時機管理》中寫道:

“時機科學顯示,中間點對於我們做什麼以及怎麼做,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只不過這種影響力看上去有些奇怪。有時候,卡在一個項目、一個學期、一段生活的中間點上,會澆滅我們的興趣,拖延我們的進度。”

曾有人做過這麼一個實驗:

組織者聲稱該測試是為了考查成年人在運用一些童年技能方面的能力。他們交給受試者5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面所畫的形狀都是相同的,但被旋轉到不同的方向。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用剪刀儘量仔細地剪下卡片上的形狀。然後,研究人員把這些剪好的形狀展示給和此實驗無關的實驗室其他工作人員,請他們對這5種形狀的剪裁精確度從1到10進行打分。

結果是,受試者們的剪刀使用技能在開始和結束時是上升的,在中間有所下降。

“在有評判標準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受試者更可能在一個時間段的中間階段偷工減料,在開始和結束時則不會。”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人們更容易在過程中敷衍糊弄,這是人的天性之一。

但同樣地,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進行干預。下面介紹一些3個方法,可以讓你在中間點,重新激活活力:

①、設立中期目標

為了保持動力,或者重新燃起動力,分解目標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可以嘗試將大項目分成小步驟。

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進行減肥、跑步等活動時,往往在過程的開頭和結尾時動力十足,但到了一半的時候,總是卡在那裡,停滯不前。

例如,為了減肥10斤,在剛開始減輕體重和已經減了9斤的時候,人們會更努力。然而那些已經減了5斤的人,似乎就沒那麼高的熱情了。

一個解決方案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中間點。

不要想著總共有10斤,而應該在達到5斤的大關以後再設置一個子目標——7斤,並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子目標上。

正如在馬拉松比賽中,不要想你離終點線的距離,而應集中精力到達下一階段的小目標。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②、公開承諾中期目標

一旦設定了子目標,就要敢於公開表明決心。當有人讓我們負責時,我們才更有可能堅持到底。

克服困境的一種方法是,告訴別人你將如何以及什麼時候完成任務。

假設你正在寫小說、正在安排課程或者企業計劃的制訂已經過半,你可以在微博或朋友圈上發條消息,表示你將在特定日期之前完成當前部分。當那個時間到來時,請你的朋友與你一起檢查成果。

如果有這麼多人希望你交付,你會希望通過達到你的子目標來避免出醜。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③、海明威法,句子寫到一半就停下

美國作家海明威一生中出版了數十本書,但他曾經也是個拖稿大王,曾拖稿近兩年。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每次寫作,海明威都會在一個句子的中間就停筆,而不是把一個章節或段落寫完。

這種不完整的感覺像是點燃了火花,成為他第二天寫作的直接動力。

這個方法有效的一個原因之一,便是所謂的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即我們更傾向於記住那些未完成的任務。

當你處於項目的中間點時,試著用一個未完成的任務來結束一天,但要明確下一步,這也許能助燃你的日常動力。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通過以上這三點,相信你能很好地度過“中間點”,重新點燃活力。

03、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個“終點”?

結局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當然取決於你在哪裡結束你的故事。——導演奧遜·威爾斯

像起點和中間點一樣,終點悄悄地引導我們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提出了“目標梯度假設”(goal gradienthypothesis)。他建立了一條長跑道,並將跑道等分,在每一段的“終點線”處放置食物。然後,他把老鼠送上跑道,給它們計時,看每段跑道上的老鼠跑得有多快。

赫爾發現,“進入迷宮的動物會隨著目標的接近,而以更快的速度移動”。換句話說,老鼠越靠近食物,跑得越快。

這其實也揭示了“快速完成效應”(fast finish effect):當我們越接近終點,會越拼一些。

想必大家都有這種體驗:

  • 平時吊兒郎當,但在臨近考試時瘋狂複習;
  • 接到工作任務時不緊不慢,截止日期快到了,開始瘋狂工作;

……

但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完成效應的形式並不單一,也不全都是積極的。

例如,當我們接近終點時,有多種情況會減緩我們的進度。尤其是在創意性任務上,截止日期有時可能會減少內在動機,抑制創造力。

可是,就像赫爾研究的老鼠能夠嗅到終點一樣,無論是一大塊奶酪還是一丁點兒意義,都能激勵我們加快步伐。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另外,在終點,還有一個著名的“峰終定律”不得不提。

20世紀90年代早期,丹尼爾·卡尼曼等人在研究了患者做結腸鏡檢查和其他痛苦檢查的經歷後,提出了該定律,稱我們在記憶一個事件的時候,會把最大權重分配給該事件最激烈(高峰)和最高潮(結束)的部分。

因此,藉助“快速完成效應“和“峰終定律”,我們可以找到以下兩個方法,讓我們得到一個更加完美的終點:

①、想讓自己更拼命,營造出“終點”的感覺

知道了“快速完成效應”,當我們想要更快地完成某些事情時,便可以刻意營造出“終點”的感覺。

比方說,領導需要你週一完成某項工作,但你週末並不想工作,想在週五前就完成,那怎麼辦呢?

你可以設置一個“終點”的儀式感,刻意安排一個重要的活動在週末,如與人聚會、陪家人出遊等等,這使得你週末完全沒有時間再來做工作。這樣一來,我們就相當於人為地把“工作終點”提前到了週五,可以讓你更快地去完成工作。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②、有意識地創造一個提升的終點體驗

一件事情如何結束決定了我們後來會為它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這便是峰終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之一。

因此,如果想在日後想起來某些有意義的事,不妨有意識地創造一個”提升體驗”的終點。

比方說,畢業時多拍幾張畢業照,做一些瘋狂的、開心的事,這會給你大學生活留下幸福的回憶。

比方說,工作離開上一家公司,可以與老闆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這會讓老闆覺得雖然你離開了,但情誼還在,日後有需要還可以互相交流。

做好一個結束,營造一個“儀式感”,這會大大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那傢伙運氣怎麼那麼好?”| 談談你可能忽視的“時機管理”


總結一下:

本篇文章講述了“時機管理”,這是一門關於“何時做”的科學。

我們可以知道,學習時機管理是為了讓我們在不同的時機做出更好地決策,因此,我們應該合理地面對每件事情的關鍵節點——“開始”“中間點”“終點”。

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時間地標”,給自己一個契機重新開始改變,並依靠“事前驗屍”,避免一些可預見的危機。

中間點時,我們可以嘗試設立中期目標、公開中期目標,以及海明威法,來有效地扭轉中間點會遇見的倦怠感,重新激活活力。

終點時,我們可以刻意營造“終點”感覺,利用快速完成效應,加快我們做事的速度。根據峰終定律,做好“結束”時的儀式感,還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通過這篇文章,願你能夠把握合適的時機,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走上更幸福的人生路。

共勉。



若本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點贊、轉發、收藏~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評論區交流。

關注我,持續更新!


作者介紹:小天的書屋,專注於職場,致力於提升思維,願閱盡天下好書,執筆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