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专注于职场·自我提升·心理思维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1、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市面上,讲授“时间管理”的很多,可讲述“时机管理”的却很少。

如果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那么时机管理的切入点便是“什么时候做”。

《孙子兵法》里曾写道:“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的是那些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

而时机管理,正是谋求在“更好的时机”出手,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追求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

如何在做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或许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的问题。

时机管理,基于人的管理,通过研究得出的规律来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对待一件事情的“开始、中间点、终点”,把握好每一部分的要点,能让我们处于“不败之地”。

本篇文章,结合丹尼尔·平克的《时机管理》和我自己的思考,为你讲清“时机管理”,让你在不同的时机节点,更加游刃有余。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2、为什么要学习时机管理?

假设派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你第一个想法会想着怎么去吗?

不,你肯定先需要了解这个城市离你有多远,交通是否方便,有着哪些可以选择的选项,然后才是“怎么去”。

时机管理,就相当于在具体行动前的“了解地形”,做到心中有数,事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比方说在时机管理里,便有一个名词——“时间类型”。

根据研究,并不是每个人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度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类型”(chronotype),这决定了不同人的身心昼夜节律。

一部分人是夜间型,我们称之为“猫头鹰”:这类人日出很久才会醒来,讨厌早晨,直到下午甚至傍晚才迎来高峰。

另一些人则是早间型,我们称之为“云雀”:起床很轻松,白天感觉活力充沛,晚上却疲惫不堪。

大部分却是“第三种鸟”,我们称之为“蜂鸟”。这一类人既不会经常熬夜到深夜才睡,也不会每天五点钟早早起床,一般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在早上7点左右起床,但是不是为了某一种爱好,他们即可偶尔的早起,也可以时不时的熬夜,比如说可以约朋友明天去游玩,就可以早起,或者说参加聚会到凌晨,明天睡懒觉,这种人是比较随性的。

德国科学家罗恩内伯格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一个人的时间类型,想想你在不需要固定时间起床的“自由日”里的行为,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1、你通常几点睡觉?

2、你通常几点醒来?

3、两个时间的中间点是几点?也就是说,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几点?例如,如果你通常在晚上11点30分左右入睡,并在早上7点30分醒来,那么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凌晨3点30分。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根据上图,你便能知道自己是哪一种“时间类型”。

在合适的时间,做出更符合自身规律的事,这在社会学家眼里,称之为“同步效应”——指对在一个系统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协调,时间上出现一致性与统一化的现象。

例如,尽管晚上开车肯定更危险,但让猫头鹰们在早晨开车更不明智,因为这与他们天生的大脑谨慎和警觉周期不同步。

所以,学习时机管理,能让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决策。

另外,时机管理包含的理论有很多,但核心都是为了让我们在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的基础上,选择更恰当的时机,运用一些更好的方法,来指导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3、怎么运用好时机管理?

那么,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借助“时机管理”的力量呢?

一件事情,可以简单地分成了“开始、中间点、终点”。

因此,结合丹尼尔·平克的《时机管理》,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在这三个节点,如何做好“时机管理”。

01、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①、借助“时间地标”,重启改变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充分利用起点的力量,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始。”

当人们遇到了一些烦恼的问题,我们经常在“是什么(what)”上寻找原因。比方说:我们做错了什么?我们做些什么能改善现状?别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我们?

然而,我们却很少意识到,真正的答案其实隐藏于“何时”(when)中。起点对一个人的影响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事实上,多个研究证明,相对于结果,起点更为重要。

但是,尽管我们不能总是确定什么时候开始,但是我们可以对起点施加影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不良结果的影响。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不少人喜欢在新年的第一天为自己罗列出一些目标,比如说:今年一定要好好锻炼、今年要多陪陪家里人、今年要少喝酒……

一年中的第一天,社会学家称之为“时间地标”。

在201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三位学者发表了一篇突破性的时间科学论文。他们分析了时间跨度长达8年半的谷歌搜索数据后发现,“节食”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总是在1月1日这天飙升,比平常日子多出80%左右。

这或许没什么奇怪的,但是在每个月和每周的第一天,对该词的搜索也呈激增状态。在每个法定假日后的第一天,“节食”的搜索量甚至也攀升了10%。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节食”一词的谷歌搜索量增长的时间地标

这意味着,在那些代表着某个周期“第一天”的日子,人们的动力开关会被重新开启。

三位学者将之称为“新起点效应”(fresh start effect),并用来描述这种现象:“日历上的某些日期比其他日期更重要,人们用它们来“划定时间的界限”,结束一个周期,进入另一个周期,翻开全新一页。”

所以,当我们遭遇挫败,不如借助“新起点效应”,有意识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时间地标”,让自己能够卷土重来。

你并不一定要等到每年的第一天才开始做些改变,从下个月开始、从下星期开始、从明天开始……甚至,从现在开始。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②、事前验尸,助你开一个好头

开始那么重要,我们如何保证一个好的开始呢?

这里推荐一个很好的办法:事前验尸。你可能听说过验尸,指的是法医检查尸体以确定死因。

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Gary Klein)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应用,将这种检查从事后移到了事前。

假设你想要创业,在启动之前,可以召集所有成员进行一次事前验尸:

“假设一年后,我们的项目彻底失败了,”你对团队成员说,“问题出在哪儿?”利用后见之明,整个团队会给出一些答案:

也许任务没有定义清楚,也许人员太少、太多或人员不合适,也许没有一个头脑清醒的领导者或实际的目标。通过预先想象失败,思考可能导致错误起点的原因,你可以预见一些潜在的问题,并在项目实际开始后规避它们。

通过“时间地标”,借助新起点效应,让我们重新开始一个改变。再借助事前验尸这种方法,让自己的开始变得更加理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管理好了“开始”这个时机。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02、中间点常常会让我们泄气,如何扭转局势?

《时机管理》中写道:

“时机科学显示,中间点对于我们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只不过这种影响力看上去有些奇怪。有时候,卡在一个项目、一个学期、一段生活的中间点上,会浇灭我们的兴趣,拖延我们的进度。”

曾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

组织者声称该测试是为了考查成年人在运用一些童年技能方面的能力。他们交给受试者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面所画的形状都是相同的,但被旋转到不同的方向。研究人员让受试者用剪刀尽量仔细地剪下卡片上的形状。然后,研究人员把这些剪好的形状展示给和此实验无关的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请他们对这5种形状的剪裁精确度从1到10进行打分。

结果是,受试者们的剪刀使用技能在开始和结束时是上升的,在中间有所下降。

“在有评判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受试者更可能在一个时间段的中间阶段偷工减料,在开始和结束时则不会。”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人们更容易在过程中敷衍糊弄,这是人的天性之一。

但同样地,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进行干预。下面介绍一些3个方法,可以让你在中间点,重新激活活力:

①、设立中期目标

为了保持动力,或者重新燃起动力,分解目标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项目分成小步骤。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进行减肥、跑步等活动时,往往在过程的开头和结尾时动力十足,但到了一半的时候,总是卡在那里,停滞不前。

例如,为了减肥10斤,在刚开始减轻体重和已经减了9斤的时候,人们会更努力。然而那些已经减了5斤的人,似乎就没那么高的热情了。

一个解决方案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中间点。

不要想着总共有10斤,而应该在达到5斤的大关以后再设置一个子目标——7斤,并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子目标上。

正如在马拉松比赛中,不要想你离终点线的距离,而应集中精力到达下一阶段的小目标。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②、公开承诺中期目标

一旦设定了子目标,就要敢于公开表明决心。当有人让我们负责时,我们才更有可能坚持到底。

克服困境的一种方法是,告诉别人你将如何以及什么时候完成任务。

假设你正在写小说、正在安排课程或者企业计划的制订已经过半,你可以在微博或朋友圈上发条消息,表示你将在特定日期之前完成当前部分。当那个时间到来时,请你的朋友与你一起检查成果。

如果有这么多人希望你交付,你会希望通过达到你的子目标来避免出丑。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③、海明威法,句子写到一半就停下

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生中出版了数十本书,但他曾经也是个拖稿大王,曾拖稿近两年。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次写作,海明威都会在一个句子的中间就停笔,而不是把一个章节或段落写完。

这种不完整的感觉像是点燃了火花,成为他第二天写作的直接动力。

这个方法有效的一个原因之一,便是所谓的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即我们更倾向于记住那些未完成的任务。

当你处于项目的中间点时,试着用一个未完成的任务来结束一天,但要明确下一步,这也许能助燃你的日常动力。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通过以上这三点,相信你能很好地度过“中间点”,重新点燃活力。

03、如何更好地利用一个“终点”?

结局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当然取决于你在哪里结束你的故事。——导演奥逊·威尔斯

像起点和中间点一样,终点悄悄地引导我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了“目标梯度假设”(goal gradienthypothesis)。他建立了一条长跑道,并将跑道等分,在每一段的“终点线”处放置食物。然后,他把老鼠送上跑道,给它们计时,看每段跑道上的老鼠跑得有多快。

赫尔发现,“进入迷宫的动物会随着目标的接近,而以更快的速度移动”。换句话说,老鼠越靠近食物,跑得越快。

这其实也揭示了“快速完成效应”(fast finish effect):当我们越接近终点,会越拼一些。

想必大家都有这种体验:

  • 平时吊儿郎当,但在临近考试时疯狂复习;
  • 接到工作任务时不紧不慢,截止日期快到了,开始疯狂工作;

……

但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完成效应的形式并不单一,也不全都是积极的。

例如,当我们接近终点时,有多种情况会减缓我们的进度。尤其是在创意性任务上,截止日期有时可能会减少内在动机,抑制创造力。

可是,就像赫尔研究的老鼠能够嗅到终点一样,无论是一大块奶酪还是一丁点儿意义,都能激励我们加快步伐。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另外,在终点,还有一个著名的“峰终定律”不得不提。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丹尼尔·卡尼曼等人在研究了患者做结肠镜检查和其他痛苦检查的经历后,提出了该定律,称我们在记忆一个事件的时候,会把最大权重分配给该事件最激烈(高峰)和最高潮(结束)的部分。

因此,借助“快速完成效应“和“峰终定律”,我们可以找到以下两个方法,让我们得到一个更加完美的终点:

①、想让自己更拼命,营造出“终点”的感觉

知道了“快速完成效应”,当我们想要更快地完成某些事情时,便可以刻意营造出“终点”的感觉。

比方说,领导需要你周一完成某项工作,但你周末并不想工作,想在周五前就完成,那怎么办呢?

你可以设置一个“终点”的仪式感,刻意安排一个重要的活动在周末,如与人聚会、陪家人出游等等,这使得你周末完全没有时间再来做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就相当于人为地把“工作终点”提前到了周五,可以让你更快地去完成工作。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②、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提升的终点体验

一件事情如何结束决定了我们后来会为它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便是峰终定律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因此,如果想在日后想起来某些有意义的事,不妨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提升体验”的终点。

比方说,毕业时多拍几张毕业照,做一些疯狂的、开心的事,这会给你大学生活留下幸福的回忆。

比方说,工作离开上一家公司,可以与老板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这会让老板觉得虽然你离开了,但情谊还在,日后有需要还可以互相交流。

做好一个结束,营造一个“仪式感”,这会大大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那家伙运气怎么那么好?”| 谈谈你可能忽视的“时机管理”


总结一下:

本篇文章讲述了“时机管理”,这是一门关于“何时做”的科学。

我们可以知道,学习时机管理是为了让我们在不同的时机做出更好地决策,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地面对每件事情的关键节点——“开始”“中间点”“终点”。

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时间地标”,给自己一个契机重新开始改变,并依靠“事前验尸”,避免一些可预见的危机。

中间点时,我们可以尝试设立中期目标、公开中期目标,以及海明威法,来有效地扭转中间点会遇见的倦怠感,重新激活活力。

终点时,我们可以刻意营造“终点”感觉,利用快速完成效应,加快我们做事的速度。根据峰终定律,做好“结束”时的仪式感,还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通过这篇文章,愿你能够把握合适的时机,做出更正确的选择,走上更幸福的人生路。

共勉。



若本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评论区交流。

关注我,持续更新!


作者介绍:小天的书屋,专注于职场,致力于提升思维,愿阅尽天下好书,执笔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