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安提戈涅》最早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公元前442年寫的一部作品,被譽為

"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安提戈涅》在劇情上是忒拜三部曲中的是最後一部,卻是最早寫完的。在2380多年後,經法國當代作家讓·阿努伊於1944年重新編寫了這個劇本。我介紹的正是阿努伊改編的《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阿努伊,J.

《安提戈涅》這部戲劇講述的是克瑞翁在俄狄浦斯垮臺後當上國王,而俄狄浦斯的一個兒子波呂涅克斯勾結外邦進攻忒拜結果戰死。克瑞翁宣佈波呂尼克斯為叛軍並且將他曝屍外面不允許任何人埋葬他。波呂尼克斯的妹妹安提戈涅以遵循"天律"為由埋葬了她哥哥。她因違背了國王的命令而付出了生命。而安提戈涅恰巧是國王克瑞翁的外甥女和王子的未婚妻,王子因她的死而自殺,王后也因為痛失愛子而自盡。在我看來,這是一部裹著肅劇外衣,內核卻是通過闡述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從而探討人生底蘊,並且 符合"兩難結構"的作品。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將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巧妙放置在一個人生系列上,使之成為探討人生底蘊的作品

中國當代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餘秋雨曾說:"在文藝史上,一切寫成功了的人物形象,雖然都有被靜態解析的可能,但總是更明顯地體現藝術家的過程意識,亦即人生意識。"法國作家讓·阿努伊正是通過改編前人的《安提戈涅》,使之更加貼近兩千多年後現代人的生活,從而闡述著現代人的人生意識。比如,在安提戈涅臨死前與士兵對話時,士兵談論自己的生活加入了"住房、取暖、獎金、薪水、補助"等現代名詞。同時阿努伊在描述安提戈涅與克瑞翁的時候,刻意縮小他們的身份差距,努力讓他們變得平民化和普通化。這樣即便隔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仍然可以毫無障礙地理解這部戲劇所蘊含的人生哲學。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1. 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與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生哲學,產生巨大的矛盾

人生哲學,指的是以人生為研究對象的哲學思維,它主要內容包括人生的目的 意義和價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人生的行為和標準等等。它的根本目的是揭示人生的真諦,並從人生的實踐到哲學的反思和理論的總結,再從哲學和理論上指導人生實踐。

克瑞翁勸提戈涅不要再執意埋葬她的哥哥時,說:

我理解你,我在二十歲的時候也會像你一樣做。正為如此,我才細心聽你說話。我在歲月深處,傾聽著幼年的克瑞翁。像你一樣瘦小和蒼白。

我的孩子,這是職業的需要。那麼,請憐憫我,活下去吧。你哥哥的屍體在我窗前腐爛,我在為忒拜建立秩序而付出的代價也足夠多了。我的兒子愛你。彆強迫我也把你交出去。

我是國王,我決心不像你父親那樣野心勃勃,只是稍事整頓,使這個世界不那麼荒謬,如果這樣可能的話。不過是天天要去做的職業,像其他所有職業一樣。

從克瑞翁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他本身並不是一個非常熱衷於戰爭和權利的人,甚至把做"國王"成為一種職業。根據前文描述克瑞翁他本身是個文藝男,平日裡喜歡音樂和裝潢書籍。他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就要當國王了,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接受"王冠加冕"。當了國王以後,他表面上推行新的法律,但內心十分厭惡自己的行為,因此才會對安提戈涅說:"聽我說,我扮演一個不光彩的角色。"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克瑞翁扮演著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的代表者。

這類人往往安於現狀,對未來並不積極進取,也不會有什麼人生規劃。對於自己的人生往往採取妥協的態度,自己答應的事往往硬著頭皮幹下去。南唐後主李煜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安提戈涅在回覆克瑞翁的時候,她這麼說:

您是國王,您無所不能,但是您救不了我。既不能救我,也不能壓服我。

您想讓您的政治、您的需要、您的可憐故事拿我怎麼樣呢?我,我還可以對一切我不喜歡的事物說"不",我是唯一的裁奪者。

你們的幸福讓我覺得噁心。我要今天就有把握得到的一切,它得和我小時候一樣美——否則就去死。

從安提戈涅這些話來看,她本身並不懼怕死亡。全文中的安提戈涅是個拒絕長大的孩子、拒絕承認理性、拒絕國王的秩序、拒絕政治的正當性。在現代世界的精神荒原裡,孩子是保留人性純真的最後一絲希望。她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理想主義者,扮演著敢於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生哲學的代表者。

這類人往往目標明確,為了心中的理想往往可以不顧一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就是最好的典型。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2.將兩種人生哲學巧妙統一在同一個人生系列上,引人深思

在現代藝術家們認為:任何重要的人生哲學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生上。作者讓·阿努伊對劇本改編別出心裁,故意在劇本中把安提戈涅描述成"保留兒童習慣,並且是帶著兒童外形特徵"的小女孩,而國王克瑞翁卻是一個典型的成年人。劇本突出的主題是,成年人與兒童的區別是學會了妥協。國王克瑞安也說自己很可憐,因為他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看著曾經那個熱愛藝術的自己在一點點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成為一個不斷作出違心決斷的"劊子手"。

在《安提戈涅》這部劇中,劇作是把兩種人生哲學作了一體化的處理,讓觀眾領悟到:每個人都會經歷從童年走向成人這兩種年齡階段,從單純美好、敢作敢為的安提戈涅時代走向複雜陰暗、妥協被動的國王時代。

觀眾在戲劇結束後再次回味這部作品時,發現也會有自己的影子。童年時大家都天真無邪,相信世間一切的美好;成年後懂得人生不易,很多事情我們無可奈何只能"聽天由命"。到底我們將選擇何種方式度過我們這一生呢?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答案。一部好的藝術作品,並不是為了告訴觀眾如何處理問題找到解決方案,而更多的是平等地研究苦澀的人生中的普遍性問題。所以,《安提戈涅》不僅為一部肅劇,而且成為了一部介紹人生底蘊的作品。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黑格爾

”兩難抉擇“導致 "兩難結構",最終留給後世無盡啟發與探索

《安提戈涅》是一部很有名的悲劇。黑格爾在《悲劇學理論》中指出:真正有價值的悲劇不是出現在善惡之間,而是出現在兩難之間。在古希臘悲劇中的幾個最高典範,都是兩難結構,而支撐兩難的就是"天律"。凡是"天律"所致,便是人類生存的主要痛癢之處,因此也是大藝術家的投命之處。

餘秋雨在《偉大作品的隱蔽結構》一書中這麼寫道:"只有極少數作品的對峙永遠沒有強弱之分的,永遠有犄角對犄角、針尖對麥芒,才被稀世的慧眼發現,並分辨其中的對峙究竟是意氣所致還是"天律"所致。在我看來,餘秋雨這裡指的"對峙"和"天律"以及"兩難",實際上是人在價值觀的臨界狀態下所要面對的兩難抉擇。每個人在兩難下所作出的抉擇,正是他人生的走向。

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敢作敢為,堅持內心美好,她是諸神的天律勇敢的執行者和捍衛者。但她生活在人間,不得不受到國王克瑞翁的統治和管轄;而國王克瑞翁,雖然是本國律法制定者,即便他也知道自己的角色不光榮,但為了維護統治,為了扮演好"國王角色"不得不強硬實施律法。最後克瑞翁處死安提戈涅,他雖然在這場對峙中存活下來,但失去了摯愛的兒子和妻子;安提戈涅雖然死了,但得到了妹妹的追隨和眾人的支持。

擁有王權的克瑞翁雖然處死了反叛者但他失去了至親和人民;支持天律的安提戈涅雖然失去了生命同樣也將承受"死者未經安葬,會永遠遊蕩不得安息"的天律後果。<strong>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說明,到底安提戈涅和克瑞翁誰才是這場對峙的最後贏家。也沒有人可以說清楚,當天律和制度發生衝突,到底該怎麼選擇。這樣的文章內容正符合了黑格爾所說的“兩難結構”。

黑格爾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兩難結構”指的是兩個片面都有充足的理由,相持不下 又相輔相成的悖論。在他看來,兩難結構就是對峙雙方永遠無法達到一方勝出另一方。正是這樣的“兩難結構”才讓後世不斷探索, 讓作品擁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正如文學界常說的:“平庸的作品驗證常識,偉大的作品探索未知。”

《安提戈涅》:從人生哲學、兩難結構,剖析這部戲劇的魅力

"我們從來只見到事物的一面,另一面沉浸在可怕的神秘黑夜裡。人類受到的是果兒不知道什麼是因:所見的一切是短促 徒勞與疾逝。"——雨果

雨果的話表明,"神秘"對人類來說,往往只是知其果不知其因。因此,神秘的那一面是需要人類去不斷探尋的。所以,《安提戈涅》正是因為它的“兩難結構”不僅僅在後來引發了"善法"與"惡法"的探尋,對我們當今"天律"和"制度"的討論仍然具有很大的啟發。

《安提戈涅》這部兩千多年前的肅劇之所以能在後世不斷流傳並且不斷被改編,正因為它是一部具有人生底蘊的作品,通過描述的是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與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生哲學讓每個觀眾由此反思自身的生活哲學;同時劇中闡述的"兩難困境"在跨越兩千年來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仍然引導人們不斷探索人與未知神秘世界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