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虞朝?

果味梦


答案是没有虞朝。

在过去,有虞夏商周这种说法,其中夏商周是通常我们说的三代,也就是封建时代之前的三个朝代,因此,有人会认为既然夏商周是三个朝代,那么虞应该也是一个朝代了吧。

其实不是的,虞指的是虞舜,也就是我们说的尧舜禹中的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也被后人称为五帝之一。因出自有虞氏,所以也叫做虞舜,虞是氏族或者说部落的称呼,但却不是朝代的称呼。

同样,舜之前的尧帝也有类似的称谓,叫做唐尧,因为其出自陶唐氏,所以叫做唐尧。这同样是部落和氏族名称,不是朝代的称呼,难不成有虞朝,就不能再有个唐朝?

朝代是后来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的社会形态,目前我国确认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朝代是商朝,而夏目前还只能作为一个文明而存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夏文明已经形成了朝代的规模了。

在三代之前,我们说是一个万邦时期,类似古埃及统一之前的城邦时代,各个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形成了各自的小文明地区,拥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有自己的首领。这些可以成为古国,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大首领,所以不能称之为朝代。

我们目前的考古可以清晰的显示当时的社会,比如山西陶寺遗址很可能就是尧帝的都城,而舜帝的都城目前也在确认中,还有其他很多同时期的古城遗址和部落遗址,都可以说明当时并不具有统一的朝代。

所以,虞指的是五帝的虞舜,而并非是虞朝。


寒萧99


中国历史上肯定有虞朝!

甚至还有文明水平更高的前明朝,但不算国家水平的朝代,国家水平的朝代只有虞朝。

理由很简单,

(40)公元2297年到公元2324年,第二公有制社会中期。

(39)公元2252年到公元2297年,第二公有制社会早期。

第二公有制社会西方领先。

(38)公元2179年到公元2252年,第一公有制社会中期。

(37)公元2061年到公元2179年,第一公有制社会早期。

第一公有制社会,东方领先。

(36)公元1871年到公元2061年,第三私有制社会中期。

(35)公元1563年到公元1871年,第三私有制社会早期。

第三私有制社会,西方领先。

(34)公元1065年到公元1563年,第二私有制社会中期,

(33)公元258年到公元1065年,第二私有制社会早期,

第二私有制社会,东方领先。

(32)公元前1047年到公元258年,第一私有制社会中期。

(31)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前1047年,第一私有制社会早期。

第一私有制社会,西方领先。

(30)公元前6574年到公元前3158年,第三原始公有制社会中期。

(29)公元前12098年到公元前6574年,第三原始公有制社会早期。

第三公有制社会,东方领先。

(28)公元前21044年到公元前12098年,第二原始公有制社会中期。

(27)公元前35513年到公元前21044年,第二原始公有制社会早期。

第二原始公有制社会,西方领先。

古今两端应该都是全球性的时代。中间东西方轮动,每一个段落时代长度的公比为黄金分割率0.618。直系新形态都是在前一个时代中期的3/8个时代处诞生。

但是,除了直系新形态,还有失败的尝试。

公元1871年到公元2061年,世界资本时代中期,除了成功的中国这个直系新形态,还有西欧的巴黎公社,以及东欧的尝试。而且,现在西方也开始有新形态社会的萌芽了例如川普。

公元1065年到公元1563年,除了西欧的成功的直系新形态资本萌芽。还有东方的宋元资本萌芽,明朝资本萌芽被学术否定,正常。就象我们否定川普一样的情况。但是,宋元资本萌芽尝试不容学术否定。尽管演化中被明朝事实否定。

公元前1047年到公元258年,世界第一私有制社会中期,除了有东方成功的直系新形态社会,还有西方的新形态尝试,我们知道,铁器革命必然导致个体家庭劳动的兴起,铁器革命西方和西亚最先最轰轰烈烈,个体家庭劳动很普遍。后来马其顿帝国时代被事实大量否定,公元前220年后的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代,在斯巴达克起义之后,隶农制开始流行,东方可以看不起这样的封建生产关系,加以否定,没关系,但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方大规模铁器革命时代的封建生产关系萌芽的尝试,是不容否定的。

同样的道理,公元前6574年到公元前3158年,除了,西方的直系新形态成功萌芽,还有东方失败的国家尝试。这个时代的前半部分的国家尝试一度是成功的。这个时代后半部分的东方的文明萌芽不被学术承认,也可以理解。但是,曾经更早的时间毕竟成功过,科技水平就不会低,文明要素残留的就不会少。

然后,每个时代早期的很早的时间,被超越的曾经领先的大区,一定会诞生成功的新形态,虽然已经不领先世界了。以黄金分割率0.618的平方0.382为公比,以公元2369.8年为极限时间,任意指定时间,距离极限时间公元2369.8年的长度,乘以或者除以公比2.618,得到一个新的距离时间,转化为公历纪年,就是指定时间的对应时间。

公元475年,西方虽然不领先了,但是开始进入封建生产关系时代。

对应公元1645年,东方虽然不领先,但是开始进入经代。

又对应公元2093年,西方虽然不领先了,但是,也进入了第一公有制社会,

公元2264年,东方虽然不领先了,但是也进入了第二公有制社会。

同样的道理,以此类推,公元前2592年,黄帝联盟终于完成国家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2592年到公元前2070年,就是中国的虞朝国家。

公元475年实际从公元396年日耳曼人大迁徙开始,就已经建立蛮族封建性国家了。

对应公元1616年后金已经建立。

公元2081年,星火已经在西方点燃。

同样对应,公元前2798年,持续文明的星火已经在东方大地点燃。这是虞朝的上限。

和传说完全吻合,黄帝英雄时代为公元前2798年到公元2592年黄帝实际是一系列有为君主的浓缩。





点史成今


非常有可能有这个朝代。有耐性的可以继续看下去。

我国古代历史上,世人通称的是夏、商、周三代,某些古籍或称虞、夏、商、周四代。夏代以前,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并说舜在位五十年;而夏、商、周各传位数百年,称帝王名号者都在十人以上,有虞氏作为一个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强。

《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馀岁。”按照这种说法,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由于虞代可知之事甚少,致使世人将其处之于可有可无之间,所以有虞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很有必要探个究竟。可以先从有虞氏的世系说起。《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按照这个说法,幕、禹、契、弃都是本族中最有地位的人。不过到后来,禹、契、弃常被人称道,而虞幕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国语·鲁语上》记有春秋中期展禽的话:“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而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在这个说法中,幕的地位是和杼、上甲微、高圉、太王相当的,也就是说幕还不是有虞氏的始祖。

《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晋国的史赵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在这个说法中,虞的世系很长,舜与遂二人尤为出众,至于瞽瞍,也不是像后世传说中的那样顽固不化。又《左传》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记晏婴之言:“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这都是有虞氏可以考见的几个名号。

《史记.陈杞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陈,舜后。”宋衷注云:“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祀舜。”是虞遂为夏殷间人,箕伯、直柄犹在其前,当为夏时人;伯戏在其后,则已入殷代。《左传》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记载,少康为寒浞之子浇所迫害,得到虞思的庇护。虞思能协助友邦之君恢复故国,说明其国力尚强,其时代应在箕伯、直柄之前。

又襄公二十五年郑破陈后,子产献捷于晋时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胡公名满,亦称妫满。又舜之子商均,虽未为天子,而犹为列国之君。可知虞之立国,历夏、商而不绝,至周时转而为陈,战国时则为田齐,史书中已有系统的记载,须加辨明者为夏代以前之事。

经过战国时人整理的史书系统,以历代帝王之祖皆为黄帝之后,写成《五帝德》和《帝系姓》二文。其中所记虞之世系,从黄帝到舜共为九代,而尧为黄帝的五世孙,从黄帝到禹也是五世。最令人不可解者,是尧传位给舜,并嫁以二女,其后舜又传位给禹。从时间和伦理方面说,这都是不可能有的事情。但其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关于有虞氏多出来的四个名号,即穷蝉、敬康、句芒、原有一定的来历,传说整理者不能任意取消,为了建立一个统一于黄帝之下的古史系统,虽有很明显的矛盾也顾不得了。

根据以上所引用的资料,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如下:幕,穷蝉,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名号。其间的关系,除瞽瞍与舜及舜与商均为父子外,其他都已很难了解。又按展禽之言,“幕能帅颛顼者也”,似应增加颛顼一名;不过颛顼的问题较复杂,舜的时候还有颛顼氏这一氏族的存在(见《左传》文公十八年),可能有虞氏为出于颛顼系统中的一支,而在这一支中可知的名号,应以幕为最早。有虞氏的世系既可略为考定,则其历史地位不难得出确切的结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晋卿范宣子自述其家世云:“昔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以虞为最早的时代之称,陶唐氏为当时的列国之一。《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云:“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是陶唐氏曾一度强盛,而未能长期保持下去,很早就灭亡了。在传说中,尧为陶唐氏之君,传位于有虞氏之舜,所传授者实为共主之位,而非唐国之君位。在列国林立的时期,共主的地位高出各国之上,可以称王、称帝、称天子,但统治人民的实权则在各国之君,共主的实权也是限于其本国之内,对列国而言不过为平息列国之间的争讼,接受人民的歌颂及接受列国之君的朝觐;朝觐时不免要带些土特产为礼品,后来便发展为贡赋了。与后世中央集权加强的帝王相比,实权相差甚远。

所以,天子之位可由列国之君互相转让,当时是行之自然,绝无特异之处。尧、舜、禹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这样。到战国时,诸子特别强调了尧、舜禅让的仁德,以讽示当时的统治者缺乏仁德,或怀有某种政治目的。实际上是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家社会性质,不能以同样的形势相提并论的。《荀子·非相》云:“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韩诗外传》卷三亦有此文,而字句略相异。其有关实际情况者,为“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韩诗外传》作“虞、夏有传政,不若商、周之察也”。这段话说明,“五帝”为最古的时代之通称,而不是五个前后相继承的帝王。二书相异之处,则表明《荀子》以有虞氏并入五帝时期,《韩诗外传》则以虞、夏、商、周同为五帝之后的朝代。但有虞氏与其后的夏、商、周三个朝代有明显的相异之处:后三个朝代都是保持了共主之位,以父子兄弟相传,有明确的世次可寻;有虞氏之时,则共主之位在不同的氏族之间可以互相转让。其实夏作为一个朝代,是帝杼以后才形成的,其前是和有虞氏的时期一样不固定的。所以在有虞氏的时期,共主的地位不固定于一族成为特色,与五帝时期无异,于是《荀子》合之于五帝时期中。有虞氏为共主的人可能较多,在虞幕与舜之间,穷蝉、敬康、句芒、牛等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几个名号。而舜的成就最大,任用禹治平水土,举用八元八凯为十六相,除掉浑沌等四凶。

这些美政不能合于“无传政”的五帝时期,因而不能不承认有虞氏为一个朝代。由于有虞氏为共主的时间本来很长,舜只是其中最后的一个,故从属于五帝时期亦无不可。这样看来,有虞氏的历史地位是较为特殊的,既不同于后世一系相传的朝代,亦不同于惟有名号传于后世的五帝时期。这是古代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一个时代,而且是很长的时代。其时可能已经有了瞽史,所以能够保存虞代的一些名号和事迹。韩非称,“虞夏二千馀岁”,其根据应即为瞽史的传说,这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阅微堂杂记


答案是没有!

中国历史如果从中国的文字史首次成体系的甲骨文出现,只能从商朝中期算起!

虞朝只是学术假设而可能存在的证据!

在《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引用的都是西周、春秋时人的话。《墨子》、《司马法》、《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亦把虞和夏商周三代放在并列的关系。这些古籍并未把尧的“唐”朝与夏商周并置,《尚书》中的《虞书》也记载了尧的事迹,尧本身也是舜的岳父;这说明唐尧可能也属于虞朝,但尧与虞朝的关系不是非常清楚。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三后”是指三个朝代的后代,已经成为庶姓。春秋时,周朝姬姓仍为嫡姓,“于今为庶”的三后只能是虞夏商三代的后代。《国语·鲁语上》: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这说明,幕是虞朝的中兴君主。

通过这些资料,一些学者估计,虞朝可能并不只是虞舜一代,而是一个和夏商周一样长达数百年的王朝。

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主要是龙山文化,处在金石并用时代,有一些原始的大型城市遗址,例如尧王城遗址、陶寺遗址等等,其中陶寺遗址已经存在成规模的宫殿和王族墓地,当时可能存在一个以部落联盟为形式的王朝。

有虞氏部落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带活动,都城在蒲阪。而舜禅让给禹后,禹上演了“隔代遗传”的好戏,让自己的儿子启间接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家天下”的夏朝。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禹和启对仍很强盛的有虞族进行迫害是可以想像的。禹将舜的儿子封于河南虞城,实际上是强迫有虞氏进行迁徙。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大量向南、北、东方迁移,有虞氏进入衰落时期。少康受到伯思的帮助,其时伯思的封地是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伯思给了少康巴掌大的一块地叫纶邑,在虞城东南。《左传·哀公元年》载,少康逃奔有虞国,“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后来少康夺回夏朝权位,有虞族的一支后裔虞遂一直留居在蒲阪。至于其他有虞部落后裔的分支,虽有不少,但大都不成气候。周武王灭殷商后,因有虞氏的虞阏父做周室的陶正有功,周武王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虞阏父的儿子满,封他在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是为胡公。



陳遵旨


各位从历史教科书中大约已经知道,中国远古时代,夏商周为华夏最早的朝代。其实不然,很多历史观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形成,却在之后被推翻。例如,在夏商周之前有一个虞朝,这在古籍《左传》和《国语》中就有非常明确地记载,儒家经典《论语》中也屡屡提到尧舜,但在后世却被人说成虞朝是墨家为宣传“禅让说”专门臆造出来的,并说尧舜不过是“上帝”的分化,并非真实历史人物。显然,《左传》、《国语》及《论语》并非墨家经典,为什么要将质疑对准墨家呢?就因为墨子学说更加信古而敬畏原始历史成因?在这里我宁可相信古人也不相信后世的史学家们对于历史的“再创造”。古人离古史更近,他们的发言权更加值得尊重。

我深信夏朝之前有一个虞朝,而这个虞朝的前后,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伟人,一个叫做尧,一个叫做舜。这二人之所以是伟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推行的“禅让制”。

古史记载,尧是黄帝之后最有本事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在生前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杖让位于舜,以舜为帝。这种让位,即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贤人,历史上称为“禅让”。

史料还记载,尧传位给舜,同时留下“允执厥中”四字遗言;舜再传位给大禹,进一步归纳为十六字遗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遗言又被大唐文学家韩愈称之为“原道心法”,象征着中华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学说。

“禅让制”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主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统治者和平交权,承前启后,没有阴谋,没有流血,人们心悦诚服地在公认的领袖带领下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一年复一年的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然而忽然有一天,平地一声惊雷,打破了若干个世纪的宁静。

(图)大禹治水

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政变就此产生!

政*变的领导人是谁?不是舜的部下,也不是大禹的部下,而是被后人千称颂万赞美的大禹本人和他的儿子启。

大禹治水的功德,被后人铭记歌颂,勿庸置疑,这是他伟大的一面。然而他也有卑劣的一面,就是他怂恿自己的儿子破坏和断送了祖辈先贤们的祖训即“禅让制”。

本来按照祖训,威望达到顶峰的虞朝最后一任统治者大禹已经制定了自己的继承人为德高望重的皋陶。皋陶还在舜帝在世时就是负责刑法的大法官,也算三朝元老了。如果皋陶顺利接班,那么虞朝很可能还会继续承袭下去。可是历史的长河突然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皋陶没有先兆的抱病而亡。大禹在联盟长老会议上,不得已只得听从众长老的建议,让皋陶的儿子伯益继承自己的王位。因为皋陶的儿子伯益也是一位功劳很大且又是德才兼备的能人。

伯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有谋略有才干的大智慧者。他在大禹执政期间,开发土地,建立城邑;垦荒山林,兴建农田。大禹治水,他是得力干将,鞍前马后,功勋卓著。著名的《山海经》就是以他为素材的原始记录。他的地位,仅次于禹帝和自己的父亲皋陶。皋陶离奇病死之后,虞朝的帝位非他莫属。

然而,此时大禹的心里想到的却是自己的儿子启。

大禹心里懵懵的,总觉得这个“禅让制”一点也不科学。自己的儿子启也是非常能干的人,而且更年轻,更聪慧。为什么不能将王位传给他呢?那个祖训真是一个障碍,一个麻烦。王权是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切不可轻易拱手让人。但是,儿子启虽然不错,可威望和功劳与伯益相比还差很大一截,这可如何是好?

自然,王权很巩固的大禹与儿子启开始了一系列计谋活动。他首先安排启承担很重要的国家大事,将本来属于伯益份内的具体事务划归启来管理,以让启建功立业。这样一步一步的排斥伯益,渐渐使得启的口碑愈来愈好,而伯益却显得整天毫无建树,从一个贤人变成一个边缘化了的闲人。

大禹还想到一个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计策,即用当时天下九个州出产的青铜,铸造九个大鼎,一来体现王权的威严和一统天下,二来作为权力的象征,谁来监管这个浩大的工程,谁就会获得直接的利益。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到远古的一个特定时期,必将有一个历史的视频记录下这一场景:

伯益实在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前往帝宫拦住大禹:

“大王,臣听说您要将王位传给您儿子启,是这样吗?”

大禹心里微微一颤:“益啊,你这消息从哪里听来的?”

伯益提高了嗓门道:“到处都在这么说。说您想打破‘禅让制’,想把王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家族中。”

大禹略为迟疑,然后冷静地对伯益说:“唉,传话的人别有用心,听话的人太上心。涂山诸侯会盟时我不是当着所有部落长老的面表了态的吗?先前大家一致同意举荐令尊皋陶为我的接班人。令尊不幸离世,大家又推举你为我的继任者,我也是同意了的,怎么,你也要怀疑我?”

伯益谦卑地回应道:“臣哪敢怀疑大王,但臣发现大王将所有大事放手让启在管理,而臣基本上无事可做。大王啊,臣并不贪图您的王位,但是,如果您传亲不传贤,天下一定会大乱,臣担心我们的家国从此陷入危险啊。”

大禹很不高兴地打断伯益的话:“这是哪里话?就算是传亲,你又何以认为天下就一定会大乱呢?”

伯益心有不甘地说:“其一,因为各路诸侯本来是平等的,有机会因敬业,因功勋,因才德,成为王的候选人。以后没有了这个因素,各路诸侯就会离心离德,甚至自立为王。其二,因为自先祖尧舜以来直到大王您,都是以德行和政绩被推举为王,而不是私下相授权柄。如果从您开始而推行‘家天下’,您的一世英名就会毁于一旦啊。”

大禹似有所动,充满感情地对伯益道:“益啊,当年你我都在舜帝手下做官。你协助我治理洪水,还开凿打井灌溉良田,取得了辉煌成绩。你还提醒我做大事要胸有全局,要遵纪守法,要任人唯贤。没有你和你父亲的帮助,就没有我所取得的一切。何况你在黎民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我能负了你吗?”

伯益感动得声泪俱下:“臣一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并不是盼望着接大王的班。只是大王和众长老一致推选臣为继任者,臣就学习着怎样管理好国家,并有很多规划蓝图。如果臣突然发现将无所事事,臣当然会失望,甚至会有一种被愚弄而痛心的感觉。”

大禹表示理解伯益的心情:“是的,我是让启学习着怎样管理国家,但那不是为了和你争权,而是希望他将来也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不希望他碌碌无为,我愿意他未来能协助你管理天下。”

伯益松了一口气,自嘲起来:“看来是臣多心了。如此看来,倒像是臣在争权。好吧大王,臣太冒失了,臣再不提这个话题。那么,最近诸侯各盟长老拟定的监制铸造九鼎的宏大工程,依惯例就交给臣去执行吧?”

大禹踌躇半晌,说出他的决定:“我已经将这个重任交给启了。你以前很辛苦,现在就好好的休息一下吧。”

伯益傻眼了,怔怔地呆在那里。这……这不我还是靠边站了?

大禹的声音却还在那里滔滔不绝:“九鼎铸造完后,将成为镇国之宝。九鼎至尊,天下一统,王威四方……”

伯益还怔怔地呆站着,等他清醒过来,大禹已经离开了宫殿。

这段历史的对话视频,将大禹的两面性展现了出来。大禹治水,大禹治国,皆成为世世代代膜拜的英雄。但是大禹的另一面却极为伪善。他违背诺言,努力开创家天下。伯益眼看局势朝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却毫无办法扭转局面。他只得静观其变。

不久,大禹东行,到江南会稽去巡游 ,在旅途中驾崩,据说享年一百岁。

不少历史教科书,或者说是一些百科书上说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这种说法简直错得离谱。实际上大禹是虞朝的末代君王,与夏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也就是说,夏朝的开启者不是大禹而是他的儿子夏启。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果断地发动了政*变——启在钧台召开了各地诸侯参加的盟会,他在会上突然宣布自己是夏王,也是九州王。伯益大声抗议,认为这破坏了先祖先帝们制定的禅让制,是以“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伯益表示,原来大禹选定我来接替王位,而且诸侯长老会盟已经认可。现在启却不顾廉耻将王位抢走,这件事违背祖训,违背道义,作为真正的君王继承人,我要奋起反抗,坚决讨伐阴谋叛逆贼子。但是启率先出动了王家军队将伯益轰出了国都。


在拥护禅让制与拥护世袭制两大派别之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拥护启的王军与拥护伯益的地方诸侯有扈氏的部落军队在甘这个地方打了两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第一场甘之战以夏启的王军失利而结束,启改变策略后再次与有扈氏交战,第二场甘之战以有扈氏军队失败而告终,伯益也遭到启的杀害。政变以启获得最终胜利,启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自此“禅让制”寿终正寝,“世袭制”正式登台,而父王子继的“家天下”“世袭制”从此成为华夏文明沉重的负能量。一次政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体制结构。

有不少人认为“禅让制”后来还继续存在过或偶尔的冒一个泡,例如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其实,这些所谓“禅让”只是利益集团的交换,是从一个“家天下”交给另一个“家天下”,完全没有会盟投票推举的“公天下”特征。这样的“禅让”实际上是胜者一方的“逼让”或败者一方的“退让”,与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丝毫没有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大禹和夏启父子俩合谋的第一次政变,最终导致了“禅让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千秋功罪,大禹夏启。“禅让制”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消亡,叙说了一个王朝的诞生,也同时为后世开创了连锁效应的政变示范。这是中国历史的幸耶还是不幸?


孤城影随


且不说有没有,欧洲文明靠一个流浪汉死瞎子的说书本子就能证明自己是个文明国家的历史。到了中国这,各种苛刻的考古,各种证明,人家不承认。我真不想骂点神马了。











画语者花关索


有没有虞朝不好说,但绝对不止西方国家说的公园前1500年,照西方的断代中国人貌似一夜之间就发明了文字并会书写和利用,可他们对文字的发明、形成和使用又是另外一种说法。西方对中国历史的否定甚至贬损其实别有用心,就是要诱导中国人自己怀疑和否定自己的历史,最终动摇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谎话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是他们惯用的手段。


用户57739675


是有这种说法。“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有观点认为它是唐尧死后建立的王朝,他继承了唐尧时期的一切政治遗产,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国家的体制,都是延续着唐尧时期的制度。


辉哥史话


考古学家都不知道,我心中认为,虞是一个部落名称,舜是虞部落的首领。在部落联盟选举时,尧帝推荐虞部落的舜做盟主,


牟东旭1


虞朝文化就是良渚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